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不知的1500個中國歷史常識
- 朱立春主編
- 428字
- 2019-01-02 20:20:41
戰國時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后,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國,史稱“戰國七雄”,七國之間展開激烈的兼并戰爭。春秋末年,伴隨奴隸制瓦解而日趨強大的新興地主階級,相繼占據了各國政治的優勢地位,為進一步打擊奴隸主貴族勢力,發展封建經濟,紛紛在各自國內實施“變法”。重要的有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以及秦國商鞅變法。中國社會完成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由于商鞅變法比較徹底,秦國成為力量最強的國家,終于滅掉六國,統一了全國。戰國時期的變法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鐵器和牛耕得到普及和推廣。水利事業得到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也興盛起來,出現了許多著名都城。科學技術方面,出現了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醫學、工程技術等方面也有許多成就。思想文化方面,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諸子百家著書立說,廣收門徒,展開激烈論爭。文學藝術方面,詩人屈原和他所創的楚辭文體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戰國是我國古代文化最輝煌的歷史時期之一。
1.政治
三家分晉
戰國初期卿大夫韓氏、趙氏、魏氏三家瓜分晉國的事件。春秋爭霸戰爭以來,晉國一些異姓卿大夫逐漸掌握了兵權。進入春秋中期以后,晉國政權逐漸落到范、中行、知、韓、趙、魏六卿手中,出現卿大夫專政的局面。晉國國君昏庸,民不聊生,民眾紛紛投到六卿門下。六卿之間也展開激烈斗爭。公元前490年,趙氏打敗了范氏、中行氏,晉國政權落入知、趙、韓、魏四家。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合力滅掉知氏,瓜分晉國大部分領土,晉國國君只保有絳和曲沃兩小塊封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晉侯名存實亡,史稱“三家分晉”。
戰國七雄
戰國時代的七大強國,指齊、楚、燕、韓、趙、魏、秦。“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于公元前453年發生三家分晉的事件,被瓜分為韓、趙、魏3個國家,號稱“三晉”。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使魏國成為戰國初年最強盛的國家,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戰敗于齊,公元前340年又敗于秦,國力大衰。韓在三晉中最弱,韓昭侯時任用申不害為相進行改革,國力稍強。申不害死后,韓又成為諸侯連年攻伐的對象。趙在趙武靈王時提倡“胡服騎射”,增強了軍隊戰斗力,拓土千里,成為強國。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葬送了趙國40多萬軍隊,從此一蹶不振。燕國較弱,燕昭王拜樂毅為將,聯合其他諸侯出奇兵敗齊,一度成為北方強國。齊威王時推行法治,重用軍事家孫臏和田忌,打敗魏國強兵,威懾東方。齊王時被燕軍連下70余城,后雖恢復國土,但勢力大損。楚是南方強國,先與齊結成反秦聯盟,后被張儀連橫所破。公元前312年在丹陽大敗于秦,公元前280年首都郢被秦攻占,從此無力再與秦抗爭。秦原是個較落后的國家,秦孝公時商鞅兩次變法,使秦一躍成為七雄中最強的國家,先后消滅了其他6國,于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
秦

戰國七雄之一。戰國早期,秦長期處于內亂之中,無暇外顧,魏乘機奪取秦的河西之地,迫使秦退守洛水以西。戰國中期,秦獻公遷都櫟陽(今陜西臨潼北渭水北岸)。公元前364年,秦大敗魏軍于石門。秦孝公即位,下令求賢,商鞅自魏入秦。公元前356年,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實行什伍連坐之法和民戶分異制度,制定按軍功大小給予爵位等級的二十等爵制,獎勵耕織,生產多的可免徭役。秦變得強大,連續擊敗魏,并于公元前350年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公元前338年,孝公卒,惠文君即位,車裂商鞅。公元前324年,惠文君稱王改元。在此前后擊敗東方六國的聯合進攻,滅巴、蜀,疆域擴大。戰國晚期,秦進一步向東擴展,不斷取地于韓、魏和楚。公元前289年,蘇秦等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并求和。其后六國之間矛盾迭起,秦乘機繼續向東擴展。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趙、楚、燕、韓合兵攻秦。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公元前228年,秦破趙,俘趙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公元前222年,秦滅燕。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列國均被兼并,秦王嬴政統一中國。
秦孝公
戰國時秦國國君,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名渠梁,秦獻公之子。即位時,周室衰微,諸侯競相兼并。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以商鞅為左庶長,實行變法,兵力大強。十二年,遷都咸陽公元(今陜西咸陽東北),進一步變法,從此,秦益富強,最終滅掉六國。
齊
