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探究古代先賢的解夢理論

《周禮》中的“六夢”分類學說

《周禮》不僅是我國古代典籍中記載政治和經濟制度最有系統的著作,它還系統地分析了夢的成因,并形成了自己頗具特色的“六夢分類說”。這一點體現在《周禮·春宮·占夢》之中,將夢分為六類。書中提到“六夢”即為:正夢、噩夢、思夢、寤夢、喜夢、懼夢。

那么這“六夢”有何具體內容呢?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家鄭玄給出了他的解釋:

1.正夢

“正夢者,無所感動,平安自夢也。”這也就是說,這種夢是人在正常狀態下,既不由心理因素,也不由病理因素,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原因引起的正常人的一種正常夢象。正常人所做的正常夢,并非由于什么特殊原因引起,所以說是“無所感動,平安自夢”。

2.噩夢

鄭玄在為《周禮》作注時,談到“噩”可以理解為“愕”,即為“驚愕而夢”。這里主要是指夢魘。我們在夢中可能會有這樣的體會,夢中仿佛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這種夢是人感到十分恐懼,并使人處于極度焦慮之中。想喊時,自己喉嚨好像被什么東西堵住,喊不出來;想逃時,自己的兩條腿仿佛被什么拴住,無法脫身,透不過氣來。

做噩夢主要是人的精神上受到了一定刺激,留下了難以治愈的心理創傷。如家庭成員的亡故、別離、離婚等,都觸發一連串的夢期,產生相應的或完全相反的夢。此外,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如慢性扁桃體炎、慢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等,這些疾病常常引發呼吸不暢通的毛病,因此在睡夢中,也容易發生噩夢。

因此,大家在臨睡前盡量放松肌肉,同時盡可能地使大腦少作系統的思維,尤其避免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假如你是一個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的人,那么不妨在放下不愉快的事情之后,盡量想一些好事,甚至美事,由此安然入夢。

3.思夢

“覺時所思念之而夢”,就是思夢。簡單地講,就是白天有所思念,所以晚上便枕著“思念”飄然入夢了。比如一個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白天發憤學習,夜里入夢便夢見自己考上了重點院校;一個歌手白天在錄音棚里苦練,晚上入睡便夢到自己成了一位非常著名的歌手,鮮花和掌聲不斷向他涌來……如此這般,不一而足。

4.寤夢

對于《周禮》中所言的“寤夢”,歷來認識不一,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種認為“寤夢”是人醒來之后所見所說的事物,在晚上的夢境之中又得以重現。究其原因自然在于所見所說之事物,在自己頭腦中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所以才在夜晚的睡夢中像放電影似的重放一遍。

第二種觀點認為,“寤夢”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晝夢或白日夢。比如一個人夢見自己妻子病危,心里感到萬分焦慮。不久夢醒,卻看見妻子依然健在,心里感到欣慰。正在此時,聽得有人敲門,正待去開門,這個人突然醒了。這人納悶:剛才自己分明已經從夢中醒來,怎么現在又醒來呢?這就是夢中夢,也是“寤夢”。

5.喜夢

喜夢是指因喜好或歡悅而引起的夢。對于“喜夢”,明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在《類經·夢寐篇》說:“喜夢,因所喜好而夢也。”這是從夢因方面論述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因喜而夢也的確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普遍現象。比如,我國古代一些熱衷于功名的考生,經常會夢到自己金榜題名,醒來發現那只不過是“黃粱一夢”,讓人唏噓不已。

6.懼夢

懼夢多認為是由恐懼而引起的夢。事實上,由恐懼而引起的夢,常常也是內容可怕的夢。當然,怕也有多種多樣,有的怕自己受到攻擊,有的怕自己丟失財產,有的怕自己失去烏紗帽,有的怕自己失去心愛的東西,等等。一般來說,經常做懼夢和心理因素以及臟腑病變有關。《黃帝內經·素問》云:“氣血內卻,令人善恐。”白天遇到恐懼的事,夜里便會帶入夢中。這是因為做夢者本身氣血虛弱,再加上遇到恐懼的事干擾,所以做夢。

《周公解夢》與周公生平簡介

一般人常常誤解周公,以為周公即是三國時期的周易,其實不然,周公生于周朝,距今已經是數千年之遙,其代表作有《周公之禮》《周公解夢》;周公是我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當時起到教化社會作用,也一直被儒家思想人物所推崇,其中便有孔子。大家熟知的《周易》并不是出自此周成王,周公是周成王的叔父;但從歷史的遺留文本中找不到與周公有關的解夢學說,因此民間所流傳的《周公解夢》仍需考究。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并制作禮樂,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封于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據《曲阜縣志》記載: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魯。

新建立的周王朝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商朝舊貴族們準備復辟,而周公輔政,又有違于王位世襲制中父死子繼的原則,引起周室集團內部的矛盾。結果殘余勢力即與周室內部的反叛勢力勾結起來,他們的代表是紂王之子武庚與“三監”管叔、蔡叔等人。結果周公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歸而制禮作樂。周公唯恐失去天下賢人,一次洗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發;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握發吐哺”典故。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么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

周公攝政七年后,成王已經長大成人,于是周公歸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后來,有人在成王面前進讒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現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為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感動得流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為王朝操勞。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終天下大治。周公臨終時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離開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懷謙讓,把他葬在畢邑,在文王墓的旁邊,以示對周公的無比尊重。周公為后世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學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終生倡導的是周公的禮樂制度。

