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典故大全集
- 《中華典故大全集》委員會
- 8257字
- 2020-06-24 12:17:34
第一卷
言志篇
版筑飯牛
典出《史記·殷本紀》。
殷代盤庚中興之后,小辛、小乙繼位,殷朝重又中落。武丁即位之后,想復興殷國大業,可就是找不到好臣子來輔佐朝政。
有一天,武丁做了個好夢,夢見自己遇到一個身高膚黑、兩目炯炯有神、名叫“說”的圣人。第二天,武丁遍視群臣百官,其中沒有一個像夢中圣人的。武丁跑遍全國尋找圣人,來到了傅巖。傅巖下有一條重要道路,常被大水沖垮,官員們調來一批囚徒,修筑大墻,堵截山洪,保護道路。在修路工中,武丁發現一個身材很高、皮膚黝黑、目光如電的,就是自己夢中見到的圣人。他是個隱士,混雜在囚徒中一起筑墻護路。武丁跟他交談后,大喜說:“你就是我夢中見到的圣人。”立即任他為國相,殷國從此大治。隱士沒有名姓,就以傅巖為姓,稱為“傅說”。“版筑”就是用版作范,中間實土石筑墻的意思。
而“飯牛”講的則是春秋時的故事。齊桓公要迎接周天子派來的使臣,天未亮就帶領儀仗隊開門出城,等候貴賓。城河邊,有一隊商旅駕著牛車,點著火把,等候天亮開關入城做買賣。桓公驅車上前,私察民情,他見到有個人彎著身子,手捧青草喂牛,邊喂邊以手拍打牛角,用悠長的聲調唱著歌:
從昏飯牛至夜半,
長夜漫漫何時旦?
黃犢上坂且休息,
吾將舍汝相齊國!
桓公想:“好大口氣,一個窮喂牛的,竟想當齊國的宰相??不過嘛,奇人好發奇論,說不定他真的有本事。”
迎賓結束,桓公帶著歌者回宮,發現對方果真是個懷大志、有奇才的人物,就毫不猶豫地將國政交給他管理。這個人名叫寧戚。
由以上兩則故事形成了“版筑飯牛”的成語。版筑:造土墻。飯牛:喂牛。造土墻和喂牛的人后來做了大官。指出身貧賤,胸懷大志,有奇才的人物。
背水一戰
典出《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將韓信卒兵攻趙,出井陘口,令萬人背水列陣,大敗趙軍。諸將問背水之故,韓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口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韓信進攻趙地,派一萬士兵首先出發,直抵黃河邊,然后回過頭來對付趙軍。趙軍見他如此用兵,都大笑起來:“天下哪有這樣用兵的?背靠河水,面對敵軍,萬一打敗了,只能跳河。”第二天,經過激烈的戰斗,韓信大獲全勝。手下的將領問他說:“如此背水一戰,我們連想都不敢想,而將軍卻以此獲勝,這是什么原因呢?”韓信說:“兵法說,把士兵放在沒有退路的地方,他們都會拼命去爭取生存。我正是用的這種戰術。我們的士兵,很多都是新投降過來的,不把他們放在危險的處境中,他們是不會努力作戰的。”
后人用“背水一戰”的典故比喻后無退路,只能決一死戰。
不因人熱
典出《東觀漢記·梁鴻傳》。
梁鴻省孤,以童幼詣太學受世,治《禮》、《詩》、《春秋》。常獨坐止,不與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鴻及熱釜炊。鴻曰:“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滅灶更燃火,鴻家貧而尚節,博覽無不通。
東漢時,文學家梁鴻為人孤傲,清貧自守。他同妻子孟光一起隱居在吳地,替別人當傭工。由于生活困難,常常寄居在別人家里。
有一次,梁鴻夫婦寄住在一戶當地人家里,這家人做完飯后,見梁鴻還沒有生火做飯,就關心地說:“我的飯已經好了,灶里的火還燃著,你何不趁著余火,接著做飯呢?”梁鴻聽后,就像受到了羞辱一樣,正色說:“你的好意,我們心里是知道的,但一個人處世,怎么能利用別人的余火來為自己加熱呢?”梁鴻說完,舀來水滅掉灶中的火,重新升起火做飯。
