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商朝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族是居住在黃河下游的一個悠久的部落,為東夷的一支。商人的祖先,傳說是高辛氏的后裔,《詩經》中有簡狄吞食玄鳥(燕子)卵而生契的傳說。夏朝末年,商的勢力由黃河下游發展到中游,滲透到夏的統治地區,建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開始向奴隸制過渡。當太康失國的時候,契之孫相土大力向東方擴張,把附近的許多部落征服或納在它的控制之下。公元前1600年,成湯滅夏建立了商朝,于商丘舊邑的基礎上,擴建首都亳。商朝實行“以寬治民”的政策,注意發展農業生產。向四方擴大征伐面,把疆土擴大到西部的氐羌地區,周邊部落前來朝貢的越來越多,商朝統治逐漸鞏固。從成湯至盤庚,商王五次遷都,其中盤庚遷殷是一大事件。武丁統治的五十幾年間,是商朝最強盛時期。商朝末年,江淮之間夷人強盛,征戰連綿。紂王的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存在500余年的商朝終于滅亡。甲骨文的發現,為研究商代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同時,商朝燦爛輝煌的青銅技術和文化,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1.政治

商代以盤庚遷殷為界,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從湯建國到盤庚遷殷,共歷9世19王,是商王國初步鞏固到中衰時期。后期,從盤庚遷殷至帝辛(紂)亡國,共歷12王。盤庚遷殷后,商朝走向鼎盛。到祖甲后,日益衰敗,傳至紂,被周武王攻滅。商代共31王,歷時554年。

又稱武湯、天乙、成湯,或稱成唐,甲骨文稱唐、大乙,又稱高祖乙。商朝建立者。原為商族首領,一度被夏桀囚于夏臺。獲釋后,重用奴隸出身的伊尹為相,勵精圖治,積蓄力量,準備滅夏。陸續攻滅鄰國葛(今河南寧陵北)、韋(今河南滑縣東南)、顧(今河南范縣東南)、昆吾(今河南許昌東)等國,成為強國。其后,以吊民伐罪為號召,率軍討伐夏桀。夏桀敗退鳴條,又遭慘敗,遂倉皇東逃,湯大勝而歸。湯回師亳(今山東曹縣),即位為王。三千諸侯來朝,表示臣服。至此,商朝建立,時間為公元前1600年。

盤庚遷殷

盤庚是商代第20個帝王,湯九代孫。商代中期,多次發生內亂,王位紛爭不已,政治腐敗,國勢衰落。盤庚即位后,為擺脫困境,避免自然災害,不顧貴族臣民的反對,從奄(今山東曲阜)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西北),扭轉了殷王朝頹勢,走上了中興道路,此即歷史上著名的盤庚遷殷。遷殷成功后,出現了“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史記·殷本紀》)的政治局面。從此商王朝結束了動蕩歲月,進入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新時期。因此,盤庚遷殷是商王朝由中衰到全盛的轉折。

殷墟

商代后期都城的遺址,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商代從盤庚至紂在此建都273年,是我國歷史上可確定位置的最早的都城。從1928年開始發掘,先后發現了宮殿、手工作坊、陵墓等遺跡。由考古發掘可知,殷都建筑規模宏偉,有一定的布局結構。在洹河南岸以王宮為中心,周圍環繞著居民點、手工作坊和墓地等。宮殿大都建筑在夯土臺基上,臺基上放置礎柱,豎立巨型木柱,然后安上梁架,覆蓋草頂,裝上門戶。這種建筑方式成為我國傳統建筑的基本格式。在洹河北岸以王陵為中心,有商王陵墓、貴族墓葬和數以千計的屠殺奴隸的祭祀坑。手工作坊分為青銅器鑄造,陶器燒制,骨器、玉器、車輛制造等各種部門。遺址總面積達24平方公里。同時出土的還有大量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禮樂器和甲骨等遺物。這些出土文物對研究商代后期社會有很大意義。

