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戰國/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
作者簡介
關于本書的作者,歷史上多有爭議。唐宋以前,人們都認為是與孔子同時代的左丘明所著。比如西漢時的司馬遷,在《史記》卷一百三十中提到左丘明整理了這部著作,還有東漢的班固、三國吳的韋昭、唐朝的劉知幾等。按照他們的說法,我們可以得知《國語》的成書經過為:孔子作《春秋》后,左丘明為之作傳,即《春秋左氏傳》。后來,左丘明不幸失明,根據纂著《春秋》時所剩材料,編著了一本《國語》。根據《史記》記載,左丘明在20歲左右時,會見過年老的孔子,而在他編《國語》時差不多70歲了,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這部書的形成就不可能早于約公元前425年。唐宋以后很多學者對左丘明是《國語》的作者一事提出異議,現代學者中也有人認為《國語》是在戰國初年編輯而成,作者有待進一步考證。
背景介紹
隨著周平王的東遷,周王朝對于諸侯的控制逐漸受到挑戰,各個諸侯國為了自己領土的擴張,攻伐與結盟這兩種手段在諸侯國之間被普遍采用。在諸侯國之間的交往中,對于治國方略、外交辭令的要求不斷提高,對于前代經驗的總結也成了歷史的必然。這就是《國語》一書出現的歷史背景。
名著概要
《國語》言談為事實而發,事實又作為言談的驗證。它著重記述“邦國成敗,嘉言善語”,故名《國語》。《國語》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所記載史實的時間,上起西周周穆王征犬戎(約前976年),下至韓、趙、魏滅智伯,共約500年間的歷史,內容涉及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以記載言論為主,但也有不少記事的成分。這部書不是系統完整的歷史著作,除《周語》略為連貫外,其余各國只是重點記載了個別事件。可能作者所掌握的原始材料就是零散的,他只是將這些材料匯編起來,所以各國史事的詳略多寡也不一樣。其中《晉語》九卷,占全書近半;《周語》三卷;《魯語》、《楚語》、《越語》各二卷;《齊語》、《鄭語》、《吳語》各一卷。

《國語解敘》書影
作品評價
《國語》開創了以國分類的國別史體例,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陳壽的《三國志》、常璩的《華陽國志》、崔鴻的《十六國春秋》、吳任臣的《十國春秋》,都是《國語》體例的發展。《國語》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以其縝密、生動、精練、真切的筆法,在歷史散文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國語》與《左傳》不同,詳于記言而略于記事,記言的文筆又略較《左傳》淺顯。既有史家“尚實錄,寓褒貶”的傳統,又能運用形象思維來寫史,具有較強的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
但《國語》不是編年體,它是以國分類。《國語》中《周語》排在最前面,內容也很豐富,它又和魯、齊、晉、鄭、楚、吳、越并列,所以又不像嚴格意義上的分國史體例。《國語》記載晉國史事最多,內容最豐富,其卷數占整書的近一半,相比之下,其他國的記載就很簡略了,如《鄭語》,僅記載了桓公與史伯的對話。因此,有人將《國語》稱之為《晉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關鏈接
《非國語》是唐代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其主要內容是對先秦典籍《國語》一書進行批判,而闡述無神論思想。《非國語》批判的雖然只是一部史書,但其鋒芒實際指向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推天引神以為靈奇”的社會思潮,即對神怪迷信思想進行批判。著重批判了天人感應的神學思想,闡發了唯物主義自然觀。《非國語》在唯物主義無神論發展中占有一定地位。
《國語》記有穆、恭、厲、幽、宣、襄、定、靈、景、敬十王的大事,為后代保留了研究周王室的寶貴資料。《國語》的《齊語》專記管仲相齊的業績,對后人詳細了解齊桓公霸業形成之經過大有裨益。《越語》用很大的篇幅,生動詳細地記載了越王勾踐如何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滅吳的歷史。《國語》很注重各國貴族的言論。
《國語》以記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各國貴族言論為主,通過不同風格、特色的語言來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運,記載波瀾壯闊的歷史大事。《國語》記史,生動、精練,為歷代所稱道。《吳語》、《越語》記載吳越兩國斗爭始末,從吳敗越,越王勾踐卑事吳王夫差,最后終于滅吳,如此大事,包括兩國最高層的謀略,大臣的勸諫,兩國外交、內政、戰爭以及人心向背等,大都是通過對話來表現的。除表現重大歷史事件外,作者還善于選取一些精彩的言論,用以反映重大社會問題。如《周語》“召公諫厲王弭謗”一節,提出了統治者如何對待民間輿論的問題,對那些專制霸道、妄圖用高壓手段壓制來自人民的批評的統治者提出了警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這一著名論斷也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中開明之士的重民思想。《國語》中的《魯語》,記載孔子的言論,含有儒家的思想;《齊語》記管仲談霸術,含有法家思想;《越語》記范蠡尚陰柔,功成身退,帶有濃厚的道家思想。因此,《國語》又是古代思想史研究的資料來源。

晉文公復國圖(之五、之六)南宋 李唐
《吳語》和《越語》在全書中風格較為特殊。它以吳越爭霸和勾踐報仇雪恥之事為中心,寫得波瀾起伏,很有氣勢。其中寫到吳王夫差發兵北征,與晉人爭霸中原,事情尚未成功,后院起火,傳來了越王勾踐襲擊吳都姑蘇的消息。夫差急召大臣合謀,采用王孫雒的建議,連夜布成三個萬人方陣,中軍白旗白甲,左軍紅旗紅甲,右軍黑旗黑甲,望去“如荼”、“如火”、“如墨”。晉軍“大駭不出”,吳王乘勢要求晉君讓他當盟主,然后連忙撤兵,班師回吳。這一段寫得有聲有色,宛如后世小說筆法。
精彩語段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止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宜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
《國語》所反映的進步思想雖不如《左傳》鮮明,然如祭公諫穆王征犬戎說:“先王耀德不觀兵。”又說:“無勤民于遠。”召公諫厲王弭謗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都是很有意義的文章。從文學上的成就說,《國語》遠不如《左傳》。這從長勺之戰可以看出。兩書所記,意同而辭不同,一則簡練而姿態有神,一則平庸而枯槁乏味。試一比較,優劣自見。
但《國語》記言之文亦有風趣絕佳者,如《晉語》記姜氏與子犯謀醉重耳一段,重耳和子犯二人對話,幽默生動,當時情景如在目前;而《左傳》于此過于求簡,反覺有所不足。此外《晉語》八記叔向諫晉平公事,滑稽諷刺有似《晏子春秋》;《越語》下載越王勾踐與范蠡的問答多用韻語,也各具特色。
閱讀指導
凡是研究古代史學的人,都在研究《國語》和《左傳》的關系,鑒于此,我們在閱讀時,可以把《左傳》、《國語》進行比較,因為兩者都同是記載春秋時期的歷史,都成書于戰國時期,可以比較出它們各自的特點。同時《國語》也可與《尚書》比較,雖同屬記言之書,但兩者還是有其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