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名著 全知道
- 朱立春主編
- 2111字
- 2019-01-02 22:30:11
大學/戰(zhàn)國/曾子/“初學入德之門”
作者簡介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約為秦漢之際儒家的作品。一說是曾子所作。
曾子(前505~前435年),春秋魯南武城人,名參,字子輿,孔子弟子。其事跡散見于《論語》各篇及《史記·仲尼弟子傳》中,《漢書·藝文志》有《曾子》八十篇,已佚。

《大學章句序》書影
名著概要
《大學》就是大學問的意思,就其實質(zhì)來說,它是儒家的政治哲學。《大學》對儒家理想人格的修為之道進行了從內(nèi)到外的總結(jié),《大學》全篇所闡釋的是一種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儒家思想一以貫之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大學》一開始便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把“修身”作為其整個道德修養(yǎng)體系的價值目標和根本目的,并且成為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出發(fā)點。具體說就是,《大學》明確提出了兩條最基本的儒家道德修養(yǎng)原則,即“三綱領(lǐng)”說和“八條目”說,而“修身”正是《大學》“三綱八目”說的核心。《大學》開宗明義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修明天賦的光明德性;“親民”就是管理好臣民百姓,“止于至善”就是要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這三個基本原則被認為是封建統(tǒng)治者一生努力的方向和奮斗的目標,所以這也叫做“三綱領(lǐng)”。要達到這三個努力的方向和奮斗的目標,必須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通過對《大學》中“三綱領(lǐng)”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它們之間存在的一種遞進的邏輯關(guān)系。這一關(guān)系表明了道德主體從“在明明德”出發(fā),經(jīng)過“親民”的發(fā)展,最終達到“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這種對主體修為實踐活動的規(guī)定直接引發(fā)出“內(nèi)”、“外”兩種相聯(lián)系的具體修為方式,儒家同樣以邏輯發(fā)展的合理結(jié)果提出了“八條目”的具體實踐之道。

《禮記》書影
《大學》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政治哲學典籍,出自《禮記》,所闡釋的內(nèi)容是一種修己治人之道。
《大學》在提出了“大學之道”即“三綱領(lǐng)”說之后接著又提出了“八條目”之說。一般來說,我們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作為道德的內(nèi)在修為,而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道德的外在修為。《大學》提出的“修身”途徑主要是指“八條目”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實際上可以概括為兩個步驟:正心誠意和格物致知。《大學》認為,修身的起點是格物致知,《大學》對格物致知沒有作過多的解釋,通過歷代一些學者的注疏,我們可以看出,所謂 “格物”就是指“對自然外界進行研究”的意思,“格物”、“致知”是聯(lián)系緊密、層層遞進的兩個步驟,“格物”的邏輯結(jié)果是獲得了對萬事萬物運行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性認識,而這正是“致知”的內(nèi)在含義。而“致知”的來源首先是個體對客觀外界事物的認知,所以《大學》說:“格物而后致知。”《大學》教人如何防止個人感情欲望的發(fā)展。《大學》把修身看作根本,而修身是建立在取消或以之忿恨、恐懼、好樂、憂患各種感情欲望的基礎(chǔ)之上。只有對這些感情欲望徹底消除或抑制,才能達到“致知”的境界,否則“修身為本”只能是一句抽象的空話。《大學》認為最根本的修身方法應(yīng)該是“慎獨”,也即“內(nèi)心反省”,也就是說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就是不要欺騙自己,就像厭惡臭味、喜歡美色一樣。所以,君子即便是獨自一人時,也務(wù)必要謹慎地進行內(nèi)心反省。小人在別人看不見時做不好的事,看見了君子就躲躲閃閃,把不好的德行掩蓋起來,以證明自己有好的德行。人們還是有一定的判斷力的,一旦把他們的本質(zhì)看透,那又有什么益處呢?這就是講,人的內(nèi)心必然要表現(xiàn)于外表的,所以,君子一個人時也要進行自我修養(yǎng)。在政治觀上,《大學》直接秉承了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張統(tǒng)治者不要過分盤剝?nèi)嗣瘢獝勖瘢淠康脑谟陟柟谭饨ǖ燃壷贫龋凰鼜娬{(diào)統(tǒng)治階級要修己,目的在于取得被統(tǒng)治階級的理解,達到所謂上行下效的結(jié)果。
精彩語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因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學》
作品評價
《大學》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自從朱熹把它編入《四書章句集注》以后,歷代的封建統(tǒng)治者都把它奉為“初學入德之門”的必讀教科書。自宋代以后,《大學》的地位越來越高,它和《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相關(guān)鏈接
南宋的朱熹編著的《四書集注》,全稱《四書章句集注》,它包括《大學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論語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后兩書比前兩書先完成。《四書集注》把《大學》、《中庸》排在《論語》、《孟子》之前,這是作者精心構(gòu)思的。朱熹認為,《大學》是“初學入德之門”,對初學者來說,它比六經(jīng)、《論語》、《孟子》更迫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這就是說,《大學》,《中庸》兩書,一個是進入道德領(lǐng)域的門戶,一個是儒家相傳的思想原則。
閱讀指導
在閱讀《大學》時讀者應(yīng)該有意識地記憶一些其中的言語,最好是能夠背誦下來,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就能比較好地理解其中的一些哲學思想。《大學》中的許多內(nèi)容是用來修身的,讀者在閱讀時,可以靜下來修養(yǎng)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