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聽說過狼孩的故事,接下來我要講的是一個叫卡瑪拉的狼孩故事。
1920年,一位印度傳教士辛格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叢林中發現兩個狼哺育的裸體女孩。大的女孩約8歲,小的1歲半左右,辛格給他們起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經過檢查,發現她們身體的生物系統是正常的,只是有些營養不良。
這兩個狼孩雖然長得和人一樣,但生活習慣卻和野獸一樣,不會用雙腳站立,害怕日光,習慣在黑夜里看東西,定時發出非人非獸的尖銳的怪聲。她們完全不懂語言,也不發出人類的音節。
兩個狼孩被領進孤兒院之后,辛格夫婦非常愛護她們,耐心撫養和教育她們。兩個孩子中,阿瑪拉比卡瑪拉進步要快很多,兩個月后,當阿瑪拉渴了想喝水的時候,她就會發出水的聲音,而且她對其他孩子的活動也表現出了興趣。遺憾的是,阿瑪拉在孤兒院住了不到一年,便死了。
卡瑪拉的教育就沒有那么容易了,辛格博士下了很大的工夫使其“恢復人性”,但進展非常緩慢,進院16個多月后卡瑪拉才會用膝蓋走路,兩年后,卡瑪拉終于學會了直立,但需要有人扶著,學會單獨直立行走,她用了六年的時間,但不會跑,想走快時,她還是需要四肢并用。
不僅如此,卡瑪拉的語言發展也非常糟糕,她用了25個月的時間才開始說第一個詞“ma”,四年后一共只學會了6個單詞,七年后增加到45個單詞,并曾說出用3個單詞組成的句子,但直到死也沒有真正學會說話。15歲的時候,她的智力只相當于2歲嬰兒,不幸的是,她在17歲那年因感染傷害熱病而死亡,其智力只相當于三四歲孩子的水平。
其實,在大腦結構上,狼孩和同齡人沒多大差別,那么,是什么導致卡瑪拉智力低下呢?是因為她長期脫離人類社會,錯過了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使大腦的功能得不到開發,從而造成智力低下。相比之下,阿瑪拉由于年齡小,她的智力就恢復得較好。
大家都明白春播秋收的道理,每一種農作物的生長都有規定的節氣,錯過了節氣,就會影響收成,甚至沒有收成,就像每種花都有一定的花期一樣,孩子的成長也是有一定規律的,在恰當的時間進行恰當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最大限度地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和潛能開發。接下來,我就和大家來探討一下孩子的成長“花期”。
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我喜歡把它稱之為“花期”,因為每一次“花期”都意味著孩子又向前邁了一大步,總是能給人以美好的感覺。“花期”是由出生后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組成的,在各個時期有針對性的培養,孩子會學得更好、更快,使他們的一生受益,相反,如果錯過了,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且效果也會欠缺些。
第一個“花期”——感覺發育關鍵期。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的感官來了解事物,來學習。當然,不同的感官發育的先后順序是不同的。
0~4個月是聽覺敏感期。這時候父母要加強孩子的聽覺訓練,比如用帶聲響的玩具逗寶寶,讓他尋找聲音的來源。睡醒的時候,媽媽用親切的語調和寶貝說話,逗他發音,有利于促進嬰兒聽覺與語言的發展。
0~6個月是視覺敏感期。剛出生的嬰兒,視覺還不是很發達,他需要看黑白對比的事物;2個月的嬰兒,如果你在他的身邊來回走動,他的視線也會跟著你左右水平的移動;到了3個月,他又長本事了,可以跟蹤上下垂直位的移動,你在他的頭上放一個氣球,上下移動,可以有助于發展他的視覺;4個月的嬰兒最喜歡看的事物就是人臉,你可以做一些臉部表情給孩子看;5個月的嬰兒最“臭美”,因為他愛上了照鏡子,你把他抱到鏡子跟前,他會高興地揮舞著小手,拍打鏡子,樂此不疲;到了6個月,你會發現孩子變得認生了,如果有陌生人抱他,他會感到不安,甚至哭鬧。
4~8個月是味覺敏感期。寶寶到了三四個月,你可以用筷子蘸一些菜湯讓他品嘗,促進他對各種味道的感知能力。在這里,我想提醒一些媽媽們,有些媽媽擔心更換奶粉,會讓孩子不適應,殊不知,這樣做容易導致寶寶的味覺變得不靈敏。