戰國七雄之一。戰國時田齊立國。到齊威王時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齊國遂強大。公元前353年,孫臏大敗魏軍于桂陵。公元前341年,孫臏又大敗魏軍于馬陵。公元前334年,齊威王正式稱王。齊威王晚年,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權。公元前322年,田忌攻臨淄,不勝,逃亡楚國。戰國晚期,齊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楚軍于垂沙。公元前298~公元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并稱東、西帝,不久皆放棄帝號。公元前284年,燕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70余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燕引兵圍即墨,即墨大夫戰死,城中推舉田單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單組織反攻,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趙后,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齊國滅亡。
楚
戰國七雄之一。戰國早期,楚惠王再度滅蔡,占領淮水流域。公元前431年,楚簡王北上滅莒(今山東莒縣)。楚悼王晚年任用吳起變法,南收揚越,占領洞庭、蒼梧,楚復強大。戰國中期,楚威王敗越,占領吳故地。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等國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為縱長,不勝而歸。公元前312年,秦敗楚于丹陽(今河南西峽一帶),取楚漢中。楚反攻,秦又敗楚于藍田(今陜西藍田)。楚服秦,但仍與齊、韓合縱。公元前306年,楚滅越。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楚軍于垂沙。翌年,秦亦攻楚,取襄城。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入秦被扣押,后死于秦,楚從此一蹶不振。楚頃襄王時,秦繼續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郢都,楚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楚頃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黃歇(封為春申君)為相。公元前257年,黃歇與魏信陵君救趙敗秦。次年,楚滅魯。公元前253年,楚遷都巨陽(今安徽太和東南)。公元前241年,楚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蒙武破楚,楚國滅亡。
趙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復原圖
戰國七雄之一。戰國初期,趙經常與韓、魏聯合進攻他國,并向北方各少數民族地區(林胡、樓煩、代、中山等)擴展。它首先滅代,后又助魏進攻中山。戰國中期,趙與齊、魏爭奪衛,連年大戰。公元前354年,魏圍趙都邯鄲。次年,齊救趙,敗魏于桂陵。公元前333年,趙為御北敵修筑長城。公元前325年,趙武靈王即位,他奮發圖強。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軍事改革,教民“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北略胡地。公元前300~公元前296年,趙連續進攻中山,中山滅亡。趙惠文王時,趙國實力比較強大。公元前287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并求和。其后,公元前273年,秦大敗趙、魏于華陽。公元前269年,趙大敗秦于閼與。公元前260年,秦、趙激戰于長平,秦軍大破趙軍,繼而圍趙都邯鄲。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公元前251年,燕攻趙,為趙將廉頗、樂乘所敗。公元前241年,趙將龐率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公元前236年,趙攻燕,秦乘機攻趙。趙雖兩次打敗秦軍,但兵力耗損殆盡。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辛勝破趙,俘趙王。趙公子自立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攻代,俘代王,趙國滅亡。
魏
戰國七雄之一。戰國初年,魏國是最強大的諸侯國。魏文侯任用其弟魏成子和翟璜、李悝為輔佐,任用樂羊為將攻取中山。李悝在魏國變法,使經濟得以發展,其所撰《法經》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成文法典。公元前413~公元前409年,魏連年攻秦,奪取秦的河西之地,迫使秦退守洛水以西。公元前408年魏攻中山。公元前405~公元前404年,魏聯合趙、韓攻齊,入齊長城。公元前400年及前391年,“三晉”聯軍又先后敗楚,魏強盛一時。戰國中期,齊、秦等國崛起,對魏構成威脅。魏遂沿洛水筑長城以御秦。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更強大,不斷攻取魏河西之地。同時,齊任用鄒忌變法,也漸強大。公元前353年,齊敗魏于桂陵。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稱王。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于馬陵,魏從此逐漸衰落。公元前318年,魏用公孫衍為相,聯合趙、韓、燕、楚攻秦,不勝而歸。到戰國晚期,魏已居弱國之列。公元前298~公元前296年,齊、韓、魏攻秦,入函谷關,迫使秦歸還部分韓、魏失地求和。不久,秦又攻取魏河內,魏獻安邑于秦。公元前283年和公元前275年,秦兩次攻魏到大梁,魏與秦求和。公元前273年,秦敗趙、魏于華陽,圍魏都大梁,魏獻南陽與秦求和。公元前254年,魏王攻取秦的陶郡并滅亡衛國。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引黃河、大溝水灌大梁,大梁城壞,魏王被俘,魏國滅亡。
韓
戰國七雄之一。戰國早、中期,韓武子遷居宜陽(今河南宜陽西)。韓景侯時又遷都陽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將國都遷到鄭(今河南新鄭),韓國重心于是移到今河南新鄭一帶和洛陽周圍地區。韓所處地理位置正當所謂“四戰之地”的中原地區,東有魏,南有楚,西有秦,北有趙,因而受各大國威脅,勢力一直未能發展起來。公元前355年,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實行政治改革。申不害死后,韓仍不能擺脫困境,來自秦的威脅尤為嚴重。公元前335~前301年,秦曾多次敗韓,先后攻取韓的宜陽、鄢、石章、武遂、穰等地。公元前296年,齊、韓、魏聯軍攻入秦函谷關,秦歸還韓河外及武遂。公元前293年,秦大敗韓、魏聯軍于伊闕,后又攻取韓的宛、鄧,韓不得不獻上武遂之地以求和。公元前286~前263年,秦又大敗韓,并連續攻取韓的少曲、高平、陘城、南陽。公元前262年,秦取韓野王,切斷上黨通往韓都新鄭的道路,韓上黨郡降趙。翌年,秦攻取韓的緱氏、綸。數年后,攻取陽城、負黍。公元前249年秦又取得韓的成皋、滎陽,后全部占領上黨郡,并攻取韓的13城。公元前230年,秦派內史騰攻韓,俘韓王,韓國滅亡。
