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戰國/子思/“孔子傳授心法”
作者簡介
子思(約前483~前402年),孔子的孫子,名伋,字子思。關于子思的生平,現存資料極少。只有《孟子·公孫丑》記載他受到魯繆公優禮一事,其余不甚了了。《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23篇,已佚。現存《禮記》中除《中庸》外,《表記》、《坊記》等傳也是他的作品。關于《中庸》是否是思的作品,歷來就有過多次爭議,漢時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肯定子思“作《中庸》”。近代多數學者根據《中庸》中的思想也認為它出自子思之手,后人曾對它作過增損和潤色,但并沒有失去原作的本來面目。

《監本四書》書影
朱熹為“四書”所作之注是封建社會對“四書”經義最權威的解釋,科舉考試都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準。
名著概要
《中庸》首先主要體現為以“誠”為本體的唯心主義世界觀。“誠”原本指的是十分完美的、“至善”的精神世界。在《中庸》中是一個道德概念,構成了世界的本原,成了第一性的東西。“誠”就是天道,它本身不是有什么另外更高的東西產生的,而是“自成”的,更進一步地說,它不但“自成”,而且還產生萬物、派生萬物。《中庸》講的這個從道德精神本體到物質演變過程的“誠”,集中地體現了它的唯心主義宇宙觀。這種宇宙觀推衍方法的前提是“至誠無息”。
作品評價
在漢代《中庸》曾被收入《禮記》中,作為其中的一篇。到了宋代理學家把它和《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并稱為《四書》。《中庸》是儒家經典之一,自從朱熹把他編入《四書章句集注》以后,歷代的封建統治者都把它奉為“初學入德之門”的必讀教科書。
相關鏈接
《禮》包括《周禮》、《儀禮》和《禮記》,又稱《三禮》。《周禮》又稱《周官》,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6篇。《冬官司空》亡佚,取《考工記》補,故稱《冬官·考工記》。《儀禮》17篇,有戴德、戴圣、劉向三種傳本。《禮記》主要有兩種版本,一是戴圣編的,稱《小戴禮記》。另一是戴德編的,稱《大戴禮記》。《小戴禮記》內容極為豐富,《大學》和《中庸》就包含在里面。
精彩語段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其次表現為“尊德性”、“道學問”的認識論和修身術。《中庸》說,一個人如果完完全全地把“誠”體現出來,就達到了“至誠”的境界,便與“天道”合一成為“圣人”。如何達到“至誠”,認為有兩條途徑,一條是明白自己的本性,即“尊德性”;一條是從事學習,接受教育,即“道學問”。《中庸》寫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是說,人的本性是由天命決定的,順著這種天賦的本性的行為,才算作道。因而“反求諸其身”。明白和保持這種天賦的道德本性——“尊德性”,乃是修身的根本要求。對自己的行為,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和別人聽不到的地方也要謹慎警惕。《中庸》的這種明白和保持天賦的道德本性的方法實際上是一種主觀內省、自身體驗的先驗論。“道學問”是達到“至誠”的另一條途徑。“道學問”可以分為五個步驟,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們如果能按照“道學問”這五個步驟去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如果加倍的話,那么“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任何人都能達到目的。在認識論中,認為有了“誠”就有了一切知識,而且這種知識是最可靠的、最根本的知識。另一方面,“明”也可以達到“誠”,“明”的目的就在于恢復“誠”。
最后體現為“中庸”之道的處世哲學。《中庸》認為,“誠”的具體化,就是“中庸”,也叫“中和”、“中道”。《中庸》一書把“中庸”當做處世從政的根本法則。“天下之達道”就是“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這五者是人人具有的五方面的關系,處理這五方面關系的準則為“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靠通行天下的三達德:智、仁、勇,仁是這三達德的核心。

《中庸》書影
《中庸》認為,在人與政治制度等政治實體的關系中,人是活的主動的因素,治國之本在人而不是在于政治實體,如制度、法律、已形成的政治傳統等。據此主張人治,反對法制和政治。同時《中庸》認為只有修身之人才能處理好德與才的關系。
閱讀指導
《中庸》這本書自從被朱熹從《禮記》中提出來以后,便成為了士大夫進身求名的必讀書。因此,在閱讀該書時,應著重體悟《中庸》一書中所闡釋的儒家的生活哲學內涵,體悟“中庸”、“誠”、“明”等概念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從而對自己的人生修養有所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