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歷史懸案大全集
  • 楊紅林 翟文明
  • 311字
  • 2019-01-02 20:57:58

尋找真實的莎士比亞

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稱他為“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也盛贊他作品的現實主義精神與情節的生動性、豐富性。他的作品幾乎被翻譯成世界所有文字,他是英國文藝復興時代最負盛名的首席劇作家。他所生活的時代正值伊麗沙白女王當權時期,也是英國拓展海上霸權的時代,當人們稱這一時期為“伊麗莎白時代”的同時,也有很多人以他的名字命名這一時代。直到30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魅力依舊有增無減,后人仍然將他的作品視為劇本的范例,幾乎每個人都會朗誦幾句,其影響力之深遠,無人可及。他的許多經典作品,被世界各國以各種語言一次次地搬上舞臺和銀幕,長久不衰。然而,一直以來,對于他的真實面目,人們又一次次地陷入困惑,并由此產生了種種猜測。

偉大的戲劇大師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年)是英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出生于倫敦西北方的斯特拉特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其家族世代務農,但到他父親時,由于與富家女聯姻而逐漸改變家庭狀況。其父曾任地方參議員及政府官員。16歲之前,莎士比亞一直在當地文法學校就讀,學習拉丁文,在那里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和較豐富的知識。但因父親破產,他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曾與父親一同經商,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還干過其他各種職業,這一切都大大豐富了他的社會閱歷。然而父親卻很快發現,年輕的兒子卻對寫作有更大的興趣。18歲時,莎士比亞在很快的時間內與一位比他大8歲的女子安妮結婚,不久,其妻先后為他生下一個女兒蘇姍娜和一對雙胞胎:哈姆內和朱蒂絲。

16世紀繪有莎士比亞夫婦頭像的裝飾盒。當小盒關上時,這對夫婦就會面對面。

22歲那年,莎士比亞將妻兒留給父母照顧,自己單獨前往倫敦,決心開創自己的事業。最初,他只能給到劇院看戲的紳士們照料馬匹,后來他當了演員,演一些小配角。盡管莎士比亞本來渴望為劇團寫作劇本,并以此收入來養活妻兒和父母。但初到倫敦的威廉,既沒有經驗也沒有名氣,為一展所長,他便加入劇團,為日后的劇本尋找市場。不久,莎士比亞被“女王劇團”雇傭,夏天隨劇團巡回演出,秋天返回倫敦,冬天則呆在酒館里,為即將進宮演出的劇本做準備。1588年前后,莎士比亞開始寫作劇本,先是改編前人的劇本,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當時,英國的劇壇為牛津、劍橋背景的“大學才子”們所把持。據說,一個成名的劇作家曾以輕蔑的語氣寫文章嘲笑莎士比亞這樣一個“粗俗的平民”、“暴發戶式的烏鴉”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是,天才的莎士比亞卻很快就便融入了倫敦的上流社會,而且十分得心應手。

由于當時正逢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取得海上霸權的時代,英國各地慶祝儀式不斷,戲劇表演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節目,也給了在“女王劇團”修習多年的莎士比亞一個嶄露頭角、打響知名度的好機會。

1592年,莎士比亞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劇本《亨利六世》,該劇一經上演,就使他一舉成名。由于劇中的用詞華麗、夸張矯飾,立刻獲得大眾好評,從而使莎士比亞一躍成為知名劇作家。不久,由于瘟疫流行,已由演員升任為劇作家的莎士比亞返回闊別5年的家鄉。在此期間,他完成了著名的《馴悍記》、《錯中錯》以及大量十四行詩。后來,莎士比亞又轉至“大臣劇團”,以尋求更好的發展。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也對該劇團予以關愛,命其改稱為“國王的供奉劇團”,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1596年,莎士比亞完成了經典的《仲夏夜之夢》、《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名作,從而確立了在英國戲劇界的絕對地位。1599年,莎士比亞加入了倫敦著名的環球劇院,并成為股東兼演員。莎士比亞逐漸富裕起來,并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襲貴族的稱號。1612年,他作為一個有錢的紳士衣錦還鄉。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逝世于家鄉斯特拉福特鎮,葬于圣三一教堂,享年52歲。