6~10個月是嗅覺敏感期。這時候的寶寶不用看到媽媽,只要聞到媽媽身上的味道,他就會非常高興,有經驗的媽媽會有這樣的感觸,寶寶即使不睜開眼,他也能找到乳頭的位置。此時,應該讓寶寶盡可能地接觸到各種氣味,比如醋、香油、白酒等,還可以帶著寶寶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到花草樹木的氣味。此外,給孩子添加輔食時,品種盡量不要單一,否則會養成孩子挑食的壞毛病。
1~12個月是觸覺敏感期。你會發現孩子在四五個月的時候喜歡扔東西,此時他拿東西還是用手去抓,五個手指都用力,但是到了八九個月,他的手指就變得靈活了,只需要用拇指和食指就可以捏住很小的東西。因為這個時期手指尖和嘴巴周圍的感官最敏感,所以,他拿什么東西都喜歡往嘴里放,還喜歡吃手,這都是正常的。
訓練孩子的觸覺,你可以帶他做觸摸不同材質的物體,促進他觸覺的發展。
第二個“花期”——動作發展關鍵期。
關于嬰兒的動作發展,有這樣一句順口溜:三翻六坐八爬。其實除了這三個典型的敏感期,每個月的動作發展都是有一定的規律的。
2~3個月是嬰兒抬頭的敏感期,通常在孩子出生42天的時候,就可以訓練孩子抬頭,你可以讓孩子的上半身靠在你的胸腹部,雙手托著孩子的屁股,這既可以訓練孩子抬頭,也可以讓孩子以不同的視角觀察周圍的事物。很多父母喜歡讓孩子趴在自己的肩膀上,這樣做有兩個不利的因素:一是孩子看到的人和物都是向后退的,這會讓他感到不舒服;二是孩子的臉部接觸成人的衣物,會過敏,還會引發濕疹。
3~4個月是孩子的翻身敏感期,你可以引導孩子去翻身,先用一些帶聲響的玩具吸引寶寶,這時候寶寶通常會將頭部和身體側向一邊,并試著伸手去抓玩具,剛開始的時候,它可能只有上半身能翻過去,下半身還不能完全受大腦的控制,無法跟上節奏,你可以稍微移動他的雙腿,讓雙腳呈交叉的姿勢,這樣他就能順利地翻身了。
6個月左右是孩子的起坐敏感期,你可以在他4個月的時候,用手支撐他的背部、腰部,讓他小坐一會兒;6個月左右,他坐下時已經不需要支撐物,但背肌發育得還不是很好,你可以用枕頭給他墊背,以便讓他坐得更穩。
7個月左右是翻滾敏感期,你會發現孩子喜歡在床上翻來翻去,此時也是最容易掉到床下的時候,你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盡情地翻滾。
8個月左右是爬行敏感期,一般在5~6個月的時候,父母就要訓練寶寶了,讓他為爬行做好準備,讓寶寶趴在床上,在寶寶的頭部上方放一些顏色鮮艷的玩具,吸引他注意,此時,寶寶多會做出爬行的動作,但因雙腿力量不夠,他還無法大幅度地移動,你可以用雙手支撐他的腳丫,在他用力的時候,向前推他一下,助他一臂之力。
11個月左右是站立敏感期,你可以讓寶寶扶著床沿站立一會兒,或者靠在墻上站立一會兒,并鼓勵他向前邁步。
12個月左右是行走敏感期,很多孩子在一歲的時候已經蹣跚學步了,但走得還不是很穩當,此時要加強練習,并保證孩子的安全,防止摔倒。
第二個“花期”也被稱之為孩子的第二次降生,應盡快讓孩子學走路,讓孩子得到充分的運動,發展大肌肉動作,這有利于促進孩子左右腦的均衡發展,以及智力的發育。
第三個“花期”——語言發展關鍵期。
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出現在6個月左右,6個月左右的孩子經常會一個人咿咿呀呀地說個不停,這是在為說話做準備,父母可以和孩子進行一些簡單地“交流”,比如呼喚寶寶的名字,鼓勵他多發聲。
1~2歲左右出現語言爆發,在這個時期,父母要養成重復的習慣,一個詞語重復幾遍說給寶寶聽,以鞏固他的記憶,增加與寶寶講話的時間,你可以隨時隨地和寶寶講,講他身邊的人和事,注意無論講什么,發音一定要清晰,而且一次不能給他太多的信息。
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孩子在3歲前聽得多說得少,因為3歲前是聽的敏感期,過了3~4歲這段時間,孩子說的話明顯多了起來,經常會問你這是什么那是什么,為什么是這樣的等等,因為此時是孩子語言表達的敏感期。
5~6歲是應用、閱讀、理解的敏感期,在這個階段,應給孩子多買一些適合他閱讀的圖書,并逐步養成閱讀的習慣。
第四個“花期”——對細微事物感興趣關鍵期。
1~2歲的小孩總是喜歡撿起地上的小紙片、頭發絲,喜歡摳衣服上的小洞洞或者是墻上的釘子眼,因為此時孩子正處于對小事物的敏感期,這些細小的東西在孩子眼中是非常有趣、新奇的,此時你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觀察這些細小的事物。
