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一本通
- 朱廣平
- 1583字
- 2019-01-02 20:54:49
第二章 機會成本
何為機會成本
在這世界上,你選擇了一種東西就意味著你需要放棄其他的一些東西。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很多的選擇,因此,為了做出合理的決策,我們必然要考慮到可供選擇方案的成本和收益。但是,在許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時那么明顯。比如,當你在面臨是工作還是繼續讀書的選擇時,如果你選擇了繼續讀書,你要付出的成本將不僅僅是用于學費、住房和伙食的錢的總和,還有如果你當時選擇了工作,每個月的工資就是現在你選擇讀書所要擔負的機會成本。可見,機會成本就是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或者說是指由于選擇一種方案而放棄另一方案的收益,又被稱為擇機代價或替換成本。
比爾·蓋茨在創業與學業之間也曾做出了一個大膽的選擇。比爾·蓋茨于1973年進入哈佛大學法律系,19歲就退了學,與同伴創辦電腦公司。這樣他就沒有能夠拿到哈佛大學的畢業證書。1999年3月27日,比爾·蓋茨應邀回母校參加募捐會,當記者問他是否愿意繼續學習拿到哈佛大學的畢業證時,他向那位記者笑了一下,沒有回答。
看來比爾·蓋茨是不愿意拿哈佛大學的畢業證了。我們可以想象,如果當年他把大學讀完,也許世界首富就不會是他了。蓋茨是電腦奇才,他在36歲時就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1999年《福布斯》評選世界富豪,蓋茨居世界億萬富翁首位,凈資產850億美元,被《時代》周刊評為在數字技術領域影響重大的50人之一。如果用機會成本分析,他拿到哈佛大學畢業證的機會成本就是世界首富的地位。
機會成本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術語,那就是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也就是在一個特定用途中使用某種資源,而沒有把它用于其他可供選擇的最好用途上所放棄的利益。機會成本是因選擇行為而產生的成本,所以也被稱為選擇成本。
機會成本的概念對分析資源的有效使用具有重要作用。資源的稀缺性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任何一種資源都可以有多種用途,把資源用于某種用途就會在同時放棄其他選擇。要使稀缺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運用,就要把它用于生產最能滿足社會需要并能使產量達到最大化的商品的生產。
機會成本可以分析很多領域,生產的選擇、消費的選擇,生活中到處存在著機會成本。如每個人的時間安排也都存在機會成本,把時間安排于某一項活動,就放棄了把時間用于另一項有價值活動的機會。而善于利用機會成本分析利弊做出效用最大化的選擇是理性人的首選。
吃蘋果的學問
記得小時候,同學之間經常問這樣一個問題:兩箱蘋果,一箱又大又鮮,另一箱由于放得久了,有一些已經變質了,問先吃哪箱,即先吃好的還是先吃壞的?這道題的目的在于測試回答者是樂觀的人還是悲觀的人。
最典型的吃法有兩種:第一種是先從爛的吃起,把爛的部分削掉。這種吃法的結局往往就是要吃很長一段時間的爛蘋果,因為等你把面前的爛蘋果吃完的時候,原本好端端的蘋果又放爛了。第二種是先從最好的吃起,吃完再吃次好的。這種吃法往往不可能把全部的蘋果都吃掉,因為吃到最后的爛蘋果實在是爛得沒法吃了,就都給扔了,形成了一定的浪費。但好處是畢竟吃到了好蘋果,享受到了好蘋果的好滋味。按照當時的測試點:選擇前一種吃法的人是悲觀的人,后一種則是樂觀的人。
通常喜歡第一種吃法的人,覺得第二種吃法容易造成浪費。喜歡第二種吃法的人,覺得享受好蘋果的味道更要緊,扔掉幾個爛蘋果不算什么。
兩種吃法,各有各的道理。在實際生活中,究竟先吃哪個蘋果,對個人其實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先吃哪個蘋果的選擇,在其行為背后,卻別有一番深意。對于經濟學上的理性人來說更愿意采取第二種吃法。吃蘋果不同于吃飯,不是為了果腹,而為了品嘗其味道,吸收其營養。從這個意義上講,先吃好的比較理性。用經濟學的語言來說,這種吃法的機會成本相對較少一些。