環球劇場

“環球劇場”為八角形木結構建筑,正廳上空露天,被3層包廂環繞,舞臺上有樓臺,既可作為《哈姆雷特》劇中的塔使用,也可當作《羅密歐與朱麗葉》劇中的陽臺。在劇場的頂樓上豎著一面旗幟,畫著古希臘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背負著地球,邊上有拉丁文的題詞“世界是一個舞臺”——或許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劇院廣告之一。莎士比亞是該劇院的股東。

莎士比亞在其20余年的寫作生涯中,共創作了37部戲劇,其中只有16部在他生前以4開本盜印版出版,原因是當時作家將劇本賣給了劇團,而劇團為壟斷便不發表,被盜印的劇本則是由演員口授,或在演出時被人速記下來,故而版本多有遺漏和錯誤。1623年,莎士比亞去世7年后,曾與他在“宮內大臣劇團”共事的演員海明和康德爾收集莎士比亞遺作36部,出版了第一個莎士比亞戲劇集,即后人所謂第一對開本,其中的劇目不是按創作年代,而是按喜劇、歷史劇和悲劇三類編排的。從18世紀后期開始,越來越多的學者對莎士比亞的作品及其本人進行研究。

《麥克白》劇情場景圖

麥克白殺死國王后,誣陷并殺害了他的好友班可,從而當上了國王,在國王宴會上,班可的鬼魂卻依約赴宴,指控麥克白的罪行。此畫面描繪的是當時宴會上混亂的場景。

莎士比亞的主要作品有:《亨利六世》、《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錯誤的喜劇》、《馴悍記》、《維洛那二紳士》、《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尤利烏斯·愷撒》、《安東尼和克麗奧帕特拉》,而最為人所知,也是最多人改編成舞臺劇、電影等藝術作品的,就是著名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莎士比亞的戲劇大都取材于舊有劇本、小說、編年史或民間傳說,但在改寫中注入了自已的思想,給舊題材賦予新穎、豐富、深刻的內容。在藝術表現上,他繼承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英國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戲劇的三大傳統并加以發展,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創造性革新。他的戲劇不受三一律束縛,突破悲劇、喜劇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內心奧秘,從而能夠塑造出眾多性格復雜多樣、形象真實生動的人物典型,描繪了廣闊的、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詩意和哲理著稱。

17世紀始,莎士比亞戲劇傳入德、法、意、俄、北歐諸國,然后再到美國乃至世界各地,對各國戲劇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并已成為世界文化發展、交流的重要紐帶和靈感源泉。我國莎士比亞研究的權威朱生豪先生認為,在世界的文學史上,能夠與莎士比亞相提并論的,只有荷馬、但丁、歌德,而若以“超越時空限制”這點來看,在所有的文學家中,莎士比亞是無與倫比的。

到底誰是莎士比亞

當莎士比亞的作品在全世界得到廣泛的傳播時,圍繞莎士比亞本人的一樁懸案也在吸引人們的目光,這就是關于他真實身份的種種懷疑和猜測。一方面,人們一致承認莎士比亞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為重要的作家之一,甚至在國際上專門有人對他進行研究,并形成了一門獨特的學問——“莎學”。另一方面,卻是有人不斷提出,莎士比亞其實只是一個化名而已,他并不是真實存在的。

實際上,早在18世紀80年代,就有一些人開始考慮關于莎士比亞作品的作者身份的問題。當時,一名叫詹姆斯·威爾莫特的牧師,曾花了4年的時間,設法在這位斯特拉特福商人和他的作品之間建立聯系,然而卻一無所獲。還有人聲稱,盡管經過了200多年的研究,人們仍未發現任何記錄如手稿、詩、信、日記或任何出自莎士比亞本人的文件,就連他向一位律師口述的遺囑中也沒有提到其文學遺產以及由誰來繼承的問題。甚至有人宣稱,他們發現在莎士比亞的家鄉小鎮保存的他的遺囑中,連“莎士比亞”的簽名都是由別人代筆的,而且拼法也不統一,很像當時文盲的通常做法。人們的眾多疑問還包括,有關莎士比亞的生平,有很多不為人知之處,不但他個人沒有留下這類文字,相關的材料很少。耐人尋味的是,即使在他的女婿霍爾醫生所寫的日記中,也難以尋找到其岳父是杰出劇作家的一點說明。即使在當時,也沒有人明確地指出哪些作品是莎士比亞創作的。除了兩首自己生前發表的長詩之外,他的其他作品都是死后別人搜集整理成書的。在莎士比亞去世時,也沒有太多人表現出關注之情,理由就是,當時沒有一個人根據習俗為他的去世寫表達緬懷之情的哀詩。因此,世人對莎士比亞真實身份的懷疑越來越多。包括像拜倫和狄更斯這樣的大作家,也對莎士比亞的那些杰出成就表示懷疑,狄更斯就曾表示一定要揭開“莎士比亞真偽之謎”。