《黃帝內經》中的夢象學說

眾所周知,《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全面總結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并奠定了中醫學理論基礎的一部醫學經典文獻。《黃帝內經》論夢,其解夢的主要觀點是:夢是人心神交互作用的結果,夢對人的身體狀況來說,主要反映在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反映生理機能狀況,如“腎氣虛,則腰脊兩解不屬”;二是反映本能欲望,如“客于陰器,則夢接內”;三是反映病邪致病的位置,如“客于肝,則夢見山林樹木”;四是反映臟器的盛衰,如“肝氣盛,則夢怒”;五是反映噩夢往往為重病先兆,如“少氣之厥,令人妄夢”。

《黃帝內經·靈樞·淫邪發夢》認為,人在睡眠之中,“正邪從外襲內”,不但可以影響人的五臟,而且還可以影響人的六腑。這些影響必然使人的五臟六腑發生各種變化。這些變化表現出來,形之于外,就是臟象。古代醫家對于活著的人體進行整體觀察,從而來認識人體生理病理規律,它是一種 “以表之里”的整體推導法。岐伯對夢形成原因的分析,就是運用這種推導法來進行的。岐伯說認為,臟象的變化大致分為臟氣“有余”和“不足”兩種,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會對夢象產生影響。

例如,陰氣盛,就夢見涉行大水而產生恐懼;陽氣盛,就夢見大火燒身;陰氣和陽氣都盛,就夢見互相殘殺;上半身氣盛,就夢見飛升上天;下半身氣盛,就夢見墜落;太餓,就會夢見奪取食物,過飽,就夢見給人食物;肝氣過盛,夢里就會發怒;肺氣盛,就夢見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就夢見發笑,畏懼;脾氣盛,就夢見唱歌作樂,身體沉重而不能舉動;腎氣盛,就夢見腰和背脊分離而不能相連。

《黃帝內經》中論述的夢的起因,主要為淫邪干擾人體正常生理機能所致,但也有因正氣不足而導致發夢的,夢的機制主要在于人與天地相應,并以樸素的陰陽五行說作為其主要根據。它證明了睡眠過程中的外部刺激,可以誘發睡眠者產生夢象;其次,它論證了睡眠中夢象的產生有一定的生理基礎;再次,它闡述了睡眠中夢象活動是人的精神失去控制狀態下的產物。

東漢王符的“十夢”論

王符是東漢哲學家,其著述《潛夫論》之中專門列有《夢列》一篇,其中對于夢的闡述已經是十分專業。王符在其著作中將夢分為直夢、象夢、精夢、想夢、人夢、感夢、時夢、反夢、病夢和性夢。王符認為,占夢就是根據這十類夢進行占夢的,因此,“十夢”的劃分,可以說基本上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對夢的看法。下面我們就一起看一下這“十夢”:

1.直夢

直夢就是指夢中所見或夢中情形在睡醒之后確有其事的夢。這方面的例子很多,較為經典的是《梁書》中記載的關于鮑泉的事跡。南梁東海人鮑泉,博覽群書,兼有文采。少年時就侍奉蕭繹。后來,蕭繹即位為梁元帝,鮑泉也很受蕭繹器重。鮑泉任南討都督時,他的友人夢見鮑泉得罪了梁元帝,醒后將這個夢告訴了他。后鮑泉果然因為南討不力而遭到元帝處罰。他的友人之后又夢見鮑泉穿朱衣而行于水上,并將此夢再次告之鮑泉,并說你不用擔心,馬上你就會被免罪。

事情果真如此,鮑泉不久便被釋放,而且還官復原職。這樣的夢,就是王符所說的“直夢”。王符認為,產生“直夢”的原因,是“上天”的安排,而這一切在今天看來,有著宣揚封建迷信之嫌。

2.象夢

象夢就是指夢的意思不直接表達,而是以象征物的形式來表述夢。例如,有人夢到了一口棺材,他則可能要升官;有人夢見了自己登到高處,則可能要在人前顯貴;有人夢到自己走在路中泥濘不堪,荊棘叢生,則這個人諸事不順;如果夢到有人披麻戴孝,則可能要遇到喪事。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知識結構和不同的傳統心理,夢的象征意義也不一樣。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3.精夢

精夢主要是指用意比較集中,特別是一些長期思念的人,出現在你夢中,這就是比較典型的精夢。這種夢常發生在戀人之間,尤其是一些長期單相思的人,經常會做這種夢。還有就是那種特別仰慕或崇拜自己的偶像的人,也會在夢中看到自己偶像的身影。日有所思,精神凝聚,所以入夜便夢見自己思念的人或事。

相傳孔子很喜歡音樂,因此他非常崇拜“制禮作樂”的周公,整天想著“復禮”以匡救天下,所以時常夢見周公。

4.想夢

想夢,就是記想之夢,要和上面講得精夢應該區別開來。何謂想夢呢?比如一個人特別喜歡游歷山水,那么在夢中也會出現自己向往已久的那種景色,亦真亦幻,讓人很難分清楚真假。想夢是由思想的具體內容所導致的,不同于上面的精夢,不如精夢那么投入和專注。這種夢是希望某個愿望得到滿足的迫切心理造成的。

5.人夢

人夢是說人們的地位、性別、年齡、職業等不同的人,即便做了同樣的一個夢,其象征的意義也不一樣。這也好理解,比如一個皇帝即便是夢到一個兇夢,可能更多地牽涉到整個國家和朝代,而不是自身的;而一個普通老百姓夢到了兇夢,大多是關于自己的。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就曾提出了“夢的個體性”,他認為夢需要根據個人所處環境來解釋更科學,是專屬于個人的。即使是符號或者隱喻,也不能用一般的公式去解釋。