在女兒1歲半的時候,我經常會往地上放一些小米粒、饅頭渣,引一下小螞蟻過來,然后讓孩子觀察這些小螞蟻,看它們是如何把食物搬回家的。所以,直到現在孩子都喜歡觀察螞蟻,自然觀察智能得到了正向的刺激。
1歲半~3歲,對細節敏感期,你會發現孩子常常能夠發現一些大人無法注意到的事物,比如有一張老師正在低頭給小朋友講故事的圖片,在孩子看來,他或許會認為老師睡著了,因為老師的眼瞼下垂,仔細觀察,確實有些像睡覺的樣子。對于孩子的這一行為,不要給予批評,要引導他多觀察,以他的視角去看世界。
3~4歲是質感觸覺探索敏感期,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水、玩沙,多做一些有趣的游戲。
第五個“花期”——秩序形成關鍵期。
2歲半的彤彤與爸爸從游樂園回來,奶奶聽到門鈴響,趕緊去開門,彤彤看到開門的是奶奶,說什么也不肯進來,大聲地喊道:“我要媽媽開門,我要媽媽開門。”正在廚房忙碌的媽媽沒有辦法,重新為彤彤打開門,彤彤才高高興興地一蹦一跳地跑了進來。
2歲的樂樂躺在床上都要睡著了,突然大叫起來,手指著衣櫥的位置,媽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問樂樂怎么了,可樂樂還表達得不是很清楚,只是著急地嚷:“關上,關上。”原來,媽媽在給樂樂拿睡衣的時候,忘記關衣櫥的門了,媽媽重新關好衣櫥的門,樂樂才安心地睡覺。
看過彤彤和樂樂的故事,可能很多父母都會覺得這兩個孩子真夠矯情的,其實不是孩子矯情,而是孩子進入了秩序敏感期。從出生到4歲是寶寶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處于這個時期的孩子,內心的秩序感要求外部的秩序必須與之相符,否則他就會感到不舒服,哭鬧,要求父母弄回原來的樣子。
兒童的秩序敏感期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恢復了,他就會平靜下來;第二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第三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父母要接納孩子的固執,支持孩子要求把物品放回原位的要求,因為有秩序的環境會讓孩子感到安全,當然,父母也可以利用寶寶的這一特性,幫助孩子建立有秩序的生活習慣。
第六個“花期”——規范建立關鍵期。
2~6歲是規范建立的關鍵期,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加,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穿什么樣的衣服,喜歡什么樣的顏色,喜歡和誰一起玩耍等,他們的社會交往活動也進一步擴大,學會了與小伙伴們一起合作,做事越來越像“小大人”,與小伙伴們一起玩耍時,孩子們有自己的規則,不愿意成人的介入。
在這個時期,是教孩子懂規矩的關鍵期,父母要引導孩子脫離以自我為中心,學會與小伙伴們一起分享,并逐步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生活規范、日常禮儀,養成自律的習慣。
第七個“花期”——閱讀、書寫關鍵期。
從4歲開始,孩子由看圖發展到識字,這是孩子的閱讀啟蒙敏感期,此時要多陪孩子看看書,認識一些漢字;4~7歲是大量識字的階段,可以給孩子買一些漢字卡片,每天抽出一些時間教孩子識字;8~10歲就進入了自由流暢閱讀的階段,經過前期漢字的儲備階段,此時孩子已經認識不少漢字了,閱讀起來基本沒有困難了。
通常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孩子就進入了第一個黃金閱讀期,此時父母要多給孩子提供一些適合閱讀的書籍,并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豐富他們的小頭腦。
以上為大家講解了孩子成長的七個重要“花期”,對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是在生命的最初三年,兒童的腦細胞組織在3歲之前就已完成60%,3歲之后大腦發育速度明顯轉慢,趨于停止。
這一時期是兒童在形成知覺、記憶、思維等過程中最為敏感的時期。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旦錯過了,后天將很難彌補。所以,父母們一定要好好把握這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