商代最末一位帝王,是中國歷史上的暴君之一。紂天資聰敏,體格魁偉,勇力過人,能言善辯,恃才傲物。帝乙死后,紂即位為王。紂王好酒色,喜淫樂,廣建苑囿臺榭。寵愛美女妲己,唯婦言是聽,厚斂賦稅,高筑“鹿臺”,命樂師作“北里之舞”、“靡靡之樂”等,又“以酒為池,懸肉為林”,通宵達旦地飲酒作樂,不理朝政。紂王昏淫無道,致使百姓怨恨,諸侯叛離。為重振天子威風,紂作“炮烙之法”:用青銅制成空心銅柱,中間燃木炭,將銅柱燒紅,凡有敢議論是非者,一律綁在銅柱上,活活烙死。這激怒了朝臣,但敢怒而不敢言。鄂侯仗著是王朝三公,與紂激烈爭辯,指責其無道,紂當即將他處死。紂的叔父箕子對暴政不滿,佯裝瘋子,紂發現后,命武士將其囚禁。紂的叔父比干親眼見微子逃隱,箕子佯狂為奴,非常傷感,于是以死相諍,苦苦勸諫紂王,紂惱羞成怒,下令殺死比干,剖腹取心。紂王昏亂暴虐,愈演愈烈,終為周武王所滅。

王位繼承制

商朝的基本政體是以商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專制。商王是全國最高統治者。為了顯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地位,自稱“余一人”、“一人”或者“予一人”;又自稱是天帝的嫡系子孫,天帝是其祖宗神,裔王死后回到天上當帝王,因此,很多商王的名字前面都冠以“帝”號。其王位傳授,盤庚遷殷以前多是“兄終弟及”,或父子相傳和兄終弟及相結合,到晚商時期才完全確立起父死子繼制。

內服外服制

商朝的一種政治制度。內服是商王畿,即商王直接統治的地區。外服是指分封給諸候的封地,還有派貴族去統治的邊境地區。內服、外服中都有許多的邑,貴族、平民都聚居于邑中。受封者有侯、伯兩種。侯、伯的封地為世襲,他們各自擁有武裝。諸侯對商王有貢納谷物、龜甲、牛馬的義務,再就是要服“王事”,即率兵隨王出征。商代統治階層就由大小官僚和侯、伯組成。

殉葬

商代的奴隸,要從事各種勞役,還被任意殺戮,甚至用來殉葬或祭祀祖先。殷墟侯家莊大墓中的殉葬者約400人,武官村大墓中有殉葬者近100人。殷墟還發現有很多人祭的遺跡,在一批葬坑中,有被殺的無頭人骨架及人頭骨。甲骨卜辭中有大量殺人祭祀的記載,其中最多的一次殺祭者達500人。人祭的手段包括砍頭、肢解、焚燒等。被殺者多為俘虜,還有仆人及少數的妾等。

武丁中興

盤庚遷殷后,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武丁時達到強盛時期。武丁少年時,曾在民間居住,體察人民疾苦。約公元前1250年,武丁即位后,思索復興殷道之法,在傅說和甘盤等眾大臣輔助下,國家日益興盛。武丁中興,國力強盛,于是軍事上不斷征戰四方。鬼方是殷代北方草原地區的游牧部落,曾頻頻出動騷擾商的統治區,武丁親自率軍征討,三年平定;邛方是北方另一游牧部落,在盤庚遷殷前,邛方趁殷王室“九世之亂”之機,迅速擴展勢力,不斷向南游移,騷擾商朝屬國。武丁于是命武將禽和甘盤率軍征伐,通過十幾年征伐,終于平服邛方,武丁在征伐邛方過程中,用二三年時間消滅了土方,土方居住地也成為商朝領土。羌族是西部地區的古老部落,或稱西羌,武丁對西羌多次進行征伐,所獲戰俘,多作“人牲”,充作祭祀鬼神的犧牲。隨著戰爭的不斷勝利,商王朝的勢力在西、北、東、南急劇擴張,達到商代的頂峰。