6.感夢

感夢是指由陰雨干旱、大風大寒等天氣變化感應之夢。天氣變化在古代屬于“氣”的范圍。就是說,氣在睡眠之中刺激人體,人必有所感,就會產生厭倦、迷亂、怨悲、飄飛等夢境。比如,有人夢見自己上半身浸在水里,下半身埋在土中,很不舒服。這可能表示他睡覺時候蓋在身上的被子只蓋住了身體的一半,或是其他原因使得他上半身和下半身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另外,我國民間流傳的“將陰夢水,將晴夢火”之說,也是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引起的,屬于感夢。

7.時夢

時夢是指與時令季節相應的夢。這就是說,人在一年四季會因季節的變化而做夢象各不相同的夢。春天是萬木萌發的時節,人們在夢中也會夢到花團錦簇的景象;夏天天氣炎熱,人們就會夢到烈日炎炎、大火熊熊的景象;秋天是個收獲的黃金季節,人們也會夢到碩果累累的樣子;冬天比較寒冷,常會夢見江河滔滔、漫天飛雪。

當然,時象對夢象的影響是應該的,但在一個季節里,時間很長,外界自然和周圍人事不斷變化。因此,人們不可能單純做關于季節的夢,所以做“時夢”的情況很少。

8.反夢

反夢很好理解,就是指夢中的景象或情形和現實是正好相反的。王符在他的《潛夫論》中說了這樣一個實例:晉文公夢見自己被楚子壓倒在地上,楚子用牙齒嚼其腦髓,顯然夢中晉文公處于不利地位。但是,雙方交戰的結果,卻是晉文公取得勝利,這便是典型的反夢。

9.病夢

病夢是指因身體某些部位不適所產生的夢,這主要是從醫學的角度來解釋的。比如《黃帝內經》中講到了關于臟氣“有余”和“不足”所導致不同的夢象,就可以理解為病夢。這一問題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不再贅述。

10.性夢

性夢在這里不是指有關男女之事的夢,而是指性情之夢,即人的心理狀態、生活環境、性格特征等,所做夢的解釋完全不一樣。比如,同樣的一個夢,有人會認為他大吉,有人會認為它是大兇。因為人的性格、性情大不相同,吉兇也大不相同。它涉及做夢者的心理狀況,這里是指人對于所做之夢的態度,它是帶有個人風格特征的。

藥王孫思邈如何論夢治病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醫學家,他的《千金方》從疾病的角度提出了五臟冷熱之病,并且還指出了所對應的夢象和治療這種病的措施,現簡介如下:

1.心臟病夢

孫思邈在書中指出,心臟有病的人,身體往往會冷熱交加。這一類病人會經常夢到有人身穿紅色的衣服,手拿大刀或火把來嚇唬人。孫思邈指出,用呼氣和吹氣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治療這一病癥,因為呼氣可以治療身體發冷,吹氣能治療身體發熱。

2.肺臟病夢

肺部有毛病的人,他時常會感到胸部和背部發脹,四肢也無力,煩悶異常。這類病人通常會夢到一些俊男美女,并且彼此互相擁抱,或彼此成為親人。治療這種病癥,孫思邈建議可以用噓氣的方法。

3.肝臟病夢

肝臟有病的人,就會常常憂愁、悲觀或郁悶,還會頭疼或眼睛疼。這類人做夢,經常會夢到有人身穿一身青衣,扮作青面獠牙的猛獸來嚇人。孫思邈認為,這一類病人應采用呵氣的方法來治療。

4.脾臟病夢

脾臟不好的人,身上常有痛感,煩悶不已。病人常會夢見小孩子襲擊人,或者小孩如旋風一般團團轉。治療這一病癥,孫思邈主張用噓氣法。

5.腎臟病夢

腎臟有病的人,身體發冷,會夢到身穿黑衣之人拿著大刀來嚇唬人,或者夢見黑色的兇猛野獸。這類病人應該常用噓氣法治療。

陳士元的“九夢”學說

陳士元是一位著名的占夢理論家,在我國古代占夢理論的掌握深度方面,他被譽為“第一人”。陳士元充分吸收了《黃帝內經》《列子》等書中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九夢”學說,現將這“九夢”分述如下:

1.氣盛之夢

這里是指邪氣盛所導致的夢象。其中以《黃帝內經》中對于夢因、夢象的論述為主,例如,陰氣過盛的人,夢到洪水滔天而心生恐懼;陽氣過盛的人,常會夢到大火燒身;陰氣和陽氣都過盛的話,常會夢到殺生。

2.氣虛之夢

“虛”指的是正氣之虛。陳士元在“氣虛之夢”中闡述了《列子》中關于氣虛而夢的一些夢象和解釋。例如,吃得過飽,則會在夢中給別人東西;常常饑餓的人,曾夢中就會要很多東西。夢見酒足飯飽的人,其實內心是充滿憂愁的;夢里歌舞升平的人,定然是有煩惱不斷,常常大哭的人。

3.邪寓之夢

邪寓之夢主要是指邪氣侵入五臟、六腑、陰器、頸項等所反映出來的夢象。關于這一點,《黃帝內經·靈樞·邪淫發夢篇》中是這樣說的:邪氣侵入心臟,就夢見山丘和煙火;侵入肺,就夢見飛揚,看到金屬之類的奇怪物體;侵入肝臟,就會夢見山林樹木;侵入脾臟,夢見丘陵和山澤,房屋漏風雨;侵入脖子,夢見斬首……

