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有過一張叫作《新民報》的報紙。應該說,它不僅承擔過重要的歷史使命,而且還是民國社交圈里的重要環節。
1943年,王右家發現前夫與民國名流楊度的女兒楊云慧有婚外情,這讓喜歡“驚世駭俗”的王右家也無法忍受,于是她選擇了離家出走,遠去了印度,后來又“老大嫁作商人婦”。
應該說楊云慧也是民國社交網上的一個重要環節。她的曾祖父楊禮堂做過正四品都司,大祖父楊瑞生做過總兵,而父親楊度又是楊瑞生從弟弟楊懿生那里過繼來的兒子。所以通過楊瑞生的關系,楊度就成為了一代名儒王闿運的學生,而且是他的得意門生。同時,楊度的妹妹楊莊也成為了王闿運的四兒媳婦。后來又和汪精衛、蔡鍔、齊白石是同學,也是康有為、梁啟超、黃興的好友。
楊度做人很有意思。他是著名書法家,又是清政府的四品大員;他同時既贊同孫中山又幫過袁世凱;他給杜月笙當過師爺,又和潘漢年、伍豪的關系密切……所以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奇特的政治家,具有分裂的政治人格。
時間又過去了三年,王右家的前夫就和《新民報》社的第一位女記者有了關系。
這位女記者叫浦熙修,她和她的姐妹們(姐姐浦潔修,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妹妹浦安修,著名的教育家,彭德懷夫人)創造出了一個在中國歷史上不朽的“名門”——北師大著名的“浦氏三姐妹”和“嘉定三女杰”。
浦熙修原名浦媐修,她的父親浦友梧當時只是北洋政府交通部的一個小官吏。但是他作為文化人知道教育的作用,于是浦熙修7歲時來到北平后,就考進了北平女子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在這里,浦熙修便開始了她的輝煌歷程。
從師范附小畢業后,浦熙修進入了師范附中,然后又考上了北師大中文系。在大學里浦熙修有了一個戀人,他叫袁子英,但是他們的婚姻最后還是失敗了。
在《新民報》社,浦熙修作為第一位女記者和采訪部主任,在日軍偷襲珍珠港,轟炸了香港之后,大批“高等華人”爭購飛機票逃往大后方重慶時,曾經寫出過一篇轟動整個山城的稿件。
那天,她在重慶機場采訪時,見到宋靄齡的女兒孔令偉(孔二小姐)款款走下重慶國民政府去香港搶運民國要人(包括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茅盾、陳寅恪、陳濟棠等)的飛機,懷中還抱著一只“洋狗”。同時,她又注意到當時的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也是中國現代的出版大家,擔任過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的王云五,在機場一角眼巴巴地望著飛機,未曾接到他的夫人。于是,她便發了“孔二小姐的狗坐上飛機”以及“王云五的夫人未曾坐上飛機”的消息。由于送審時兩條消息各歸各,檢查官未加注意,所以第二天這兩條消息就一起見了報,后果可想而知。
這里多說一句,現在有學者爭論說孔家搶運“洋狗”是以訛傳訛,其實孔二小姐是接機人員,而狗則是屬于外國人的。據黃炎培說:“狗非孔氏物,乃(美國)機師所有?!彼螒c齡也證實事實如此。
在這篇報道轟動整個山城后,當局震怒。這時,《新民報》社的老板鄧季惺出面了。她并沒有依照當局的意思開除浦熙修,而是通過上下打點、疏通關節,最后不僅保住了《新民報》的陣地,還保住了浦熙修的飯碗……
《新民報》是浦熙修一生中最為輝煌的地方,也是她幸與不幸的根,可以說如果沒有《新民報》和《新民報》的老板,也就沒有浦熙修后來的一切。
《新民報》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創刊,先后出南京、重慶、成都、上海、北平(今北京)等版,主辦人是陳銘德、吳竹似、劉正華,總主筆是羅承烈,副總主筆是趙超構。
但是,主辦人陳銘德并不是真正的老板,真正的老板是他的夫人鄧季惺。
有這般能力的鄧季惺又是怎樣的人物呢?
