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9.旅游

北京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和古都之一。作為燕國郡城的最早記載見于《史記》。到元、明、清三代,北京作為都城,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北京留下了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北京皇家宮廷、園林、朝壇及宗教建筑遍布,文物古跡薈萃,集中國文化之大成。宏偉的萬里長城和規模宏大的紫禁城聞名世界;頤和園、北海、香山等皇家園林的優美景致和瑰麗建筑令人流連忘返。北京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北京背靠萬山,前擁九河,自然旅游資源很豐富,名山、森林、草原、溶洞、溫泉、河湖不一而足。解放后,現代建筑如雨后春筍,古老的歷史沉淀和現代風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北京更加秀美,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窗口。

[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區中心,天安門廣場正北。故宮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故宮始建于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迄今近六百年。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呈端正的正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邊有高10米的圍墻合圍,城墻四隅各有一座構造奇巧的角樓聳立城上,故宮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構成一座壁壘森嚴的城堡。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的午門為正門,俗稱五鳳樓;北為神武門,正對景山;東西稱東華門和西華門。宮城內建筑約16.3萬平方米,有宮殿70座,屋宇8700間,主要建筑自南而北端正地排列在一條貫通紫禁城的中軸線上,配屬建筑分別向東西兩側依次排列,全部建筑群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區占地約6萬平方米,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氣勢磅礴,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召見群臣、行使權力的重要場所。太和殿又稱金鑾殿,金碧輝煌,殿內正中端放著象征皇權的金漆龍寶座。內廷豪華壯麗,皇帝寢宮乾清宮、交泰殿、皇后正宮坤寧宮,合稱后三宮。兩側各有六組宮院,為嬪妃住所,稱東、西六宮。內廷與外朝的建筑氣氛迥然不同。后廷中軸線北端是御花園,古雅富麗,布局緊湊。故宮建筑氣勢雄偉,豪華壯麗,古雅秀美,是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精華。

乾清宮內景

[故宮御花園] 故宮御花園原名宮后苑,在故宮的坤寧宮北。正中有坤寧門和園內相通。東南、西南兩隅設門,分稱“瓊苑東門”、“瓊苑西門”,可通東、西六宮。正北寧貞門外接神武門。園東西長130米,南北寬90米,占地約11700平方米,為故宮總面積的1.7%。園內有20多座建筑,采取了中軸對稱的布局,欽安殿正處在中軸線上。東西兩路建筑基本對稱,東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萬春亭、降雪軒;西路建筑有延輝閣、位育齋、澄瑞亭、千秋亭、養牲齋等。這些建筑多為游憩觀賞或敬神拜佛之用。園之東北部疊石建堆秀山,上筑御景亭,是帝后嬪妃“重陽登高”之處。御花園是一座以建筑為主體的宮廷花園,亭臺樓閣結構精巧,山石樹木安排有序,五色石子甬道四通八達。

[香山] 香山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距市中心約20千米,總面積約2400畝,這里重巒疊嶂,泉源潺潺,花木郁郁蔥蔥。最高峰香爐峰巍然挺立。山頂有二巨石,山勢陡峭,人稱鬼見愁。元、明、清歷代帝王都在此興建離宮別院。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此大興土木,修建亭、臺、樓、閣共28景,并加石壘虎皮墻,取名“靜宜園”。歷史上多次被毀,后整修擴大,新中國成立后辟為公園。園中名勝遍布,自然景觀更為獨特,放眼望去風光旖旎。霜秋時節,蘿櫨換裝,滿山紅遍,如火如荼,大有“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勝景。

香山紅葉為何別樣紅,這與香山馬蹄形的地形及香山海拔高對溫度的影響有關。在霜秋季節,由于天氣變冷,晝夜溫差增大,以蘿、櫨為代表的紅葉樹種葉子里所含的葉綠素合成受阻,而大量的葉黃素、類胡蘿卜素、胡蘿卜素、花青素成份增多,使葉子呈現出紅黃、橙紅等美麗色彩。

