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主張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以獲得最佳的發展。學校教育在關注孩子的獨特性和培養孩子的多樣性方面確有力不能及之處,因而,這個責任就落到了家庭身上。
家庭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家庭非常重視的主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時至今日,先輩許多富有啟迪性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育經驗當然應該重視和繼承,但也有不少與當今時代脫節之處,這對新時期的父母而言,無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這個時代和社會需要多種多樣、不同領域的人才,如何做到人盡其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許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定位,只能碌碌無為。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教育肯定是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而言,家長只有重視并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家庭教育才能更有針對性,這樣,不僅能更好地應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而且也能隨時發現孩子某些方面的閃光點,從而使其揚長避短,逐步發掘孩子的潛能,促進孩子的成長發展。
或許你的孩子不是最棒的,但你的孩子一定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自己的優勢,或者說是潛在的天才,我們要做的是盡最大程度去發掘他們身上的寶藏,不讓這些寶藏被荒廢或埋沒。
現代心理學非常強調個體的獨特性,個體差異一直是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領域的熱門課題,生理學、醫學的發展也為我們理解個體在認知、能力、興趣、態度等方面的差異提供了生物學方面的科學依據。個體差異固然不可忽視,但脫離心理發展一般規律的個體獨特性研究,同樣是不科學也是不可取的。本書在這兩個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兼顧。
本書的作者熊敏是從事一線親子教育的專家,理論素養高,實踐能力強。很早之前,我就勸她寫一本書,將寶貴的教育經驗分享出來,可她總是推脫,說要有足夠多的真實教育案例才有說服力。
她是我的學生,我了解她,她是一個做事一絲不茍的人,沒有充分的準備,她不會輕易下筆。
本書歷時三年時間完成,花費了熊敏大量的心血,我有幸在第一時間閱讀了她的作品,看得出這是她多年經驗和智慧積累的成果,也是該領域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綜合體現。內容立足于孩子心理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以發掘孩子潛能的獨特性為切入點,把家長在了解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以一種深入淺出的方式,娓娓道來。同時,行文結合大量的真實案例,令讀者倍覺貼切和生動。
相信本書能給當前處于困惑中的父母和教育者提供有用的啟發和指導。
上海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系教授#傅安球2016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