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名著 全知道
- 朱立春主編
- 2543字
- 2019-01-02 22:30:27
金剛經/后秦/鳩摩羅什譯/禪宗理論的基石
作者簡介
《金剛經》成書的確切年代已不可考察,傳為佛教弟子阿難聽釋迦牟尼說法,記述佛與須菩提的問答而成,屬般若部,學術界一般認為它是公元1世紀的作品。曾經許多人增補,漸成現在的規(guī)模。公元402年,中國佛教著名的翻譯家鳩摩羅什在后秦姚興的支持下,首次將它翻譯為漢文,其后有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陳真諦、隋朝達摩笈多、唐玄奘、義凈等人也先后翻譯此經。鳩摩羅什譯本最早,文字流暢,簡明,流傳最廣,是人們最常用的譯本。鳩摩羅什(343~413年),祖籍印度,其父是一婆羅門,他從小聰明異常,記憶超群,7歲出家,遍學經乘,崇尚佛法。鳩摩羅什在后秦姚興的禮待下,在長安逍遙園講法譯經,一生翻譯經書35部294卷,是我國佛教的四大翻譯家之一。
背景介紹
《金剛經》一直受到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喜歡和推崇,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在全國頒布了他的《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并把《金剛經》和道家的《道德經》、儒家的《孝經》相提并論,還認為此三經是釋、道、儒三家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之作。在明太祖、成祖時也編撰了《金剛經集注》,下令天下百姓讀誦奉行。

金剛經圖 唐
名著概要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能斷金剛”喻此經中所闡發(fā)真理如同金剛,無堅不摧,無往不利。“般若”意為“智慧”,指用以成佛的特殊方式,“波羅蜜多”原意為“到達彼岸”,指佛教所說的解脫一切煩惱、痛苦而求超度彼岸,解脫一切苦厄煩惱。《金剛經》是學佛唯一必讀的佛典,其經義是成佛唯一無二的無上妙道。故經言“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金剛經》闡發(fā)的義理是:萬物本原是無形象的,世間所見物不過是本原在瞬間內虛幻的表相,盡管人們賦予它們各種名稱,但本質上都是虛幻不實的,只有了解這一真理,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解脫苦惱;只有弘揚這一真理,才是功德無量的布施。《金剛經》所闡發(fā)的義理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因此歷來受到中國佛教各宗派重視。特別是禪宗,將其視為首要經典。
《金剛經》全文5000余字,約與我國傳統的道家尊奉的根本經典《道德經》的字數相當,內容十分豐富,包括了般若經典的主要思想。它的32個主題不外說明諸法“性空幻有”的理論,可以這樣說,它是一本般若思想的綱要性著作,自其問世以來就受到大乘佛教徒的重視和推崇。所以然者,學佛成佛必遵循一定的因果規(guī)律。從果上說,成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自在、大解脫者;從因上說,是要修大菩薩行,起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以及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總起來說,就是要悲智等運、福慧雙修、真俗圓融,久久行持,才能證得覺行圓滿的偉大佛果。而《金剛經》所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以簡馭繁、守約施博。
名家點評
●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作品評價
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千余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金剛經》是佛教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金剛經》徹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與佛教一部大經──《華嚴經》的宗旨一樣,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并不認為一切宗教的教化僅限于勸人為善而已。《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著重談學佛的修證功夫。但修證必須有一定的理論根據,故從經中某些精煉的言說章句,即可窺見其理論的卓越。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諸如此類的言說章句,其義理幽微,融會貫通自成體系。
《金剛經》卷首述如來乞食的生活細節(jié),因為佛與凡夫都是活著的人,都要吃飯、穿衣、行路、睡覺、工作、學習,這是佛與眾生沒有差別之處。但是,凡與圣畢竟有巨大的差異,就是一般凡夫不達緣生如幻,在吃飯時,執(zhí)有能吃的實人,即是我執(zhí);執(zhí)有所吃之食物,即是法執(zhí)。由有我法二執(zhí),故在吃飯上沉迷顛倒。在睡眠時,執(zhí)有我這個實人在睡,有實在的臥具等物,為我受用,而亦有嚴重的我法二執(zhí),迷惑顛倒。《金剛經》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所謂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就是教學佛者必須在現實中生清凈心,迅速入道。
學佛修菩薩行,首須興大悲心,發(fā)宏誓愿,廣度無邊眾生。同時,又必須在度眾生的實際生活中了知緣生如幻,我法本空,而時時生起無漏智慧。如是悲智等運,即是自覺覺他盤的大乘佛學始終不移的最高準則。《金剛經》即堅持這種準則,而于卷首、卷中、卷末都強調這一準則。
相關鏈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全經260字,闡述五蘊、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皆空的佛教義理,而歸于“無所知”、“無所見”、“無所得”。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達涅槃起,證得菩提果。該經首尾都說到般若能度苦厄,經末尊重贊嘆般若波羅蜜多,以之為大神咒、大明咒等。由于經文短小精悍,便于持誦,一直很流行。
精彩語段
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來說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閱讀指導
《金剛經》的內容比較深奧,哲學性強,不易讀懂。讀者在讀此經時,如古代漢語比較好,可以閱讀古文的《金剛經》,以便更好地理解該經的哲理;如古代漢語一般,可以閱讀白話文的《金剛經》,可以理解別人翻譯后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