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 《唐宋八大家 大全集》編委會編著
- 1744字
- 2021-02-23 11:42:31
嗟哉董生行
淮水出桐柏山,東馳遙遙千里不能休;
淝水出其側,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
壽州屬縣有安豐,
唐貞元時縣人董生召南隱居行義于其中。
刺史不能薦,天子不聞名聲。
爵祿不及門,門外惟有吏,
日來征租更索錢。
嗟哉董生,朝出耕,
夜歸讀古人書,盡日不得息
或山于樵,或水于漁。
入廚具甘旨,上堂問起居。
父母不戚戚,妻子不咨咨。
嗟哉董生孝且慈,人不識,
惟有天翁知,生祥下瑞無休期:
家有狗乳出求食,雞來哺其兒。
啄啄庭中拾蟲蟻,哺之不食鳴聲悲。
彷徨躑躅久不去,以翼來覆待狗歸。
嗟哉董生,誰將與儔?時之人夫妻相虐,
兄弟為仇,食君之祿而令父母愁。
亦獨何心?嗟哉董生無與儔。
此詩作于貞元十五年或十六年,意在贊美董生不仕之舉,揭示世風日下,世道堪憂的社會現實。董生,名召南,亦作邵南,壽州人,很有才名和德行,韓愈視其為同輩人之楷模。韓愈文集中還收有《送董邵南序》,是后于此詩寫的,而意在送董生出仕,與此詩相反,是因為當時朝中的政治環境已發生了變化,不能以思想前后矛盾論。
詩人從寫景著手而開篇:“淮水出桐柏山,東馳遙遙千里不能休;淝水出其側,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此段意即淮水源于桐柏山,向東流去,千里迢迢沒有止境。淝水則源于其側,卻不能像淮水一樣東流千里——不過百里便流入了淮河。此段中“不能千里”與“千里不能休”相對比,暗指董生胸懷奇才,卻又不能馳騁千里,施展才華,為后文“刺史不能薦,天子不聞名聲”埋下伏筆。
隨后詩人由寫景而引出所敘之事:“壽州屬縣有安豐,唐貞元時縣人董生召南隱居行義于其中。刺史不能薦,天子不聞名聲。爵祿不及門,門外惟有吏,日來征租更索錢。”“壽州”,在今安徽壽縣。“安豐”,在今安徽霍丘縣西。此段意即貞元年間,壽州的屬縣安豐,有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姓董名召南,在此隱居。由于壽州刺史沒有向朝廷舉薦他,致使皇帝也不知道他的名聲。這樣一個有才華的人不僅沒有享受到爵位俸祿,官府反而天天派人來收租索錢。這一段將董生隱居不仕,家境清貧的情況托盤而出。
接下來詩人開始具體敘述董生雖懷才不遇,但不自怨自艾,而是甘守清貧的高尚品行:“嗟哉董生,朝出耕,夜歸讀古人書,盡日不得息,或山于樵,或水于漁。入廚具甘旨,上堂問起居。父母不戚戚,妻子不咨咨。”“甘旨”,美好的食物——用以奉養父母。“戚戚”,心里憂愁。“咨咨”,嘆息聲。此段意即你看董生早上出門不辭辛苦地耕種,晚上還不忘讀古人圣賢之書。整天幾乎沒有休息,要么上山去砍柴,要么下河去捕魚。回家還親自下廚為家人做可口的飯菜,問候父母的起居,讓父母和妻子都過得很好,從不哀聲嘆氣。這一段通過對董生日常生活的描寫,充分體現了此人的好學、忠厚、仁孝,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卻不為人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朝廷的昏庸,同時對董生的安貧樂道表示了贊美。
于此詩人筆鋒又變:“嗟哉董生孝且慈,人不識,惟有天翁知,生祥下瑞無休期:家有狗乳出求食,雞來哺其兒。啄啄庭中拾蟲蟻,哺之不食鳴聲悲。彷徨躑躅久不去,以翼來覆待狗歸。”“狗乳”,哺乳期的母犬。此段意:哎!像董生這樣慈孝的人,居然不為世人所知,只有老天爺知道,于是不斷為董家降下祥瑞:你看董生家中的母犬外出找食的時候,家中的雞便跑來喂養乳狗兒,在院子里“啄啄”地捕捉蟲蟻,見小狗不食而悲鳴,就不斷在小狗旁徘徊,久久不肯離去,用它的羽翼遮蔽著小狗,給予它溫暖,直到它的母親歸來。真可謂“上天不虛應,禍福各有隨”(韓愈《歸彭城》),就連老天也感動于董生的慈孝而降下了犬豕同乳之“祥瑞”。詩人用這些祥瑞進一步贊美董生的慈孝,連禽獸都可為之動情,何況人乎?
于是詩人發出了自己的感嘆:“嗟哉董生,誰將與儔?時之人夫妻相虐,兄弟為仇,食君之祿而令父母愁。亦獨何心?嗟哉董生無與儔!”“與儔”,和他對比,跟他相類。此段意:董生啊董生,誰又能和他相提并論呢?現在的人,夫妻間互相虐待,兄弟間反目為仇,就連食君俸祿的人還要讓父母悲傷哀愁。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世道呀!哎,沒有人能和董生的品行相提并論了。詩人在感嘆世風日下的同時,更深感董生品行之可貴。先將“誰將與儔”作問語,末句又用“無與儔”作肯定語,讀來頗讓人玩味。
此詩句法別具一格,以文為詩,散漫自由,有奇險之意,亦有錯綜之美,更有讓人咀嚼玩味之所。雖是一篇贊美賢人不仕之詩,讀來卻別有一番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