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春秋/孫武/世界古代第一兵書
作者簡介
孫子即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著名軍事家。孫子出生于齊國樂安,出身將門家庭,生卒年月不詳。他是陳國公子完的后裔,由于內亂陳完出奔齊國,以食邑改姓田氏。孫武的祖父孫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封地樂安,并封其為齊國大夫。后因孫武家族人謀反作亂,不得不逃往吳國。公元前512年,孫武因文武兼備得到伍子胥引薦,得到了吳王闔閭以重用,并自著兵法13篇獻于吳王闔閭,闔閭得知孫武能用兵,封其為大將。

孫武塑像
背景介紹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連年爭戰,戰爭規模也日益擴大,長期的兼并戰爭使各國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對作戰的戰略戰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新興地主階級為了鞏固政權、擴大領土,迫切需要總結戰爭經驗,找出戰爭的規律,制定用兵的戰略戰術。《孫子兵法》正是諸侯兼并、戰爭頻繁以及諸子百家學術爭鳴這一特定時代的產物。
名著概要
《孫子》,又稱《孫子兵法》、《吳孫子兵法》、《孫武兵法》。傳世本《孫子兵法》13篇,是孫武一派兵家的著作,其主要內容和核心思想屬于孫武,但經過他的門生和戰國兵家的整理補充。該書中所描寫的戰爭規模,似是戰國時代的情況。現存的《孫子兵法》是經過三國時代曹操刪定編注的,全書分為13篇:《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長期戰爭的經驗,揭示了戰爭的一些規律,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原始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其思想內容主要有三方面:
作品評價
《孫子兵法》是中外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理論體系完備,歷史影響深遠。同時《孫子兵法》既是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千百年來,這部書以“兵經”、“百世家之師”、“第一部戰略學著作”見稱。《孫子兵法》從多方面探討了軍事規律,尤其以整體、綜合和動態的方式把握戰爭全局,凸顯了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和謀略權變,充滿了辯證法的智慧,不僅深受戰國以來歷代軍事家的重視和推崇,對他們的軍事思想和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內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學價值。不僅如此,它的影響所及,今天已擴展到管理學、心理學、邏輯學、文學、語言學、音韻學、地理學、情報學、預測學、醫學等許多科學領域,取得了顯著效果。《孫子兵法》先后被譯成十余種外文出版,廣泛流傳于海外。
一、戰略指導思想
戰略論是孫子軍事學說的主體部分。孫武在此書中首次提出了戰略概念——“廟算”,具體論述“安國保民”的最高目標、“五事七計”的全局運籌、“不戰屈敵”的止戰謀劃、“知彼知己”的作戰指揮等戰略思想。在戰略論中孫子提出“安國全軍”、“唯民是保”的戰略目標,把“重戰”、“慎戰”作為根本用戰原則。并從其對待戰爭的嚴肅態度出發,評述了“五事七計”的重要性。“重戰”,即重視戰爭,提高警惕,加強戒備,應取態度是:“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慎戰即開始須慎重,其原則是:“非利不動,非地不用,非危不戰”。“五事七計”書中詳述“道”(治道)、“天”(天時)、“地”(地利)、“將”(將帥)、“法”(法度)五要素,及其“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等七個對戰備全局作正確估計的條件。但孫子并沒有認為軍事力量越強越好,而是主張顧及國力,有限地發展軍事。孫子反復強調要以“伐謀”、“伐交”作為優先的決策,總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而在實戰中爭取一“軍”、一“旅”、一“卒”、一“伍”之“全”仍不失為上策。如此,“謀”“攻”思想已貫徹到底。
孫子關于“知彼知己”和“致人而不致于人”之說,為作戰指揮的戰略原則。并盡可能“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爭取“先機之利”,“致人”、“不致于人”,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相關鏈接
戰國初名將吳起所著《吳子》一書與《孫子兵法》都論及了一些軍事理論和方法,對戰國以后的歷代軍事家均有較深的影響。《吳子》篇主要論述了戰爭觀問題。該篇既反對恃眾好戰,也反對只重修德,而廢弛武備。它認為只有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才能使國家強盛。《圖國》篇發展了孫武“兵貴勝,不貴久”的思想。《料敵》篇主要講述如何判斷敵情,因敵制勝的問題。《治兵》篇主要論述如何治軍,指出戰爭的勝負不是取決于軍隊人數的多少,而是取決于軍隊是否法令嚴明,賞罰必信,打不散,拖不垮。《論將》篇主要論述將帥的重要和對將帥素質的要求。將帥是全軍的統帥,必須剛柔兼備。將帥必須依靠金鼓旗幟和禁令刑罰來治軍和指揮作戰。《應變》篇闡述了在不同的情況下的應變之術和作戰方法。《勵士》篇主要講述如何激勵士氣。
二、作戰策略思想
以戰略為基礎,孫子提出相應用兵策略。其重要策略原則有六:其一,因利制權,因敵制勝。其二,奇正相生,出奇制勝。其三,避實擊虛,擊其惰歸。其四,我專敵分,以眾擊寡。其五,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其六,示形用詐,詭道制勝。