后人用“不因人熱”比喻性情孤傲、不依賴別人。
拆城記
典出《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言于定公曰:“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于涂;涂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
魯定公收回了失地,為什么反倒不怎么高興呢?原來這幾個地方是當初魯僖公封給季友的。如今雖說名義上退還給魯國,實際上只是給季孫斯多加了些土地。季孫斯多了土地,王侯家的勢力就更小了。季孫斯卻相當感激孔子,準備格外重用他和他的門生。
季孫斯收孔子的門生子路和冉有當家臣。季孫斯的勢力越來越大了。有一天,季孫斯問孔子說:“陽虎是跑了,可是公山不狃(季孫氏的家臣)的勢力眼看著又起來了,怎么辦?”孔子說“:家臣的勢力一大,大夫反倒受了他們的壓制。必須把他們的城墻再改矮了,家臣們才不敢隨便背叛大夫。”
那時候,不必說一般的諸侯失去了勢力,就是掌握在大夫手里的大權也跑到家臣們的手里去了。魯國在外表上是被“三桓”占了,其實這三家的土地又給他們的家臣占了。那時候,諸侯和大夫只是政治上的貴族,家臣們倒很實際地做了地主。比方說,季孫斯的老家那個地方叫費城(在山東省臨沂縣西北),由他的家臣公山不狃掌握著。孟孫何忌的老家叫成城(在山東省寧陽縣東北),由他的家臣公斂陽掌管著。叔孫州仇的老家叫城(在山東省東平縣東),由公若貌掌管著。這三家大夫就知道拼命地擴充自己的勢力,不受國君管束。可是他們三家的家臣也一樣都擴充自己的勢力,也照樣不受大夫管束。這三個家臣把那三座城墻修得又高又厚實,跟魯國的國都曲阜一樣。因此,孔子主張把城墻改矮了。
季孫斯把孔子的意思告訴了孟孫何忌和叔孫州仇。他們都相當贊成。三個大夫就通知三個家臣,叫他們趕緊把城墻削矮三尺。那三個家臣沒想到會發生這種事,一時都沒有主意了,費城的公山不狃想起一個人來,要跟他去商量一下。他就是那時候魯國頗有名氣的少正卯。公山不狃請他出個主意。少正卯反對孔子。他說:“為了保衛國家才把城墻砌得又高又結實。要是怕掌管這城的臣下造反就把城墻改矮,那倒不如把城墻都拆去不是更干脆嗎?可是有一點,遇到別國打過來,這兒一點防御工事都沒有,那又怎么辦呢?那位孔先生是打算把國君的勢力把持到他的手里去,才出這個主意來拆散家臣的勢力。他哪兒知道大夫失去勢力另有緣由。再說,有這些家臣們牽制著大夫,大夫才不敢過分地為難國君。要是把家臣的勢力拆散了,那不是給大夫增加勢力了嗎?大夫的勢力一大,國君的勢力就更小,君位就更不牢靠了。為了保衛國家,城墻應當往高修,不應當改矮。孔先生這種辦法恐怕不太合適吧!”
三家的家臣本來就恨不得把自己的地盤鞏固起來,如今聽了少正卯這番話,大伙兒就把主人的命令扔到脖子后頭去了。三家大夫一見家臣們還沒把城墻改矮,就帶著士兵把城圍住。費城的公山不狃首先叛變,又去約會成城的公斂陽和城的公若貌一起反抗。公若貌膽子小,不敢跟他們一起干,就被他的一個手下侯犯殺了。侯犯代替了公若貌,跟公山不狃聯合在一起。公斂陽可沒動手。三家大夫有孔子出主意幫忙,大伙兒聯合起來對付這兩個家臣,可就好辦多了。公山不狃和侯犯打了敗仗,跑到別國躲起來了。
叔孫州仇把城的城墻削去三尺。季孫斯也把費城照樣改了。孟孫何忌也叫公斂陽把城墻拆掉三尺。公斂陽找少正卯想法子。少正卯說:“
城和費城是因為公山不狃和侯犯背叛過,才把城墻改矮了。您要是也把城墻改矮了,您不是自己承認跟他們一塊兒背叛主人了嗎?再說,成城是魯國北面最重要的一座城,要是城墻不高、不結實,萬一齊國打過來,那可就守不住了!”公斂陽就回復孟孫何忌說:“我把守成城,不光是為了孟孫一家,也是為了整個魯國!萬一齊國打過來,城墻改矮了,怎么守呢?我為了魯國的安全,寧可把自己的命丟了也不能聽別人的話折去一塊磚!”
