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卷

閑趣篇

安步當車

典出《戰國策·齊策四》。

辭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矣,非弗寶貴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愿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p>

戰國時候,齊國有個著名人物叫顏。一天,齊宣王召見他,齊宣王說:“顏過來。”顏也說:“大王過來吧?!?/p>

齊宣王聽了很不舒服。左右的大臣都質問顏說:“大王是一國之長,而你呢,不過是一個臣子,竟敢在大王面前這樣放肆,成何體統!”顏說:“不能這樣說。要明白:如果我們走到大王的面前,這表示我們仰慕勢利,奉承拍馬。如果大王走到我面前,就顯示著大王是尊重賢士。是叫我仰慕勢利,奉承拍馬好呢?還是請大王尊重賢士好呢?”

齊宣王聽了忍耐不住,問:“國王高貴呢?還是賢士高貴?”顏從容地說:“當然是賢士高貴,這是有歷史為證的:從前秦國攻打齊國,曾經下過一道命令說:‘有誰在賢士柳下惠的墓地上砍伐樹木的,處死刑。’又說‘:能夠取得齊王首級的,封大官,賞千金?!瘡倪@點看來,貴為國王的頭還比不上一個賢士墓地的樹木呢!”

齊宣王被弄得啼笑皆非,嘆一口氣說:“好了,君子是不可以怠慢的。請你收我做弟子吧。以后你可以過榮華富貴的生活。”顏聽罷,立刻辭別齊宣王說“:謝大王的厚愛,我是布衣粗食慣了的人,我覺得安步可以當車,晚食可以當肉,我還是回家自食其力好了。”

“安步以當車”即以步行代替乘車,指習慣于常規,保守住本分。后來人們用“安步當車”比喻人能不貪富貴,安于貧窮。

白衣送酒

典出《續晉陽秋》。

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歸。

我國古代許多著名的大詩人都喜歡喝酒,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也不例外。他曾在自傳體散文《五柳先生傳》里說自己生性最愛好飲酒。但隱居山鄉,家境貧困,不是常常都有酒喝的。親朋故舊知道他的嗜好,有時便備辦了酒菜請他去享用。他呢,只要一去,便要一醉方休。盡興之后,便立即向主人告辭。他性格中的灑脫豪放,也可略見一斑。

有一年的九九重陽節,菊花盛開,南山清晰可辨,秋風吹拂,飛鳥翩然。這么美好的佳節,本是喝酒的好日子,但這天陶淵明家中一滴酒也沒有。他只好無聊地坐在房屋外的菊花從中,有意無意地一把把摘取菊花,以此來消磨時光。正在百無聊賴之時,陶淵明遠遠望見一個穿白衣服的人向他走來。走近一看,此人手里還抱了一大壇酒。原來,這個白衣人是刺史王弘家的仆役。他受主人的差遣,給陶淵明送來一壇酒。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他連忙向白衣人表示對朋友王弘的謝意,收下了這壇酒。

白衣使者剛走,陶淵明便迫不及待地打開壇蓋,陣陣酒香向他襲來,他立即開始喝了起來,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方才心滿意足地回到屋里。

后人用“白衣送酒”形容贈酒、飲酒,或比喻自己渴望的東西朋友正好送來。

車轍馬跡

典出《左傳·昭公十二年》。

楚王冬獵,駐扎在乾。一天傍晚,楚國的右尹子革來拜見楚王。楚王和他談論國事。

楚王說:“當年我先王熊繹,和齊、衛、晉、魯四國的國君一起侍奉周康王,他們四人都得到了寶鼎,只有我國沒有。假如我派人到周去要求分鼎,周天子大概會給我的吧?”

子革回答:“對!肯定會的!”

楚王又問:“許是我伯祖父居住的地方,現在鄭國人霸著不給我,如果我去要這塊土地,鄭人大概會給我的吧?”

子革又順著楚王說:“周天子都不敢吝惜寶鼎,鄭國哪敢吝惜土地?”

楚王接著問:“當年諸侯各國都怕晉,現在我修筑陳、蔡和兩個不羹城的城墻,把這些城墻當成楚國的城池,諸侯大概會怕我了吧?”

子革又趕快附和:“楚國如此強大,誰不怕大王您??!”

侍坐在旁的楚大夫仆析父,趁楚王暫時離開的空隙對子革說:“您是楚國有聲望的人,您對大王說話都像回聲一樣,那楚國將怎么辦呢?”

子革胸有成竹地說:“我這是作準備呵,把刀磨快,等大王回來,我就要斬殺他的暴虐兇惡?!?/p>

楚王回來,繼續和子革交談。子革說:“昔年周穆王想隨心所欲地周游天下,打算在全國各地留下車轍馬跡。祭公謀父作了一首《祈招》詩,勸阻了穆王周游,穆王因此沒有被篡位、謀殺。”

楚王極想知道《祈招》詩的內容,子革告訴他:“這首詩說:‘祈招啊,安靜祥和,明告善言。國之用民,就如金玉,隨器制形,隨力使用。去掉醉滿過飽之心吧!’”

楚王心中震動,連著幾天不吃不睡地思索,他是被子革的話打動了。

長沮桀溺

典出《論語·微子》。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春秋時代,孔子周游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一天,在路上看見有兩個人在田中耕作。孔子叫子路去問他們渡口在什么地方。原來,這兩個耕田人一個叫長沮,一個叫桀溺,是兩位隱士。長沮問子路:“那個坐在車上手握韁繩的人是誰呀?”子路說是孔丘。長沮一聽是遠近聞名的孔子,便說:“他是最熟悉道路的人,何必來問我們呢?”子路又去問桀溺。桀溺又問他:“你是魯國孔丘的徒弟嗎?”子路說是的。二位隱士對孔子周游列國的舉動很不滿意,就借此說道:“如今天下紛亂,如洪水滔滔,誰又能將它改變呢?你與其跟從那個逃避惡人的人,還不如追隨那些逃避整個塵世的隱士呢?!比缓罄^續埋頭耕作,不再理睬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孔子聽了兩位隱士的話,感慨萬端。他嘆了一口氣,說道:“讓我隱居山林,與飛鳥走獸同群,我做不到;讓我追隨那些隱士離開社會和人群,是不行的。如果天下有道,政治清明,我又哪里用得著出來四處奔走謀求改變呢?”