皇家園林

中國的園林藝術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從園林本身的隸屬關系和使用性質上來說,皇家園林是中國園林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諸如頤和園、圓明園、北海(團城)、中南海、承德避暑山莊等,盡管它們的規模、格局以及園林建筑處理的手法各有不同,但作為皇家生活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皇家園林顯示出了的“皇家氣派”。它不僅在外表上表現出宏大的規模和地形的整治,更主要的還顯示在建筑方面“臺榭金碧”的經營上,或表現為個體建筑的內外形象,建筑群體的空間組合和總體布局上。而在其內容上,它又幾乎包羅了中國園林的全部形式,包括大型天然山水園、大型人工山水園、小型人工山水園、庭院等。皇家園林同宮城一樣,都是帝王后妃日常活動和居住的地方。不論是在宮城里,還是在遠離皇城的行宮皇家園林中,皇帝都可以召見大臣,行使他統治國家的權力。所以,皇家園林的功能幾乎包羅了帝王的全部活動內容。建筑的多功能,自然決定了建筑形式的多樣性。同時,還薈萃了各地區、各民族極富特色的單體形象和組合形式。現在北京的皇家園林,大都是明清兩代的遺存。

[圓明園] 圓明園位于海淀區東部,清華西路北。明代曾是皇族園林,乾隆、嘉慶、道光、咸豐朝重修擴建,前后歷時150年,形成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圓明園占地5200畝,水域占1/3,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園內拓湖壘山,架橋鋪路,廣植花木,造大小山丘250多座,各式橋梁200余座,有樓、臺、殿、閣、亭、榭、館等園林建筑140余處,既顯北方園林之雄健,又具江南名勝之秀麗。景點設計多取自于神話傳說中的仙境、歷代名畫中的意境、江南名園中的勝景,長春園北還建有一組富麗豪華的歐洲古典宮苑,南北兼融,中西合璧,構成舉世罕見的園林建筑群,西方人譽之為“萬園之園”。著名的有皇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宴會用的九洲清晏殿、祭祀用的安佑宮、藏書用的文源閣,以及仿桃花園建造的“武陵春色”和仿西湖十景建造的“斷橋殘雪”、“柳浪聞鶯”、“平湖秋月”等。園中收藏有極為豐富的圖書字畫,文物珍寶,堪稱文化藝術寶庫。咸豐、光緒年間,兩度遭列強劫掠焚燒。現僅有長春園西洋樓的部分雕塑殘跡和大宮門、正大光明殿等遺址。

[頤和園] 頤和園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距市中心15千米。原為皇帝的行宮和花園,金貞元元年(1153)設行宮。清乾隆十五年(1750)開始大規模擴湖堆山,歷時15年完成,后為英法聯軍所毀,光緒十四年重建。作為皇家避暑游樂的場所,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占地約290公頃,水面占3/4。計有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筑近百處,共3000余間,可概括為勤政、居住、游覽三大區域。勤政區是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居住區以玉淵堂、宜云館、樂壽堂三大園林庭院為主。游覽區為全園主體部分,由萬壽山的前山、后山和昆明湖三個景區組成。前山景區寬敞開闊,建筑群雄偉豪華。后山景區清幽雅靜。昆明湖水天相連,碧波蕩漾,湖水、島嶼和堤岸景物交相輝映。東堤有知春亭、銅牛等景點,隔水有南湖島,一座十七孔白石長橋由堤岸飛跨島上,狀若長虹臥波。西堤穿湖而筑,沿堤楊柳成行,玉帶橋流暢挺拔,潔白如玉。湖北岸有一座700多米長,滿布精美彩畫的長廊。頤和園吸取了中國古典造園藝術的精華,把北方山川的雄渾與南方水鄉的多姿融為一體,并置入了宗教寺宇、民間庭院、戲樓畫廊,以及市井街巷,是集中國園林之大成的稀世之作,有“博物館公園”之稱。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確定頤和園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頤和園十七孔橋