疑是莎士比亞的人

鑒于莎士比亞劇作蘊含了豐富的古典文學、法律和科學知識,有人認為,培根(上)、德比伯爵(中)、牛津伯爵(下)都有可能是莎氏劇作的真正作者。

首先明確表示懷疑的便是美國作家德麗雅·佩肯。他曾發表了一個新奇的觀點,即認為英國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才是莎劇的真正作者。其理由主要有:第一,莎士比亞生活于英國伊麗莎白王朝宗教、政治以及整個社會大動蕩的時代,在那個時代,上流社會認為寫劇演戲是有傷風化的可恥的事。但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知識分子中,仍有不少學者一直在悄悄地排戲。可能迫于社會壓力,撰寫劇本的人就虛擬出一個“莎士比亞”的筆名。而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培根才華超群、閱歷豐富,理所當然是劇作者。第二,莎劇內容博大精深,氣勢恢弘,涉及地理、異域風情、宮闈等諸多方面,而出身于一個普通市民家庭、從來沒有上過大學的演員莎士比亞,是不可能寫出這樣的劇本的。相反,只有說它們出自于才華橫溢的培根之手才是合理的解釋。第三,將莎士比亞劇本尤其是初版作品和培根的筆記進行對比后,人們竟可以發現二者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1955年,美國的文藝批評家卡爾文·霍夫曼又提出了一個轟動一時的觀點,他認為,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杰出劇作家克利斯托夫·馬洛才是莎劇的真正作者。霍夫曼認為,1593年時,馬洛由于受到迫害,只身離開英國逃往歐洲大陸。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便以威廉·莎士比亞的筆名,不斷將創作的一些戲劇作品寄回英國,從而不斷在英國發表并搬上舞臺。霍夫曼的依據就是,與莎士比亞同樣年齡、畢業于劍橋大學的馬洛是一個才華超群、閱歷豐富的作家,著名戲劇《湯姆蘭大帝》就是他的作品。而他的作品的文體、情節以及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莎劇都極其相像,據此,霍夫曼斷定這些劇本均為馬洛一人所創造。

還有學者的猜測則更離奇,這些人竟然提出,莎士比亞是伊麗莎白女王借用的名字。這一觀點的確讓人十分吃驚,不過他們似乎也有自己的理由。據記載,莎士比亞的第一本戲劇集是潘勃魯克伯爵夫人出版的,而她正好又是伊麗莎白女王的親信密友和遺囑執行者。這些學者認為,伊麗莎白女王知識淵博,智力超群,對人們的情感具有極高的洞察力,是完全能夠寫出那樣的杰作的,而且莎劇中不少主角的處境都與女王出奇地相似。更巧合的是,女王能言善辯、詞匯豐富,據統計,莎劇中的詞匯也非常豐富,多達21000多個;當1603年女王去世以后,以莎士比亞為名發表的作品數量隨即大為減少,在質量上也大打折扣,這些很有可能是女王早期的不成熟之作,而在她死后由別人收集出版的。另外還有一些稀奇古怪的說法,認為莎士比亞其實是一個名叫瑪麗·悉尼的女性。

不過,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些學者提出了更新的觀點:他們認為莎士比亞極有可能是伊麗莎白時代的一位朝臣:牛津伯爵愛德華·德維爾。由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對此觀點表示認同,以至于目前“牛津派”的影響也最廣泛。