燕
戰國七雄之一。戰國時期,燕在七國中實力最弱,但在列國兼并戰爭中起過重要作用。到戰國中晚期,爭戰愈演愈烈。在孟軻的勸說下,齊宣王出兵伐燕,五旬將燕攻下。各國見齊國無意退兵,打算吞并燕國,于是合謀伐齊救燕。公元前312年,秦、魏、韓出兵救燕,敗齊于濮水之上。翌年,趙武靈王召燕公子于韓,派兵護送回燕,立為燕昭王。昭王立志報仇雪恥,招聚天下賢士,得樂毅等,勵精圖治,燕從此強大。公元前284年,燕以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楚、趙、魏、韓五國伐齊,攻入齊都臨淄,連下70余城。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惠王即位。惠王猜忌樂毅,改用騎劫為將。齊將田單進行反攻,收復喪失的70余城,燕從此國勢不振。公元前251年,燕派栗腹、慶秦攻趙,為趙將廉頗所敗。公元前244年,燕派劇辛攻趙,又為趙將龐所敗。公元前236年,龐
攻取燕的貍、陽城。秦乘燕、趙發生大規模戰爭之機,也不斷攻取“三晉”之地。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兵臨易水,直接威脅到燕國。翌年,燕太子派荊軻入秦刺殺秦王,惜未成功。秦派王翦、辛勝擊潰燕。公元前226年,王翦攻取燕都薊,燕王遷都遼東。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攻取遼東,俘燕王,燕國滅亡。

荊軻刺秦王石像圖
合縱連橫
戰國時各國處理軍事外交活動的一種方式。“合眾弱以攻一強”稱合縱,“事一強以攻眾弱”稱連橫。戰國后期,秦國日益強大,合縱即指齊、楚、趙、魏、韓、燕六國聯合抗秦;連橫即秦國拉攏某些弱國進攻他國。由于六國皆欲借外力以利己,故合縱實為松散聯盟,抗秦活動不能持久,最終被秦國各個擊破。一說南北為縱,齊、楚、趙、魏、韓、燕六國地處南北,故南北聯合抗秦謂之合縱;東西為橫,秦處西,齊、楚、趙、魏、韓、燕六國在東,故東方六國事秦謂之連橫。公孫衍、蘇秦、張儀、李兌、龐等即當時著名的縱橫家。
孫臏
我國古代軍事家,戰國時代齊國人。孫武后裔,戰國中期兵家代表人物。生卒年不可考,約與商鞅、孟子同時。曾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后龐涓任魏惠王的將軍,妒其能力勝于己,借故對其施以臏刑(去除膝蓋骨),故稱孫臏。在齊使臣幫助下,他逃于齊,經田忌推薦,拜為齊國軍師,指導齊國取得一系列軍事勝利。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戰,他用避實就虛、攻其必救的戰術,調動圍趙的魏軍回救都城大梁,途中出奇兵截擊,大敗魏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戰例。前341年,馬陵之戰,又用退兵減灶、誘敵深入、設伏殲敵的戰術,使魏軍陷入伏圍,龐涓兵敗自殺。孫臏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桂陵之戰
戰國時魏、齊之間的一場戰役。公元前354年,魏的附庸衛國臣服于趙,魏起兵伐趙,包圍了趙都邯鄲。趙向齊求救。公元前353年,齊威王派田忌為統帥,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認為魏攻趙,精銳在外,內部空虛,如“引兵疾走大梁”(魏都,今開封西北),魏軍必回救本國,齊可乘其疲憊打垮魏軍,并釋趙之圍。按孫臏部署,齊軍先佯攻魏之平陵(今開封東北),迷惑對方。繼而遣輕快戰車直趨大梁,以激怒魏軍,同時給敵人以兵力單薄的假象。敵將龐涓果然中計,放棄輜重,兼程回救。當魏軍到達桂陵(今河南長垣西)時,孫臏率軍截擊,大敗魏軍,趙國遂轉危為安。
馬陵之戰
戰國時期齊、魏間的一次戰役。戰國前期,關東六國以魏最強,到魏惠王時極盛,而齊也于此時崛起。公元前341年,魏攻韓,韓向齊求救,齊乃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十萬軍往救。魏惠王也派太子和龐涓為將,率十萬軍迎戰。孫臏利用魏人悍勇、輕視齊人膽怯的思想,采用“減灶法”迷惑敵人。龐涓誤以為齊軍怯陣逃亡,乃丟掉步卒,僅帶輕裝的精兵兼程追趕,到達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馬陵道狹,兩旁多山隘,齊軍又故意丟棄大批戰車、武器作障礙。龐涓率軍進入馬陵后,齊軍萬弩齊發,魏軍大亂,主力全被殲滅,龐涓自殺,太子被俘。魏國從此由盛而衰。
長平之戰
戰國晚期,秦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敗趙軍的戰役。公元前262年,秦攻取韓的野王(今河南沁陽),切斷韓之上黨(今山西長治地區)與本土的聯系。韓上黨守將馮亭不愿降秦而將其地獻給趙國。趙派名將廉頗率軍駐守長平。秦昭王大怒,于公元前260年派白起、王進攻長平。廉頗筑壘堅壁固守,不與秦軍交戰,以逸待勞。后趙孝成王聽信秦反間計,于七月任用趙括為將,取代廉頗。趙括改變廉頗的策略,大舉出兵進攻秦軍,白起利用趙括只善“紙上談兵”,缺乏作戰經驗的弱點,使正面之軍佯敗,另出兩支奇兵,伺機襲擊趙軍。趙括見秦軍敗退,率軍追至秦軍壁壘。白起用奇兵,斷其退路,又派兵將趙軍截為兩段,使其難以進退。秦昭王得知此情,親赴河內,征發壯丁到長平,堵截趙軍援兵。趙軍被困46天,饑餓乏食,雖輪番反攻,仍難突圍。趙括親率精銳突圍,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降秦。長平一戰,趙軍被秦軍消滅45萬人,秦軍亦損失過半。趙軍敗后,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李悝變法
戰國時李悝在魏國主持的政治改革。李悝是戰國初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魏于公元前403年正式成為諸侯后,為鞏固政權,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殘余,按“食有勞而祿有功”的原則授職賜爵。提倡農民勤謹耕作,增加產量。實行“平糴法”,豐年由國家購進糧食,災年平價出售,使糧價保持平衡。李悝又著《法經》6篇,集春秋以來成文法之大成,成為我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目的在于維護地主階級的私有制。變法使魏國趨于穩定,經濟得到發展,成為戰國前期最強大的諸侯國。
吳起變法
