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氣溫與熱量資源
氣溫分布
中國陸地面積廣闊,位于大陸東岸,受季風環流影響,在氣溫上表現為明顯的大陸性。例如,中國哈爾濱(北緯45°41′)比法國巴黎(北緯48°48′)緯度約低3°,而氣溫的年較差,前者為42.4℃,后者僅15.2℃。中國各地氣溫的年振幅,冬季低于同緯度的平均值,為負距平;夏季高于同緯度的平均值,是正距平。但近海及低緯地區距平值較小,越向內陸或緯度越高,距平值則相應增大。在氣溫分布上,由于大部分地區處于亞熱帶和溫帶,所跨緯度廣,地勢起伏顯著,致使南北溫差較大,地形影響氣溫分布極為明顯。以年平均氣溫為例,南海西沙(北緯16°51′)高達26.4℃,黑龍江省北部的呼瑪(北緯51°43′)低至-2.1℃,兩地相差28.5℃。氣溫分布的基本特征是:東半部自南向北逐漸降低;西半部地形影響超過了緯度影響,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低于0℃,而北面塔里木盆地的和田與吐魯番則分別為12.1℃和14.0℃。
[冬季氣溫] 1月是冬季環流極盛時期,除海洋島嶼外,中國各地氣溫下降到最低值,所以1月氣溫可以代表中國的冬季氣溫。中國東部氣溫隨緯度的增高而迅速降低,西沙比呼瑪高50.5℃,等溫線分布相對較密,與緯線大致平行。大致緯度增高1°,氣溫降低1.5℃。西部地區的高原和山地,因海拔高,氣溫偏低,等溫線分布比較稀疏。有山嶺屏障的盆地,冬季成為溫暖中心。有寒潮、冷空氣侵襲的地區,冬季氣溫偏低,如東北北部、內蒙古、長江中下游平原等。1月平均0℃等溫線大致東起淮河下游,經秦嶺沿四川盆地西緣向南至北緯27°左右折向西藏東南角。此線以北基本上都在0℃以下,東北地區大都在-10℃以下,大興安嶺北部低至-30℃,是冬季全國最寒冷的地方;內蒙古、寧夏北部、甘肅北部以及新疆境內,一般都在-10~-22℃之間;青藏高原除雅魯藏布江谷地和橫斷山脈外,大部分在-10~-20℃之間;華北地區為-2~-10℃。0℃等值線以南,長江流域在0~8℃之間;南嶺以南、中國臺灣中部和北部、云南南部大都在12~20℃之間;中國臺灣和海南島南部,已超過20℃;南海諸島高達22~26℃左右。冬季強寒潮侵襲時,除南海諸島外,各地均會出現低溫或極端低溫,華南可結冰,甚至海南島也曾出現過0℃以下。1960年1月21日,新疆阿爾泰山南坡的富蘊,氣溫曾降至-51.5℃;1969年2月13日,黑龍江省漠河縣曾出現過-52.3℃的低溫,這是中國現有觀測資料中的最低值。
[夏季氣溫] 除海洋島嶼外,7月份全國各地氣溫最高,所以可以代表中國的夏季氣溫。與冬季相反,夏季氣溫南北差異很小,西沙比呼瑪僅高8.5℃。從等溫線分布上看,東南部等溫線十分稀疏,大致緯度增高1°,氣溫降低0.2℃;西部地區,由于內陸盆地夏季受熱增溫強烈,與高山間氣溫垂直變化大,等溫線較密。全國7月平均氣溫大都在20~28℃,淮河以南大致在28~30℃,東北平原為22~24℃。青藏高原、天山、大小興安嶺等因海拔影響而低于20℃,其中藏北高原大部低于10℃。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谷地、渭河谷地等,受地形影響,成為中國夏季的炎熱中心。鄱陽湖附近,7月平均氣溫高達30℃。新疆吐魯番盆地在閉塞地形與干旱氣候雙重影響下,7月平均氣溫竟高達32.8℃,最高氣溫≥40℃的天數平均每年有37天,絕對最高氣溫達48.9℃,是中國現有觀測記錄的最高值。華南地區高溫期雖然較長,平均氣溫較高,但因午后多云或雷陣雨,并常受臺風影響,其絕對最高氣溫反比上述炎熱中心低,一般都在40℃以下。
氣溫年變化
中國位于西風帶亞歐大陸東岸,受季風環流影響,絕大部分地區最冷月在1月,最熱月在7月,氣溫的年變化表現為大陸性氣候的年變化。沿海地區受海洋熱力的調節作用,夏季最熱月可推遲到8月。受西南季風影響的地區,7、8月份雨日過多,最熱月出現在雨季前的5月。各地氣溫年較差明顯地隨緯度增高而加大。黑龍江省大部、內蒙古東北部和新疆天山北麓的準噶爾盆地,氣溫年較差最大,大都在40℃以上,最高可達50℃左右。黃河流域、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約在30℃上下。長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部分地區在22~26℃,其中四川盆地和雅魯藏布江谷地只有18℃左右。珠江流域、云南高原和中國臺灣省大部地區平均在15℃左右,海南島南部、南海諸島和臺灣山地則小于10℃。