后人用“長沮桀溺”的典故指避世隱居的高人;或形容退隱田間,逃避世事。

莼羹鱸膾

典出《世說新語·說鑒》。

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說:“人生貴在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晉代有一個人叫張翰,字季鷹。他曾多年在洛陽任齊王司馬炯的屬官,官職不高,難以施展抱負。又因官府諸事繁雜,頗多不順心之處。加之他預見到司馬炯將要垮臺,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禍退隱。

他曾對同郡人顧榮說:“現在天下戰亂紛紛,禍難不斷。凡有名氣的人都想退隱。我本是山林中人,對官場難以適應,對時局又很絕望??磥?,也該防患于未然,考慮一下以后的事了。”然而要斷然放棄眼前的功名利祿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他遲遲未作出最后的決定。

一年秋天,季鷹在洛陽感受秋風陣陣,似乎帶來了泥土的芬芳,他突然產生了強烈的思鄉之緒。接著,他又回憶起家鄉吳地的莼菜羹和鱸魚膾等佳肴美味,更覺得鄉情無法排遣。于是,他自言自語地說:“人生一世應當縱情適意。既然故鄉如此值得留戀,我又何必定要跑到幾千里之外,做這一個受拘束的官兒,去博取什么名位呢?”接著他毫不猶豫地到齊王那里辭了官,千里驅車,回到了自己的故鄉。

就在季鷹辭官回鄉不久,齊王司馬炯因謀反被殺,他手下的人紛紛受到牽連,有好些人還丟掉了性命。只有張季鷹幸免于難,人們都稱贊他有先見之明。

后人用“莼羹鱸膾”、“季鷹思歸”等典故形容人不追求名利,凡事順乎自然?;蛴靡孕稳萑藢亦l的思念之情。

重陽登高

典出民間傳說。

農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重陽節這天,人們要在胸前佩戴茱萸,飲菊花美酒。茱萸,是一種中草藥,又叫“艾子”,味道苦而香,有驅蟲去濕、延年益壽的作用。菊花酒是菊花加小米釀制而成,芬芳可口,舒筋活血,對身體很有益處。

除此之外,重陽節還有登高的習俗。兄弟姐妹,親朋好友,相邀登高,望遠抒懷,其樂無窮。登高的習俗起源于漢代。圍繞登高有一個妙趣橫生的傳說故事。

東漢時,河南有個叫桓景的人,對道術很感興趣,便到外地拜了個道士為師,悉心鉆研。多年以后,他的學業大有長進。有一年秋天,他師傅告訴他,九月九日那天,他的家將有瘟神降臨,讓他務必回家一趟,并告訴了他消災的辦法。九月九日那天,桓景日夜兼程地趕回家里。他依照道士的吩咐,給家人每人發了個裝有茱萸的絳色小袋掛在胸前,并讓他們都喝了菊花酒。之后,他領著家人登上附近的一座山頭,痛痛快快地游玩了一整天,直到夕陽落下時才回家?;氐郊依镆豢矗B的豬、狗、貓、雞、鴨等統統死掉了,他想,只要家人都平安無事,死些雞鴨又何妨。九月九日這天過后,他又辭別家人,回道士那里繼續學習。見了師傅后,桓景把結果給師傅說了。道士捋著胡須,笑笑說:“那些豬狗雞鴨都是替死鬼,代你家消災避禍。”

這個故事傳開后,登高的風俗便漸漸為人們所繼承。登高望遠具有了消災避禍的意義。

杜康美酒,醉伶三年

典出民間傳說。

劉伶是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之一,詩文寫得很好,是個著名的文學家。他又是個著名的酒徒,隨身帶著個酒壺,走到哪兒喝到哪兒。

劉伶不僅愛喝酒,而且酒量非常大,沒有人能比得過。當時,有個著名的造酒師叫杜康。他釀造的酒,味道香甜,但酒性很烈,一般人都不敢多喝。

劉伶聽說杜康的酒很有名氣,便特意登門造訪。進了酒店后,杜康拿出小酒盅、小酒壺來招待劉伶。劉伶大手一揮:“拿大碗、搬酒壇來!”杜康微笑著說:“先生先喝一盅品品味再說嘛。”劉伶先喝了一盅,覺得味道異常甜美,接著又喝了一盅,頭便開始發暈。他照樣又喝了第三盅。這第三盅一下肚,劉伶覺得天旋地轉起來,舌頭打了結,話也說不出,眼也睜不開,趴在桌上起不來了。

杜康叫兩個伙計把劉伶扶回家去。劉伶回家后,蒙頭大睡。一直睡了七天七夜,也不見醒來。他妻子急得要命,摸摸他的鼻息,發現沒氣了,大哭一場,把劉伶裝進棺材里埋了。

一晃3年過去了。有一天,劉伶的妻子正在家里紡線,忽有人來訪。此人正是杜康,他是來要酒錢的。原來劉伶三杯下肚便爛醉如泥,酒錢的事早忘得一干二凈。他妻子一聽,頓時發火道:“原來我丈夫是喝了你的酒被醉死的!你要錢,我還要人呢!”說著,就要跟杜康拼命。杜康趕緊勸阻道:“大嫂休怒!劉伶不會死的。不信我們看看去?!?/p>

兩人來到劉伶墳前,挖開墳。剛打開棺材蓋兒,紅光滿面的劉伶像剛睡醒似的,睜開眼,打了個哈欠。

從此后,杜康美酒,醉伶三年的故事便流傳開了。后人曾為此事作詩云:

天下好酒數杜康,

酒量最大數劉伶。

飲了杜康酒三盅,

醉了劉伶三年整。

當然,這只是民間附會的傳說而已,因為杜康和劉伶兩人并非同一朝代的人。

二酉藏書

典出民間傳說。

我們贊揚某人讀書多、學問大,往往用“學富五車、書通二酉”來形容。這“二酉”是什么意思呢?