戰國時吳起在楚國主持的政治改革。吳起是戰國初年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衛國人,曾在魯、魏任將,屢建戰功,卻遭猜忌。前383年到楚國,受楚悼王重用,實行變法。凡貴族子孫傳三代以上的收回爵祿,疏遠的貴族撤除族籍,取消其世卿世祿特權。打擊舊貴族,強令其遷往邊遠地區。精簡機構,裁減冗官。下令禁游客之民,獎勵耕戰之士,保護農業生產的發展。變法削弱了舊貴族的政治和經濟勢力,加快了楚國向封建制轉化的進程。但變法僅1年,楚悼王死去,吳起被舊貴族殺害,變法失敗。
商鞅變法
戰國時商鞅在秦國主持的政治改革。商鞅是戰國中期著名政治家,衛國人。秦孝公即位后,立志圖強,下令求賢。商鞅自魏入秦,得到孝公信任,于公元前359年,實行第一次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沒有軍功的王室不能再取得貴族身份。實行20級軍功爵,按軍功大小授予相應爵位,并占有相應數量的田宅、奴婢等,形成了封建等級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凡努力生產糧食和絲帛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凡棄農經商或因懶惰而貧困的人,沒入官府為奴。采用李悝《法經》,實行什伍連坐法,各家相互糾察以防奸人,加強封建統治秩序。公元前350年,秦遷都咸陽,商鞅進一步實行變法。推行縣制,由中央任命縣令、縣丞掌管縣政,建立了封建集權制度。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創立按男丁征賦辦法,規定成年男子分居立戶,以擴大農業生產和增加賦稅收入。統一度量衡,頒布度量衡標準器,便于國內經濟聯系。這場改革遭到舊貴族的反抗。以太子師傅公子虔、公孫賈為首的舊貴族,故意唆使太子犯法,商鞅將公子虔和公孫賈分別處以劓刑和黥刑。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舊貴族便誣告商鞅謀反,將他車裂而死。商鞅雖死,所制訂的各項制度和政策仍在秦國貫徹執行。變法使秦國發展了封建經濟,增強了軍事實力,穩定了社會秩序,一躍成為七雄之首,為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蘇秦
戰國時著名縱橫家。縱橫家興起于戰國后期,當時群雄相爭,除用武力外,還需展開外交上的攻勢,縱橫家便應運而生。蘇秦是東周洛陽人,曾受業于鬼谷子,后出游數年,得周書《陰符》而讀之,悟出投人主之所好的奧秘。到燕國去見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縱主張,并資助他車馬金帛,使他能到趙、韓、魏、齊、楚去游說。六國經過他的勸說聯合起來,蘇秦成為縱約的首領。到燕易王時,他因得罪易王而逃齊。到齊王時,齊大夫嫉恨蘇秦而使人行刺。他在臨死前對齊
王說,我死后可用叛齊之罪名而處車裂之刑,這樣做可以找出刺殺我的兇手。蘇秦死后,其弟蘇代、蘇厲也到處游說而“名顯諸侯”。
張儀
戰國時著名縱橫家,魏國人。魏惠王時入秦,秦惠文君待為客卿。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28年),秦使張儀、公子華攻魏,魏割上郡(今陜西東部)與秦。是年,張儀任秦相。更元三年,張儀任魏相。更元八年,又任秦相。十年,張儀任楚相,后又歸秦。秦惠文王卒,秦武王素與張儀有隙,張儀離秦去魏。之后五月卒于魏。
范雎
戰國時秦昭王的宰相,字叔,魏國人。范雎受鄭安平之助,易名張祿,潛隨秦使王稽入秦。范雎至秦,上書秦昭王,得到召見。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認為韓、魏與秦接壤,在地理上有“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的重要戰略地位,是秦向外兼并發展的首要目標。范雎即被拜為客卿,謀兵事,深得昭王信用。秦、趙長平之戰中,范雎用反間計,讓趙國以趙括代廉頗為將,秦將白起因而大破趙軍。長平之戰后,范雎因妒忌白起的軍功,聽信韓、趙的游說,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殺。秦圍邯鄲之役,范雎舉薦為將的鄭安平兵敗降趙。隨后他舉薦的河東守王稽也因通諸侯之罪被誅。范雎內慚,并失去秦昭王的寵信,謝病辭相。王稽被誅的當年,范雎亦卒。
樂毅
戰國時名將,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趙武靈王沙丘之亂,樂毅離趙至魏。后聞燕昭王立志報齊之仇而廣攬天下賢士,經過長期準備,欲出兵伐齊。樂毅認為齊為霸國,不易獨攻,乃親自出使約趙,遣使約楚、魏等國共伐齊。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燕起兵,以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又授相國印。于是樂毅率燕、趙、秦、韓、魏五國之師伐齊,大破齊軍。樂毅遣還諸國軍隊,獨率燕軍乘勝深入,攻下齊都臨淄。燕昭王死后,燕惠王與樂毅有舊隙,齊將田單乘機反間燕,燕惠王召樂毅還。樂毅畏誅,于是奔趙,被封于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號望諸君。樂毅去后,燕破軍亡將,齊乘勢復國。燕惠王悔恨,復封樂毅之子為昌國君,樂毅則兼為燕、趙出力。后卒于趙。
田單
戰國時名將。燕將樂毅破齊時,田單與族人避居安平(今山東臨淄東北)。即墨大夫戰死,田單被任為將軍,守即墨拒燕。田單聞樂毅與燕惠王有隙,乃施反間計,使燕惠王撤換樂毅。齊襄王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單大破燕軍。他搜集城中千余頭牛,飾以繪有五彩龍文的絳色繒衣,縛兵刃于牛角,灌油脂于蘆葦而系于牛尾,于夜間點燒,牛因發怒直奔,襲擊燕軍。齊軍隨后沖殺,大破燕軍。田單乘勝揮師盡收失地70余城,由莒迎齊襄王入都臨淄。田單因功被任為相,封為安平君。田單后又在趙國任相。
廉頗
戰國時趙國名將。曾率兵破齊,被趙惠文王拜為上卿。以勇猛善戰聞名于諸侯。因不服藺相如位高于己,伺機羞辱。后為藺相如的寬宏大度所感,負荊請罪,遂結刎頸之交,齊心合力,屢勝齊、魏等國,使秦長期不敢攻趙。長平之戰時,面對強大秦軍,他采取堅壁固守之策,與敵軍相持3年,不分勝負。趙孝成王中秦反間計,將他撤換,讓善于紙上談兵的趙括接替職務,放棄堅守,盲目出擊,結果40萬趙軍為秦軍坑殺。公元前251年,他大破燕軍,被封為信平君。趙悼襄王時,他不得志,投奔魏國,不被重用。又去楚國為將,終無建樹,客死楚國。
藺相如
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時,秦國強索趙王的稀世寶玉——和氏璧。他奉命帶璧入秦。在秦廷上,看到秦王并無以城換璧之意,便持璧立于柱旁,宣稱與璧同歸于盡。后派人暗中送璧回國,自己留下對付秦王,終于完璧歸趙。公元前279年,隨趙惠文王出席澠池之會。席上,針鋒相對,回擊秦王對趙王的輕侮,維護了趙國尊嚴。回趙后,因功封為上卿。趙國老將廉頗不服,揚言要侮辱他。他以國體為重,不計私仇,主動退避。廉頗知道后,十分羞愧,負荊請罪,遂結生死之交,確保了趙國的安寧。