孔子聽見這話,就對孟孫何忌說:“這話一定是別人要公斂陽這么說的。”他叫孟孫何忌和季孫斯把這件事告訴魯定公,叫魯定公召集大臣們商量一下,這城墻到底應不應該拆。魯定公就召集大臣們商量這件事,叫孔子判斷。大伙兒一討論,有的主張應該拆,有的主張不應該拆,各有各的理由。少正卯一向是反對孔子的,這會兒反倒故意隨著孔子心意,說:“我贊成孔司寇的主張,應該把城墻拆掉三尺。因為這么一來,至少有六種好處:第一,尊重了國君;第二,鞏固了國都的形勢;第三,可以減少私人的勢力;第四,讓那些反叛的家臣沒有依靠;第五,能叫三家大夫心平氣和;第六,能叫各國諸侯也照樣做。”孔子看出了少正卯的奸詐,當時就站起來反駁他,說:“這太不像話了!三家大夫都是魯國的左右手,難道他們是培養私人勢力的嗎?公斂陽忠心為國,他難道是反叛的家臣嗎?少正卯明明是挑撥是非,叫君臣上下彼此猜疑怨恨。這種挑撥是非、擾亂國家大事的人應當判死罪!”大臣們覺得孔子這么說有點過份,都為少正卯辯解。有人說:“少正卯是魯國有名望的人,就算是他說錯了話,也不至于死罪。”孔子說:“你們哪兒知道少正卯的奸詐?他的話,聽起來好像挺有理,其實都是些壞主意;他的舉動,看著好像叫人挺佩服,其實,都是假裝出來的。像他這種心術不正,假充好人的小人最能夠顛倒是非地誘惑人,非把他殺了不可。”少正卯終于被殺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那種道貌岸然、左右逢源的人,會不擇手段地耍弄陰謀詭計,以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要善于辨別這種人,并義正詞嚴地指責這種人。
乘風破浪
典出《宋書·宗愨傳》。
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
宗愨,字元干,南北朝宋時人。他在年紀小的時候,就已抱有遠大的志愿,并且學得一身好武藝,又非常勇敢。他哥哥宗泌結婚的那天,來的客人很多。有十幾個強盜趁他家忙著辦喜事,夜里去搶劫。這時,宗愨挺身而出,奮力抗拒,最終把強盜趕跑了。他的叔叔宗少文問他的志向,他仰起頭來激昂地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要利用和創造一切有利的條件,沖破面前有如萬里波浪的困難,干一番偉大的事業。后來宗愨果然替國家打了不少勝仗,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皇帝讓他做了左衛將軍,封他為洮陽侯。
后來的人就將宗愨所說的那句話,簡化為“乘風破浪”這個成語,來說明人有遠大而崇高的理想;也用以形容人刻苦勤勞,努力向上,沖破重重困難,去創立偉大事業的精神。
初生之犢不畏虎
典出《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劉備占領漢中,自稱漢中王,準備進攻中原。這時,曹操與孫權之間發生了沖突,于是劉備命令鎮守荊州的關羽率兵北上,進攻襄陽與樊城。曹操部將曹仁領兵抵抗,被關羽部將廖化、關平打敗。曹操接到戰報,立即派大將于禁和先鋒龐德統領七支人馬,前去增援。
龐德率領先鋒部隊來到樊城,為了表示與關羽決一死戰的決心,他讓士兵抬著一口棺材,走在隊伍前面。兩軍對陣,龐德耀武揚威,指名道姓要關羽出戰。關羽欣然出陣,與龐德大戰百余回合,不分勝負。
關羽回到營寨,對眾將說:“初生之犢不畏虎,我看龐德年輕氣盛,只可以用計賺他,不可憑恃武力取勝啊!”