車戰興起

車戰最早起源于夏代,約在夏末商初,已有小規模的車戰。在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中,出現了最早的“車”字,至西周時期,車戰就基本上取代了步戰,成為主要的、占支配地位的作戰方式,從而實現了中國古代戰爭樣式的第一次巨變。據考古推測,商代可能擁有300輛戰車。商代和西周時期軍事角逐的中心區域是黃河中下游的關中和中原地區,戰場都是廣闊的平原。《詩經》中有關西周的篇章,凡寫到命將出征,都要提備車備馬,反映了車戰的興盛和威力。戰車用木制作,一些部位裝有青銅飾件或加固件。其形制包括獨轅、兩輪、長轂、車廂。轅前端橫置車衡,衡上縛兩軛以供駕馬。戰車大多數駕2馬,稱為“駢”,也有駕3馬的,稱為“驂”,只有少數駕4馬。車上載3名甲士,其中右方甲士執長兵器(戈、矛等),是主要格斗者,并負責為戰車排除障礙,稱“車右”、“戎右”或“參乘”;居中的是控馬馭車的御者,只隨身佩帶刀劍等短兵器。商代車陣已出現右、左的配置。商代晚期軍隊建制中右師、中師、左師概念的出現,反映了當時已經具有中軍和兩翼相配合的意識。

商代戰車(模型)

先秦時期,戰車一般為獨轅兩輪,初為兩馬牽拉,后來演進為一車四馬。

武王伐紂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親率戎車300乘,勇士3000人,甲士4.5萬人,東進伐紂。周與諸侯之師到達商郊牧野,莊嚴誓師。紂王聞訊,匆忙調集大軍,開赴牧野,與武王對陣。紂王之師遠遠多于武王,但是因紂王暴虐已極,遺棄骨肉兄弟,任用奸人,殘害百姓,紂王軍隊無心戀戰,只盼望武王盡快打敗紂王。雙方一交戰,紂軍士兵就倒戈轉向武王。武王乘勢指揮軍隊沖入敵陣,商軍全線崩潰。紂王逃回殷都,在鹿臺上用4000多塊寶玉環繞周身,然后自焚。武王對紂尸連射三箭,然后下車,用劍擊之,再用黃鉞砍下紂的首級,懸于大白之旗示眾。周武王滅了商紂王,商王朝至此滅亡。

2.社會經濟

農業

農業是商朝的主要社會經濟部門。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生產經驗的積累、生產技術的改進,農業生產已達到相當水平。商民已種植禾、黍(糜子)、麥、稷(谷子或小米)、稻 一種再生稻)等糧食作物,產量也較高。商人還栽桑植麻,河北邢臺曹演莊遺址發現有商代麻籽。果林生產也有發展,河北藁城臺西遺址出土有桃、李等30多枚植物種仁。

畜牧業

商民已普遍飼養“六畜”:馬、牛、羊、雞、犬、豕。飼養方法除圍地放牧外,還采用圈養廄養。牛、馬除食用外,廣泛使用于駕車、作戰等,還被大量用于祭祀。商民還飼養雞、鴨、鵝等家禽食用。養蠶也是重要的飼養業之一。

農具

商朝農業生產已有相當水準,農業生產工具除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制作的農具外,青銅農具開始使用,有青銅、青銅鏟、青銅鐮等,不僅農具種類齊全,而且使用地區廣泛。青銅農具輕巧鋒利,使用方便,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業發展、促進社會經濟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耒耜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已發現有保留于黃土上的耒痕。耒雙齒之上有一橫木,表明使用時以腳踏之,以利于耒齒扎入土中。耜為木制的鏟狀耕田工具,西周時為人們普遍使用。漢代學者以為耒耜為一物。如許慎以為耒為上部,耜為下部,但都屬于木制。鄭玄也認為上為耒,下為耜,所不同的是,耜為金屬刃口的專稱。