昆明湖 萬壽山以南就是碧波蕩漾的昆明湖,昆明湖原為北京西部眾多泉水匯集成的天然湖泊,后經多方開拓、引流成現在規模。湖的西部有仿杭州蘇堤而建的西堤,西堤上連有界湖橋、玉帶橋等六座橋,其中玉帶橋以其潔白如玉、宛如玉帶而著名。與西堤相對的東堤是一道石造長堤,其中段是形若彩虹的“十七孔橋”。此橋仿盧溝橋而建,長150米、寬8米,望柱上有神態各異的石獅544只。

佛香閣 佛香閣建在60多米高的萬壽山前山山坡上,閣高41米,外形按武昌黃鶴樓設計,為八面三層四重檐,下有20米高的石臺基,氣勢高大宏偉,是全園的中心建筑、頤和園的標志。佛香閣始建于乾隆時,是中國古建筑精品之一,有很高的建筑藝術價值。

石舫 石舫是乾隆引用唐代魏徵所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故事而造成的,象征“永不能覆”的清王朝。舫體以大理石雕成,上面原為中式樓閣。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后改建為洋式艙樓,名為清晏舫,取“河清海晏”之意。舫體有4個龍頭突出在外,下雨時龍頭就吐出水來,頗為壯觀。

[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于北京延慶縣西南,距市區約75千米。八達嶺地處要沖,是長城的一個隘口,因居庸關道路四通八達而得名。八達嶺海拔805米,山勢險要,懸崖上鐫有“天險”二字。八達嶺長城依山勢而筑,綿延起伏,高低寬窄不一。建于嶺上的八達嶺關,是居庸關的外圍關口和防衛前哨,始建于明初,弘治十八年(1505)以磚石重修,后屢有修葺。關城有兩門,東門題額“居庸外鎮”,西門題額“北門鎖鑰”,威武雄偉,氣勢磅礴。城墻內側為宇墻,外側為垛墻,垛墻上有垛口,下有射口,以便瞭望和射擊。關城和城墻均以條石和城磚砌筑,墻耳內部填滿碎石及黃土,墻頂地面鋪方磚,十分堅固。城墻平均高7.8米,最高處達14米,底寬6.5米,頂寬5.8米。沿城每隔三五百米筑有方形城臺,四周有城垛,按不同功能分墻臺、敵臺、戰臺等多種結構。墻臺是供守軍巡哨避風雨之用;敵臺分上下層,上層備燃放煙火設備,并有射口、望口,下層可供10余人住宿;戰臺多設在險要處,有3層,上層用作瞭望,稱“樓櫓”,中層儲存兵器物資,有箭窗射口,下層筑高臺。長城至清代已逐漸失去防御的歷史作用,演變成一處頗具代表性的旅游勝地。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北部天壽山南麓群山環抱中,距京城約50千米,是明代十三個皇帝的陵園。陵區為三面環山,南面是平坦的小盆地,總面積約120平方千米。首選建造的是明成祖永樂帝朱棣的長陵,始建于明永樂七年(1409),最后建造的是思宗崇禎帝朱由檢的思陵,其間的二百多年中,建有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等明代皇帝的陵墓。各陵共有一個通道,正對長陵,長7千米。南端有一漢白玉石牌坊,面闊五間,六柱十一樓,上覆廡殿頂,夾柱石上雕有神獸、獅、龍等,高14米,寬28.86米,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石坊。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偉的長陵和已發掘的地下宮殿定陵最為著稱。

[天壇] 天壇位于崇文區正陽門外永定門內大街路東。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代曾多次重修改建,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處。天壇占地273公頃,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天壇分內壇和外壇,有兩重壇墻圍隔。象征天圓地方的內壇,四周古柏森森,天壇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這里。環繞壇周,在園內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等,各有門墻相隔,由一條長360米、寬30米大道連成整體,大道高2.5米,稱為丹陛橋。