這時正是秋季,樊城地區秋雨連綿,漢水漫上堤岸,樊城被圍于大水中。關羽派人堵在水口,等到江水暴漲,扒開水口,洪水漫天遍地,洶涌而下,淹沒了于禁率領的7支人馬。關羽命令將士登上預先造好的船筏,向敵軍發起猛攻。龐德率領部下奮勇抵抗,從早晨一直戰斗到中午,最后落水被俘,因不肯投降被關羽所殺。
犢:小牛。剛生下的小牛不害怕老虎。原比喻年輕人大膽勇敢,缺少經驗。現比喻青年大膽勇敢,敢于創新。
氣壯山河
典出《老學庵筆記》。
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
南宋大臣趙鼎21歲考中進士,受到宰相吳敏賞識,被調到都城開封任職。
1125年冬,金國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宋欽宗驚慌失措,趕緊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一些貪生怕死的大臣,主張割讓土地向金國求和。趙鼎卻說:“祖先留下來的國土,怎能拱手送給別人?望陛下千萬不要考慮這種意見!”
可是,欽宗非常懼怕金兵。金軍要求把黃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讓給金國,欽宗竟答應了。但是,金軍繼續南下。這年底,抵達開封城下。欽宗不等金軍攻破就親自到金軍營中乞求投降。不久,金兵統帥扣留了欽宗,讓部下進城掠奪,欽宗和他的父親徽宗論為俘虜,連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銀財寶,一起被押至金國。北宋王朝就此滅亡。
欽宗的弟弟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了南宋王朝,史稱宋高祖。即位初期,起用了一批主戰派大臣,趙鼎也在其中,后來還當了宰相。在金兵不斷的南侵下,高宗被迫撤退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后來,宰相秦檜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他與金國講和。趙鼎對他自然反對。于是,秦檜經常在高宗面前說趙鼎的壞話。后來,高宗終于將趙鼎貶到外地去當官。
趙鼎在朱崖住了3年,生活非常困苦。秦檜知道他的處境后,認為他活得不可能長久,便叮囑地方官每月向自己呈報他是否還活著。
趙鼎62歲那年,終于患了重病。臨死前,對兒子悲憤地說道:“秦檜非要置我于死地不可。我不死,他可能會對你們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連累你們。”說罷,他叫兒子取來一面銘旌(豎在靈柩前標志死者官銜和姓名的長),在上面書寫了一行字:“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意思是說:“我身騎箕、尾兩座星宿回歸上天,我的氣概像高山大河那樣雄壯豪邁地存在于本朝。”幾天后,趙鼎不食而死。
“氣壯山河”比喻人的豪邁之氣好像高山大河那樣雄偉壯觀。
人鼠之嘆
典出《史記·李斯列傳》。
秦朝的大臣李斯年輕時,做過郡里的小官吏。一天,李斯去廁所里解便。當他跨進廁所時,不禁大吃一驚。原來,一群老鼠正在廁所里抓蛆吃,見有人來,就四下里驚惶逃竄。過后,李斯想,這老鼠抓蛆吃又何必這樣誠惶誠恐呢?
又一天,李斯去郡里的倉庫里,發現糧食堆里有幾只大老鼠正在細嚼慢吞,安安穩穩地吃著糧食。李斯去趕它們,老鼠毫不理會。原來倉庫里很少有人進來,所以老鼠沒有半點兒恐懼感。看到倉里的老鼠養尊處優,長得又肥又大,李斯聯想到廁所里的老鼠,不由得感慨萬分:同是老鼠,由于所處的環境不同,其生活竟有天壤之別!人不也是一樣的嗎?同樣的人,爬上去了就是賢者、君子,淪落下層就是愚民、小人!
