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杰出的改革家——王安石
名人簡介
王安石出生于官僚家庭,書香門第。父親去世后,家境艱難,有時要靠野菜充饑。他從小就酷愛讀書,記憶力超群,過目不忘。王安石年輕時就有經世治國的遠大志向,22歲中進士,被派往揚州,在韓琦幕下做官。1047年,王安石出任鄞縣縣令,任滿后又做了十幾年的地方官。1059年和1061年,他還先后做過中央三司度支判官和知制誥。
王安石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在他年輕時就立志成為商朝伊尹那樣的經綸之才,像后稷和契那樣造福社會人民。王安石擔任中央三司度支判官和知制誥期間,曾兩次給仁宗皇帝上書,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和《上時政疏》中,他提出整頓吏治,改革法度,培養人才的主張,都沒有什么結果。
1067年,20歲的神宗皇帝即位,王安石有了施展才華和報國的機會。一心富國強兵的神宗皇帝一即位,就著手準備改革,他對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和《上時政疏》非常認同,認為“除了王安石沒有誰能為朕推行新法”。于是,他先任命王安石知江寧府,又任命他為翰林學士。神宗還打破常規,特召王安石入殿商討國事。1069年,神宗不顧反對和阻撓,將王安石提升為參知政事(副相),第二年又提升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相)。

王安石像
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開始了持續16年之久的熙豐變法運動,他陸續推行了理財富國的青苗法、均輸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等;整軍強兵的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整頓吏治、更貢舉、興學校等法令。這一系列新法在農業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免除了農民繁重的差役負擔,保證了農業生產,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還使原來偷稅漏稅的土地按照實際數目繳納賦稅,還大大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在商業上,打擊了壟斷市場的富商兼并勢力和不法商人囤積居奇、牟取暴利,還使城市商販有利可圖。熙豐變法還使軍隊指揮不靈的局面大為改觀,大大增強了軍隊的戰斗力,也為國家節省了巨額的軍費開支。
王安石主持的熙豐變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到元豐年間,中外府庫無不充盈,可以支撐20年的財政開支。而邊境防御上,熙寧年間,北宋收復了幅員2000多里的領土,使唐朝中期以后就失守的舊疆域重新回歸,這也是北宋歷史上僅有的一次。
為了順利推進改革,王安石還建議神宗進行官僚機構和科舉制度的改革。王安石創建了制置三司條例司,整頓了臺諫機構,提拔了一批有才學的年輕官員,罷黜了一些反對改革的諫官,選擇力主改革的官吏充實臺諫機構,使下情能夠通達到中央政府,為改革充當耳目;在科舉制度改革方面,王安石不但重新設立了以經義、策論取進士的考試科目,還整頓學校,改組了太學,增加太學生的名額,并先后設立武學、醫學等專科學校。王安石還親自編訂各級學校的統一教材,他重新為《詩經》、《尚書》、《周禮》三部儒家經書做注,統稱為《三經新義》,將它推行到從太學到縣學的各級學校,作為科舉考試的唯一標準。
名人檔案
姓 名 字介甫/號半山
生卒年1021~1086年
祖 籍 撫州臨川
性 格 勇于任事/敢于革新/堅忍不拔
身 份 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
由于熙豐變法觸動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了以太后為首的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和阻撓,新政推行迭遭阻礙。1076年,王安石奏請告老還鄉,神宗只得讓他以使相身份兼判江寧府。1079年,被封為荊國公后,王安石退隱金陵,直到1086年去世。神宗去世后,熙豐變法宣告失敗。
王安石的詩歌成就
在我國文學史上,王安石在詩、詞、文方面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現存他的詩歌1500多首,以退居江寧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學習杜甫關心時政,同情人民疾苦。到了后期,由于他生活上的經歷,詩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了大量的寫景詩,創立了為后人所標舉的“王荊公體”。王安石的散文眼光犀利,見高識遠,主要為一些有關學術、政治的理論性文章。他強調文學的社會作用,認為其應該“有補于世”,同時也應“以雕繪語句為精新”。總之,他為宋詩獨特風貌的形成和發展起了較大的作用。
“不知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王安石被梁啟超譽為中國六大政治家之一。列寧也稱之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還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他在文學方面對后世的影響也非同一般,后人將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有詩贊曰:“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