北部的祈年殿為祈谷處,南部的圜丘壇為祭天處。祈年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筑,殿高38米,直徑32.72米,為三重檐亭式圓殿。殿頂九龍藻井,極為精美,中央的4根龍柱高19.2米,代表四季,外圈兩排柱子各有12根,分別代表12月和12時辰。大殿臺基為高6米的三層漢白玉圓臺,以石欄環圍。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圓形圍墻環繞,墻高3.72米、厚0.9米、周長193米的圓形圍墻,俗稱“回音壁”,是天壇最有趣的地方。墻的弧度十分有序,表面極為光滑,對聲波的折射比較規則。兩人分站東西兩端,一方對壁說話,聲波就會沿墻壁折射前進,一直傳到100多米外的另一端,如打電話一般。

[臥佛寺] 臥佛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西山北麓的壽安山南部,離市中心約20千米,又叫“十方普覺寺”,因寺內有臥佛造像,俗稱臥佛寺。該寺創建于唐貞觀年間,元、明、清歷代都進行了修建。臥佛寺坐北朝南背靠“壽安山”,四層殿院都建在中軸線上,背負青山,層層遞進。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三世佛殿、臥佛殿、藏經樓等。天王殿又叫大肚子彌勒佛殿,殿高15米、寬9.52米,正中供奉大肚彌勒佛,兩側是四大天王。三世佛殿長24.32米、寬13.50米。內供有釋迦、藥師、彌勒三世佛,兩側有十八羅漢。臥佛殿內供著一尊巨大的銅臥佛,是釋迦牟尼涅槃的形象,元代所鑄,一臂曲肱而枕,作睡臥狀,后面環立著十二尊泥塑佛像,表現釋迦牟尼涅槃前在于娑羅樹下向弟子囑咐后事的情景。臥佛全長5米多,實重約54噸,鑄造工藝渾樸精致,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尊銅臥佛,體現了元代鑄造技術和雕塑藝術的極高成就。寺內外古柏參天,環境幽雅。

北京臥佛寺

[大鐘寺] 大鐘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區魏公村東。清雍正十一年(1733)建,至今山門高懸一塊青石匾額,上刻9條穿云飛龍,正中為雍正帝御筆“敕建覺生寺”,即為此寺正式名稱。由于寺內有一口聞名遐邇的明代永樂大鐘,故俗稱大鐘寺。大鐘寺規模宏大,主體建筑有山門,天王殿、正殿、藏經樓、大鐘樓等,曾是皇帝祈雨、信徒從事佛事和朝圣的場所。大鐘名華嚴鐘,明成祖時鑄造,大鐘高6.94米,口沿直徑3.3米,鐘唇厚22厘米,總重46.5噸,堪稱鐘王。鐘身內外鑄滿陽文楷書佛教經咒22.7萬余字,相傳為明初書法家沈度的手筆。大鐘鑄造精致,它有音色好、衰減慢、傳播遠之特點,輕擊圓潤悅耳,重擊深沉洪亮,聲傳15千米以外。

[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北京門頭溝區東南部,太行山余脈寶珠峰南麓,潭柘山山腰,因廟后有龍潭,廟前有柘樹而得名。潭柘寺歷史極為悠久。潭柘寺始建成于晉代,原名“嘉福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而北京城如果從元大都開始算起,大約比潭柘寺晚了800多年,故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說法。潭柘寺地理環境極好,寺后有九峰環抱,寺前山峰則如巨大屏風,因山建寺,殿堂逐級向上,參差錯落層層排列,四周有高墻環繞。大雄寶殿氣勢軒昂,毗盧閣建在全寺的最高點,登閣遠眺如入畫境。牌樓下有一對石獅,雄壯威武。潭柘寺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她像一處世外桃源,吸引著中外游客。

