嚴格地說,中國第一所女子學校應該是由英國女傳教士奧特綏小姐于1844年投資興辦的寧波女塾。但這畢竟不是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學校。
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考試后,“母教救國”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培養既能相夫教子、又能“宜家善種”的“賢母良婦”,開始成為朝野上下改革之士的共識。
1906年6月13日上午10點,中國最早的女子師范學校——天津北洋女師范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天津女學事務總理傅增湘、前任北洋女子公學總教習呂碧城都出席了開學儀式。至此,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女子教育機構才正式誕生。
但是,在清政府開始日薄西山的形勢下,中國女子教育卻步履維艱,千百年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思想依然在社會上盛行。
所以在謝長達創辦女學之初,這里僅有五名學生,而且還有一人中途輟學。后來在王季玉竭盡全力的奔走聯絡下,振華女中才開始真正名聲大振。到了蔣恩鈿入學時,這里已經是名媛如云了。
和蔣恩鈿同寢的名媛叫楊季康,她比蔣恩鈿小3歲,卻比蔣恩鈿大一屆,于是小學姐和大學妹就成了密友。對楊季康這個名字熟悉的人可能不多,但是她后來還有一個大家極為熟悉的名字——楊絳。
楊絳和蔣恩鈿不同,她是出身于真正的高官家庭。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早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是江蘇省最早從事反清革命活動的人物之一,他和孫中山、黃興都往來密切。在民國時曾出任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高等審判庭庭長、京師高等檢察廳長等職。
楊蔭杭的妹妹叫楊蔭榆,她絕對是在中國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女杰。楊蔭榆23歲去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校公費留學,30歲出任北京女子師范學監。1918年,34歲的楊蔭榆又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直到40歲那年終于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子大學校長——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
楊絳有一個姐姐叫楊閏康,她的丈夫何德奎曾經做過國民政府上海市的副市長。
楊絳還有一個妹妹叫楊必,絕對是美女加才女,被稱為復旦大學的“玉女教授”。
也許命運總是喜歡作弄英才。本來楊絳是一心要報考清華大學的外文系,可是1928年清華招收女生時卻沒有南方的名額。沒辦法,她只好轉蘇州的東吳大學。
1932年初,東吳大學因學潮停課了。于是21歲的楊絳便與同學一起北上來到清華當了一名借讀生,同時也成了朱自清的學生。
也許還是命運的安排,來到清華后的楊絳又和早在1929年就已考入的蔣恩鈿住到了一起。在清華,楊絳愛情的春天來到了,而且她的愛情又將精英家族的社交經緯繪上了千古絕唱的色彩。
初春的一天,楊絳去看望老朋友孫令銜,正趕上孫令銜也要去清華看望表兄,于是她們就一同回到了清華園。在女生宿舍的古月堂前,楊絳見到了孫令銜的表兄,他是一個身著青布大褂,腳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的青年學子。
當時,這兩個年輕男女只是匆匆一見,甚至沒說一句話。但是這匆匆一見卻讓雙方擦出了相互愛慕的火花。這個青年學子叫錢鍾書,他就是后來的民國第一才子,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和文學研究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1935年7月13日,蘇州廟堂巷的楊府舉行了一場結婚儀式。多年后,新娘楊絳在一篇文章中幽默地回憶道:“(《圍城》里)結婚穿黑色禮服、白硬領圈給汗水浸得又黃又軟的那位新郎,不是別人,正是鍾書自己。因為我們結婚的黃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熱的日子。我們的結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籃的女孩子、提紗的男孩子,一個個都像剛被警察拿獲的扒手。”
從容優雅的名媛楊絳,嫁入的錢家又是怎樣的名門呢?
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時期,吳越國的國王叫錢镠。錢镠祖孫三代、五位國君以其卓越的治理能力使吳越國富甲江南,后來錢镠就將他的33個兒子派往江浙各州,于是錢氏家族便很快繁衍開來。
錢鍾書的祖上,就是錢镠的一支后裔。
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字子泉,別號潛廬)是古文學家、教育大師和一大堆名牌大學的教授。
錢鍾書19歲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這也正是楊絳曾經夢想進入的殿堂。在清華大學上學的4年時間里,錢鍾書除了收獲美滿的姻緣,還結出了很多的友緣。
首先,他就得到了老師吳宓先生的欣賞。吳宓出身于舊式的官宦富家,他的生父吳建寅和嗣父吳建常都是與康有為齊名的三原宏道學堂劉古愚的學生,嗣父吳建常還做過于右任任靖國軍總司令時期的秘書長。
當然,吳宓對錢基博先生也很是尊敬,同時和楊家也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后來他就和錢鍾書、楊絳也仍然有著“通家之好”。
吳宓原名叫玉衡,應該是取自于《書經》中“陳璇璣之玉衡”一句。后來他的祖母又請吳宓的姑丈陳伯瀾另取了一個新名叫陀曼。但是吳宓對陀曼這個名字十分不喜歡,于是就在報考清華學校時,自己改名為“宓”字,取安靜之意。但是取了安靜之意的吳宓卻沒有真正的安靜,尤其是他的姻緣,后來竟然成了民國時期的一段“鬧”事。
吳宓的先夫人陳心一是他同學陳烈勛的妹妹,也是一位小才女。吳宓在和陳心一分手后,就同陳心一的好朋友朱君毅的未婚妻毛彥文有了關系,不過后來他們也沒成功。再后來,毛彥文這位大才女沒能成為朱君毅和吳宓的夫人,卻成了另一位赫赫有名的精英人物熊希齡的夫人。
到底是“漸能至理窺入天,離合悲歡各有緣”(吳宓寫毛彥文詩),還是“樓外草青春欲到,東風靜待花開”(熊希齡寫毛彥文詞),我們就不再研究了。
吳宓和陳心一有一個女兒叫吳學昭,她是“篤實忠厚,聰明正直”的大才女,曾任過《中國兒童》主編、人民日報國際評論員。
大才女吳學昭后來又把吳家的裙帶系到了另外一個精英家族上,因為她的丈夫就是中國青年運動的著名領導者,39歲當上清華大學校長的蔣南翔。
錢鍾書在清華大學畢業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英國庚子賠款公費留學生,赴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英文系留學。28歲回國后就被清華大學破例聘為教授。第二年,他又去國立藍田師范學院當上了英文系主任,并開始了《談藝錄》的寫作。
1935年楊絳和錢鍾書一同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求學,后又轉往法國巴黎大學進修。在此期間,她獲得了西班牙國王授予的西班牙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勛章。1937年5月,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在英國牛津降生了,起名錢瑗。
兩個月后,中國大地發生了重大事件——“七七事變”。
1938年,錢鍾書和楊絳帶著女兒回國了。這時的振華女中已經被日寇的鐵蹄肆意踐踏,校長王季玉因為拒絕讓日寇接收,便將振華女中的校產遷移到東山,藏在了農家的復壁內。盡管狼煙彌漫,但是蟄居在東山的王季玉仍然心系振華女中,于是她決定在上海辦分校。經過努力,她終于在赫德路租借到了一處民房,讓振華小學恢復了辦學,然后她決定讓回國的楊絳任校長。
離開振華10年的楊絳又一次踏入了讓她“啟程”的地方。在這簡陋的條件下,楊絳艱難地將振華小學維持到了全上海淪陷時期。在經歷了戰火硝煙后,1959年秋,22歲的錢瑗在北京師范大學俄語系畢業后留校任教。
精英社交網絡上的經緯線從清華園牽出,它又將向新的空間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