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編年通史的歷史學家——司馬光
名人簡介
司馬光自幼好學,“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雖然“幼時患記誦不如人”,但他能加倍用功,用心精讀,博覽群書,勤學不倦。司馬光20歲中進士甲第,次年任為華州判官。31歲時,得其父好友、樞密使龐籍薦引,被召為試館校勘。后又升為殿中丞、集賢校書。36歲時,與王安石同任群牧司判官。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40歲的司馬光回到京城,先后任度支員外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土。英宗即位后,司馬光進呈《歷年圖》5卷,后又擴充為《稽古錄》20卷。又修《通志》8卷及《歷代君臣事跡》等,并奏請劉恕等參與其事,為編修《資治通鑒》奠定了基礎。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逝世,宋神宗即位。司馬光、王安石先后任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
名人檔案
姓 名 字君實
生卒年1019~1086年
祖 籍 陜西夏縣
性 格 勤奮/好學/執著/保守
身 份 北宋史學家/政治家
嘉祐七年(1062年)七月,繼王安石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之后,司馬光也向宋仁宗奏進了長達5000余言的《論財利疏》,堅決反對王安石的變法。他針對國家財力不足的狀況,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改革主張。雖然司馬光和王安石一樣,都主張通過改革解決社會積弊,消除宋朝的統治危機,但兩人的思想方法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司馬光思想傾向保守持重、偏執,創新精神不足;王安石則活躍激進、勇于標新立異。王安石主張以法治國;司馬光則強調傳統的“仁政”思想。王安石主張改弦更張,創立新制;司馬光卻主張改良,認為關鍵“在于擇人,不在立法”。
因為宋神宗渴望實現富國強兵,王安石的改革主張贏得了他的極大贊賞。司馬光見自己在朝廷上不可能有所作為,便決心遠離政務,埋頭著書。
在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司馬光避居洛陽長達15年,期間,他組織人員集中精力編撰《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上起戰國,下止五代,共1362年,294卷,外加《目錄》、《考異》各30卷。在編寫過程中,司馬光先寫提綱,他的助手們根據提綱排比材料,修成“長編”,最后由司馬光修訂、潤色、定稿。從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開始,至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為止,司馬光遍閱舊史,旁采小說,編寫《資治通鑒》前后耗時19年。
元豐八年三月,宋神宗病逝,不滿10歲的宋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向來反對變法的高太后先詔封司馬光為門下侍郎(即副宰相),后又拜他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司馬光以保守偏頗主觀的思想方法,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對新法進行了全盤否定。“進一人則曰此熙豐之所退也,退一人則曰此熙豐之所進也,興一法則曰此熙豐之所革也,革一法則曰此熙豐之所興也。”司馬光的做法,不僅遭到了原來的變法派的極力反對,就連原來反對變法的人也不贊同。然而,頑固的司馬光一意孤行,在入朝執政僅一年多的時間,就把宋神宗時期實行達16年之久的新法,包括保甲法、方田均稅法、免行法、保馬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幾乎完全廢除。
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為相8個月的司馬光病逝,享年68歲。贈太師,追封溫國公,謚號文正。
名言佳句
● 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結。
●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
● 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
●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名人逸事
司馬光小時候與一群小伙伴在院子里捉迷藏,有一個小孩一不小心從假山上掉到一個大水缸里了,很多孩子嚇得逃走,剩下的孩子對這個比他們自己還高許多的大水缸也毫無辦法。司馬光靈機一動,用大石頭把缸擊破,水流出來,這個孩子才得救。這就是有名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