趙括
戰國時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子,亦稱馬服子。少年即學兵法,善言兵事,然空談其父所傳兵法,不知運用。趙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趙對峙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趙王中秦反間計,命他代廉頗為將。到任后,他改變廉頗的堅守戰略,大舉出擊,秦將白起佯裝敗走,另置兩路奇兵,分斷趙軍,絕其糧道46日。他親率銳卒搏戰,被射死。40萬趙軍降秦,盡被坑殺。
白起
又稱公孫起,戰國時秦國名將,(今陜西眉縣東)人。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受魏冉舉薦,被任為左庶長。翌年,白起破韓、魏聯軍于伊闕(今河南洛陽西),斬首24萬。二十八年,白起攻楚,拔鄢(今湖北宜城東南)等數城。二十九年,拔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因此設置南郡,楚被迫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三十四年,白起擊破趙、魏聯軍于華陽(今河南鄭州南),斬首15萬。四十七年長平之戰,白起大破趙軍,趙割地求和而罷兵。因被認為前時未能乘長平之勝圍趙,致失戰機,后受秦王逼迫自殺身亡。
呂不韋
戰國末秦相,濮陽人。秦昭王末年,昭王立其次子安國君為太子,安國君立愛姬華陽夫人為正夫人。秦公子嬴子楚作為秦國人質留在趙國,因無內援而甚不得志。呂不韋于邯鄲見子楚,以為“奇貨可居”,乃勸說子楚去結交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若借其力可以成為安國君之繼承者。呂不韋資助子楚千金,使其歸秦,又以五百金購秦寶獻與華陽夫人。后來華陽夫人果然勸安國君立子楚為嫡嗣。昭王卒,安國君立,是為孝文王,一年而卒。子楚立,是為莊襄王。莊襄王以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呂不韋“招致天下游士”,有食客3000人。他讓門客每人著其所聞,寫成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萬言,書名《呂氏春秋》。秦王嬴政立,因呂不韋為前朝元勛而尊之為相,號仲父。呂不韋有家僮萬人。當時秦已并巴蜀、漢中,占領楚地置南郡,東面有太原、河東諸郡,東界到滎陽。呂不韋此時招致賓客游士,做好吞并天下的打算。呂不韋常與太后私通,后又物色到奇人,使其偽裝成宦官而進獻給太后
甚得太后之寵信,獲得很大權勢,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已成年的秦王對呂不韋和
專斷國政不滿,故先誅
,并放逐其門客黨羽。次年,呂不韋被罷官。一年后,秦王仍恐呂不韋東山再起,下令將呂不韋與其家屬遷蜀,呂不韋飲鴆而死。
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學術界不同流派互相辯爭的風氣。戰國時期封建經濟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私學的興起和“養士”之風的盛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豐富知識和閱歷的士,為學術辯爭提供了場所。士階層面對社會變革中的各種新課題,或著書立說,或聚徒講學,或游說諸侯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及學術觀點,形成各種學派。《論六家要旨》分出陰陽、儒、墨、名、法、道6家。《漢書·藝文志》分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10家。這些分類并不能容納當時所有的學派。各家學派在意識形態領域里,圍繞著天道觀、認識論、名實關系、社會倫理、禮法制度等問題,展開廣泛論辯,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如:儒家孟子,政治上主張“王道”、“仁政”,哲學上主張性善論。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哲學上主張性惡論。道家代表人物莊子,繼承發展老子學說,對“道”的解釋更加神秘化,把有關對立轉化的觀點引向極端,導致不可知論。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把戰國前期“法”、“術”、“勢”三家思想結合起來,建立一套完整的法治思想體系,提出“法后王”的進步史觀。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張“兼愛”、“非攻”,主張節約,反對浪費。這種學術上的活躍局面,是社會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促進了文化學術的繁榮,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2.社會經濟
李冰
戰國時水利專家,約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總結古代治水經驗,因勢利導,變水害為水利,在岷江流域修建著名的都江堰,2000多年來一直有著巨大的灌溉效益。此外,還主持修建了多項水利工程。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的基本原理是在岷江中修筑江心分壩,即“魚嘴”,順“魚嘴”下修“金剛堤”,把岷江分為外江和內江。在內江緊靠金剛堤處修飛沙堰起分洪和自動排除內江沙石的作用。稍下,鑿玉壘山,開寶瓶嘴,將內江導入川西平原,形成一套完整的水利自流灌溉系統。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為秦國對外征戰提供了經濟保證。