從這以后,李斯發誓要做人上人。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獲得了成功,受到秦始皇的重用,對秦國統一六國起了很大作用。
“人鼠之嘆”多用來感嘆世道之不公平,人與人之間的地位懸殊。
聽人穿鼻
典出《南史·張宏策傳》。
徐孝嗣才非柱石,聽人穿鼻。
南朝齊武帝當政時,有個貴族叫徐孝嗣,他做事沒有什么主見,一直聽命于齊武帝的差遣,武帝把他作為忠臣看待。
公元493年,齊武帝去世,由皇太孫蕭昭業繼位。武帝臨終時,相信徐孝嗣的忠心,囑托他輔佐嗣主。第二年,皇族西昌侯蕭鸞企圖謀奪帝位,他得知徐孝嗣受了托孤之命,而且了解到徐孝嗣為人沒有主見,膽小怕事,便想依靠徐孝嗣的作用實現他的野心。為了試探一下徐的反應,蕭鸞便派心腹暗地里告知徐孝嗣自己的陰謀,以討取意見,徐孝嗣得知西昌侯生性殘暴,不敢得罪,也不加反對。
徐孝嗣的好友樂豫知道了這件事,對他說:“當年齊武帝待你不薄,將托孤之重任交于你,你怎么可以默許蕭鸞謀反,這不是有負于當年武帝對你的信任嗎!”
徐孝嗣不言,他明知樂豫講得有理,卻又害怕蕭鸞。樂豫走后,他一個人在屋里徘徊。
這時,正好蕭鸞駕到,徐孝嗣不敢怠慢,忙起身迎接。蕭鸞把篡奪帝位的具體步驟告知了徐孝嗣,并要他一起協助完成篡位之事,徐孝嗣思考再三,還是答應了。在他的幫助下,蕭鸞派人殺死了皇帝。
皇帝死后,國不可一日無君,蕭鸞怕自己現在篡位會引起公憤,便想借用太后名義立十五歲的新安王蕭昭文為帝,自己可在暗地里操縱新帝。徐孝嗣便取出早就擬好的太后詔令,滿足了蕭鸞的心愿。
同年,蕭鸞又相繼誅殺了齊高帝、齊武帝的子孫,借皇太后的名義再次廢去蕭昭文的帝位,自己稱帝,史稱齊明帝。
4年后,齊明帝去世,他的二兒子蕭寶卷繼承皇位。蕭寶卷比其父蕭鸞更加殘暴專橫,整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一不稱心就要殺人。朝廷大臣誰也不敢多言。徐孝嗣本性怕事,他雖已擔任尚書令,但仍不敢進諫,聽任暴君胡作非為。
后人把徐孝嗣的軟弱無能的行為,稱之為“聽人穿鼻”,指聽候別人的擺弄。
行百里者半九十
典出《戰國策·秦策五》。
秦王依靠秦國強大的實力、有利的地形,成功地實行了“遠交近攻”的“連橫”政策。幾年來,六國或被攻破,或被削弱,眼看著大局已定,為此秦王逐漸放松了努力,把政事交給相國,自己在宮中飲酒作樂,恣意享受起來。
一天,侍衛向秦王報告說,有一個年近90歲的老人,剛從百里路外趕到京城,一定要進宮求見秦王。秦王親自接見了他。
秦王說:“老人家,你剛從遠地趕來,路上一定很辛苦吧!”
老人說:“是啊!老臣從家鄉出發,趕了10天,行了九十里;又走了10天,行了十里,好不容易趕到京城。”
秦王笑道:“老人家,你算錯了吧?開頭10天走了九十里,后來的10天怎么只走了十里呢?”
老人回答說:“開始的10天,我一心趕路,全力以赴。待走了九十里以后,實在覺得很累,那剩下的十里,似乎越走越長,每走一步都要花出許多力氣,所以走了10天才到了咸陽。回頭一想,前面的九十里,只能算是路程的一半。”
秦王點點頭,說:“老人家趕了那么多的路來見我,可有什么話要對我說呢?”
老人回答說:“我就是要把這走路的道理稟告大王。我們秦國統一的大業眼看就要完成,就像老臣百里路已經走了九十里一樣。不過我希望大王把以往的成功只看做是事業的一半,還有一半更需要去努力完成。如果現在懈怠起來,那以后的路就會特別難走,甚至會半途而廢,走不到終點呢!”