在湖南省沅陵縣西北有座二酉山,山上有個二酉洞。洞外附近四塊石頭上刻著“古藏書處”四個大字。洞內鐘乳石鱗次櫛比,姿態萬千。傳說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京城咸陽有兩個儒生攜帶著一批書籍逃難,他們遇路乘車,逢水坐船,千辛萬苦逃到此山,把書深藏在這隱秘的山洞里。劉邦建立漢朝以后,這兩位書生便把所有一千多卷簡冊帶到京城,使這些寶貴書籍重見天日。人們無不稱贊“二酉藏書,功德無量”?!皶ǘ稀保琴潛P某人對二酉洞那么多藏書都精通了的意思。

范張雞黍

典出《太平御覽》。

東漢的范式,字巨卿,是山陽金鄉(今山東嘉祥南)人。年輕時到京城洛陽的太學里讀書。太學里有個張劭,字伯元,是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兩人經常在一起學習,情投意合,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有一年春天,兩人一起告假回鄉,離開京城。分別的時候,兩人依依不舍。范式對張劭說:“過兩年,我要順路拜訪你和你的父母,同時看看你的孩子?!?/p>

張劭高興地說:“那你把來我家的日期告訴我?!?/p>

范式想了一想,說:“定在九月十五日吧?!?/p>

兩年很快過去了,轉眼間就到了九月十五日那一天,天還沒亮,張劭就起床了,對母親說:“今天我的好朋友范巨卿要來了,我得好好招待。”于是,張劭殺雞煮黍,準備待客。

父母看到兒子忙得團團轉,笑著說:“分別已有兩年,路途相隔千里,當時講一句話,你怎么相信他一定準時到達呢?”

張劭說:“范巨卿是個十分守信的人,決不會誤期?!?/p>

母親笑笑說:“既然這樣,我幫你去拿酒吧?!?/p>

他們話還沒說完,范式已經進門了。他到了堂上,拜見了張劭的父母,大家一道宴飲,高興極了。

范張:兩個人的姓。兩人一齊喝酒吃雞。形容朋友間的真摯友情。

高陽應為室

典出《呂氏春秋·別類》。

高陽應將為室,家匠對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將撓。以生為室,今雖善,后將必敗。”高陽應曰:“緣子之言,則室不敗也。森益枯則勁,涂益干則輕。以益勁任益輕,則不敗。”

匠人無辭而對,受令而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敗。

高陽應打算蓋房子,家里的匠人對他說:“不行呀!木料還濕著呢,一加油漆在上面,一定要彎曲的。用濕木料蓋房子,現在雖然好,以后一定會塌掉?!备哧枒f:“按照你的說法那么,房子是不會塌掉的。木料越干就越硬,油漆越干就越輕;憑越來越硬的木料承受越來越輕的油漆,蓋出來的房子就不會塌掉?!?/p>

匠人沒有話回答,就接受命令蓋房子。房子剛蓋成的時候還好,以后果然塌掉了。

這篇寓言諷刺那些缺乏實踐經驗,只會夸夸其談,機械地進行推理的人。他們自作聰明,不接受富有實踐經驗的人的意見,當然要遭到失敗了。

歸遺細君

典出《漢書·東方朔傳》。

伏日,詔賜從官肉,大官丞日宴不來,朔獨拔劍割肉,謂其同官曰:“伏日當早歸,請受賜,即懷肉去?!贝蠊僮嘀?。朔入,上曰:“昨賜肉,不待詔,以劍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謝。上曰:“先生起,自責也。”朔再拜曰:“朔來朔來,受賜不待詔,何無禮也?拔劍割肉,一何壯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歸遺細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使先生自責,乃反自譽?!睆唾n酒一石,肉百斤,歸遺細君。

漢武帝宰了幾頭牲口,準備把肉賜給他的隨從吃。東方朔聽了武帝這個命令,便不管別人,自己拔出劍來,劈了一大塊拿回家去??词剡@些肉的人不敢阻止,只得將這事告訴給武帝。武帝心里不高興,便叫東方朔來,問他:“你為什么不多等一會兒,等到叫你拿的時候再去拿呢?”東方朔是個很聰明的人,他不慌不忙地說:“你既然是賜給群臣的,而我又親自聽到了,還用得著叫我去領才去領嗎?這算不得是無禮。我見了肉,不等別人來割,自己拔劍來劈,這才是壯士的本色??!”漢武帝和群臣聽了都笑起來。東方朔接著說:“我把肉拿回家去,留給妻子來吃。這又充分表示我的愛。既不失禮,又有壯士的本色和感情,這沒有什么不對吧?”漢武帝聽了便沒有再說什么,于是又以酒肉相贈。