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四川都江堰市西北的岷江中游。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父子訪察水脈,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基本上完成了都江堰的排水灌溉工程,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號為陸海”。主要設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籠裝卵石,堆砌成魚嘴狀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剛堤,使岷江在此分為外江及內江兩股。外江系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許多灌溉渠道;內江為人工渠道,鑿玉壘山成寶瓶口,由此向下辟為走馬河、蒲陽河及柏條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為灌溉兼通航運的渠道。在都江堰附近,還興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漕、飛沙堰等工程,使進入內江過多的洪水、泥沙自動泄入外江,以確保內江灌溉區的安全。都江堰以下內、外兩江灌溉總面積曾達300余萬畝,經整治擴建,灌溉面積擴大到800多萬畝。
鄭國渠
戰國時關中平原最早興建的大型人工灌溉渠道。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采納韓國水工鄭國的建議開鑿,故名。主要工程從中山西瓠口(即谷口,在今陜西涇陽縣西北)利用西北向東南逐步傾斜的地形,引涇水東流。至今三原縣北,合濁水,利用濁水及石川河水道,再引流東經今陜西富平、蒲城之南,注入洛水。全長300余里。整個工程由渠首、引水渠、灌溉渠三部分組成,除在中途利用部分天然河流作灌溉渠外,還截取了縱流小河作水源的補充,設計合理。建成后,“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唐代鄭、白二渠趨于混合,主要發展白渠,鄭國渠逐漸廢棄。
冶鐵和青銅鑄造
冶鐵業是戰國時重要手工業部門,有據可查的鐵礦有三十幾處。北至遼東半島,南至湖南,東至山東,西至甘肅、四川,當時七國的主要地區都有鐵器出土,且種類較多,除農具外,有斧、鋸、錐、錘、刀、鑿等手工工具和甲、杖、劍、戟、刀、矛、匕首等兵器,還有日常用具等。1978年湖北隨縣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有禮器、兵器、樂器等,其中有稀世之寶編鐘。這批青銅器采用分鑄、鑄接與焊接等新技術制作,還運用浮雕、透雕、鏤孔、鑲嵌等工藝,器物造型十分精美。
商業城市
戰國時作為統治中心的城邑往往成為商品交換的中心,如周的洛陽、魏的大梁(今開封西北)、韓的陽翟(今河南禹州)、趙的邯鄲、宋的陶(今山東定陶)、衛的濮陽(今河南濮陽)、楚的郢(今湖北江陵)、燕的薊(今北京),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紡織和造船
戰國時紡織業發達,產品主要有絲帛、麻葛兩種。山東的紡織手工業尤為突出,齊紈、魯縞最負盛名。楚國的絲織品質量很好,湖北江陵一座戰國楚墓里出土了大批珍貴絲織品,有素絹綿衣、素紗禪衣、繡絹綿衣、繡羅禪衣等。絲織品繡線的顏色有紅、黑、棕、藍、白、淺黃、金黃、棗紅等,織錦大多數為雙色錦和三色錦。戰國時造船業發展較快,能制造大木船和戰艦。已出土的戰國“水陸攻戰銅鑒”和“百花潭銅壺”上刻有雙層戰船圖案,反映了當時造船業的水平。
商品交換
戰國時農民不從事手工業,也可獲得布帛和陶器、鐵器,手工業者不耕田也能得到糧食。當時北方的走馬、吠犬,南方的羽翮,東方的織物和魚鹽,西方的皮革,都出現在中原的市場上。商品交換使各地區經濟上的聯系逐漸密切起來。商品交換的興盛,使商人日益增多。在交通方便、經濟繁榮的三晉、周、魯等地,居民中以商販為業者占相當比例。戰國時商人靠買賤賣貴和囤積居奇牟取暴利。著名的大商人白圭,根據“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原則,豐年時收購糧食,拋售絲、漆、繭,荒年時又售出糧食而收進帛、絮等。商人對擴大產品流通,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金屬錢幣
戰國時各國錢幣形式是不一樣的。“三晉”和周以鏟狀的銅質布幣為主,燕、齊則以銅質的刀幣為主,楚國通行小方塊黃金做的“郢爰”幣。還有貝形銅幣,后人稱之為“蟻鼻錢”。戰國晚期,三晉、周、齊都鑄造過一些圓孔或方孔的圓錢。戰國時錢幣往往由城邑來發行,錢幣上多鑄有地名,常見的有安邑、陰晉、垣、邯鄲、晉陽、離石、藺、長子、皮氏、高都、安陽、即墨、襄平等100多個地方。
早期度量衡
戰國時度、量、衡實物資料流傳下來的不少,有銅尺、銅權、銅量等。戰國時一升約合200毫升,一斤約合250克,一尺約合23厘米。值得注意的是各國度、量、衡標準漸趨一致,這應是商品交換頻繁的結果。
3.民族
戎
戎族居住在西部地區,與秦國為鄰。戎族有綿諸、胝、義渠、大荔、朐衍、烏氏等部,其中義渠比較強大,一直威脅著秦的安全,牽制著秦向東方發展。秦昭王時,秦發兵滅義渠,其地建置隴西、北地和上郡等三郡。不少北方民族陸續被燕、趙兩國所征服。趙武靈王曾大破林胡、樓煩,侵占的土地建置為郡。戰國末趙將李牧又“滅襤,破東胡,降林胡”。燕修筑長城,并建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戰國時匈奴尚未強大,它與中原各國接觸不多。
巴蜀
戰國時巴人分布在四川東部的嘉陵江、長江沿岸。秦惠王因貪圖蜀地物產富饒,派司馬錯滅蜀,同時也滅巴。秦把蜀王降為蜀侯,并派陳莊為蜀相以監督蜀人。公元前301年,蜀人奮起反抗,秦又派司馬錯定蜀,后來就開始在蜀、巴設立郡縣。約在商周時,蜀人就進入了青銅時代,到戰國時已有發達的青銅文化。成都揚子山出土的青銅器有鼎、盤、、戈、矛、弩機等物。
西南夷
西南的云貴川地區,居住著夜郎、滇、邛都、雋、徙、笮都、樊等眾多的少數民族,習慣稱為“西南夷”。公元前285年,秦蜀守張若率兵“取笮及其江南地”,使秦的領土到達今天云南北部和西北部地區。公元前279年楚國派將軍莊蹻進軍巴黔地區,征服滇國。后來秦占黔中,絕莊蹻歸路,莊蹻自稱滇王。
越
越人分布地區頗廣,北至浙江、江西,南到兩廣、福建等地。戰國時已有百越、揚越、甌越、閩的名稱,名號不一,表明越人部族分散。戰國時越人在文化發展上是不平衡的。一些地區的越人可能還未脫離石器時代,而廣東、廣西境內的一些越人,已能制造出精美的青銅鐘、鼎和多種工具、武器,工藝水平接近中原各國,器形、花紋和楚基本相同。
4.文化
墨子
(約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戰國初期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名翟,宋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以大攻小、以強凌弱的兼并戰爭,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作為救世良藥。其觀點代表了當時廣大小生產者要求平等、厭惡戰爭、希望安居樂業的愿望。他所主張的“統一兼愛”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他還提出“尚賢”、“尚同”的政治主張,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希望用說教來實現政治平等和經濟平均。他的弟子被稱為“墨者”,講究實踐,節約儉樸,不怕艱苦,服從紀律。墨子思想對學術界影響很大,與儒家、法家并稱三大“顯學”。