手工業

商代的手工業分工較細,有鑄銅、制陶、制骨、琢玉、漆器等門類,其中最能反映時代特點和工藝技術水平的是青銅鑄造業。制陶是商代重要的手工業部門。陶器的種類有灰色、紅色的泥質陶和夾砂陶,還有更高級的硬陶、白陶和原始瓷器。器形有炊器鼎、鬲等,食器有簋、豆、盂,酒器有、觚、爵等,儲盛器有罐、盆、甕、缸、大口尊等,其中最能代表商代制陶工藝水平的是白陶和釉陶(原始瓷器)。釉陶呈青綠色,是敷釉技術的最早發明。骨器在商代廣泛使用,種類包括生產工具鏟、錐、刀、針和魚鉤,兵器鏃及生活用具簪、梳、匕、叉等。玉器均為軟玉,顏色有綠、褐、白等,種類主要有禮器琮、璧、圭、璋、璜、琥及其他用于禮儀的尊、磬、矛、戈等,實用器有杯、盤、臼、杵、梳,工藝裝飾器有頭飾、玉環、玉珠,以及各種不同形狀的佩玉、玉人、玉象、玉虎、玉鳳、玉魚、玉蟬、玉蠶等。商代漆器僅為一些殘片及顏料痕跡,但從中也能了解其顏色、花紋等情況,證明當時的漆器工藝已具相當水平。商代有麻布,也有了絲織物。商朝的建筑水平較高,殷墟的王宮遺址,已發現53座,建筑規模雄偉,是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筑。

青銅器

古代以銅、錫、鉛合金鑄造成的器具。在我國仰韶文化早期及馬家窯文化時期就已出現,到商代,品種、數量及其工藝水平都達到很高程度。據粗略統計,歷年出土的商代青銅容器達數千件之多,兵器、車馬器和工具等更以萬計。商周青銅器品種主要有禮器、兵器、工具和生活用具等,這些青銅器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以造型生動奇特、刻鏤精美見長,如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堪稱代表作;一類以雄渾厚重、形體恢宏而取勝,如司母戊鼎。數量眾多且工藝高超的青銅器,表明商周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高度發達,生產規模巨大。鑄造青銅器時,需要很多工序,如制模、翻范、熔鑄等,并需大量人力密切配合。目前發現的商代熔銅坩堝,一次約能熔銅12.7千克,而司母戊鼎重達875千克,鑄造這樣一件大鼎,就需70多個坩堝。若一個坩堝配備3至4人,就需要二三百人同時操作。此外,還要分別鑄好各個部件,再行合鑄。商代青銅作坊規模相當大,殷墟發現的青銅作坊遺址,面積達1萬平方米。西周青銅鑄造技術在商代基礎上又有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青銅鑄造業的地位逐漸為新興的冶鐵業取代。

3.文化

編鐘

商的音樂十分發達,演奏的樂器有陶塤、石塤、骨塤、石磬、銅鈴、銅鐃、鼓等。殷墟武官村商墓出土的青白色的大磬,長84厘米,高42厘米,正面刻著張口齜牙的猛虎,紋飾流暢工整,為懸掛的敲擊樂器,音韻清晰,是迄今所發現的中國最早的一件大型樂器。商朝的編鐘、編磬、編鐃都是3枚1套,每套發3個音,能演奏簡單的曲調。

天文歷法

相傳中國最早的歷法是出于夏代的《夏小正》,是通過觀察授時的方法進行編制的自然歷。到商代,大規模的祭祀周期,加之農業生產的進步和社會生活的更高需求,使得商代歷法在夏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商代歷法為陰陽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一周,即365又1/4日為一回歸年,又稱“四分歷”。陰歷以月亮繞地球一周,即29或30日為一朔望月。商代用干支記日,數字記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12個朔望月為一個民用歷年,它與回歸年有差數,所以陰陽歷在若干年內置閏,閏月置于年終,稱為十三月。季節與月份有大體固定的關系。商代天文學中許多天象在卜辭中均有記載,如“日月有食”、“月有食”,卜辭還記載了觀察到的“大星”、“鳥星”、“大火”等,不僅有恒星,還有行星,后世的二十八宿中的一些星座名亦見于卜辭,卜辭中“有新大星并火”,即是說接近火星有一顆新的大星。當時已有立表測影以定季節、方向、時刻的方法,卜辭的“至日”、“立中”等,就是這方面的記載。商人對氣候的變化特別予以重視。卜辭記有許多自然現象,“啟”、“易日”為天晴,“”為陰天及濃云密布,“暈”為出現日暈。記錄自然界變化的有風、云、雨、雪、雷、虹、霜、雹,風有大風、小風、驟風。商人不止對一日之內,而且對一旬、數旬及至數月的氣象變化進行了連續的記錄。