以上的都是由于正氣不足所導致的夢象,屬于邪寓之夢。

4.體滯之夢

體滯之夢就是說由于身體被某種外界物質所凝滯而引起的夢。比如,人睡覺的時候,如果雙腿被綁著,就會夢到自己走路很吃力,想跑卻跑不快;睡覺時沒有枕頭,就會夢見自己在高處睡覺;睡覺時把繩子墊在身下,則會夢見蛇一類的動物;睡覺時身下墊著一件五顏六色的衣服,往往會夢見虎豹。這種象征性的體滯之夢,都可以以此類推。

5.情溢之夢

“情溢”的意思就是七情過度,而“情溢之夢”就是因心理感情因素而招致的夢。陳士元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特別高興的人,就會夢見門窗是開著的;過于發怒的人,就會夢到門窗之類的是關著的。凡此種種,都是說明人的七情過度所造成的。

6.直葉之夢

“直葉之夢”就是說你做得這個夢得到了應驗。這和按我們講得王符的“直夢”是一個意思。陳士元解釋道:夢見某人,你當真就見到某人;夢到一只小鹿,果然得到了小鹿;夢見刺客,就得到一名刺客等等,都是直葉之夢的體現。

7.比象之夢

“比象之夢”就是緣象比類而有應驗之夢。比如,一個人將要當官,則會夢見棺材;一個人如果要發大財,就會夢到自己滿身污穢不堪;一個人將要人前顯貴,就會夢見自己登高;夢見有人穿白衣服,則家里可能遭遇喪事。

這種緣象比類,既可以借助于字音的相同或接近,有可以借助于食物性質的相似,還可以借助于人們生活經驗喚起的聯想。

8.反極之夢

“反極之夢”就是指夢后所見之事實與夢中截然相反。陳士元在書中解釋道:夢里哭泣,則可能是要結婚設宴之類的喜事;夢見歌舞,反倒是有哭泣、口舌或訴訟之事。夢見大魚大肉,實際上可能是做夢者饑腸轆轆;夢見溫暖的東西,做夢者可能十分寒冷。這些現象實際上是人在處于某種生活環境之中時,強烈渴望擺脫現狀的一種決心和欲望,是人的潛意識的一種表現。

9.厲妖之夢

“厲妖之夢”,實際上就是夢中出現妖魔鬼怪的夢。由于古時候人們不明白做夢的原因和對夢的迷信。因而認為是厲鬼造成的夢。其實,歷代醫學家對于人夢見妖魔鬼怪的現象都有過研究,不少人強調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人“氣血衰弱”所致,這是從大量的臨床夢例觀察中得到的結果。陳士元在其著作中也提到,人之所以夢見妖魔鬼怪,是因為“志慮疑猜,神奇昏亂”所致。

中國古代著名的占夢師

既然占夢已經有如此悠久的歷史,那么在占夢之術發展的幾千年間,也必然出現了眾多解夢高手。在很多人看來,做夢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神秘的事情,那些能夠解釋夢境、預測未來的人就更令人尊敬了。

在幾千年的占夢史中,有這樣幾位比較著名的占夢高手:

1.趙直

趙直生于公元175年左右,是三國時期蜀國官方的占夢師。在陳壽的《三國志》中,留有三則關于趙直的記載。這三段不過數百字的文字分別記錄了趙直為蔣琬、魏延、何祗占夢的始末,也成就了趙直解夢高手的聲名。

《三國志》記載,蜀國的蔣琬被地方舉薦之后,夜間夢見在門前有一個牛頭,流了不少血。蔣琬非常討厭這個夢,趕緊叫來了占夢的趙直,趙直說:“地上有血,這是見血,說明朝廷已經知道你有真才實學了。牛角和牛鼻子組成一個‘公’字的形象,看來您日后勢必位列三公,這是大吉的征兆。”后來,蔣琬果然得到諸葛亮的重用,作了蜀國的大司馬。(《三國志·蜀書·蔣琬傳》)

另一則故事則與蜀國名將魏延有關。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兵出北谷口,任命魏延為前鋒。大軍出了十里,魏延夢見自己頭上生角,于是請趙直解夢。趙直騙他說:“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魏延出兵,果然不戰而勝。然而不久,趙直又對他人說:“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趙直的解釋再次應驗,諸葛亮死后,魏延目中無人,雄心勃勃想要掌控蜀漢的軍事,后來在與楊儀的權力斗爭中被砍掉了腦袋。

2.黃幡卓

黃幡卓是唐玄宗時的解夢高手,據說安祿山曾夢到自己的衣袖長得一直拖到階下,于是請黃幡卓解夢,黃幡卓說:“當垂衣而治。”后來,安祿山又夢見大殿窗框倒立,黃幡卓解釋為當“革故從新”,由于黃幡卓善于解夢的名聲顯赫,所以他的話客觀上鼓動了安祿山的造反野心。

后來,安祿山造反失敗,唐玄宗要治黃幡卓的罪。黃幡卓從容不迫地解釋道,其實他的本意是“衣袖至階者,出手不得也;窗框倒立者,糊不得也。”“糊”與“胡”諧音,暗示了胡人安祿山不可能得到天下。最終,玄宗沒有對黃幡卓再做追究。

3.楊元慎

楊元慎生活于北魏孝明帝時期,其解夢的故事在《洛陽伽藍記》中多有記載。

北魏孝明帝時期,廣陽王元淵統兵二萬征討葛榮。夜里,元淵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穿著袞衣倚立在槐樹旁邊上。第二天,元淵前往解夢大師楊元慎處討教。楊元慎聽罷,沉吟良久,對元淵道:“公將位至三公。”元淵高興地走了。

