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樸子/東晉/葛洪/道教丹學之宗
作者簡介

葛洪像
葛洪(283~363年),字稚川,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省)人。他是晉代的名醫,以煉丹術著稱于世,特別是在養生術方面成就最高,他在后來人眼里幾乎就是養生術的代名詞。他出身于官宦之家,13歲時父親就去世,家道中落,日益貧寒,但是他仍然不廢誦讀。16歲開始博覽經史、老莊諸子之書,探求“神仙導養之法”以及“三元”、“遁甲”之術。20歲以后,曾任小官。石冰起義后,葛洪被推薦為將兵都尉,隨軍征伐。東晉王朝建立后,要追敘有功人員的軍功,封葛洪為關內侯。此后朝廷一再封賜,但他志在煉丹求道,皆辭而不受。葛洪曾拜煉丹家鄭隱、鮑玄為師,學得煉丹之術,晚年在羅浮山煉丹著述,成為當時金丹道的始祖,81歲無疾而終。葛洪一生著述很多,《晉書》本傳說他“博聞深洽,江左絕倫,著述篇章,富于班馬”。認為他的著作比班固和司馬遷還要多,這并不是虛言。據史志著錄,他的著作約70余種,他在其《抱樸子·自序》中說:“凡著《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頌詩賦百卷,軍書檄移章表箋記三十卷,又撰俗所不列者為《神仙傳》十卷,又撰高尚不仕者為《隱逸傳》十卷,又抄五經、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伎、短雜奇要三百一十卷,別有目錄。”他的著作之多,由此可見一斑。

《抱樸子》內頁 東晉 葛洪
背景介紹
煉丹術的發展,到葛洪時,已經有了幾百年的歷史。當時的煉丹術,以追求長生為目的。人們追求長生成仙,最早是在自然界尋找所謂的長生不老藥,后來演化成為人工冶煉金丹,希望通過服食丹藥達到長生成仙之目的。可是,服食丹藥能否長生?仙人究竟是否存在?對于這些問題,煉丹家們雖然也曾有人談論,但這些談論從來都缺乏系統性和理論性,是葛洪在《抱樸子》中首次對長生成仙的可能性和現實性作了認真系統的“論證”。
名著概要
在葛洪眾多著述之中,《抱樸子》是其流傳至今的代表作之一。該書由《內篇》20卷、《外篇》50卷兩部分組成。《內篇》主要論述戰國以來神仙家的理論、煉丹方法,闡釋他自己關于長生術的見解和實踐等,是我國現存年代較早而又比較完整的一部煉丹術著作。《外篇》則為政論性著作,表達的是葛洪的社會政治主張和思想。科學史界一般對《內篇》要更重視些。
一提到道家,我們便會想到長生不老,想到煉制丹藥,到底服用丹藥能不能長生不老,能不能成仙?葛洪在《抱樸子》中首次對長生成仙的可能性和現實性作了認真系統的“論證”。他的論證當然不能成立,但透過他的論證,我們可以窺見道家在這一問題上的思維方式。另外,葛洪在論證過程中,記述了一些具體的煉丹方法,他對金銀和丹藥煉制的記述,集漢、魏以來煉丹術之大成。這些記述,對于我們了解當時人們所具有的化學知識,是十分有益的。《抱樸子》的這種論證,完全是從物質變化角度出發,認為人通過自己的后天努力,可以養身延命,進而達到長生。這一論證過程,沒有為上帝留下位置。這一論證過程的內核是合理的,科學進步已經越來越證實了這一點。葛洪的錯誤在于對之作了無限外推,由人可以通過自己努力延長壽命推出了長生可得的結論,這就不能成立了。
名家點評
● 總的來說,《抱樸子·內篇》是道教史上一部具有比較完整的理論和有多種方術的包羅萬象的重要著作,是研究我國晉以前道教史不可缺少的資料。
——道教學者王明
作品評價
《抱樸子》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它從理論上“論證”了長生術的可能性,它記載的煉丹術中所反映的化學知識,是中國化學史的重要研究對象。《抱樸子》還廣泛涉及到藥物學和醫學,記錄了大量礦物、植物藥,它對一些疾病成因和治療的論述,也非常深刻。《抱樸子》對于研究葛洪的哲學思想、社會政治思想等,也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既然葛洪認為一個人能夠成仙,能夠長生不老,那又如何才能長生不老呢?按葛洪的說法是要“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問題的關鍵在于要服用什么樣的藥物,《抱樸子·內篇·金丹》指出,只有服食金丹、黃金才能成仙,達到長生不老之目的。原因在于:“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蓋假求于外物以自堅固。”這段話表明,葛洪長生術的理論依據可以歸結為“物性轉移”說。金丹在燒煉過程中會有變化,其特點是“燒之愈久,變化愈妙”,而黃金則性能穩定,“百煉不消”,與天地同壽。人如果服食這兩種東西,吸取其精華,把它們的這些性能轉移到自己身上,就能做到不老不死。這是煉丹家的基本思想。葛洪認為,要想長生,除了服食丹藥以外,還要“以術數延命”。他在其《抱樸子·內篇·至理》卷中說:“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然又宜知房中之術,所以爾者,不知陰陽之術,屢為勞損,則行氣難得力也。”他把服食金丹、導引行氣、房中之術列為長生之道的三大要素,只有具備這三要素,才有可能長生不老。
《抱樸子》的養生之道著稱于世:“善養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駐于百年。何者是邪,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財貨,四曰損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休養之道徒設爾。”要實現上述目標,就需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如果無法做到,那“六害”“伐人之生,甚于斤斧,損人之命,猛于豺狼”。此外,還要做到“四無”,即無久坐、無久行、無久視、無久聽。在飲食和起居方面,抱樸子認為,主要應該做到“不饑勿強食,不渴勿強飲。體欲常勞,勞勿過極;食欲常少,少勿至饑。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飽食。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后”。抱樸子還勸告人們“從心澄則真神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物去其身,行欺詐則神悲,行爭競則神沮,輕侮于人則減算,殺害于物則傷年”。總的看來,抱樸子的養生之術就是靜心養氣,以寬容豁達的心態來面對人世萬物,這樣,自然也就能長生了。

葛稚川移居圖 元 王蒙
此圖表現葛洪攜子侄徙家于羅浮山煉丹的故事。畫中重山復嶺,飛瀑流泉,以細筆勾皴,略帶小斧劈;丹柯碧樹,用雙鉤填色;人物雖小但勾描工中帶拙,形神兼備。山石純用水墨,僅樹木、人物、屋宇處施以淡赭、花青和紅色,是王蒙山水畫又一風格之杰作。畫右上自識“葛稚川移居圖。蒙昔年與日章畫此圖,已數年矣。今重觀之,始題其上。王叔明識。”
相關鏈接
東漢魏伯陽是一位著名道教人士,著有《周易參同契》一書,雜糅易學、黃老之說,綜合漢以前的氣功煉丹方法,提出一套煉制內外丹以求長生成仙的學說。此書以人體為丹爐,人身精、氣為原料,認為依陰陽六十四卦的運行,通過意念修煉,可在身內結成有利于生命的內丹。若以藥石為原料,利用真的丹爐,依同樣的原理則可煉制外丹。此書對氣功學術和道教修煉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魏伯陽被后人尊為“萬古丹經王”。
閱讀指導
《抱樸子》全書都圍繞一個問題進行論證,即長生成仙的可能性和現實性。閱讀時可以緊扣這一論題,然后再涉獵相關的一些化學知識,當然,《抱樸子》中的養生之道也是一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