鄧季惺出身于四川奉節的世代紳商之家,祖父三代都是當時的巴蜀商界名人。
她的父親鄧孝然曾任清末時中國銀行四川分行行長。
她的叔叔鄧孝可是引發辛亥革命的“保路運動”的宣傳鼓動急先鋒,參與創辦了四川咨議局機關報《蜀報》并曾擔任主筆。
她的母親吳婉是著名老同盟會員吳梅修的妹妹,北京女子高等師范畢業生,在重慶創辦過當地的第一所女子學堂。
鄧季惺14歲就考入了重慶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成為了惲代英、蕭楚女、張聞天的學生;27歲就和當時的愛國知識婦女,也是她的朋友曹孟君、譚惕吾等人發起組建了“南京婦女文化促進會”;28歲時又與馮玉祥的夫人李德全一起成立了南京婦女救國會。
鄧季惺的政治活動波瀾起伏,愛情生活也是一波三折。
1923年,16歲的鄧季惺(當時叫鄧友蘭)認識了女友吳淑英的弟弟、出身于江蘇武進官宦世家的吳念椿。
被人稱為“少年才子”的吳念椿和鄧季惺相戀后,為了與“友蘭”這個名字相陪襯,于是就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了“竹似”。
1925年,19歲的吳竹似從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后就到南京中央通訊社做了記者,同年與鄧季惺結婚。22歲時,他與朋友陳銘德、劉正華一起在南京開辦了《新民報》。
但是天不遂人意,1931年7月,25歲的吳竹似因病去世了,此時他們最小的兒子才1歲多。就在鄧季惺悲痛欲絕時,吳竹似的好朋友陳銘德來了。再后來他們就相戀了,1933年1月,他們在北平結婚。
陳銘德是北京國立法政大學畢業生,創刊《新民報》后任社長,后來成為了中國報業的巨子。給他做過副刊主編的精英人物就有吳祖光、孫伏園、施白蕪、陳白塵等等。
1948年,中國大地炮聲隆隆。
6月17日,古城開封易手,國民黨空軍日夜轟炸,導致大批市民傷亡。立法委員鄧季惺在立法院領銜提出“停止轟炸城市”的臨時動議,有30多名立委聯署。第二天,南京《新民報》日刊在頭版刊登了這一新聞,并引起了強烈反響,北平的104位教授以及河南省參議員都分別發表宣言,抗議轟炸開封。但是鄧季惺沒有想到“反對轟炸運動”竟然會成為南京《新民報》的“滑鐵盧”。
6月30日,蔣介石親自做出了南京《新民報》永久??臎Q定。7月8日晚上9點多,蔣介石親書的停刊手令送達到了《新民報》社。于是,這張幾乎與國民黨南京政權相始終,以其非凡的努力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風云的報紙,就這樣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星移斗轉。2005年3月,中國經濟學杰出貢獻獎在北京頒獎,其中的獲獎者之一,就是吳念椿和鄧季惺最小的兒子、現在中國最杰出的經濟學家、著名市場經濟學者、中國經濟學界的泰斗吳敬璉先生。
吳念椿和鄧季惺以及陳銘德都是報人出身,他們和經濟學并不搭界,為什么吳敬璉卻選擇了這個行業呢?因為這里又有了一個新的關系紐帶出現。
1971年,吳敬璉因為“拒不交代問題”被關進了勞改隊。
在這里,他和一個叫顧準的“老勞改犯”住在了一起。正是這個“老勞改犯”讓吳敬璉的思想產生了質的變化。后來他回憶說:“顧準是我的良師益友,他給了我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導致了我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我后來的政治傾向、學術觀點、治學態度以及為人處世,無不浸潤著他的教益?!?
“老勞改犯”顧準是中國當代學者,思想家,經濟學家,會計學家,歷史學家,也是在中國第一個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人物。
可以說顧準是一個天才,他15歲時,就以其會計學方面的成就和造詣,在上海工商界嶄露頭角,被那些大老板們譽為“奇特的少年天才”。他19歲完成的會計學著作《銀行會計》一書,成為國內第一本銀行會計教材,被各大學采用,同時他也成為了大學的兼職教授。正是在顧準的影響下,吳敬璉才堅定地選擇了經濟學這條人生道路。
1975年10月,顧準的肺病加重了,于是他利用最后的機會和吳敬璉作一次長談。12月2日午夜,顧準掙扎著用幾乎聽不見的聲音和手勢示意吳敬璉,說出了一生中的最后一句話:“打開行軍床,休息……”
這時的鄧季惺和陳銘德,也正戴著“右派”的“帽子”,在苦苦掙扎著……
尋芳不覺醉流霞,依樹沉眠日已斜??蜕⒕菩焉钜购螅旨t燭賞殘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