元淵離開后,楊元慎小聲對身邊的人說道:“死后得三公耳。”眾人不解,楊元慎解釋說:“袞衣為三公所穿,‘槐’字,‘木’旁‘鬼’,不是明白無誤地在說他只能死后位至三公!”后來,元淵果真在死后才被追封為司徒(屬三公位)。

夢,本來只是人生大觀園中的普通一景,但只因撲朔迷離,難于捕捉,才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好奇。人的一生,有很長的時間都是在夢鄉中度過的。古代的解夢高手們,用各種獨特的方式對人們的各種夢境做出解釋,雖然未必有科學依據,卻由于其故事的傳奇色彩,他們也成了中國夢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古代占夢術應遵循的原則

初始夢和重復夢是最常見的可解析的夢。

初始夢,顧名思義就是做夢人向解人陳述的第一個夢。這類夢的特點是奇異、怪誕,極易給做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能傳達出做夢人的潛意識。

重復夢是指那些在夢境中經常出現、內容、主題基本相似的夢。這種夢一直都是心理學家、醫學家等科學家的關注對象,因為這和人的身體、心理狀況有著密切關系。一般身患疾病的人常做這種夢,因為病變讓他們的腦細胞長期接受刺激,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按照我國古代占夢術的原則,有幾種情況的夢是不可以占的,這就是“夢有五不占”和“占有五不驗”。

所謂“夢有五不占”,就是指有五種夢不能入占。

其一是神魂未定而夢者,不占。說法是因為夢是由人的神魂感應所產生的,按照道教的理論,人的精神由魂與魄共同組成,民間口語常說“失魂落魄”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它們是人的精神的陰陽兩個方面。一般來說,魂由陽氣組成,陽氣輕清,這樣魂之中精神的因素便較重,大體相當于神;魄為陰氣,沉滯粗重,是構成人形的基質。所謂夢便是人的陽氣與天地萬物的陽氣相互感通,具體依據夢中所現事物的不同,象征著不同的感應對象。古人認為,人在神魂未定的狀態下所呈現的夢象不是精魂所感,而是精魂未定下的浮想。這種浮想不是占夢術上的“真夢”,因此便不能呈現吉兇之兆。

其二為妄慮而夢者,不占。所謂妄慮而夢,是由于白天各種邪想而致夢。按照佛教的認識理論進行分析,邪想所夢一般不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所為,這六識都是因感而發,屬于短暫的、淺顯的感應。這種感應一般都是無意義的雜想,不包含吉兇的真機。只有進入到第七識未那識,因其中有次層之真我存在,這種真我是生動活潑、真機盎然的,只有在深層的夢中才會顯現出來。另外,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實在的大我,此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沒有任何夢象存在。那么,什么是妄慮而夢呢?舉例來說,白天看見一女子,美貌絕倫,如同天仙,晚間便在夢中與之相遇,甚至云雨一番,頗能快人心意,醒來之后,但見下體粘濕,方知是白日春夢。這種夢想便是因眼識而致夢,純屬邪想所致,沒有任何“天機”藏于其中。

其三為寤知兇厄者,不占。這是說夢中所兆極其典型,用不著再占。當然也有少數人為了逃脫“天數”,強行卜占,那么其間的靈驗,便值得懷疑了。明代陳士元的《夢占逸旨》里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據《左傳》記載,有一個名叫聲伯的人,夢中渡洹水,并食瓊瑰,奇怪的是在夢中又哭又歌。聲伯自己便很通曉占夢術,醒來之后,知道是一個兇兆,懼而不敢占。后來又過了一段時間,知道天命難違,為了求得心理安定,便強占為吉,結果只過了一天,便嗚呼哀哉了。因為此夢按照占夢術解釋,實在是一個死象,夢中所為都是送亡魂的儀式,其兇是不言而喻的。

其四為夢而未終、中途驚醒者不占。在古人看來,一個負載吉兇之兆的夢都是有首有尾的。因為夢其實就是一種象征語言,按照古代占夢家的說法,這是神明向人曉諭的語言。如果夢而未終,尤其是中途被人吵醒,那么便是神諭未明,不可輕易占卜。當然,如果夢境已盡,夢中的意思比較完整,那就不在此例了。最后,夢雖有終始但醒后忘佚大半者,不占。這條不難理解,有些人做夢,但是夢后便完,或者是夢醒之后,只能記起一些雜亂的情節,對這些雜夢也不能進行占斷,因為其間的“真機”已被擾亂。

另外,古代占夢術對占夢者也有嚴格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人讀了夢書之后都能成為占夢士,只有符合某些特殊條件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占夢家。否則,即使強行卜占,也沒有靈驗可言。這是因為,古人認為神在夢中曉諭的語言,只有那些能跳出夢境、不為夢 象所囿的人才能破譯。這種現象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是一致的。古希臘時期,阿波羅神廟的神諭是極其靈驗的了,但也只有那些能夠溝通神人意志的巫士們才能曉知。即使像蘇格拉底這樣的圣哲,也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清楚“蘇格拉底是希臘最聰明的人”這句神諭的真正意思。

同樣,在古代中國,對占夢者也有嚴格的要求,如果不符合這些要求,占夢時就不能靈驗。這便是著名的“占有五不驗。”

