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 《唐宋八大家 大全集》編委會編著
- 1704字
- 2021-02-23 11:42:39
復仇解
本文對復仇行為進行了分析。作者認為:在治世,不應采取個人復仇行動,而應當上告,通過統治者“施刑于其仇”;反對個人直接或“書于士”而實施的復仇。而在亂世無處伸冤時,則可以復仇;然而在有“復仇之禁”,復仇行為會帶來殺身之禍,因而使家庭絕嗣的情況下,則應將仇恨深藏于心,不去進行復仇。全文層層論辯,由仇之緣起,講到古說,再講到處仇之道。行文流暢,“極意論駁,自成一家之言”。
【原文】
或問復仇,對曰:非治世之道也。明天子在上,自方伯、諸侯以至于有司,各修其職,其能殺不辜者少矣。不幸而有焉,則其子弟以告于有司,有司不能聽;以告于其君,其君不能聽;以告于方伯,方伯不能聽;以告于天子,則天子誅其不能聽者,而為之施刑于其仇。亂世則天子、諸侯、方伯皆不可以告。故《書》說紂曰:“凡有辜罪,乃罔恒獲。小民方興,相為敵仇。”蓋仇之所以興,以上之不可告,辜罪之不常獲也。方是時,有父兄之仇而輒殺之者,君子權其勢,恕其情而與之,可也。故復仇之義,見于《春秋傳》,見于《禮記》,為亂世之為子弟者言之也?!洞呵飩鳌芬詾楦甘苷D,子復仇,不可也。此言不敢以身之私,而害天下之公。又以為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此言不以有可絕之義,廢不可絕之恩也。《周官》之說曰:“凡復仇者,書于士,殺之無罪?!币纱朔侵芄ㄒ?。凡所以有復仇者,以天下之亂,而士之不能聽也。有士矣,不能聽其殺人之罪以施行,而使為人之子弟者仇之,然則何取于士而祿之也?古之于殺人,其聽之可謂盡矣,猶懼其未也,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苯駮谑縿t殺之無罪,則所謂復仇者,果所謂可仇者乎?庸詎知其不獨有可言者乎?就當聽其罪矣,則不殺于士師,而使仇者殺之,何也?故疑此非周公之法也?;蛟唬骸笆纴y而有復仇之禁,則寧殺身以復仇乎?將無復仇而以存人之祀乎?”曰:可以復仇而不復,非孝也;復仇而殄祀,亦非孝也。以仇未復之恥,居之終身焉,蓋可也。仇之不復者,天也。不忘復仇者,己也??思阂晕诽?,心不忘其親,不亦可矣。
【譯文】
有人問復仇的事情,我回答他說:這不是太平盛世的做法。賢明的天子在位,從方伯、諸侯一直到各有關部門,各自實施他們的職責,被誤殺的無辜者就很少了。如果不幸有了這種事,那么無辜者的子弟告到有關部門,有關部門不能處理;告到國君那里,國君不能處理;告到方伯那里,方伯也不能處理;告到天子那里,天子責備那些不能處理的人,而天子就為他處罰了他的仇人。到了亂世,天子、諸侯、方伯就都不能告了。所以《尚書》上說紂王:只要是犯有枉殺無辜罪行的人,只要你搜羅總能捉得到。百姓興起,相互間變成仇敵。仇恨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上司不能上訴,無辜的罪行不能經常獲得昭雪。在這個時候,有殺死自己父親、兄長的仇恨,那么就殺掉仇人,君子權衡情況,饒恕了他并和他結交是可以的。所以復仇的大義記錄在《春秋》里、《禮記》里,替那些身處亂世做人子弟的談一談。在《春秋傳》里認為父親被殺、兒子為父報仇是不可以的,意思是說不敢因為私人恩怨危害天下的公事。又認為父親沒有被殺,兒子為父報仇是可以的。意思是說不因為有可斷絕的義氣放棄不可斷絕的恩情《。周官》上說:“凡是復仇的人,上書給掌管的人,殺了他不算有罪。”我猜測這不是周公制定的法律。那些借機復仇的人,是因為天下處于亂世,司法長官不能處理才出現的。有了司法官員,不讓他辦理殺人的罪行去執行法律,卻讓那些做子弟的人復仇殺人,那還要司法長官并給他俸祿干什么?古代對殺人的罪行,處理時可以說考慮到各個方面了,但還害怕有沒想到的事情,說:“與其殺掉無辜者,哪如放過證據不足的人呢?”現在上報給司法長官,殺了他不算犯罪,果真是所說的可以報仇的人嗎?又哪里知道他沒有辯解的言辭呢?當處理他的罪行時,不被司法長官殺掉,卻讓仇人殺了他,這是什么緣故呢?所以我懷疑這不是周公制定的法律。有人說:“世道大亂就禁止人們復仇,那么是寧愿殺掉自身去復仇呢?還是不去復仇而保存后代呢?”我認為:能夠復仇卻不去做,是不孝;去復仇卻沒有了后代,也是不孝。不去復仇的恥辱,牢記終生是可以的。不能復仇,這是天意。不忘記復仇,決定于自身。抑制自己敬畏上天,心中不忘記自己的親人,不也是可以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