后來人們用“歸遺細君”比喻贈送財物給別人。

海上漚鳥

典出《列子·黃帝》。

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泵魅罩I希瑵a鳥舞而不下也。

在遙遠的海岸上,有個很喜歡海鷗的人。

他每天清晨都要來到海邊,和海鷗一起游玩。海鷗成群結隊地飛來,有時候竟有一百多只。

后來,他的父親對他說:“我聽說海鷗都喜歡和你一起游玩,你乘機捉幾只回來,讓我也玩玩?!?/p>

第二天,他又照舊來到海上,一心想捉海鷗,然而海鷗都只在高空飛舞盤旋,卻再不肯落下來了。

“海上漚鳥”這個典故告訴人們:誠心才能換來友誼,背信棄義將永遠失去朋友。此外,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給人以這樣的啟示:好鷗者從海鷗游,這是主觀想法,實際上海鷗并不從好鷗者游。往日好鷗者不接近海鷗,海鷗即落下;今日好鷗者要捉海鷗,海鷗就盤旋不下來。可見主觀愿望并不是客觀事實。

濠上之樂

典出《莊子·秋水》。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之上。莊子曰:“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也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和惠子都是戰國時的哲學家。莊子主張“無為”,崇尚自然。就是說,人無須改造自然,只要順應它就行了?;葑又鲝垺昂贤悺?,即認為事物之間都有差別,都是相對的同一。由于兩人的認識不同,所以常常發生爭論,兩人都抓住對方的漏洞進行攻擊。他倆濠上的爭論就是很有意思的。

一天,莊子和惠子攜手來到濠水的橋上。此時正是桃紅柳綠的春天,暖風輕拂,鶯歌燕語,春意盎然。橋下碧波蕩漾,清澈見底,一條條銀白色的魚緊貼著水中的石底,從容自在地游來游去。當莊子和惠子的影子倒映在水中,魚似乎是視而不見。莊子禁不住贊嘆道:“啊,它們是多么的快樂,你看魚游的樣子!”惠子一聽,連忙接過話頭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快樂呢?”莊子一聽,仰頭哈哈大笑,說:“好,你說得好!但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魚的快樂?”惠子冷冷地笑,說:“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心里的感受;但你不是魚,你又怎么知道魚的感受呢?”莊子轉過身,望著惠子說:“這就不對了!你最初不是問我‘怎么知道魚快樂呢’嗎?既然詢問我,就說明我是知道的。否則,你為何這樣問呢?”

后人用“濠上之樂”形容從容不迫地出游。

畫付酒賬

典出民間傳說。

唐寅是明代名噪一時的大書畫家,祖籍江蘇吳縣,字伯虎,倜儻狂放、不拘小節。關于他的軼聞趣事非常多,下面我們就講一個他與張靈、祝枝山三個人的小故事。

張靈,字夢晉,是唐寅的鄰居,人物畫很出名。祝枝山,名允明,是明代的大書法家,兩人是唐寅最要好的朋友。當時,這三個人的書畫,哪一個都得價值千金。一天,三位好友結伴到酒樓買醉,觥籌交錯,開懷暢飲,十分盡興。但最后結賬時三人都傻了眼,原來誰都沒帶錢。這一頓吃了三十兩銀子,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最后祝枝山想出個辦法,拿出一把一面寫了自己詩的扇子,讓唐伯虎在另一面畫上爛漫怒放的桃花。然后對老板說:“真是對不起,我們沒帶銀子,不知這把扇子能不能抵這頓酒錢?”老板怎會不肯,滿臉堆笑地答應了。這時有一位客人,認得這三位大名鼎鼎的文人,忙上前作揖道:“三位,如果張先生能在這扇子上再畫個人物,我愿用更高的價錢買下這把扇子?!睆堨`當時已經半醉,聽了這話,奪過扇子,刷刷幾筆,在桃花旁勾出一個半身美人。這把扇子同時有唐寅、祝枝山、張靈三人的字畫,其價值簡直難以想象。于是那位客人恭身施禮,接過扇子問:“不知三位要價幾何?”旁人以為這還不得要幾千兩,誰知唐伯虎卻說:“剛才這事,使我們原來很盡興的一頓酒飯掃了興,閣下能否請我們一頓,再讓我們盡一次興?”那位客人真是喜出望外,忙吩咐酒家把最好的菜、最好的酒端上來請三位書畫家隨意吃喝。結果這三個人又大吃大喝起來,最后都醉得東倒西歪了才離開酒樓。

那位客人可是得意得不得了,只用了幾十兩銀子,就得到了價值千金的名家聯名之作。

見獵心喜

典出《二程全書·遺書七》。

北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程顥的學說,后來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后人稱他們為“程朱學派”。

程顥年輕時非常喜歡打獵,不免影響學習和工作。后來他潛心于學問便不再好獵了。過了一段時間,他對朋友們說:“打獵的愛好我今后沒有了。”

一位名叫周茂叔的朋友搖頭說:“不一定吧,不要說得那么容易!不過是你打獵的心思隱埋起來了沒有萌發,不知哪一天萌發起來,你還會像從前一樣樂于打獵的?!?/p>

12年以后,程顥有一次外出歸來,偶然看見田野間有人打獵。他的心頓時動蕩起來,手也癢癢,很想與獵手們較量一番。但他記起周茂叔的話,強行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戀戀不舍地離開了獵場。

《二程全書·遺書七》中這樣寫道:“在田野見田獵者,不覺有喜心?!背烧Z“見獵心喜”就從此文概括出來。

看見別人打獵,心里就十分興奮。比喻觸及舊習,便躍躍欲試。

金針度人

典出《論詩》。

鴛鴦繡出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

在七夕節乞巧活動中,歷史上廣泛流傳著一個“金針度人”的故事。

唐朝時,有位姓鄭的人家生了個女兒名叫鄭采娘。這女兒自小就聰明伶俐,心靈手巧。長大后,更是賢淑端莊,十分可人。采娘從小就喜歡做針線活,挑花、刺繡都很精通。她做出來的東西,手工精巧,質量上乘,深得四鄰婦女的稱贊。然而,采娘總覺得自己的功夫還欠佳,缺少某種技巧。有一年七夕夜晚,她和母親在香案上擺了供品,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對著天邊的織女星祈禱,祈求織女賜給她做針線的絕技。