第一,占夢之人,昧其本原者,不驗。

這句話的意思,按明代陳士元的解釋是:“夢有本原,能通乎本原,則天地人物,與己一也。”占夢者必須對天人之際、宇宙萬物的道理參究透徹,才能占斷天下之夢。也就是說,人生如夢,睡夢之夢為小夢,人生為大夢。占夢者自己必須對此有深刻的認識,然后才能為人占夢,否則以夢中入占夢中事,那就是一筆糊涂賬。按照這種理論推測,最高明的占夢家便是宇宙的大覺悟者。這種人能占盡天下之夢,并由夢而覺,直至成圣成仙。像著名哲學家莊子,便是這一類人。莊子說:“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困哉!”當然,這里所要分析的占夢并不是占人生大夢,而是占夢中之夢。古代的占夢家認為,并不一定要將宇宙的大道理悟徹,只要牢記人生如夢這一原則,不深陷夢中之境就行了。如果能再由占夢所為,有所領悟,由小夢而覺大夢,那將是更高層次的追求。

第二,術業不專者,不驗。

古人認為占夢者一定要熟讀夢書,掌握基本的夢占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遵循正確的途徑,將神之所示,明白無誤地破譯出來。另外,一個高明的占夢家必須善于聯想,從細微的象征中找出吉兇的征兆,否則就有可能對神諭熟視無睹,難得要領。

第三,精誠未至者,不驗。

古代的占夢術就是要將夢者的感應明白地揭示出來。有些夢象明白易懂,有些則迂回曲折、撲朔迷離,這就要求占夢師必須虛其神明,以精誠的態度去感知夢境所示,這樣才能揭示夢象的含義。《周易》講:“思之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將為通之”,這就是對占夢術的最好詮釋。否則隨意而占,不假思索,就不能成為一個高明的占夢家。

第四,削遠為近小者,不驗。

這一條是指占夢者不能將道與術分裂。

古人認為,占夢雖屬小術,但其中也蘊含著大道之理,可以由術而通向大道。后來的一些術數之士,割裂道與術的關系,把占夢局限為只言夢境吉兇的小術,不懂得由夢中之夢了解人生之夢,由小覺轉入大覺的道理。這樣就會使占夢成為一門小術,不但不能靈驗,也不可能通入大道。第五,依違兩端者,不驗。

古人認為,對夢境所預示的吉兇,占夢者必須明白地揭示出來,不能含糊其辭,依違兩端。否則就違背了占夢術的原則,成為欺世盜名之徒。

易經與解夢有什么關系

以夢的解讀方法去看易經,也會有一些發現。

《易》是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幾部著作之一,也是最古老的幾部著作之一。以漢代開始易學就興盛于中國,兩千年以來研究易學的著作汗牛充棟,幾乎絕大多數古代學者都對它有所研究。后來,《易》被稱為《易經》,成為科舉取士中的必修課,讀它的人就更多了。在這種情況下,易經的各個方面都曾被無數才智之人苦心研究過。在今天,我們試圖在易經研究中獲得新的發現已不是件容易事,獲得較大的發現更好像是天方夜譚,如果說是由一個并非專攻古文的人獲得較大發現,那可以說像是個笑話了。

有人曾提出過一個膽大的想法,易經中卦辭和爻辭有些是對夢境的描述。他的觀點是認為易經的一個來源是占夢的著作,易經中大多數卦辭和爻辭以及占斷是夢和對夢的占斷。占夢和龜占、蓍草占相結合構成了易經。他們認為夢書與易經有“親緣”關系。易經中的描述和夢象有哪些聯系呢?為什么夢象會進入易經呢?

學者們認為,這是古人用龜占、夢占等占卜方式相結合而造成的結果。

為了保證更可靠,古人同時應可多種占卜術,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么,在用八卦以至六十四卦占卜時,也會參考占夢的結果。這樣,他們就很自然地要對照這兩種占卜方式。對照的結果,自然是將有類似的占斷的放在一起,相互參照。人們認為就是這樣,古人最后把夢書的內容放進了易經,按六十四卦把常見的夢象進行了分類。

如果我們更進一步假設傳說中周文王被囚期間創造易的事件是真實的,那么,被囚的他在占吉兇時,當然除了用蓍草,最方便的就是解夢了。因為被囚的人,最有時間去做夢和思考。

當然,我們說易經中有夢象,也并不是說易經中所有的描述部分都是夢象。有些顯然不是夢,如“帝乙歸妹”,是典故,還有一些是不是夢很難說清楚。

這類事在科學發展史上其實極為常見。許多大科學家看不到極容易被看到的事實。原因往往是,他們的思維受固有定式的影響,已經緊緊粘附在舊的思路上了,因而也就不容易轉換到新思路上。

如易經,其中有哲學、有倫理、有數術,吸引著無數學者在這些方面下工夫,但學者們卻較少作為一本占卜的書去看易經。而江湖術士雖然努力用它卜卦,卻少有人對它的起源和演變這類問題感興趣。因為,此書作為占卜書的最基本的問題卻被人們忽視了。

如果我們拋開兩千年來人們對易經的一切注解。評論和衍化,用看古代卦書的眼光看它,我們就會很容易接受這個論點;它包含占夢的內容。而不用占夢書去解釋,許多經文將不可理解。

下面我們對卦辭和爻辭予以初步分析。

易經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原文部分,稱作經;二是解說的部分,稱作傳。經由六十四個卦以及所附的卦辭爻辭構成,據說是由周文王被殷紂王囚禁時所著。也有人說爻辭不是周文王寫的,而是周公寫的。但無論如何,經是易經中更古老的部分,我們探討關于易經的來源的問題,經是更可靠的。易經的傳包括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十篇,相傳為孔子的著作。

傳只是孔子作為后人讀《易》時的讀后感,對理解易的來源來說,傳的可靠性就差多了。

易經的卦辭和爻辭,也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某個形象或事件的描述,第二部分是吉兇的占斷。