《墨子》
墨子及其弟子的著作總集,成書于戰國末。《漢書·藝文志》錄存71篇,其中否定天命,強調人為,批評儒家“天命”,提出中國最早的若干邏輯范疇。《小取》6篇,為后期墨家哲學、邏輯學和自然科學著作,稱《墨經》,又名《墨辯》。《耕柱》至《公輸》5篇,記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張,可作為墨子生平史料。
莊子
即莊周,戰國時期思想家,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莊子的思想源于老子。莊子以“物(人)不勝天”為中心思想,說無可奈何的叫做命,不可違離的叫做天。他把“無為”說成無是非,無成敗,無夢醒,無生死,無空間、時間,一切歸于無;把“其任自然”說成棄絕人世,不視不聽不食不呼吸,回到無人類的世界里去。這種厭世的思想,反映出莊子消極的性格和人生觀。

莊子像
《莊子》
莊周學派著作總集。經漢朝劉向編定,為52篇。今本《莊子》僅33篇,分3部分,其中內篇7,外篇15,雜篇11,是晉人郭象的定本。《莊子》內篇思想比較系統,文字風格比較一致,外、雜篇內容較為豐富,風格則有差別。書中思想接近《老子》,是道家重要經典之一。《莊子》一書,借寓言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哲學見解,創造了許多優美動人的故事, 又是一部優美的文學著作。
孟子
戰國中期儒學大師,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曾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孟子約在齊威王時到過齊國。同時又到過魏,見過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齊宣王時又到齊。他還去過滕、薛、宋、鄒、梁等國。孟子有著述7篇傳世,《漢書·藝文志》說有11篇。東漢末趙岐說孟子有《性善辯》、《文說》、《孝經》、《為政》4篇外書。《孟子》全書雖非孟子手筆,但為孟子弟子所記。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認為三代得天下都因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他又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過,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紂一樣的暴君,臣民可以起來誅滅之。他反對霸道,倡行仁政。孟子繼承并發揮了孔子的學說和思想,是僅次于孔子的最有影響的儒家宗師,有“亞圣”的稱號。
韓非
(約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韓國人,出身韓國貴族,與李斯同師于荀子。韓非曾數次上書韓王主張法治,不被采用。著作傳入秦國,受到秦王賞識。后出使秦國,得見秦王。不久遭李斯、姚賈讒害,自殺于獄中。韓非的學說兼采商鞅、申不害、慎到的觀點,提出法、術、勢三者結合的法治思想。主張中央集權、君主專制,認為應“不務德而務法”。重耕戰,輕商業,倡言武力。強調獨尊法家。韓非的思想集先秦法家之大成,為封建專制主義奠定理論基礎。
《韓非子》
韓非的著作總集,又稱《韓子》。該書在韓非生前即已流傳。西漢劉向校書,雜入了幾篇他人著作,如《初見秦》、《有度》和《存韓》的后半篇,并定《韓子》為55篇。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認為君主應憑借權力和威勢以及一整套駕馭臣下的權術,保證法令的貫徹執行,以鞏固君主的地位。他還繼承了荀子的人性惡說,主張治國以刑、賞為本,讓法家之學一統天下。
《公孫龍子》
戰國后期名家公孫龍的著作。全書14篇,今存6篇。其中第一篇《跡府》是后人收集的有關公孫龍的事跡,其余5篇是公孫龍的作品。其中《白馬論》所提出的“白馬非馬”的命題以及“離堅白”的命題,是公孫龍名辨思想的中心。該書著重探討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個性所具有的內在矛盾,夸大這種矛盾并否認兩者的統一,因而得出了違背常識的結論。這種探討促進了人類認識的深化,是哲學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指物論》論述了指與物的關系。所謂指,就是事物的概念或名稱,所謂物就是具體的事物,它們的關系也就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通變論》論述了對運動變化的看法。《名實論》專門討論名與實的關系。這5篇著作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學說體系。
《孫臏兵法》
古代著名兵書之一,是繼《孫子兵法》之后“孫子學派”的另一重要著作。古稱《齊孫子》。1972年2月,山東臨沂銀雀山1號漢墓出土了竹簡本《孫臏兵法》。經整理,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是確定屬于《齊孫子》的15篇,包括《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和《陳忌問壘》等;下編則是一些尚不能確定是否屬于《齊孫子》的論兵之作。
《呂氏春秋》
呂不韋組織門下學者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亦稱《呂覽》。成書于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分十二紀、八覽、六論,共26卷,160篇,20余萬言。該書崇尚道家,取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舍其消極避世的成分,兼采儒、墨、法、兵諸家之長,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等各方面內容的理論體系。作者意在綜合百家之學,總結歷史經驗,為即將出現的統一全國的專制中央政權提供長治久安的治國方略。該書提出的“法天地”、“傳言必察”、“疑似必察”、“別宥”等思想,和適情節欲的健身之道,具有唯物主義傾向。它還保存了許多舊說佚聞,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價值。
《戰國策》
戰國至秦漢間縱橫家說辭和故事的匯編。今天能見的《戰國策》,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分國編次,共33篇,460章,也有分為497章的。其所記史事,上起公元前490年知伯滅范、中行氏,下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高漸離擊秦始皇,反映了其間270年中重要的政治、軍事和外交活動。