秦王謝過老人的忠告,再也不敢懈怠,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到統一六國的大業上去了。
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完了一半路程。比喻越接近成功,越不能松懈,要堅持到底,去爭取最后的勝利。
一日千里
典出《荀子·修身》。
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矣。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周穆王把朝政交給幾個親信大臣,只帶了幾個貼身侍衛,坐上由造父駕駛的馬車,向西方進發。造父駕著馬車行了一程后,猛一松韁繩,口中一聲輕呼,那八匹駿馬便撒開四蹄歡快地跑了起來。穆王見此情景,不由得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他們一直跑啊跑,最后來到了昆侖山下的西王母國。西王母國建立在一片綠洲之中,仿佛世外桃源一般。
年輕美貌的西王母熱情接待了穆王,親自為他接風洗塵,穆王也送給她許多珍貴禮物,表示答謝。穆王沉浸在歡樂之中。轉眼一個月過去了,穆王幾乎已經忘了他遠在東方的國家。造父見此情景,焦慮萬分,多次勸穆王回國,穆王卻始終不肯。
一天傍晚,穆王與西王母正在納涼閑坐,突然,造父帶著一個滿頭大汗的武士送來密封文書。原來,東方的徐堰王知道天子久離鎬京,便乘機起兵造反。穆王恍如從睡夢中驚醒,立即命造父備車,啟程東歸。
造父知道時間刻不容緩,就舉起鞭子猛力一抽,八匹駿馬頓時撒蹄飛奔。造父施展全身的本領,一日千里地向東飛奔,只用三天三夜便趕回了鎬京。
回京后,穆王調兵遣將,親率精銳部隊與徐堰王決戰。徐堰王被打得落花流水,自己也死于亂軍之中。徐國從此滅亡。
后人由此而逐步演化為成語“一日千里”,原指速度快,現用以形容進步神速。
義無反顧
典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后,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仇。
漢武帝很賞識司馬相如的才學,讓他在自己身邊做官。
這時正趕上唐蒙在修治通往夜郎、中的西南夷道。由于他征集民工過多,又是采取高壓手段,引起了巴蜀人民的不安,發生了騷亂。漢武帝便派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并讓他寫一篇文告,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釋。
這段文告的大意是:有人不曉得國家的法令制度,驚恐逃亡或自相殘殺是不對的。士兵作戰的時候,應該迎著刀刃和箭鏑而上,絕不容許回頭看,寧可戰死也不能轉過腳跟逃跑。你們應該從長計議,急國家之難,盡人臣之道。
“義無反顧”就是從司馬相如的文告中“義不反顧”一句中引申出來的,指為正義的事業而勇往直前。
眾志成城
典出《國語·周語下》。
春秋末年,周景王打算鑄一口巨大的鐘,好享受從未有過的樂聲。單穆公勸阻說:“這么大的鐘,聲音一定非常響,敲起來震耳欲聾,哪里還有音樂的美感呢?再說,造大鐘要耗費許多錢財,要征集許多工匠,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得罪了老百姓,國家就有危險了呀!請大王謹慎從事!”
周景王想取得司樂官州鳩的支持,誰知州鳩說:“音樂的聲音有大小、輕重之分,各有各的界限,超過了界限,金石絲竹的聲音就不和諧。以音樂的標準來衡量,您鑄造大鐘是不合適的;以國家和百姓的利益來衡量,您的做法就更不合適。”
周景王卻一意孤行。第二年大鐘造成了,樂人紛紛夸大鐘的聲音很和諧很好聽。周景王叫來司樂官州鳩說:“你不是說大鐘的聲音不會好聽嗎?可是,現在它的聲音卻很和諧啊!”
州鳩嚴肅地答道:“不,陛下,您錯了,造大鐘,要老百姓都擁護都歡迎,才叫和諧。現在,國家花費了巨資,老百姓也怨聲載道,這能算和諧嗎?辦任何一件事,凡是百姓贊成了的,就一定能成功,凡百姓反對的,就一定要失敗。這叫做‘眾志成城,眾口鑠金’!”兩年后,周景王死了,老百姓都說這是他違背民意而受到的懲罰。
“眾志成城”意思是說萬眾一心,堅如城墻。形容團結一致就能克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