[雍和宮] 雍和宮位于北京市東城區雍和中大街,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座行宮改建而成的藏傳佛教寺廟。雍正三年(1725)由雍親王府改建成,迄今已有280多年歷史,現為北京市唯一一座保存完好、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清代這里曾是康熙皇帝為四子胤禛(雍正皇帝)改建的官邸。胤禛繼位后,將雍和宮改為行宮。乾隆就出生在這里。出于穩固邊陲、治國安邦方面的考慮,乾隆皇帝將父親的行宮改為喇嘛廟,成為北京城里的一塊佛土凈地。雍和宮有著深厚的政治歷史、宗教文化沉淀,成為北京乃至中國大陸唯一一座藏傳佛教藝術博物館。雍和宮占地廣大,規模宏麗,主要建筑有影壁、牌坊、山門、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其中法輪殿具有典型的喇嘛寺建筑風格,萬福閣為宮內最大的建筑,閣內有七世達賴喇嘛敬獻的整根白檀木雕刻的彌勒大佛。佛像地面以上高18米,地下埋有8米,作為中國佛教文化的精英瑰寶,亦被載入世界吉尼斯大全。雍和宮集皇室珍品、高僧遺物、漢藏瑰寶、文物精品于一堂,蔚為大觀。現在,雍和宮作為皇家園林景觀、藏傳佛教明珠而成為中國著名旅游勝地。

北京盧溝橋

[盧溝橋] 盧溝橋位于北京市豐臺區永定河上,距市中心15千米,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聯拱石橋。因永定河原名盧溝河而得名,盧溝橋始建成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清代毀于渾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橋長266.5米,寬9.3米,共11孔,全以白石建造。橋身、橋墩以腰鐵加固,橋墩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尖端加裝三角鐵柱,以抗御洪水和春冰。中心主橋孔跨度最大21.6米,余孔漸收,近岸口跨度約16米。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共有望柱281根,柱頭上均雕有大小石獅,加華表頂拱共計485個。石獅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因其數多,且小獅子多雕于隱蔽處,故明代即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的歇后語。橋兩端東有石獅,西為石象,緊抵橋頭望柱,風趣而實用。橋頭碑亭立有清乾隆帝所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刻。盧溝橋以工程宏偉、石獅精美聞名于世,它宛如一帶長虹,橫跨永定河。1937年,“七七事變”從這里開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琉璃廠] 琉璃廠大街位于北京和平門外,是北京一條著名的文化街,源起于清代。此地唐代稱海王村,金代改稱海王莊。宋代靖康之變,徽、欽二宗被俘后曾一度被囚在附近的延壽寺,坐井觀天。這里在元代是皇家燒制琉璃瓦件的官窯,是四大窯之一,琉璃廠由此得名。其后,至清初此地逐漸成為以經營書籍為主的市場。乾隆年間,修纂四庫全書,琉璃廠更成為編修人員查證資料典故的最佳去處。至此,琉璃廠成為學人士子心馳神往的圣地。這里匯聚了眾多的老字號店鋪,以中國書店、榮寶齋等最為著名。近代以來,眾多名人學者都與琉璃廠結下了不解之緣。魯迅逛琉璃廠達480多次,朱自清的臨終遺墨是一張購書單。琉璃廠店鋪的匾額多為名人所題,也是琉璃廠一大景觀。

[前門大柵欄] 北京前門外的大柵欄,北京人稱作“大石爛兒”。明朝時這一地區已發展成為有名的繁華鬧市,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商業街區。清乾隆年間,在街道兩端安置鐵柵欄,故“大柵欄”沿襲成為街名。大柵欄街東西長不過300米,卻云集了眾多的百年老店,同仁堂藥店、馬聚源帽店、瑞蚨祥綢布店、內聯升鞋店、南豫豐煙店等老字號鱗次櫛比。