經濟學認為,人的任何選擇都有機會成本。機會成本的概念凸顯了這樣一個事實:任何選擇都要“耗費”若干其他事物——其他必須被放棄的替代選擇。在實際生活中,對被放棄的機會,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預期和評價,這取決于他們的主觀判斷(主觀的機會成本)。具體到先吃哪個蘋果的問題上,兩種吃法,代表的實際上是兩種觀念,兩種對機會成本的主觀判斷。第一種吃法的主觀判斷是浪費的機會成本大于好蘋果味道變差的機會成本,第二種吃法的主觀判斷是味道變差的機會成本大于浪費的機會成本。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都要面對“先吃哪個蘋果”的選擇。我們每天都要自覺不自覺地對各種機會成本進行比較。
個人對機會成本的感覺會有偏差,這給人的啟示是:要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既要尊重自己的感覺和選擇,也要尊重他人的感覺和選擇;每當遇到純屬個人的選擇時,在決策上,應盡可能地由自己做出,而不要由他人或集體做出,因為只有自己才了解自己的主觀機會,而別人和集體決策者卻缺少充分的信息。
“面子”經濟學
所謂“面子”,其實就是別人對你的評價。“面子”的實質是本我人格的外在化表現。
從經濟學角度看,“面子”屬于精神產品的范疇,人們愛“面子”的實質是一個人對精神產品消費效用的偏好。社會對一個人的評價本質屬于一個人的無形資產和精神財富。這種評價對個人而言,更多體現為一種心理滿足。“面子”不講究實惠,講究形象,“面子”直接體現的是一種精神收益,而不是物質收益。某人很有錢,有錢本身會帶給他“面子”,但這里“面子”是指由其物質財富而衍生的精神收益,并不是指物質財富本身。
人們為什么喜歡“面子”?首先,因為人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這里的效用最大化是指一個人一生總效用的最大化。而一個人的總效用水平來自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兩個方面,是消費物質產品效用與消費精神產品效用之和。“面子”本身是精神產品,所以,有了“面子”,也就直接增加了一個人的精神收益,從而也就直接增加了一個人的生活總效用水平。
其次,“面子”也會產生間接經濟價值。“面子”是一個人的“品牌”和形象。和一般人相比,人們更樂于和有“面子”的人打交道和進行各種交易。在這種情況下,有“面子”的人就比一般人有著更多的謀利機會,并且交易成功的可能性也較大。所以,從長遠看,“面子”本身也具有潛在的經濟價值,能夠為一個人帶來物質收益。
一般而言,人們喜歡“面子”的程度有差異,這主要取決于其效用偏好。有些人注重物質性收益,有些人注重精神性收益;有些人偏好生理需求的滿足,而有些人偏好內心感受的體驗;有些人更多考慮個人實際感覺,而有些人更多考慮社會評價。生活在世界中的人,每個人的效用偏好都是不同的。畢達哥拉斯說過:生活就像奧林匹克運動會,聚到這里來的人們通常抱有3種目的:有些人摩拳擦掌以折桂,有些人做買賣以贏利,但還有一些人只是單純做參觀者,冷眼靜觀這一切。這里反映出的就是效用偏好的不同。
“面子”對個體而言畢竟是一種約束,所以也就客觀上提高了個體利益向公共利益轉化的可能性和渠道。同時,如果社會上每一個人都重視“面子”,社會經濟運行會降低許多交易成本。一個人講“面子”,會帶動一部分人講“面子”,從而產生精神的擴散效應和乘數效應,這將進一步直接和間接促進社會經濟效率的提高。
當然,“面子”畢竟是“面子”,不是“里子”。“面子”反映的是表面現象,而“里子”才是真實的本質。人前是一套游戲規則,人后又是另一套游戲規則,這種雙重規則會加重社會成員的決策成本和監督成本,不利于社會經濟效率的提高。另外,“面子”本身也蘊藏著人的一種機會主義本能。當“面子”與“里子”不統一時,機會主義便會應運而生。而機會主義又會引發誠信缺失等許多問題,并將直接導致社會秩序建設成本的增大。
關注考研的機會成本
畢業兩年了,小張依然每天出現在校園里,在圖書館、自習室里打發時間。兩年里,她共參加了3次研究生考試,“起初,只是想多過幾年學校里風調雨順的日子,結果現在考研都快成了我的工作了,如果這一次還考不上的話,真不知道是否應該繼續考下去。”其實,在每一所大學里,都晃蕩著很多與小張境遇相似的迷茫身影。面對就業的巨大壓力,一些應屆、往屆的大學畢業生,僅僅出于不想過早工作的目的就加入了考研大軍,踏上了一條被動的考研之路。類似的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的周圍。在為他們的拼搏和毅力叫好的同時,不禁要問:付出這么大的成本考研值得嗎?