八卦

商、西周的甲骨文、金文以及陶文中的八卦數字符號是3000多年以前形成的,但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才得到較初步的認識。目前已發現有八卦的器物計29件,記有36條八卦數字符號,這些符號廣泛見于商和西周的甲骨、銅器和陶器上。商代后期的重卦,有的略早于周文王,有的與周文王活動時代相當。組成八卦的數字都是“一”、“五”、“六”、“七”、“八”,而且早期形態的單卦符號較普遍地在西周出現。

金文

殷商時期,一種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產生了,稱為金文。金文不僅刻在青銅禮器上,而且還刻在青銅兵器上,最多的是青銅禮器中的鐘和鼎,因而又稱為鐘鼎文。商代金文的字體結構比甲骨文簡單,字體仍不固定。金文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器物歸誰所有和紀念先人的稱號,還有的記載了制作青銅器的原因,并附記了年月日,少數記有比較重要的歷史事實,反映了晚商記事文字有了進一步發展。銘文一般只有一兩個字,多為族號和其他圖形文字,商代二里崗文化遺址出土的1件銅鬲的“亙”字,其意當為族氏名號。殷墟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許多是屬于族氏標記,婦好墓出土的銅器上的銘文有“婦好”、“亞啟”、“來泉”、“共”等。如婦好墓中的“司母辛”方鼎,就是祖甲或祖庚專門鑄造出來祭祀其母的祭器,“母辛”是婦好的廟號。著名的司母戊方鼎是商王文丁專門用于祭祀自己的母親“母戊”而鑄造的祭器。在商代后期,出現了一些篇幅較長的銘文。商人在青銅器上鑄造的金文,標志著漢字的發展已從甲骨文字逐漸走向金文階段,對研究中國漢字的發展歷史和商代的社會經濟文化狀況具有重要價值。

甲骨文

大型涂朱紅牛骨刻辭 商代

商朝的甲骨文是占卜時刻在龜甲或者獸骨上的象形文字,也稱卜辭。河南安陽殷墟有大量出土。

甲骨文是龜甲以及一般獸骨和骨角器上的文字,是商代通行的文字,又稱“契文”、“卜辭”、“龜甲文字”、“殷墟文字”等。商朝滅亡后,甲骨文鮮為人知,直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代金石學家王懿榮才認識到商代后期都城遺址殷墟出土的甲骨上的鍥刻文字是一種比西周金文還要早的文字。20世紀以來,有關人員進行了大量的發掘活動,特別是1936年第十三次發掘的127號坑,出土了甲骨17096片,成為甲骨出土最多的一次。到目前為止,已出土了15萬片以上。甲骨文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文字體系,文字的發展已相當成熟,共有約5000多單字,已顯示了象形、指事、會意、假借、形聲、轉注等六種構字方法,而且“主語——謂語——賓語”的語序已基本固定。甲骨文已有從一到十和百、千、萬等13個記數單字,使用十位進制記數,出現了四位數,較大的數字是三萬。已有奇數、偶數、倍數的概念,并掌握了初步的運算技能。從甲骨文可知當時已有完整的六十甲子,用天干地支記日;有一月至十二月,甚至十三月的歷法。出現大量記時用的專名:天明前稱“妹”;6時左右稱“明”、“旦”或“旦明”;下午2時左右是“昃”;4時左右是“小食”,“小食”以后是“郭兮”;黃昏稱“小采”、“莫”;黃昏以后是“昏”或“夕”,還有日食、月食、新星的名稱。從書寫的工具、書法的技巧看,甲骨文已達到成熟的地步。文字大多用刀刻,表明刻寫者對字形的掌握已非常精熟;其中有朱書、墨書,表明當時已有毛筆,或先書后刻,或刻后填朱墨,大多都是直接刻成。甲骨文的筆畫無論是粗是細,都顯得遒勁,富有立體感,細而不輕,粗而不重,輕重疾徐表現得當,反映出鍥刻人對字和刀的掌握相當熟練。在行款上,有左行、右行、直行、橫行之別,文字結構自然靈活,布局參差錯落;在風格上按時期、書寫人的不同,或壯偉宏放,或纖弱頹靡,都體現了很高的書法技巧。