如:履虎尾,不口至人,亨。(履卦卦辭)可分為兩部分:

一是“履虎尾,不口至人”(踩了老虎尾巴,老虎沒咬人),這是一個描述,二是“亨”(順利)這是一個占斷。

再如:出涕淪若,戚嗟若,吉。(離卦,六五爻辭)

可分為“出涕淪若,戚嗟若”(哭得淚水直流,一陣陣嘆氣),和“吉”(吉祥),這兩部分。

大多數卦辭都沒有前一部分,只有詳細的占斷。

如:乾;元,亨,利,貞。(乾卦卦辭)

據劉文英先生考證,貞就是古代的“占”字的別體。這卦辭的意思是:乾卦,萬事順利。沒有描述什么形象。

再如:咸,亨,利貞,取女吉。(咸卦卦辭)意思是,咸卦,順利,娶妻的人占卜吉祥。也沒有描述什么形象。

而大多數爻辭卻都有前一部分。

如枯楊生禾弟,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大過卦九二爻交辭)

前一部分“枯楊生禾弟”(枯楊柳生出新葉),后一部分“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占斷老人娶到了年輕妻子,沒什么不好的)。

描述部分是什么?

如果按過去的認識,說易經只是從龜占或蓍占中發展出來的,那么這本占卜書的卦辭爻辭似乎應該是沒有前邊的描述部分才更合適。

龜殼燒出乾卦來,占卜者說,是乾卦,什么事都會順利。這合乎情理。卦辭,特別是爻辭,又何必加上一段描述的話呢?比如某個人決定不了該不該結婚,就拋硬幣決定,正面就結婚,反面就不結婚。結果拋出正面,他決定結婚,他會說:“正面,還是結婚好。”但是他不會這么說:“正面,枯柳樹發了個芽,我還是結婚好。”

我們相信,易經的編著者不會無緣無故地寫上這樣一段話。那么這段話是什么呢?有這樣一些可能性:

1.龜殼被燒烤時顯示的形象。

2.是實際發生的事或是當時占卜者實際看到的形象。

3.是一個比喻,或者是一個夢。

這段描述到底是哪一種呢?或者說它是否有些是龜占形象,有些是實際事件,有些是其他兩種內容呢?對此很難下一個肯定的結論,但是它有一些記錄的是未知夢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如果這些下面這些例子,能證明描述部分不適于作其他解釋,或至少證明部分卦辭和爻辭的描述部分不適于作其他解釋,這就可以初步證明這些描述只能是對夢境的描述。

最早的占卜主要方式是龜占,也就是烤龜殼,根據殼上的裂紋判斷吉兇。這些裂紋也的確構成一些形象,那么,卦辭和爻辭中的描述部分是否就是描述這個形象呢?例如“履虎尾,不口至人”是否就是龜殼上顯示出的一個圖形呢?是否原來龜占時,這個圖形的出現表示吉祥,后來,易經編著者把這個龜占的內容編入易經了呢?對這一假定,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

理由是:

1.龜占時絕對不會根據如此復雜的形象去判斷吉兇。

“履虎尾,不口至人”,這個形象是很復雜的,包括一只虎的形象,一個人的形象,人的腳還踩著虎尾,虎的頭還不對著人。燒烤一只龜殼,在某一次偶然出現類似這樣的圖形或許可能,但是這種圖形不可能常常出現。作為龜占的經驗總結,總結出這么一條說,“如果出現好像一個人踩著虎尾巴,虎卻不咬人的圖形,占斷是吉祥順利的,”這是不可能的。同為這種總結沒用,也許幾千幾萬次也燒不出一次這樣的圖形。龜占肯定要采用一些更常見的更簡單的圖形作為占斷的基礎。

我們可以合理地斷定,某種龜占是根據裂紋的斷續占斷吉兇的,連線“”和斷線是基本的圖形,由一組這樣的線構成的圖形就是龜占的圖形,如,代表水。

蓍占是在龜占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我們可以假設,周文王被囚禁時,極想占卜自己的命運,但身在獄中無法燒龜殼,便找了些蓍草棍(也許是從草席上抽下來的)用它來占卜,并且把蓍草的數目和龜占的各個圖形聯系了起來。把不同的數目指派給,這些圖形,又進一步把二組圖形疊加形成一些稍復雜的圖形,然后據此占斷。

也就是說,龜占的形象,在易經里轉化成了卦形。如,好像上下牙咬著東西,這一卦卦辭的意義就是表示“咬”,就是對這一圖形的描述。因此,卦辭和爻辭里的描述部分,如噬嗑卦第一爻的爻辭中的描述部分“履校滅趾”(腳鐐傷了腳趾),就不會是對這一龜占圖形的描述。這個形象,怎么也不像腳鐐傷了腳趾的樣子。

總之,龜占的形象轉化為卦形,并用卦名來描述,卦辭爻辭的描述部分不描述它。

2.有些描述部分不適于解釋為實際事件或實際形象。

古人相信征兆,相信一件事的發生可以預示另一件事。

例如,喜鵲在門前叫這件事,預示著有喜氣到來。而貓頭鷹叫則預示著災禍。如果我們把描述部分解釋為征兆,也就是有預示意義的實際事件,則至少在理論上是能自圓其說的。

但是,卦、爻辭中的描述部分,并不都像是征兆。如果說易經的確像記載所說的,主要是文王所做,那么用征兆解釋也不合理。一個被囚禁的人,所能看到的東西很有限。描述部分中的許多內容,都是他所不可能在獄內見到的。而即使說文王創作易經時歸納了民間關于征兆的說法,有些描述也不好解釋。