[中華世紀壇] 中華世紀壇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玉淵潭公園南廣場,為紀念新千年(2000)而建,是一座具有歷史地位的標志性紀念建筑。整個建筑根據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分為三個部分。

世紀壇南端入口處的漢白玉碑面上鐫刻著江澤民書寫的“中華世紀壇”幾個大字。向北是環形廣場,直徑35米,面積960平方米,象征著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大地。廣場東西各有一道水幕,意寓為長江和黃河;其中的56個噴泉象征著中華56個民族源遠流長而又融為一體的血脈親情。廣場中心有世紀慶典時點燃的圣火。廣場以北是一條青銅甬道,寬3米,長260多米,上有5000道刻痕文字,記述著中華民族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甬道北端是世紀壇的主體建筑。壇面是一個日晷造型,呈傾斜狀,取“乾”之意,壇面上有一根金屬指針,高達27米。壇面每4~12小時轉動一周。壇里面設有展廳。

[十渡] 十渡位于房山區拒馬河中上游,拒馬河蜿蜒奔流形成了十個景觀各具特色的渡口,故此得名。十渡是華北地區唯一一個以巖溶峰林和河谷地貌為特色的自然風景區,具有“北方桂林”之美譽。十渡兩側奇峰峻美,崖壁連綿,翠巒疊嶂映襯于碧水之間,所以又有“四十里畫廊”之稱。

一渡位于東端的張坊,山青水秀,有水上娛樂場。順流而下的二渡到六渡,主要景觀有筆架山、千尺窗、塔山仙池、朝暉山、五指山、牛影洞、蛙嘴石、望月峰、通天洞、六壯士紀念碑、平西烈士陵園、天然浴場等。七渡到十渡一帶景色最佳,著名景觀有石人峰、龍山大“佛”字、蝙蝠山、棒槌巖、石門、通天洞、跳水臺等。

1986年,十渡被評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1999年被評為北京市首批風景名勝區,為國家3A景區。

[陶然亭公園] 陶然亭公園位于北京市宣武區南隅陶然亭路南。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建陶然亭,為三間敞軒。名取自唐白居易詩句“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之意。舊為士大夫游宴處,南墻嵌有江藻及其族兄江皋所作《陶然吟》、《陶然亭記》石刻。亭建于慈悲庵內,庵內四合院式建筑,四面各有三間,存遼、金石幢各一。1952年辟為公園,挖湖堆山,建成水榭、涼亭、石橋、劇場等。園內山青水秀,花紅柳綠,湖光橋影,舟楫蕩漾,其詩情畫意,使人心醉陶然。

[古觀象臺] 古觀象臺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是一座展示中國古代天文儀器以及古代天文學的專題遺址博物館。古觀象臺始建于明正統七年(1442),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它是明清兩代的天文觀測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古觀象臺由一座高14米的磚砌觀星臺和臺下紫微殿、漏壺房、晷影堂等建筑組成。在青磚臺體上,陳列著8件青銅鑄就的宏大精美的天文儀器,有清代制造的天體儀、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等,器身上雕刻著精美的游龍,栩栩浮動的流云,形象逼真,其中部分儀器仍具有實測功能。它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也是中國古代鑄造工藝高度發展的歷史見證。古觀象臺是中國古代文明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是中華民族對于天文學的偉大貢獻。

北京古觀象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泽县| 济南市| 临泽县| 岑巩县| 双峰县| 辛集市| 大邑县| 同仁县| 白山市| 项城市| 罗江县| 张掖市| 镇康县| 丁青县| 比如县| 大姚县| 上思县| 宜昌市| 彰化市| 兴隆县| 玛多县| 福泉市| 利津县| 车致| 思南县| 淄博市| 深水埗区| 平塘县| 额济纳旗| 客服| 萍乡市| 竹北市| 寻乌县| 赤壁市| 灵台县| 磐石市| 凤庆县| 古交市| 淮阳县| 通江县| 留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