晚上,采娘入睡后,做了個夢。夢見下了場瓢潑大雨,雨中走來一位身穿七彩衣的仙女。仙女走到采娘的床前,對她說:“采娘,我是天上的織女。我見你做針線很用心,特地把這枚金針送給你。三天后,你就會得到做針錢活的絕技了,不久,還可以變成男子。但三天內,不準對任何人提及此事,否則,便前功盡棄?!笨椗f完后,便隱身不見了。

采娘醒來后,見床頭果然有一根一寸長的金針,插在一張白紙上。她激動萬分,把金針藏了起來??墒?,采娘天生心直口快,心里裝不下秘密。她憋了兩天后,忍不住把這事告訴了母親。她母親也十分好奇,便讓她把金針拿出來看看,采娘把金針拿出來后,發現只剩下一張白紙,紙上仍有針痕,但金針已不翼而飛。

采娘還是沒有得到針法絕招,但她死后,依仙女的話又托生變成了個男孩兒。

此后,“金針度人”便成為一個典故流傳下來,比喻對人傳授某種秘法絕招。

孔群好飲

典出《世說新語·任誕》。

鴻臚卿孔群好飲酒。王丞相語云:“卿何為恒飲酒?不見酒家覆瓿布,日月糜爛!”群曰:“不,爾不見糟肉乃更堪久?!?/p>

鴻臚卿孔群很愛喝酒。丞相王導勸告他說:“你為什么經常喝酒呢?你看,酒店里那些覆蓋酒罐的布,一天天地霉爛了!”孔君回答說:“不,你沒看見浸在酒糟里的肉,不是能夠保存更長的時間嗎?”

這個故事說明:喜歡給自己護短的人,總是要強詞奪理,想方設法為自己辯解的。

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典出《埤雅·釋獸》。

傳說中,有一種野生的羊,名叫羚羊。它比綿羊要大一些,長著一對向前彎曲的角,這對角不但是它的武器,還有另一種奇妙的功用,夜晚,它跑到大樹底下,找到一根橫枝,就高高一躍,把角掛在枝上,就這么吊著睡覺了。兇猛的虎豹沿著它的足跡,嗅著它的氣味追蹤而來,追到樹下,突然足跡沒有了,氣味也消失了——它們怎么會猜想到:羚羊高高掛在樹上呢?山上的人們,有時在黎明時刻,看到了羚羊,還以為是有人在樹上上吊死了。及至走近,它一躍而下,跑得飛快,一會兒就瞧不見了。

后人用“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這個典故比喻詩的意境超脫玄妙。宋代詩評家嚴羽說:“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清代翁方綱也說:“神韻??卻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平原督郵

典出《世說新語·術解》。

桓公有主簿善別酒,有酒輒令先嘗,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

桓公(桓溫)手下有個主簿,善于辨別酒的好壞。每有酒時,桓公都要叫他先嘗。他把好酒叫做“青州從事”,不好的酒叫做“平原督郵”。因為青州有個齊郡,“齊”與“臍”同音,好酒的酒力一直達到小腹的臍部,所以稱好酒為“青州從事”。平原郡有個鬲縣,“鬲”與“膈”同音,不好的酒,酒力只能達到胸腹之間,所以稱不好的酒為“平原督郵”。

后人把好酒叫做“青州從事”,不好的酒叫做“平原督郵”。

齊人有好獵者

典出《呂氏春秋·貴當》。

齊人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入則愧其家室,出則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則狗惡也。欲得良狗,則家貧無以。于是還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有以求良狗,良狗則數得獸矣。田獵之獲,常過人矣。

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

齊國有個人,喜歡打獵,但空費時日,持續很久,什么野獸也沒打到。一到家里,就感到對不起妻室兒女;走出家門,就感到對不起朋友鄉鄰。仔細想來,打不到野獸的原因,就是喂的獵狗太不中用。于是想買一只好狗,但因為家里十分貧困,買不起。于是,他立即拼命種田。拼命種田,家里就富裕起來;家里富裕起來,也就有錢挑選好狗;獵狗的本領高強,于是每次都能捕獲到野獸。從此,他那打獵的收獲,經常超過了別人。

不只打獵是這樣,其他事情也都是這樣??!

后人用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解決某一個問題,在找到問題的癥結以后,要不畏走曲折的道路,不怕艱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清談誤國

典出《晉書·阮籍傳》。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批有學問、有地位、向往“純任自然”的老莊哲學的人,常常聚在一塊兒海闊天空地聊,或是在一起分析哲理,這就是歷史上的清談。

魏晉時代,許多仁人志士都沉溺于清談之中,“竹林七賢”就是最突出的例子。竹林七賢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七人,他們常結伴在竹林中談天,因而被人稱為“竹林七賢”。他們在竹林中痛快飲酒,大聲的談話,討論周易、老子和莊子(叫做三玄),他們表揚道家的玄學,攻擊儒家的禮教。

竹林七賢不但在理論上崇尚玄學,在行為上也狂飆放浪。比如,劉伶常帶一壇酒坐在車上,叫仆人拿著鋤頭跟在他身后,說如果他醉死了便把他就地埋掉。他有時還赤裸著全身在室內飲酒。

嵇康在學術界居于領導的地位,他被人害死時,他的學生已達3000多人。玄學越談越有趣,人才也越來越多,“竹林七賢”之后又有做吏部尚書的王衍和尚書令樂廣等人加入,清談的隊伍同時加入的還有不少名人。