日食記錄

中國甲骨文中的日食記錄是世界天文學界公認的。《殷契佚存》第347片記載:“癸酉貞:日夕有蝕,佳若?癸酉貞:日夕有蝕,非若?”關于這次日食,雖然因推算方法的差異,所求得的發生日期不同,但大多數學者認為發生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早于古巴比倫的可靠日食記錄。根據文獻記載推算,最早的日食記錄還要早得多。《尚書·胤徵》篇記載夏代的一次月食,當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

制陶

新石器時代末期,龍山的陶工已經使用陶輪制造陶器,生產各式各樣的器皿。雖然商周時期青銅器生產已占優勢,但在制造陶器方面仍有重大發展,同時開始生產瓷土制造的白陶。在此之前,在仰韶已經使用過白黏土,但是只作為陶衣或簡單的表面裝飾。此時的白瓷土沒有鐵一類的雜質,用于制造厚厚的手工容器。陶器在形狀和裝飾上與銅器一樣。在陶胚完全硬化之前,白陶要刻上裝飾圖案。燒白陶所需溫度大致在1038℃~1149℃之間。瓷土缺少塑性,只能生產厚的器皿。不過,這種土又相當易碎,可能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商朝結束以后就不再用它來制造器皿了。迄今為止最早上釉的器皿在河南安陽已有發現。這種使壺罐變得不透水的重要工藝,經過了好幾個世紀才達到完善的地步。

商代宗教

商代的宗教觀念可以從殷墟出土的幾十萬片甲骨卜辭中得到反映。可見商人十分崇信天帝和祖先,形成了天帝為最高神,與宗法血緣制度緊密結合的國家性宗教。從商問卜的對象及卜辭中可以看出,商人相信有日、月、風、雨、雷等天空諸神和土、地、山、川等地下諸神。天帝有巨大的威力,支配自然界,主宰人類禍福,決定戰爭的勝負和政權的興衰。每逢戰爭,統治者便令巫師占問天帝。商人對鬼神的崇信還表現在他們的祭祀活動中。對于同屬天空神的風、雨、云、雷諸神,多用火祭。祭山川等地上神則采用沉埋法,如祭河就把牛羊、玉璧以及奴隸沉入河中。卜辭中祭地又寫作祭土,這與農業社會土地的重要性有關。卜辭中卻沒有明顯祭祀天帝的紀錄。既然天帝是主宰,為什么會沒有直接的祭祀活動呢?原來,在商代宗教,人的靈魂是不死的,也沒有輪回轉世之說,鬼魂永恒地留存于天地之間。商人祭祖不僅隆重,而且極虔誠、頻繁。據卜辭記載,商人祖先都是以忌日天干為廟號的,祭日與忌日相應。為了表示對祖靈的敬畏,商人花費了大量的犧牲品,家畜有牛、馬、羊、豕、雞等,數量多時可達上百。商人甚至還用人作犧牲品來祭祀祖先或殉葬。在河南安陽西北岡商王大墓區發現了191座祭坑,其中所埋無頭尸體、全軀人骨、人頭、祭器等物,證明是商王室祭祀祖先的公共祭場,被殺者除了少數親屬、隨從,多是奴隸和戰俘。商王奉于祖廟的神主稱為“示”,“大示”是直系先王,“小示”是帝系先王。祭祀“大示”用牛牲,祭祀“小示”用羊牲。