四季劃分
中國四季的劃分,一般根據物候資料定出每候(5天)平均氣溫低于10℃為冬,高于22℃為夏,介于二者之間為春秋。如,北京候平均氣溫10℃最早出現于4月1日,以這個日期作為北京的春始日期,在物候上與桃花初開的日期大致相符。又如長江下游地區一般在9月23日候溫低于22℃,作為夏去秋來的日期,在物候上與家燕南歸的日期大致吻合。按此標準,大致在東北黑河、嫩江直到內蒙古大青山一線以北為無夏區,冬長255天以上。青藏高原最熱月候溫很少長至22℃以上,所以沒有夏季。南嶺山地以南大致無冬,海南島夏長超過8個月,南海諸島全年皆夏。其余地區則四季分明。但中國西部地形復雜,四季分配實際情況比較復雜。全國各地四季的開始與結束,與大氣環流、季風進退的年際變化也有密切聯系。

秋季長城
[農耕期] 當日平均氣溫高出0℃時,土壤解凍,農事活動開始,稱為農耕期。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全年都是農耕期;該線以北,農耕期逐漸縮短。農耕期開始日期南北相差約3個月(1月下旬至4月下旬)。西藏北部6月份起,日平均氣溫才開始≥0℃。日平均氣溫≥0℃的終止日期,從黑龍江北部10月上旬開始,往南逐漸推遲,至長江流域已是1月上中旬。西藏北部9月始,日平均氣溫低于0℃。
[生長期]日平均氣溫5℃在春秋兩季的出現日期,和主要農作物及多數木本植物的生長期相符,因此日平均氣溫≥5℃的持續期稱為生長期。其分布情況是:東北北部約130天,松花江流域和內蒙古北部150~180天,遼江流域到燕山、河套一線為180~210天,遼東半島、華北北部和汾河流域210~240天,黃淮平原和漢水上游240~270天,長江中下游270~300天,而北緯25°以南的東南沿海一帶,全年均為生長期。在東經110°以西,四川盆地的生長期長達300天,川西高原、河西走廊和北疆不足200天,南疆在200天以上,吐魯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在250天左右,西藏東南部多達270天以上。而藏北高原僅100天上下,為全國生長期最短的地區。
[生長活躍期] 當日平均氣溫≥10℃時,多數植物的生長才見活躍,這一溫度指標稱為活動溫度,其持續期稱為生長活躍期。生長活躍期與活動積溫對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它相對地表示著植物生長有效熱量的多少。中國境內≥10℃的持續期,大小興安嶺不足120天,東北平原和內蒙古北部為120~150天,黃土高原及河西走廊150~180天,黃淮平原200~220天,長江中下游220~240天,四川盆地250~280天,南嶺山地以南超過300天,吐魯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約200天,新疆最北部不到120天。西藏雅魯藏布江谷地大約150天。隨著地勢的增高,≥10℃的持續期迅速減少。從活動積溫來看,青藏高原、北疆、內蒙古東北部和黑龍江北部各在2000℃與1500℃以下,東北及內蒙古大部在3000℃以下,華北在3000~4500℃之間,長江流域大部在4500℃以上,至北緯25°以南升至6500℃以上。西北干旱地區大都在3000℃以上,其中塔里木盆地可高出4000℃,庫車為4329.0℃,和田為4297.0℃,吐魯番高達5464.6℃,熱量資源甚為豐富。
[霜期] 中國的霜期,除青藏高原全年都可能見霜外,其他地區都隨緯度和海拔的增高而加長。東北與北疆為9月~5月,南疆10月~次年3月,黃河流域10月中旬~次年3月中旬,長江流域大部為11月~次年3月,四川盆地12月~次年2月,南嶺以南僅在1月出現。各地初霜和終霜的遲早,因各年南下冷空氣的早晚而異。地形及海拔高度對霜期有一定的影響。如,黃土高原霜期長于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易受寒潮影響而霜期長于四川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