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曾國藩謀略大全
  • 郭超 馬道宗
  • 3576字
  • 2021-02-23 11:39:02

第一章 負厚載重

一、蟒蛇投胎

嘉慶十六年(1811年)農歷十一月十一日的夜半時分,一個小生命在湖南省湘鄉縣誕生了。

這個呱呱墜地的乳名為寬一的孩子,就是后來在清代稱為“中興”大臣的曾國藩。他曾在中國近代史上叱咤風云,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據說,曾國藩出生的那個晚上,曾國藩的曾祖父,年近七十歲的曾竟希夢到蟒蛇從空中降到梁上,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曾國藩就被人們認為是蟒蛇投胎了。

據湘鄉縣荷葉塘一帶的人世代口耳相傳的說法,成年后的曾國藩長得和蟒蛇特別像:他眼睛呈三角形,總是像要睡覺的樣子但卻充滿了光澤,中等身材,走路很重,言語遲緩。不僅如此,曾國藩的性格也跟蛇很近似,因為他從小就很有心計,即使是很小的仇恨也記在心中,必定會以牙還牙。嘉慶二十四年下半年,九歲的曾國藩隨父曾竹亭至桂花塘一位姓歐陽的人家中開始讀書。一天,他與主家小孩發生口角,主人疼愛自己的孩子,于是不問青紅皂白,將曾國藩罵了一頓,在那里當塾師的曾竹亭也連連向主家賠不是。曾國藩把這件事暗自記在心里,到散學時,偷偷打破了主家的金魚缸底,水干魚死,這才消了心頭之恨。十二歲時,曾國藩與小伙伴在神王廟里玩,不小心把神王翻倒在地。曾竹亭為此痛斥了他,還給神王重新裝了金身。為了不讓曾國藩像鄰居小孩一樣嬉游,曾竹亭帶著曾國藩到六里以外的九峰山古鑼坪定慧庵去讀書,每天很早出門,很晚才回來。從此,曾國藩路過神王廟時,常把當做馬騎的竹棍系上繩子,往神王肩上一放,很生氣地說:“搭幫你,我到山沖里讀書去了!你一定要看好我的馬,如果我的馬走了,我一定饒不了你!”因曾國藩有著一雙似閉非閉的三角眼,個性內向,把什么事都擱在心里盤算,因此,人們就給他起了個外號“閉眼蛇”。

二、肩負重任

1.寒窗苦讀得“早售”之喜

湘鄉曾氏,從來未曾出過什么光宗耀祖之人。到了曾星岡這代,青年時好吃懶做,到處游蕩,按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吾早歲失學”;到壯年,才好不容易混上了地方士紳的身份,這才以不做學問為羞恥。因此,他喜歡宴請文人雅士,并感到這是很開心的事情,同時,督促兒子曾竹亭一年到頭辛苦讀書,以期有所成。然而,偏偏這位曾竹亭天生就比較愚鈍,“累困于學政之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 ,已四十三歲,經過了十七次考試才中了舉,入了縣學。所以,長孫寬一凝聚了祖父輩和父輩光大門第的全部希望。“平生因學而困苦,課徒傳業者蓋二十馀年”的曾竹亭,從兒子八歲起就把他帶在自己的身邊,無論出門還是睡覺,從早到晚給他講書,耳提面命,如果他不懂就再講,頗有耐心。他對兒子說:“我雖愚鈍,但對你這樣愚鈍的人進行訓告也不會覺得煩的。”這樣的家庭期望,這樣的家庭教育,對寬一而言走上學而優則仕的道路自然是理所當然了。

寬一于嘉慶二十年(1815年) ,也就是他五歲的時候就學認字,取學名叫子城,字伯涵。“城”是“成”的諧音,也就是渴望兒子早日成龍。家中聘請陳雁門做子城的啟蒙老師,以《千字文》為讀本。

曾國藩七歲多時,父親曾竹亭因參加童子試屢試屢敗,便設立私塾,取名字叫“利見齋”, 這個名字其實極為俗氣,私塾中授徒十多人。子城從這時起跟著父親學習,一共學了整整八年。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 ,子城九歲,已經把四書五經都讀完了,開始學習時文帖括。他練字時,先后臨摹了顏真卿和柳公權的字帖,同時也學習了黃庭堅帖。十歲時,弟弟國潢出生了,曾竹亭叫子城寫篇文章,說:“你現在有弟弟了,就以《兄弟怡怡》寫篇文章吧!”子城寫成作文后,曾竹亭高興地說:“文中出現了至情至性之言,以后你必能守孝悌之道,繼承家業了!”

道光四年(1824年) ,曾子城隨父第一次到長沙府參加童子試。一天,他父親的朋友衡陽廩生歐陽凝祉到曾家來做客,見到了曾子城所作的試藝,贊不絕口。曾竹亭請歐陽凝祉出個題當面考考子城,歐陽凝祉叫他吟首詩,詩要以“青云共登梯”為主題。詩寫成后,歐陽凝祉稱贊說:“這種語氣分明是金華殿中人才會有!”表示愿為子城說媒。不料卻因那些“名門閨秀”嫌曾家地位不夠顯赫而無人問津。歐陽凝祉深覺不安,便移花接木,讓曾子城做了自己的女婿。這位歐陽氏夫人生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少子城五歲,她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撒手人寰。

道光六年(1826年),曾子城第二次到府應試,取得了第七名的成績。他非常自傲,認為考官張啟庚閱卷不公平,為諷刺考官兩目無光,還特地買了副老花鏡作禮物送給他。

道光十一年(1831年),曾子城從衡陽唐氏家塾汪覺庵師處回到自己所在的縣后,肄業于湘鄉縣的漣濱書院。山長劉元堂、郭嵩燾、胡林翼、左宗棠、劉蓉、劉長佑等后來都成為了領導湘軍的將領。