莎士比亞剛成名時的社會評論

莎士比亞成名時所受到的尊重遠不如今天,當時的劇作家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精英分子,他們對來自農村、學歷淺薄的莎士比亞突然成為劇壇的明星,深感不安,羞與為伍。名噪一時的戲劇作家格林在寫給同行的信中公開攻擊莎士比亞是“一只青云直上的烏鴉,利用我們的羽毛美化自己,用演員外衣掩蓋起虎狼之心”,還辱罵莎士比亞“自以為寫了幾句虛夸的無韻詩就能同你們中最優秀的人媲美,他是地地道道的打雜工,卻自以為在英國只有他才能‘震撼舞臺’”。

“牛津派”認為,莎士比亞最多只讀過小學,根據已知的情況,他也沒有去過斯特拉特福和倫敦以外的地方,并且很可能在40多歲的時候離開首都,一直過著谷物商和地產商的乏味生活。由此他們懷疑,莎士比亞不可能在如此復雜的作品中融入那么多有關王室、宮廷、政治和外國的知識。1616年,莎士比亞默默無聞地辭世。1622年出版的亨利·皮查姆著作——《地道紳士》一書中,曾列舉了伊麗莎白時代最偉大的詩人,其中頭一位就是愛德華·德維爾,而對莎士比亞卻只字未提。

那么,愛德華·德維爾是何許人呢?經查,愛德華·德維爾(1550~1604年),是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的一名貴族,是牛津十七世伯爵,他比莎士比亞年長15歲,1550年出生在赫丁厄姆堡。德維爾曾在牛津和劍橋大學求學,并在歐洲大部分地方旅行過。根據專門對此進行研究的文學組織德維爾學會的說法,莎士比亞僅僅是運氣好而已。當他身無分文地來到倫敦時,正好被身為貴族的德維爾抓住,為他帶有揭露和諷刺意味的寫作和表演充當一種“掩護”。該學會宣稱,牛津伯爵愛德華·德維爾才是被官方認定的莎士比亞37部戲劇作品的真正作者。正如該學會的秘書理查德·馬利姆所說言,德維爾是最適合這種工作的人,因為他受過相應的教育,并有相關旅行經歷,而莎士比亞卻沒有這些背景。

1992年,“牛津派”的又一強有力的證據誕生了。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的一位博士研究生羅吉·斯垂特麥特,在華盛頓福爾吉莎士比亞圖書館1427號收藏柜中,發現了一部于1570年在日內瓦翻譯和出版的《圣經》。經考證發現,這部《圣經》竟是莎士比亞真實身份的證明,它最有力地證明了德維爾就是莎劇作者,而莎士比亞學界則將其稱為“日內瓦圣經”。

日內瓦圣經封面和封底銀片上雕刻的那些標記都是牛津伯爵家族的幾種紋章上的內容。而且根據保留至今的伯爵的家庭賬目,他確實在1570年購買過一部《圣經》。因此基本可以肯定,這部《圣經》的主人是德維爾。根據福爾吉圖書館專家的研究,其紙頁上的邊注和文本字行下面劃的線條所用的黑色和紅色墨水,大體可以斷定是17世紀以前的產品,所以這些字符可能是《圣經》的第一位主人德維爾閱讀時加上去的,對此,一般也沒有什么疑問。這部《圣經》裝幀十分華麗考究,精致的紅色絲絨書面,四角鑲著銀質護片,封面和封底之間有銀質搭扣,封面中央鑲著一塊橢圓形的銀片,銀片上雕刻著一個戴著王冠的野豬頭,封底中央也有一塊銀片,上面雕刻著分成4塊的盾牌,盾牌左上方的弧形部分中有一顆星,盾牌的上面也是一頂王冠。正文的內容分成3個部分:第一部分《舊約》、第二部分《新約》,第三部分是《詩篇》和《祈禱書》,分別注明1570、1568、1568的字樣。

