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 《唐宋八大家 大全集》編委會編著
- 2482字
- 2021-02-23 11:42:35
對疑
本文闡釋了對當時朝廷下發的一道敕書所涉內容的疑問。指出,以孝治天下并非只做表面文章,而在于采取一些切實可行又符合實際的措施。否則,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會引起公卿大夫的困窘。文章用較大篇幅分析了這項在當時情況下難以執行的政策,它并非是學習先王用權變的方法來處理事務,而是違背先王安慰、撫恤士大夫之原意,從而為此項政策的不合理性找到理論根據。
文末以疑問作結,綿里藏針。筆墨之外,此敕書內容之荒謬盡顯無遺。
【原文】
己亥敕書:“自今內殿崇班以上,大喪致其事,供奉官以下則勿致,如其故。”于是有疑者,以為供奉官以下亦士大夫也,而朝廷獨遇之如此,顧而問曰:“今子以謂如何?”嘗竊原朝廷之意以對曰:先王之制喪禮,不飲酒,不食肉,不御于內,以致其哀威者,所謂禮之實,而其行之在我者也。不論其人之貴賤,不視其世之可否,而使之同者也。然而有疾則雖賤者亦使之飲酒而食肉,此所謂以權制者也。或不言而事行,或言而后事行,或身執事而后行者,所謂禮之文,而其行之在物者也。論其人之貴賤,視其世之可否,而為之節者也。視其世之可否而為之節,故金革之事,則雖貴者亦有時乎而無辟,此所謂以權制者也。今欲使三班趨走給使之吏,大喪則皆無以身執事,而從古者卿士大夫之禮,此固盛世之所宜急,而先王以孝理天下之意。然而事又有先于此者。古之時,卿大夫之喪,所以聽身不執事者,為其可以不身執事也。其可以不身執事者,何也?古之人君于其卿士大夫之喪,所以存問養恤者,蓋不詘于其在事之時,其有大喪而得不以身執事者,以其臣屬足使而祿賜足以事養故也。今三班趨走給使之吏,其素所以富養之,非備厚也。一日使去位而治喪者,則朝廷視遇與庶人之在野者無以異。庶人之在野者,所以葬祭其先人,畜養其妻子,有常產矣。三班趨走給使之吏,去位而治喪者,則其使令非有臣屬,事養非有祿賜,一日無常產,則其窮乃有欲比于庶人而不得者。若用事者不為之憂此,而曰“汝必無以身執事”,則亦有餓而死者耳!然而世之議者方曰:“今之小吏去位而治喪者眾矣,吾未見有餓而死者。”夫今之去位而治喪者,自非多積馀藏,有以活身,則孰能無以身執事者乎?今欲使之去位而治喪者,故欲使其致喪之實而無以身執事也。茍不能使之無以身執事,而徒使之去位,則豈盛世之所急,而先王以孝理天下之意也?愚故曰事又有先于此者,謂所以存問恤養士大夫如古之時者,今之所先也。夫明吾政以贍天下之財,而存問恤養士大夫如古之時,此吾之所易為也。仰無以葬祭其先人,俯無以畜養其妻子,然且去位而治喪,無以身執事,以致古者士大夫之禮,此人所難行也。舍吾之所易為而忽不謀,曰:“是皆先王之事,非吾今日之所能為也。”操人之所難行而誅之不釋,曰:“古之士大夫皆然,爾奚事而不為?”朝廷或者以為此非先王以權制喪、內恕及人之道,故止而不為。雖然,愚亦有疑焉,欲內恕以及人而不為吾之所易為者,何也?
【譯文】
己亥這一天皇上頒布詔書說:“從今往后內殿崇班以上的官員,遇到家中大喪可以退職回家,供奉官以下的不允許,一如既往。”于是有人發出疑問,認為供奉官以下也屬于士大夫,朝廷卻這樣對待他們,就問我說:“你認為怎么樣?”我曾經推究朝廷的意思回答他們說:先王在服喪禮時,不喝酒,不吃肉,不在內宮居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難過,這就是所說的實實在在的禮節,是否實施全在于自身。不管人的地位的高低,也不看時代是否允許,執行禮節都是相同的。然而有病的人即使身份低微也要讓他喝酒吃肉,這就是所謂的用權變的方法施行禮節。有的人不需要講話卻可以做成事情,有的人說完話再把事做成,有的人自己親自去做之后把事做成,這就是所謂禮節是外在的,要看對什么事物施行。評論人地位的高低,看時代是否允許執行,對禮節加以節制。看時代是否允許對禮節進行約束,所以涉及戰爭的事情,有時連地位高貴的人也不能回避,這是所說的用權變的方法節制。現在想讓三班大臣充當供人驅使的差吏,遇到大喪都不要執行事務,按照古代公卿大夫的禮儀去做,這本來就是太平盛世應該重視的,也是先王用孝治理天下的本意。可是有的事情又比這些要緊。古時候,公卿大夫遇到喪事,可以聽憑他們不用辦理事務,是因為他們可以不用處理事務。為什么能夠不用處理事務呢?古代君主在公卿大夫遇到喪事時,給予他們的安慰補貼的恩惠,并不少于為官時,遇到大喪可以不用親身處理事務,是因為大臣們的部下足以辦理好事物,俸祿全額發放足以侍奉的緣故。如今朝內大臣充當了奔走驅使的差吏,日常給他們的待遇又不豐厚。一旦讓他們辭去職位回家治喪,朝廷的待遇就和平常百姓沒什么分別。平民百姓,可以殯葬祭祀祖先,撫養妻子兒女,是因為他們有確定的產業。供皇上奔走驅使的朝廷官員,辭去職位去治喪,手下沒有服役人員,沒有俸祿供養家人,一天沒有固定的收入,就會走投無路即使想和平民百姓相提并論也無法辦到。如果執政者不知道為此擔憂,卻說“你再也不要親自辦理任務了”,那么也會出現因饑餓而死的士大夫。可是世上一些議論者會說:“現在,小官吏辭去職位治喪的很多,我也沒有見過有餓死的。”現在辭職治喪的人,如果不是有多余的儲藏,能夠養活自身,誰又能不親自處理政務呢?現在讓他們辭職治喪,就是讓他們真的去辦理喪事而不再處理政務,如果不讓他們處理政務,只是讓他們辭職,這難道是太平盛世的要務,是先王用孝治理天下的原意?所以我說有的事務比這件事急迫,我認為像古代那樣慰問撫恤士大夫,才是今天首先要做的事。使國家政治清明從而使天下財利充足,像古時候那樣安慰撫恤士大夫,對我們來說就容易做了。如果士大夫對上不能殯葬祭祀祖先,對下不能養活妻子兒女,尚且辭職去辦理喪事,不再在朝廷任職,可是仍想按照古代士大夫的禮儀,這是人們不能做到的。放棄我們容易做的而疏忽不加謀劃,說:“這些都是先王的事情,并非我們現在所能做的。”用別人難以完成的事情做借口而不停地指責,說:“古代的士大夫都這樣,你為什么做不到呢?”朝廷中有人認為這并非先王用權變的方法辦理喪事、內心饒恕自己和別人的辦法,所以停止不做。即使這樣,我心里也有疑問,想在內心寬恕自己和別人卻又不做那些不難做的事,這是什么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