《竹書紀年》
戰國時魏國史書。該書原無名題,后世以所記史事屬于編年體,稱為《紀年》,又因原書為竹簡,也稱為《竹書》,一般稱為《竹書紀年》,亦稱《汲冢紀年》、《汲冢古文》或《汲冢書》。全書共13篇,敘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按年編次。周平王東遷后用晉國紀年,三家分晉后用魏國紀年,至“今王”二十年為止。該書有不少地方與傳統記載大不相同,比較接近史實,如“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共伯和干王位”等。此外,有的還與甲骨文、金文符合。《紀年》記“(殷)祖乙勝即位,是為中宗”,與《史記·殷本紀》等以中宗為太戊不同,但與甲骨文“中宗祖乙”的稱謂卻完全相合。該書對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在中國史學史上也是一部重要著作。
《世本》
戰國時趙國史書。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唐代改稱《系本》或《代本》。該書記載黃帝以來的史事,原15篇,有《帝系篇》、《王侯世》、《卿大夫世》、《氏姓篇》、《作篇》、《居篇》等。《帝系篇》、《王侯世》、《卿大夫世》又稱為《紀》或《本紀》,接近《史記》的“本紀”和“世家”;《作篇》記器物發明,《居篇》記帝王諸侯都城,接近《史記》的“書”。該書對紀傳體的創立有所影響,司馬遷作《史記》曾以該書為據。
屈原
名平,戰國末年楚國人。楚懷王時任過高官。他面對楚國的衰落,主張革新圖強,聯齊抗秦,但受到楚懷王近臣和寵妃的嫉妒與讒毀,一再遭到放逐,使他不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郢,屈原悲憤已極,于農歷五月初五日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后人為紀念屈原,把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在這天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楚辭》
戰國時期楚國文學總集。原收楚人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的辭賦共16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17篇。該書以屈原的作品為主,其中《離騷》、《九歌》、《天問》等篇保存了較多的歷史資料和神話傳說。
荀子
(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戰國末期儒學大師。名況,字卿,趙國人。古書中多作孫卿,《史記》作荀卿。荀子學識淵博,繼承了儒家學說,并有所發展,還能吸收一些別家之長,故在儒家中自成一派。對人性,荀子主張性惡,和孟子的性善針鋒相對。提出人應該順應自然但也可改變自然,即所謂“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繼承了儒家“為政以德”的傳統,認為治國應該“平政愛民”。他將君主比作舟,庶民比作水,認為“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是禮法兼用、王霸并重,和他以前的儒家有明顯的不同。《荀子》一書收入荀子的著述,其中如《勸學》、《王霸》、《性惡》、《天論》、《解蔽》、《正名》、《禮論》、《樂論》等篇,應是荀子的作品。
《申子》
戰國時法家申不害的著作。申不害,鄭國人,曾為韓昭侯的宰相,15年間,國治兵強。申不害吸收并改造了道家的學說,他主張君主“無為”,就是不從事任何具體工作,只是不露聲色地用“術”去駕馭臣子。所謂“術”,即君主要根據臣子的才能授予官職,并經常對他們進行督促和考核以決定獎懲。
《尉繚子》
戰國晚期論述軍事、政治的著作。傳世共5卷24篇,以南宋刻《武經七書》本為最古。該書內容大部分論兵,因此宋以后多視為兵家著作。該書反對軍事上相信“天官時日、陰陽向背”的迷信觀念,強調政治、經濟對軍事的決定性作用,見識頗高。其思想有糅合儒、法、道各家的傾向。后半部《重刑令》以下12篇,對研究戰國時代的兵法有幫助。
5.科技
《甘石星經》
戰國時期天文學著作。戰國時人們對天體運行有了進一步的研究,涌現了許多專門觀測星象、研究天文的學者和著作。齊國學者甘德著有《天文星占》8卷,魏國石申著有《天文》8卷,后人把這兩部天文著作合而為一,定名《甘石星經》。甘德、石申對金、木、水、火、土5顆行星及其運行規律進行了觀測,測定了數百顆恒星的方位。其中甘德發現了木星的3號衛星,比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現該星要早近2000年。甘、石兩人測定恒星的記錄,比較準確,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書中記錄了120顆恒星,比歐洲第一個恒星表的問世早約200年。
《考工記》
我國最早的手工藝專著。該書記述了“百工之事”,分木工、金工、皮革工、設色工、刮磨工、摶埴工六類。書中著錄的“六齊”,是配制青銅的六種方劑——鐘鼎之劑(銅五錫一)、斧斤之劑(銅四錫一)、戈戟之劑(銅三錫一)、大刃之劑(銅二錫一)、削殺矢之劑(銅三錫二)、鑒燧之劑(銅錫各半)。這是對青銅冶煉技術的總結,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金屬成分的記錄。書中還記述了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知識。
《黃帝內經》
中國最早的醫學著作。它分《素問》、《靈樞》兩部。這本書總結了生理、病理、診斷、預防、藥物性能、施治原則以及針灸療法等方面的知識。《素問》中提出“邪”是致病因素,還認為治病必求其本,根據不同病情,取“揚”、“減”、“彰”、“補”、“越”、“瀉”等法。《靈樞》論述了經絡、腧穴和針法。《黃帝內經》記載了中國最早的人體解剖知識,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血液循環的理論。《黃帝內經》奠定了中國中醫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基礎理論、診斷法則、病因病理、針灸運氣等方面以外,還詳細論述了心理學、解剖學方面的內容。《靈樞·腸胃》則根據解剖測量的結果,指出人體食道與小腸的長度比例為1∶35.5。20世紀初,德國著名解剖學家斯巴德何辭(Spaltaholz)對食道與小腸比例測量的結果是1∶37。二者何其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