眾所周知,莎士比亞戲劇同《圣經》有密切的關系。因為莎劇文本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歷史和文學知識,可以發現許多作品影響的痕跡,而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羅馬作家奧維德的《變形記》和《愛經》。由于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斯特拉福的威廉·莎士比亞有過《圣經》,他的遺囑對遺產進行分配時也沒有提到《圣經》。因此這部德維爾讀過的《圣經》的發現立即引起了“牛津派”的極大興趣,吸引他們開始了對這部《圣經》的研究。而斯垂特麥特和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也在報刊和互聯網上陸續發表,并制成光盤廣為宣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莎士比亞時代用來抄寫或著作的桌椅

他們研究的重點是德維爾加上的字符同莎士比亞戲劇有無直接的聯系。“日內瓦圣經”有許多地方用紅筆或黑筆劃了線,有的是劃在各節的編號下面,有些是劃在文字行的下面。另外還有一些簡單的邊注,用工整的斜體字寫成,不過有些字的靠外部分被切掉一點,估計是重新裝訂時被切除的。這些邊注大都是單字,比如“罪過”、“憐憫”、“寬恕”、“高利貸”,個別邊注稍長,比如在《舊約·箴言》3章10節“這樣,你的倉房必充滿有余;你的酒榨有新酒盈溢”的旁邊加了一個邊注:“給窮人賜福”。此外,頁邊也有一些用花朵或是符號作的標記。

他們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莎劇中的一些人物,特別是福斯塔夫。福斯塔夫在《亨利四世》和《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中都出現過。這是個老不正經、流氓氣十足,但又風趣、快活的喜劇人物,偏偏是莎劇中引用《圣經》最多的角色。“牛津派”認為,福斯塔夫引用的《圣經》內容,許多在“日內瓦圣經”中都有標志。比如在《亨利四世》中,福斯塔夫罵他的一位朋友是“婊子生的亞西多弗”,這可是個偏僻的典故,許多人都不知道“亞西多弗”是什么意思。經考查,“亞西多弗”出之于《圣經·舊約·撒母耳記(下)》,是給大衛和他的兒子押沙龍出主意的人。而研究者發現,在“日內瓦圣經”中,提到“亞西多弗”的這一節的下面就劃了橫線。又如,福斯塔夫說他的仆人巴道夫“全然是黑暗的兒子”,而在《圣經·新約·帖撒羅尼迦前書》中也有這樣的話:“你們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晝之子。我們不是屬黑夜的,也不是屬幽暗的”,結果研究者發現,在“日內瓦圣經”中這幾句的下面也劃了線。還有,在《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中,福斯塔夫對人吹噓說:“就算歌利亞拿著織布的機軸我也不怕。”歌利亞是《圣經》中的著名巨人,為大衛王所殺,在西方是家喻戶曉的故事,但是歌利亞拿著“織布的機軸”人們就未必熟悉,在《圣經·舊約·撒母耳記(下)》中確有這“這人的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的話語,而在“日內瓦圣經”中這句的下面也劃著線。

最后,按照“牛津派”的統計,“日內瓦圣經”中邊注有40多處,劃線有1000多行,兩項相加共1066行。他們認為,這些作了標記的部分,大約1/4直接出現在了莎劇文本中,還有更多的句子同莎劇文本有關。莎士比亞最出色的名句共66處,其中有29處同“日內瓦圣經”中作了標記的部分有所關聯。而這些作了標記的《圣經》句子,同時代的其他作家基本上都沒有引用過。因此,“牛津派”得出一個結論:德維爾記住了《圣經》中的這些內容,并寫進他的戲劇作品;“日內瓦圣經”是莎士比亞真實身份的證明,它最有力地證明了德維爾就是莎劇作者。

與此同時,經過10年的努力后,斯垂特麥特的博士論文《德維爾“日內瓦圣經”的邊注》也于2001年通過了答辯。無論人們是否同意斯垂特麥特等人的結論,這部“日內瓦圣經”都是莎學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斯垂特麥特等人的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德維爾學會的秘書馬利姆主張把名譽還給真正的劇作家,他甚至說“如果你堅持認為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威廉·莎士比亞是作家,你就扭曲了整個文學歷史”。

