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 《唐宋八大家 大全集》編委會編著
- 1916字
- 2021-02-23 11:42:37
伯夷
伯夷是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孤竹君將死,遺命立次子叔齊為嗣。及卒,叔齊讓位,伯夷逃避。周武王伐商,伯夷叩馬而諫,以為不仁。武王滅商,伯夷隱居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這是許多人都認同的事。孔子、孟子因之稱伯夷為圣人。在本文,王安石提出了個人的看法,認為叩馬而諫,不食周粟不可信,并進行了有力的論證。作者這種不“人云亦云”的置疑精神值得肯定。
茅坤評此文時,說:“行文好,所論伯夷處猶是千年只眼?!?/p>
【原文】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賢辯之甚詳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見獨識,遂以為說,既失其本,而學士大夫共守之不為變者,蓋有之矣。伯夷是已。夫伯夷,古之論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辯之反復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子曰:“不念舊惡,求仁而得仁,餓于首陽之下,逸民也?!泵献釉唬骸安姆瞧渚皇?,不立惡人之朝,避紂居北海之濱,目不視惡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師也。”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紂之惡,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餓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號為圣人耳。然則司馬遷以為武王伐紂,伯夷叩馬而諫,天下宗周而恥之,義不食周粟而為《采》之歌。韓子因之,亦為之頌,以為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紂以不仁殘天下,天下孰不病紂?而尤者,伯夷也。嘗與太公聞西伯善養老,則往歸焉。當是之時,欲夷紂者,二人之心,豈有異邪?及武王一奮,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與,何哉?蓋二老所謂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馀,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濱而趨文王之都,計亦數千里之遠,文王之興,以至武王之世,歲亦不下十數,豈伯夷欲歸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來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果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義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獨以為非,豈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與不仁也。紂之為君,不仁也;武王之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紂,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則伯夷何處乎?余故曰:圣賢辯之甚明,而后世偏見獨識者之失其本也。嗚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時,其烈豈獨太公哉!
【譯文】
發生在千年以前的事情,圣賢都已經講解得很詳細很明了,但后代的人不加以深入研究,完全憑借著偏執的見解和個人的學識,竟然提出某種說法,已經失去了事情的本來面目,而學士大夫又一起拘泥錯誤不加改變的情況,還是有的,例如關于伯夷的說法就是這樣。古代議論到伯夷的有孔子、孟子。像孔、孟這樣可信的圣賢不只一次談論到伯夷,因此他的事情就十分令人信服了??鬃诱f:“不記著過去的仇恨,想求得仁就得到仁,餓死在首陽山下,是個隱逸的人才。”孟子說:“不是仁厚的君主伯夷就不去侍奉,不站在奸人的朝堂之上,為避開商紂就隱居在北海的海邊,眼睛不看不好的顏色,不侍奉無才的君主,伯夷可以當后朝歷代的老師。”所以孔子、孟子都認為伯夷處于商紂那樣糟糕的時代,不記掛自己的仇怨,又不想在糟糕的環境下輔佐他,為了求得仁,忍受著饑餓而離開了混亂的俗世,不降低自己的身份蒙受恥辱,等待天下變得清明的時代的到來,所以被大家叫做圣人。但司馬遷認為在周武王伐紂時,伯夷攔住武王的馬勸他不要討伐商紂,天下都尊奉周為天子,伯夷卻當做羞恥,堅持道義不吃周朝的糧食,才作了《采》這首詩。韓愈同意了這種說法,也為伯夷作了頌,認為如果不存在伯夷、叔齊這兩個人,亂臣賊子就會在后代接連出現,這種觀點是大錯特錯了。商代國運衰亡而商紂用不仁暴政對待天下,天下的人誰不痛恨他?而特別痛恨商紂的,就是伯夷。他曾經和太公聽說西伯善于贍養老人,就一起歸服了西伯。這個時候,兩個人想鏟除商紂的愿望有什么不同嗎?可是當武王發動起義時,太公輔佐著他,把黎民百姓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而伯夷竟然沒有參與這件事,為什么呢?大概兩位老人是天下最有聲望的了,年齡已經八十多歲,本來已經是高齡老人了。從海邊到達文王的都城,計算起來也有幾千里那樣遙遠,從文王興盛到武王的時代,也不少于十幾年,難道伯夷想順服西伯而志向竟不能實現,死在北海之濱了嗎?還是死在前往西歧的路上了呢?還是到達了文王的都城卻沒有活到武王的時代呢?如果這樣說,依理推斷那時他已經不在了。并且武王為了天下百姓提倡大義,太公輔佐他成就大業,單單認為他們不應該這樣做的,難道會是伯夷嗎?統治天下有兩種情形,仁和不仁。商紂做天子就是不仁,武王做天子就是仁。伯夷起初是不愿侍奉不仁的商紂而期望仁義的天子,后來出現了仁義的武王,又不去侍奉他,那么伯夷到底要怎么樣呢?所以我說,圣賢分辨這件事已經很明白了,而后代拘泥于偏執成見和個人見識的人失去了事情的本來面目。唉!如果那時候伯夷沒有死,到了武王代紂的時候,積極參加的會只有太公一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