按經濟學觀點,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成本,考研也不例外。先算一下經濟方面的機會成本。眾所周知,如今的考研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考“錢”。據報道,一個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考研費一般在2000~4000元之間,在職考研者的花費也不會少于這個數字。所有考研者的經濟成本都大于其直接的經濟支出,而且考研的次數越多,其經濟成本就越大。
還有心理壓力成本。幾乎每個考研過來的人都認為那段時間(復習時間)人簡直成了讀書機器,來自社會、家庭以及自身的壓力都很大。特別是家庭狀況不是很好的考生,意味著不能為家里創收還要花費家里的錢。
考研的機會成本是比較高的,如果對自己能夠承受的代價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或者無法學以致用,考研反而會成為一種負擔。
這并非危言聳聽。不久前,兩名工商管理碩士到泉州某IT企業應聘,這家公司的老總認為,他們理論有余,而務實不夠:“我們需要的是踏實做事的人,而不是花費無謂的高薪給公司找麻煩。”
再算算其他方面的機會成本。時間方面,考研者的時間成本都大于其直接用于考研的時間。考的次數越多,時間成本也越大。相反的例子莫過于比爾·蓋茨了。他停學創業,而不是繼續求學。如果真選擇后者,說不定他也錯過了時機,成就不了今日的微軟。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些考研者是不是錯過了很多機遇呢?
大學畢業時,你面對的是“就業難”,但本科生仍然還有一定的“含金量”,因為畢竟就業率在50%左右;研究生期間,如果你繼續過著舒服安逸的生活,每天優哉游哉學無所長,那么,研究生相對于本科生而言,就是“不進則退”,而3年之后研究生畢業時,工作機會卻并沒有增長多少(據相關數字統計,研究生的就業率在60%左右),而本身的能力卻是“水降船低”。
再假設一下,如果說大學畢業時你有幸成為找到工作的那50%,那么你獲得的將是3年的工作資歷和經驗。而若不幸成為沒有找到工作的那50%,那也會是你一生受用的挫折教育,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
如果說當你大學畢業時,因為害怕“找不到工作”而選擇考研,那么3年之后,你仍然要面對“工作不好找”這個現狀。3年的研究生生涯,是為想做研究做學問的人提供的一個良好的深造機會,如果僅僅將其視為逃避壓力的避風港,那么,讀研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
近年來,研究生的擴招,讓研究生的教育質量下滑,一些企業不承認其“含金量”,只因其“縮水量”過大。研究生期間,如果貪圖安逸享受,不去學些有用的知識,不去為自己將來的人生規劃做打算做設計,不去想畢業后自己仍然要面對的就業問題,那么,社會在你靜止的時候又加速向前發展,不會等著你。那時你面對的將是比3年前更“可怕”的社會,更巨大的就業壓力——那么,你該怎么辦?繼續躲?接著逃?考博士吧,然而博士之后呢?之后的之后呢?
算清了這些方面的成本之后,理性的考生們還應該明確一個目標。飛機航行,要有明確的目的地,大海行船,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前進的方向。做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考研也是一樣。
我們并不否認考研的積極意義,也不是說優秀人才不需要考研,而是說國家的發展需要一定的成本,這種成本是個人發展成本的累加。因此,如果每個青年都不計成本地考研,不就大大增加了我們這個并不很發達的國家的發展成本嗎?何況,并非每個專業都一定得碩士才能勝任,考研也不是個人發展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