懸案仍將繼續

由于莎士比亞的形象已在全世界人們的心目中扎下了根,所以如果沒有鐵一樣的證據,歷史形成的觀念是很難改變的。而且無論對于哪種違背傳統的觀點,人們總能找到反駁的理由。有一位著名的伊麗莎白時代文學專家,曾在英國的《泰晤士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居然從“性”的角度就輕而易舉地推翻了它。這位專家指出:莎士比亞作品中充斥著大量的有關性的描述,而那些人們曾相信的莎劇的作者如培根、馬洛和牛津伯爵等人,卻都是同性戀者,這就說明他們的猜測是毫無根據的。

對于德維爾說的流行,莎士比亞家鄉的莎士比亞出生地基金會明確表示不屑一顧,認為那些人完全是胡說八道。他們始終堅持,愛德華·德維爾并沒有寫莎士比亞的作品,莎士比亞的作品就是莎士比亞寫的。就德維爾學會認為是德維爾將莎士比亞當作“掩護”的觀點,該基金會的負責人韋爾斯反駁說,在莎士比亞時代“繁忙、充滿流言蜚語的戲院”里,這種欺騙手段根本不可能成功;而德維爾作為一個大忙人,卻能“在他各種各樣的活動間隙寫出如此多的杰作,這本身就是荒謬的”。

對于斯垂特麥特的結論,正統的“斯特拉福派”并不同意,他們認為把“日內瓦圣經”同莎劇聯系起來,本身就是很牽強的。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戴維·凱斯曼也對“日內瓦圣經”進行了研究。按照他的統計,“日內瓦圣經”有1000行做了標記,其中只有20%在莎劇中出現,而莎士比亞戲劇中至少有2000行同《圣經》有關。他還指出:“日內瓦圣經”中劃線和做邊記最多的是《撒母耳記》(上、下)和《列王記》3篇,大約1/4的記號在這里,而《圣經》中被莎劇引用最多的幾篇,如《創世紀》、“四福音書”和《啟示錄》,“日內瓦圣經”中做的記號卻不多。此外,“日內瓦圣經”中還有幾篇,如《哥林多后書》、《何西阿書》以及幾篇所謂“偽經”,都做上了比較多的記號,但這些做了標記的內容,在莎士比亞戲劇中卻很少或者根本沒有引用。所有這些足可以證明,“日內瓦圣經”的所有者同莎士比亞有不同的興趣,不可能是同一個人。最后,“斯特拉福派”的結論就是:“日內瓦圣經”同莎劇文本的對應只是偶然,根本無法證明二者之間有必然聯系,而“牛津派”在有意夸大其價值。

莎士比亞紀念館內的餐桌

由于爭論涉及到著作權的問題,學術界的爭論甚至驚動了司法界。

1987年9月25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曾在華盛頓作過一次模擬“審判”,結果3位法官一致投票把著作權判給了威廉·莎士比亞。不過不久后,他們又都改變了態度,并且一再用不同的方式向“牛津派”表示歉意。在斯垂特麥特的博士論文獲獎后,3位法官中的史蒂文斯,作為美國法律界的權威,甚至以嚴謹的法律文書的形式表示了他的祝賀和評價。他在賀信中說:“你證明了德維爾《圣經》的所有者同莎士比亞經典作品的作者同樣地熟悉《圣經》文本……我相信你不會不同意:將來什么時候我評論(莎劇)作者問題,如果提到你的論文,會有越來越多的持傳統觀點的學者不得不承認你收集來的、用于支持‘牛津派’立場的那些證據的力量。”

不過,對于數以億計的普通讀者而言,莎士比亞究竟是誰?在短期之內,這還將是一大懸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麦盖提县| 积石山| 广南县| 阜康市| 灵山县| 沅江市| 资溪县| 申扎县| 互助| 秭归县| 都匀市| 阿克陶县| 三河市| 青海省| 古蔺县| 泾源县| 天柱县| 天台县| 清水县| 玉山县| 于田县| 博罗县| 宁城县| 溧水县| 沈阳市| 安仁县| 永济市| 鄂伦春自治旗| 且末县| 马龙县| 枞阳县| 齐齐哈尔市| 达尔| 黔西县| 安平县| 大厂| 齐齐哈尔市| 安义县| 大渡口区| 二连浩特市| 武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