春秋兵陣示意圖
三、軍事哲學思想
孫子論“天”:“陰陽、寒暑、時制也”,是自然界之天;論“道”:“令民與上同意也”,具有民本主義因素。在書中把具有理性思維的人,放在認識和掌握戰爭規律的主體地位,并詳細分析了戰爭對客觀條件的依賴關系。孫子重視矛盾的相互依存,尤其重視矛盾的相互轉化,說“亂生于治,怯生于勇,無恒形”,關鍵是造成“勝兵先勝”的條件,促使矛盾向有利方面發展。《孫子兵法》除三個主要方面以外,各篇均有其主題思想,又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計》篇論述的是能否進行戰爭的問題。開宗明義指出戰爭是國家大事,關系到生死存亡,因而首要的是明了戰爭的規律和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客觀條件。該篇主要提出了“道”、“天”、“地”、“將”、“法”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五項基本要素。
《作戰》篇主要闡述的是如何進行戰爭。孫子認為,戰爭的消耗和戰費的開支是十分龐大的,戰爭曠日持久勢必危及國家的存亡,所以主張速勝。

《孫子兵法》竹簡 西漢
《謀攻》篇主要論述如何進行攻敵的問題。孫子主張以盡可能小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戰而勝,不靠硬攻而奪取敵城,不需久戰毀滅敵國。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僅要知己,還要做到知彼。
《形》篇主要講如何利用物質之“形”來保全自己,取得完全的勝利。孫子認為,只有先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然后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時機,才能奪得戰爭的勝利。當取勝條件不足時,應采取守勢;當取勝條件具備時,則應采取攻勢。

《孫子兵法》各種譯本
《勢》篇主要闡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態勢,來壓倒對方。強調“勢”與“造勢”。所以,要出奇制勝,就應該善于因時、因地、因事制宜,根據情況的變化,改變奇正的戰法。此外,要造成有利的態勢,還必須善于故意向敵示弱,誘敵以利,以達到欺騙和調動敵軍的目的,造成戰勝敵軍的有利時機。
《虛實》篇主要論述指揮作戰如何爭取主動權,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指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軍爭》篇論述的是如何通過機動掌握主動,先于敵人造成有利態勢和取得制勝的條件。
《九變》篇主要講述了如何發揮指揮上的靈活性。孫子認為,靈活性的基礎在于對利弊進行全面的衡量。
《行軍》篇主要講述如何配置、組織軍隊、觀察判斷敵情和團結將士。孫子認為,行軍作戰必須占據便于作戰和生活的有利地形,善于根據地形配置兵力。
《地形》篇主要論述在不同的地形條件下如何指揮軍隊的行動。孫子認為,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
精彩語段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 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 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 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 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孫子兵法·謀攻第三》

孫五(武)子演陣教美人戰 年畫
《九地》篇論述在九種不同的作戰地區指揮作戰的原則。孫子認為,在不同的作戰地區,將帥應該根據地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動。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標、種類、發火的物質和氣象條件,以及實施方法。孫子認為,火攻只是輔助軍事進攻的一種手段。
《用間》篇主要論述使用民間間諜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孫子認為,是否了解敵情對戰爭的勝負具有重要影響。
作品影響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學著作的杰出代表,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軍事思想、軍事體系、文學語言,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跨越古今,滲透中外,榮膺“世界古代第一兵書”的美譽。
歷代軍事家、政治家無不從《孫子兵法》中汲取養料,行軍治國平天下。秦末的項羽,漢代的韓信、霍去病、曹操,三國的諸葛亮,唐朝的太宗李世民,宋代的岳飛,明朝的戚繼光,都曾從《孫子兵法》中受益匪淺。他們運用其理論指導戰爭、治理國家。到近代,它更是聲譽日隆,影響甚大。孫中山先生曾說:“就中國歷史來考究,二千多年的兵書,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形成了中國的軍事哲學。”毛澤東歷來重視對《孫子兵法》的研究,他稱孫武是“中國古代軍事學家”,認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他不但在著作中多次提到孫武和《孫子兵法》,而且在中國革命戰爭中創造性地靈活運用這部兵書的理論精髓。可以說,《孫子兵法》豐富和促成了毛澤東卓越的軍事思想。
1772年,法國神父約瑟夫·阿米歐在巴黎出版了法文《中國軍事藝術》叢書,其中有《孫子十三篇》。1815年,拿破侖大敗滑鐵盧后被囚禁于圣赫勒拿島,一日,讀到《孫子兵法》,拍案叫絕,唏噓慨嘆:“倘若早日見到這部兵法,我是不會失敗的。”
日本一些大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士必讀《孫子兵法》,認為它是一本“商戰圣典”,是任何人都應該學習的一本書;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將它列為必讀書目之一。進入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流行“《孫子兵法》熱”。《孫子兵法》不但受到軍事界和戰略家的重視,而且已經擴展到軍事以外的其它領域,如經濟、體育、管理、外交等,尤以商業和管理業中的應用最為矚目。
總而言之《,孫子兵法》以高度凝煉的形式概括總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和法則,是一門攻無不克的藝術、創造輝煌的科學。
閱讀指導
《孫子兵法》在現代已不僅僅是一部軍事學著作,更多的人把《孫子兵法》的思想運用于經濟領域。因而在閱讀時,不能僅僅要求了解事例本身的蘊義,更應注意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學以致用。
延伸閱讀
戰國中期齊國的軍事家孫臏是孫武的四世孫,著有《孫臏兵法》。它的體系與風格和《孫子兵法》一脈相承,強調“必攻不守”、“貴勢”的戰術思想。
北宋神宗元豐年間,朝廷將《孫子》、《六韜》、《吳子》、《三略》、《尉繚子》、《司馬法》、《李衛公問對》合在一起,號為“武經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