這年,參加甲午鄉試的他中試第三十六名舉人。當時,他已二十四歲。曾子城自五歲開始識字讀書,讀到這時已過了十八九年的光陰,但與他父親四十三歲始入縣學相較,他應該算是“早售”。所以,曾家上下,每個人都歡欣鼓舞,在家里大擺筵席,接待親朋好友,整整熱鬧忙碌了好幾天。

2.科舉不順,苦于生計

清代的科舉考試繼承了明朝的考試制度。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明令廢止科舉制度的時候,其間二百余年,根本就沒有太大的變化。儒生首先須通過制藝考試,成為可入縣學的生員,也就是人們通常所稱的秀才。在鄉試中登第的秀才,稱為舉人。通過會試、殿試登第的舉人,稱為進士。進士中只有進入一甲、二甲者,才可以進到翰林院中。曾子城經過十八年的苦讀,于道光十三年始入縣學,磨煉了五年之后,才中試進士。他從識字讀書到開始踏上仕途,耗盡了二十三年的時光。

曾子城在中試舉人后的當年十一月就起身趕往京城。第二年,即道光十五年(1835年)三月,第一次參加會試的他卻名落孫山。

然而,擁有很高期望、進取不止的他依然高唱著“匣里龍泉吟不住,問予何日斫蛟鼉”!正好,這年趕上了皇太后的六十大壽,增加鄉會試恩科一次是慣例,所以第二年還有一次中第的機會。但從湘鄉到北京,來回路上的花銷太大了。曾子城在征得父親的同意后,決定留在京城一年,等待參加次年的恩科會試。好在有一所“長沙會館”設在京師,長沙府的應試舉子都住在里面,所需的花費也不是很多。曾子城在北京居住的一年多時間里,漸漸開拓了自己的眼界。他除了繼續勤研經史外,又很快地沉醉于唐宋的詩詞和古文。他覺得古文可以任意發揮見解,比起那拾古人余唾而又縛手縛足的八股文,實在是更有生氣,也更有意義。

但道光十六年的恩科會試,曾子城再一次與登第無緣。他雖然對此很感失望,但想到自己只有二十六歲,將來還有的是機會,因此,也就將這一時的挫折看得淡然了。

發榜后,曾子城立即收拾行裝,搭乘運河的糧船回自己的故鄉了。這時,他身邊的盤費已經所剩無幾。因此路過淮寧時,他便借了同鄉、任知縣的易作梅一百兩銀子。但經過金陵的時候,他在書肆中看見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實在讓他感到愛不釋手,一問價錢,要他身上所有的錢加在一起才買得起。曾子城心中暗自盤算:從金陵到湘鄉全是水路,既然已經買好了船票,沿途也就沒什么用錢之處了。而隨身所帶的一些現在穿不著的冬衣,不如索性當了,就可以把回家的盤費湊齊了。

于是曾子城當了衣物,傾囊買下了那部心愛的二十三史。

到家以后,父親曾竹亭見他花了上百銀子,卻換回來幾箱書;帶去的衣箱里也都裝滿了書,獨獨不見了衣服。待他問明緣故以后,不僅沒有對兒子加以責備,反而高興地鼓勵他說:“你借錢買書是件很好的事情,我會幫你把欠款還清的。但希望你要細心研讀,也就不算白費了。”曾子城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從此清晨起床,半夜休息,埋頭攻讀,幾乎一年都沒有出過家門。在他進入翰苑之后,在自訂的十二條日課中,“讀史”仍是其中的一條,并規定說:“嗣后每日點十葉,間斷不孝。”這“間斷不孝”四字,就是因父親六年前說的那句話而起的。

過了兩年,即道光十八年(1838年),又是三年大比的日子。曾子城家因為償還易作梅的借款而沒有剩余的錢供子城赴京了,幸虧親戚幫助,借得三千吊錢,才促成了曾子城的這次出行。曾子城到達京城,剩下的錢就只有三吊了。可喜的是這次參加會試,他在中試的貢士中排第三十八名。四月,中正大光明殿復試一等,殿試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依據慣例,列三甲者是不能進入翰林院的。曾子城感到非常羞愧,第二天就打算回去,不想參加朝考。同去應試的郭嵩燾千方百計加以勸阻,善化人勞崇光御史又答應為他圓轉,他才留下來參加了朝考。朝考入選后,他于五月初二日被引見,之后改為翰林院庶吉士。至此,曾子城走完了自己的科舉之路,這一年他才二十八歲。

曾子城在這次中試之后,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國藩。有人說,是由于他的某位老師嫌“子城”二字太過鄙俗,所以他才改的。但另有人說,道光十一年(1831年)曾子城肄業于湘鄉縣漣濱書院時,深得山長劉元堂先生的賞識,并將他命名國藩,意思是子城乃是國家的屏障和藩籬。不管命名的時間如何,原意是什么,總之,這位遠居山村,出身寒素的曾國藩,從此由田舍郎的身份一躍而進入了天子堂。能不能成為國之屏藩,就全靠他的福分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口县| 任丘市| 同德县| 紫金县| 蒙自县| 江华| 西畴县| 宜都市| 黄平县| 康定县| 桐庐县| 婺源县| 公安县| 蚌埠市| 深泽县| 沧源| 遵义市| 九龙县| 南城县| 赣榆县| 陇西县| 台中县| 扬州市| 巴南区| 庐江县| 化州市| 库尔勒市| 深圳市| 栾川县| 鹤岗市| 康马县| 建瓯市| 洪湖市| 元朗区| 乐亭县| 临猗县| 泽普县| 铁岭市| 辽宁省| 镇巴县| 中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