在朝的人不斷加入清談,其他的官吏也就樂得寄情酒色,不管國事了。西晉朝野從此呈現一片頹唐、消沉的氣氛。八王之亂發生,政局動蕩了16年,匈奴人劉曜殺了晉愍帝,西晉亡了國。后人因而說西晉亡國是受了清談的影響。

實際上,清談對西晉的存亡,確有相當的影響,談玄學的王衍被石勒捉住,被墻頭壓死的一剎那,他懺悔地說:我們雖不如古人,但我們如不崇拜浮虛,努力治理天下,哪里會走到今天這樣的地步?桓溫在北征的時候,同他的僚友登樓眺望中原,也很感慨地說:神州陸沉了,王衍他們不能不負責任呵!清談誤國這句話就這樣傳下來的。

撕衣成書

典出民間故事。

裴休,字公美,唐代書法家。能文章,尤工楷書,宗法歐陽詢和柳公權。

裴休年輕時家境清貧,發憤讀書,后來考中進士,登上仕途,離開家鄉時自己把故鄉的幾間老屋加以擴建,捐為僧舍,取名“成化寺”。

有一年,裴休外出巡察,途經故鄉,就特地到成化寺拜望寺僧方丈。方丈見裴休榮歸故里,連忙盛情款待。裴休在寺內小住兩日,心里十分高興。這天,裴休正欲告辭,方丈突然拉住他的衣袖,硬要他題詞。裴休覺得情面難卻,只得允諾。他見寺內墻壁粉刷不久,潔白干凈,就叫寺僧端來硯臺和墨,輕輕研磨起來。他邊磨邊想:寫字難道非用毛筆不可嗎?東晉書法名家王獻之小的時候,有一次出門玩賞,見泥水匠正在粉刷墻壁,就快步走上前去,借來刷帚,沾上泥漿,寫了一個一丈見方的大字。大家都趕來觀看,王羲之聞訊后,也跑去觀看,深為兒子的大膽創新而驕傲。我這次何不仿效王獻之也來個獨具一格呢?想到此,他眼睛一亮,于是解開衣襟,撕下一段下擺搓成一團,飽蘸濃墨,不假思索,神態自若地涂抹起來。不一會兒,寫下了一首字勢奇絕的即興詩章,寺僧方丈見了墨寶連稱是詩字雙奇,拱手感謝。裴休回到家里,妻子見他衣襟散破,忙問何故。裴休樂呵呵地告訴她:“我剛才用衣襟布當筆替成化寺書題詩了!”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典出《論語·鄉黨》。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春秋時的孔子,雖然被勞動人民斥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但他的吃穿居住卻是很講究的。

據《論語》記載,孔子吃飯,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糧食陳舊了和變味了,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食物的顏色變壞了,不吃。色味不好,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時新的菜蔬,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作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得不超過米面的量。酒可以隨便喝,但不能喝醉。從市上買來的酒和熟肉,不吃。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

后人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形容飲食極其講究。

坦腹東床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

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晉王羲之,字逸少,山陰人,他很聰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13歲時,已有名氣。在拜謁周凱以后,他的名氣更大了,因為當時周凱的聲譽很高,士人們只要得到他稱譽一句,身價就會很高。

當時太尉郗鑒有一個女兒,不但美麗而且很有才學,一時找不到足以與之匹配的世家子弟。后來,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個門人先到王府去觀察,看看是否有適當的人。那位門人到了王府,向家長王導說明來意,王導叫他自己到東廂去觀察。

王氏子弟,個個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們聽說郗家遣人前來相親,不禁都緊張起來,大家裝模作樣,態度都不很自然。只有一個青年,袒露著肚子,盤坐在東邊的床上吃東西,意態自如,旁若無人。

那位相親的門生把這情形告訴了郗太尉,郗太尉說:“那位毫無矯揉造作,意態自如,坦腹東床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庇谑蔷桶雅畠涸S配給那個人,他就是王羲之。

由于郗鑒擇婿的故事,后來人們凡是稱謂女婿就叫坦腹東床,也有人稱“東床快婿”,這句話含贊美的意思。

天馬行空

典出《漢書·西域傳》。

新疆境內的伊犁河一帶,是古代的烏孫。那里出產一種名貴的馬匹,稱為“伊犁馬”。此馬體型長得很標致,毛色也很美觀。它的四條腿結實有力,行動靈活、敏捷,特別擅長跳躍。它是優良的輕型乘用馬,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喜愛,古人稱它是“天馬”。

漢朝時,西域的大宛國也出產一種名馬,被稱為“西極天馬”。傳說大宛國嶠山上有匹神馬,可以“日行千里”。因為“西極天馬”跑得神速,故稱之為“天馬行空”。

最早將大宛國出產天馬的消息告訴漢武帝的是張騫。漢武帝獲悉后,立即派人帶著金銀珠寶和馬匹,去大宛國換天馬??墒谴笸饑醪豢习烟祚R獻出,并且扣留下財物,殺了使臣,把寶馬藏匿在貳師城。漢武帝大怒,派李廣利為貳師將軍,領兵討伐大宛國。大宛國的大臣們,懼怕漢朝的兵威,只得殺了國王毋寡,獻出寶馬3000匹。漢武帝萬分歡喜,便作了一首《天馬歌》:

天馬徠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

承靈威兮障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

“天馬行空”原指神馬奔馳于太空,像是騰空飛行一樣神速。比喻才思縱橫,氣勢豪放,不受拘束。

同鄉棋圣

典出《清稗類鈔》。

范西屏和施定庵是清代兩位著名的圍棋大師。又都是錢塘江畔的海寧縣人,兩人年齡僅差一歲,被譽為同鄉棋圣。

范西屏天資聰穎,七八歲時就能與當地名手抗衡,他的父親為把他培養成才,遍訪浙江各地,為兒子擇師學藝。聽說山陰縣高手俞長候棋品很高,雖不及國手徐星友等,但在省里也是首屈一指的大師,就重金請來教范西屏下棋。幾年過后,到范西屏12歲時,已經和自己的老師旗鼓相當,不相上下了。

施定庵出身書香門第,自幼體弱多病,施父希望定庵能承繼家業,就把他送到學館去念書,后來發現施定庵的學習成績不好。就在家教他琴、棋,以啟迪他的智慧。施定庵對圍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棋藝水平與日俱增,進步飛快。后來聽說同鄉范西屏有名師俞長候指導,非常羨慕,就在父親的陪同之下,也拜在俞長候的門下,和范西屏成為同窗學友。

俞長候曾帶領范西屏和施定庵到杭州去拜訪過那時已是78歲高齡的棋壇名宿徐星友。徐老高興地授兩人三子對弈,并幫助復盤講解。他那精辟的見解,深深地吸引住了兩位小將。弈后徐老又將自己精心著作的《兼山堂弈譜》贈給他們。范、施得此書如獲至寶,潛心研究了多年。

“當湖十局”是古代圍棋最高水平的代表,也是范西屏和施定庵兩位棋圣的代表作。當湖又叫拓湖,是浙江平湖的別稱?!爱敽帧笔莾晌黄迨ピ谄胶碌氖謱官惖恼鎸嵓o錄。今天我們拿來欣賞,仍然可以從其中洞察到古代圍棋藝術的精髓。

范、施同窗多年,彼此十分了解。一次范西屏在揚州與一位鹽商胡啟麟對弈。棋至中盤,胡啟麟的一條大龍被范西屏攻殺,一時找不到好的方法,就稱病要求改日接著下。然后帶著對局的棋譜找到施定庵,請求指點。施定庵經過推敲,告訴了胡啟麟一步擺脫困境的妙招。后來,胡、范接著比賽時,胡啟麟按施定庵教給的著式下了一子。范西屏一看這著棋,立即就明白了,笑著說:“定庵人沒到這里,棋倒是先到了?!焙鷨Ⅶ胍宦?,覺得很不好意思,馬上推盤認輸了。

王藍田吃雞蛋

典出《世說新語·忿狷》。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于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之,又不得。甚,復于地取內口中,破即吐之。

王藍田是個性急的人。有一次吃雞蛋,他用筷子去夾,沒有夾起來,就大發脾氣,把蛋拿起來丟到地上。雞蛋在地上滾個不停。他就趕上前去,用木屐去踩它,又沒有踩到。這下,他更憤怒了,又把它從地上撿起來,塞到口里,嚼碎之后就把它吐掉了。

這個故事說明:簡單急躁,感情用事,不但無補于事,反而會留下笑柄。

雅戲雙陸

典出民間傳說。

唐代時很盛行一種叫雙陸的賭博。在古代,賭博的花樣很多,如彈棋、蹴鞠等。大家都知道彈棋是一種游戲,玩的人常用財物賭勝負,而蹴鞠相當于今日的踢球、打球。蹴鞠變成賭博是從宋代的神宗皇帝開始的,那么雙陸又是一種什么方式的賭博呢?關于賭雙陸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傳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有一天晚上夢見賭雙陸,自己越賭越輸,越輸越著急,一著急就驚醒了。醒來后她不知是兇是吉,于是,一上朝就命人把圓夢大師狄仁杰找來,請他上殿解夢。

過了一會兒,狄仁杰來到殿前,拜見武則天“:陛下召見臣有何事!”武則天回答說:“朕昨晚夢見賭雙陸,而且賭輸了,不知是禍是福,故今天請你來解解這個夢。”狄仁杰沉思了一下便開始解夢:“臣認為,雙陸是一種用箸做籌碼、不要下子的賭博,陛下做這個夢說明皇宮無太子;上天托夢給陛下,陛下怎么可以久懸儲位呢?”武則天對狄仁杰的解夢十分滿意,隨即獎賞了他。

從此,武則天對玩雙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天,武則天叫梁公和自己的寵臣張昌宗賭雙陸,武則天問梁公賭什么,梁公要用自己的朝服賭張昌宗身上穿的狐裘大衣。武則天對梁公說:“你穿的紫袍一點也不值錢,而張昌宗穿的狐裘卻值一千金,這樣懸殊怎么能賭呢?”

梁公回答說:“陛下知道,紫袍是大臣上朝時穿的朝服,張昌宗身上穿的狐裘是小人嬖幸寵遇時穿的服裝,我的紫袍要比他的狐裘貴重得多,又怎么不能賭呢?”

張昌宗聽了梁公的一席話,羞愧萬分,很難為情,根本就靜不下心來賭,結果一賭就輸了。梁公贏了狐裘,走出朝門就把它送給了自己的仆人。

狄仁杰為女皇解夢的事傳出宮外,許多王公大臣開始玩雙陸上了癮,不想辦正事,有的人成天泡賭場,有的人通宵賭,傾家蕩產的人比比皆是。

據考證,雙陸有黑、黃兩色籌碼,每種顏色各有15個,玩的時候用兩只骰子向賭盤上投,點子大的贏,兩只骰子各得6點為最大,故名雙陸。

也有人說,雙陸是古代最文雅的賭博,又叫雅戲,它是從天竺傳入中國的。早在三國時代,魏國就有人玩了,南朝的梁和北朝的魏齊以及隋唐以后各代都非常流行。

一日同觀三絕

典出《唐朝名畫錄》。

盛唐時代,人才輩出,令人目不暇接。那時出現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在繪畫當中則出現畫圣吳道子。

