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主要天氣系統
寒潮、梅雨是對中國氣候有重要影響的天氣系統,涉及范圍很廣,東南沿海還受到臺風的侵襲。這三類天氣系統與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尤其影響到農業生產。
寒潮
在冬季,一次冷高壓活動,會同時帶來一股冷空氣侵襲。當強冷空氣南下時,其經過的地區急劇降溫,出現嚴重霜凍,并伴隨大風或雨雪天氣過程,稱為“寒潮”天氣。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一次強冷空氣活動對各地的影響程度并不相同,中國氣象部門規定:就全國來說,一次冷空氣入侵,能使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區48小時內降溫10℃以上,長江中下游最低氣溫≤4℃,陸上有相當于3個大區出現5~7級以上大風,則稱為“寒潮”。如果在48小時內降溫14℃以上,大陸上有3~4個大區出現5~7級大風,沿海所有海區先后出現7級以上大風,則稱為“強寒潮”。寒潮同時帶來的大風降溫對農牧漁業和交通運輸等方面的負面影響很大,屬災害性天氣。但寒潮活動又會給一些地區帶來降水,有利于農業生產。
梅雨
梅雨是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一段時間的大范圍降水天氣過程,多數年份為連續性降水,少數年份后期多降雨或暴雨。梅雨開始與結束的早晚,雨期雨量的豐歉以及年際變化均較大。正常情況下,梅雨開始的日期有50%在6月6日~15日這10天內,有24%出現在6月20之后。最早入梅(1971年5月26日)和最晚入梅(1947年7月4日)相差40天。正常梅雨結束日期最多出現在7月6日~10日,其次是6月下旬。最早出梅在6月中旬,最晚出梅在7月底至8月初,二者相差一個半月。正常梅雨期長約20天,最長達63天。而有些年份梅雨期極不明顯,甚至出現“空梅”現象。
梅雨的物理機制
梅雨的物理機制十分復雜。一般說來,在一定的環流條件下,中緯度變性的大陸氣團南下至江淮一帶,與熱帶海洋氣團交綏,形成準靜止鋒,鋒面上相繼產生氣旋,出現持續陰雨天氣。大氣環流理論認為大氣環流的季節變化與梅雨有聯系。此外,海氣之間的能量交換,夏季鄂霍次克海上空高壓南下,北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異常等,對東亞梅雨都有一定的影響。
臺風
臺風是發生在低緯熱帶西太平洋和南海的低壓系統,或稱熱帶氣旋。它是對中國東南沿海夏秋兩季有重要影響的天氣系統。臺風發生源地有三:菲律賓以東洋面、加羅林群島附近洋面以及南海。其中,前兩個源地的發生次數最多。臺風生成后,移動路徑的變化很大,對中國有影響的主要有三條。一是西行路徑。從菲律賓以東洋面上向西,經菲律賓或穿過巴林塘海峽、巴士海峽,進入中國南海,繼續西行至海南島或越南登陸。這條路線主要影響中國兩廣和海南地區。二是西北行登陸路徑。從菲律賓以東洋面上向西北方向移動,先在中國臺灣省登陸,然后穿過臺灣海峽又在福建登陸;或從源地向西北,穿過琉球群島,然后在中國江浙沿海登陸,影響中國東南沿海。三是海上轉向路徑。從菲律賓以東洋面上向西北方向移動,至北緯25°附近轉向東北,向日本方向前進。這條線路對中國影響不大,但如果轉向點靠近中國沿海,則對中國沿海地區亦會有較大影響。通常,6月前和9月后,臺風主要取第一、三兩條路徑,7、8月份以路徑二為主。臺風全年均可發生,以5~10月為多,7、8月尤常見。根據70年的統計資料,平均每年發生20次。1939年最多,共32次;1885、1901年最少,有9次。登陸的臺風,以在廣東和海南登陸的次數最多,約占50%,其次是中國臺灣省和福建省。臺風中心氣壓很低,中心附近風力強大,并帶有暴雨或大暴雨。如,1962年8月5日12時強臺風在中國臺灣花蓮—宜蘭登陸,14時中心氣壓降至900毫巴,中心附近風速高達75米/秒。臺風降水的強度亦很大。1963年9月9日~12日,臺風侵襲中國臺灣,臺北附近一個山區測站測得這次臺風過程降水量為1684毫米;1975年8月,受“7503號”臺風影響,河南省泌陽林莊8月5日~7日三天降水量共達1605毫米。

太平洋北部的熱帶氣旋衛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