例如,睽卦上九,見承負涂土,載鬼一車,遇雨吉。見到豬一身泥,拉著一車鬼。怎么可能古人會說:如果你見到一只滿身是泥的豬拉了一車鬼,那么你出門趕上下雨是吉利的。因為難得會有誰見到這種征兆,除非他有幻覺,所以這種征兆毫無價值。如果只說見到豬一身泥預示著什么什么,才是更合理的征兆性語言。

再如,“大過卦上六,過涉滅頂,兇。”趟水過河水沒了頭頂,兇。這又是一句廢話,水淹沒了頭頂當然兇,但水淹沒頭頂本身就是災禍,它不是另一個災禍的征兆。

另外,許多中國人極為相信的征兆,比如日食預示災禍,地震預示戰爭,喜鵲叫預示喜事等等,在易經中都沒有出現,這也說明描述部分不是征兆。不可能說周文王時人相信的征兆,和過后并不很久的春秋時期的人相信的征兆就完全不同了。也不大可能周文王不把日食等重要預兆收入易經內。然而,如果把這些描述說成是一個比喻,或一個夢都是說得通的。但是解釋為比喻相當來說不很合適。因為用“履虎尾,不至人”這種少見的事情作比喻,不如用一些更常見的事。再如“旅卦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后號口兆,喪牛于易兇”,如果作為比喻,把什么可以比做先笑后哭呢?

描述部分很像夢。有些卦的描述部分,明確提到了“夢見什么如何”,這些描述當然是夢。

有些卦的描述部分,和古代流傳下來的解夢書中的條目或古人解夢的例子極相似,例如:“困卦六三”的描述部分有這樣一句:“人于其宮,不見其妻,兇。”《新集周公解夢書》中有:“夢見宅空者,主大兇。”再如:“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新集周公解夢書》中有“夢見龍飛者,身合貴”。

一卦中各爻的描述,往往是同一形象的不同狀態,比如乾卦是龍的七種狀態:潛藏的龍,看見在田地里的龍,在淵中的龍,天上的龍……漸卦則是:大雁落在小河邊,大雁在石頭上吃東西,大雁在樹上……這種形式極像一本夢書:夢見大雁在地上如何,在樹上又如何。

用解夢的方式解釋易經的描述。如果我們把易經的描述部分當做夢,用解夢的方式解釋,解釋出的結論和易經的占斷有很高的一致性。

例如:“屯卦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按夢來解釋:

騎馬可以是一個性的象征。因此夢見騎馬,對應白天的婚姻是很恰當的,而且表明了夢者的生理愿望已經有一定程度,這對婚事成功是個有利因素。這和卦中占斷:“往吉無不利”是一致的。反之,如果夢見“屯如稟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屯·六四)描寫的狀況,說騎馬走得極為艱難,求婚的人弄得像強盜一樣,這種夢雖然也是性象征,但是同時有困難,強求的特點,相對就較難成功。卦中占斷是:“女子占不字,十年乃字。”一時還結不成婚。卦的占斷和解夢也是相似的。

再如“大過卦·九二,枯楊生禾弟,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夢見“枯楊生禾弟”,老樹長了新葉子,象征老年人重新恢復青春。“老夫得其女妻”,老夫得到了年輕妻子,也同樣象征著老年人恢復青春。進一步,老年人象征著精力衰弱,而枯楊生禾弟,老夫得其女妻則象征著一個人(未必年紀真老)精力得到恢復,這自然是一個很好的象征。卦上占斷為:無不利,和夢的解釋也是一致的。而“大過卦·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和九二爻不同,枯老的樹上開出了花朵,花象征女性,所以這個象征代表的和九二爻有性別差異。

再如,“井卦各爻”,就是各種有關井的情境,如果我們把它理解為夢見井的種種具體情境,可以這樣分析:

正如我們前邊所說,夢見井,往往象征著內心的泉源,心理力量的源頭,一種滋養等等。但是同是夢見井,上下文不同,意義也不盡相同。假如夢見井水渾濁,夢見舊井可能已半干,一般象征著心理潛能沒有得到開發,這不是很好的心理狀態。而“井卦初六”正是井泥不食,舊井元禽。這一爻的結果是得不到滋養。再如,夢見井水清澈但是沒有人喝,象征著心理能量沒有被使用。而易經中則說,“井諜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即是說,如果國王是明君,你可以有福,否則你會懷才不遇,也很可惜。以夢來解,易經這樣解也是對的。只是易經沒有提到夢的更深一層意義:你只有自己提升了心理能量,才會得到機遇。清清井水象征你的能力,它能不能被使用不僅在于國王,也在于你自己。

易經中藏著一本夢書,這個假設是否成立,還需要研究者去進一步探討。這里所說的說法,不能稱為定論不過,至少可以對這一有趣的題目加以思考,也許你也會有新的發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碚区| 隆化县| 临沧市| 德化县| 浑源县| 克东县| 湖口县| 和顺县| 封丘县| 江达县| 抚顺市| 莎车县| 昌邑市| 富宁县| 邳州市| 福建省| 钟祥市| 锡林郭勒盟| 都兰县| 沾化县| 新巴尔虎右旗| 报价| 邵武市| 锦州市| 皋兰县| 天台县| 修文县| 泌阳县| 武乡县| 乌恰县| 黄骅市| 信丰县| 长汀县| 东乌| 巴青县| 黄山市| 景东| 巨野县| 环江| 集贤县| 巧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