吳道子從小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但他天資聰敏,喜歡作畫,不到20歲就畫得很出色了,遠近聞名。唐玄宗知道后,便把他召入內廷作供奉。開元年間,他隨駕到洛陽,這時,他又遇見了當時最善舞劍的裴將軍和草書大家張旭長史。他們三人一見如故,頓成莫逆之交。

這時裴的母親剛死去不久,他早想請一位丹青高手在洛陽天宮寺給母親畫一幅壁畫,因老人家生前篤信佛教,多次給天宮寺布施。這次碰到吳道子,真是機會難得。于是他備了厚禮,請吳道子前往天宮寺作畫。吳道子當然不能收他的禮,但卻說:“裴將軍,久聞你的大名,如果你能為我舞一場劍,一飽我的眼福,比什么禮物都強。”裴一口答應。

這天,裴和張旭陪著畫圣吳道子來到天宮寺。吳道子備好顏料和畫筆,恭手而立。只見裴脫去戰袍,里面是錦衣箭袖,早已扎束好了,他提劍在手,掐一個劍訣,舞動起來。吳道子屏氣靜觀,從他那剛柔相濟、動靜結合、一張一弛的劍術中領悟著造化萬物的規律。裴舞完,吳道子馬上乘興揮毫,回味著劍術給自己的啟發,一口氣就把壁畫畫完了。在一旁的張旭受了他們的感染,也筆走龍蛇,在壁畫邊上書了幾行狂草。

唐朝人稱吳道子的畫、裴的劍術、張旭的草書為三絕??匆唤^都是難得的幸事,何況是一天之內同看三絕。這一天逛天宮寺的人可真是眼福不淺啊!

優哉游哉

典出《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優哉游哉,聊以卒歲。

春秋時代,晉國的大夫叔向因欒盈之黨叛亂而受株連。被捕入獄后,有人對他說:“你之所以犯罪入獄,大概是因為你不聰明的緣故吧?”叔向自我安慰地回答說:“雖被囚了,但總比死了好些?!对娊洝飞险f得好,‘優哉游哉,聊以卒歲’。這就是聰明的表現?!?/p>

叔向有個熟人樂王鮒,也是晉國的大夫。此人有些狡猾,是晉君身邊的人。當他知道叔向入獄后,便去監獄看望叔向,并向叔向說:“我打算救你出獄。”叔向知道他的為人,就沒有答應。樂王鮒走時,他也沒有表示感謝。人們覺得奇怪,就責備他說:“樂王鮒是跟隨晉侯的人,他可在晉侯面前為你說話呀!只要他肯救你,就一定能行啊!你為什么還不答應呢?”叔向說:“我希望一個秉公正直的人來救我。”他停了一下接著說:“這個人就是祁奚,他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多么公正的人哪!如果他知道我的情況,他一定會來救我?!睒吠貂V受到叔向的拒絕之后,心中十分不滿,總想報復叔向。后來,晉侯問樂王鮒:“叔向究竟犯了什么罪?”樂王鮒說:“叔向是欒盈的同謀。”就在這時,叔向受到株連的事被祁奚知道了,于是他馬上坐著車子去找范宣子商量,希望他能把叔向救出來。范宣子也是晉國的大夫,而且為人公正,聽說叔向是受株連,也就樂意出力。經范宣子的營救,叔向終于被救出獄了。叔向認為他們救他是為公而不是為私,所以沒有去感謝他們。

后人用“優哉游哉”來形容悠閑無事。

玉屏簫笛

典出民間故事。

玉屏縣在貴州東南,是個山青水秀、人口不多的邊遠小城,但出產的簫笛卻是天下第一。據說,玉屏簫笛最盛的時候,滿街都是做簫笛賣簫笛的。

這里流傳著一個年代久遠的故事:那還是在明朝萬歷年間,鄭芝山的先人去黔東南古鎮鎮遠游玩,其間結識了一個云游道人。后來,那個道人到玉屏縣游玩,住在鄭家,不想老道病倒了,鄭氏夫婦端湯送藥,關懷備至。老道病好后,為表謝意,到玉屏的飛鳳山中砍來幾根青毛竹,制成幾根簫笛,并把制簫笛的技藝傳給了鄭家。

后來,老道帶玉屏簫笛云游到北京,住在紫禁城邊的一個道觀里,每到晚上就對月吹簫。一天,萬歷皇帝在御花園散步,聽到這悠雅的簫聲,不由自主地駐足品味,嘆道:“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钡诙焱砩?,萬歷皇帝又來聽簫,但沒有聽到,急命太監前去打探。道觀中的道士說,那是從貴州玉屏來的一個云游道士,已不知何往。萬歷下令讓太監去玉屏找,一定要找到吹簫之人。

欽差千里迢迢到玉屏尋找道士,未尋見老道,卻發現了玉屏出產的簫笛,它的音質渾厚,音色圓潤,尤其是那種橢圓形的扁簫更是聲音奇絕。從此,這種扁簫被指為貢簫,玉屏簫笛也就出名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都| 桂阳县| 兴宁市| 焦作市| 台湾省| 安达市| 怀化市| 海口市| 湄潭县| 南溪县| 咸阳市| 巴林左旗| 万年县| 即墨市| 安达市| 阿拉尔市| 博客| 榆中县| 阳新县| 望城县| 桦甸市| 温泉县| 攀枝花市| 青岛市| 嘉峪关市| 禄丰县| 虹口区| 泰兴市| 大姚县| 汝州市| 博野县| 常德市| 九龙城区| 社旗县| 喀什市| 淄博市| 桃园县| 双鸭山市| 梓潼县| 金寨县| 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