商代服裝

商代手工業頗為發達,已粗具規模,使人們在裝飾自身方面邁開了一大步,穿著實行上衣下裳制。 商代已能生產各種各樣的麻絲制品,絲織品除絹外,還生產出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織品綺。穿著也反映了社會階層和風俗習慣。中國古代以“衣”作為各類服飾的統稱,分為頭衣、體衣、脛衣、足衣、寢衣。在春秋時期以前,沒有褲子,男女都穿裙,所以當時的裳實際上就是裙。早在夏代,衣和裳就有一定程度的分離。夏、商、周時期的服飾,多為上衣下裳制,如元端、褶、襦裙。元端為國家法定服裝。褶是上身穿褶下身穿的一種服式,襦裙指上襦下裙的女服,二者皆于東周以后流行。

商代學校

商代的學校分為序、庠、學、瞽宗等,商代的序和夏代的序沒有多少區別,都具有習射等職能,是講武習禮的場所。學有“左學”、“右學”之分。甲骨文表明了商代學校已有讀、寫、算教學,出現了作為教材的典冊。《尚書·多土》中有“唯殷先人,有典有冊”的句子,說明商代學校具有讀書寫字的教學條件。由于幾乎事事占卜,同宗教有密切關系的數術成為商代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具有官師合一的特點,即執掌國家宗法祭典大禮的職官往往是在學校教授禮樂知識的教師,這種身兼兩職的職官和教師統稱為“父師”。商代奴隸主貴族為了培養自己的子弟,鞏固奴隸制國家的統治,建立了序、庠、學、瞽宗等學校,教師由國家職官兼任,教學內容以宗教和軍事為主,此外,還有倫理和一般文化知識。“六藝”教育初露端倪,為后世的教育開辟了道路。

精美玉刻

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去世,陪葬有許多精美的玉石雕刻。墓葬在1976年發掘于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西北,保存完好。其中出土玉器共755件,是迄今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另有63件石器、47件寶石器。玉器以青玉最多,白玉、青白玉、黃玉、墨玉等次之,石器以大理石、石灰巖等為原料,寶石器由綠晶、瑪瑙、綠松石、孔雀石4種材料加工制成。有琮、圭等禮器,簋、盤兩種玉雕,豆、 瓿、斛等石雕禮器,石磬類石器,戈、矛、戚、鉞、大刀等儀仗用玉制兵器。腰插寬柄器玉人,身著交領有花紋長服,腰束寬帶,頭部有圓箍狀的束發,額裝卷筒狀裝飾。人物面部無表情、雙目突出的特點正是當時流行的雕刻裝飾手法的體現,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

原始青瓷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商朝中期,青瓷開始出現,在河南、湖北、河北、江西等地都有原始青瓷的產地,其中又以長江下游為盛。它以含鐵量低于1.5%的高嶺土為原料,坯體施青色石灰釉,經過1200℃左右窯溫燒成,胎質堅硬細密,胎色青中泛白,故稱青瓷,亦稱為原始瓷。原始青瓷首先在長江下游得到了較大發展,在商、西周多用泥條盤筑法,部分產品在器表也留有拍印殘痕,如瓷刀、瓷紡輪等。原始瓷釉不斷發展,北方最遲在仰韶文化時,就發明了在陶器表面上涂白色涂料,即所謂“白衣”、“陶衣”的工藝;在南方,湖南澧縣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就采用了千峰翠色陶衣的技術。商、周的原始瓷釉叫石灰釉,它的主要優點是熔融溫度較低,高溫黏度較小,釉面光澤好,硬度大,透明度亦較高。白陶、印紋硬陶的發明和發展,分別在胎質、釉質上為原始瓷的出現準備了條件,使原始青瓷變成了現實。

三星堆雕像

距今3000余年前,蜀地先民創造了具有很高價值的青銅雕塑藝術品。1986年在四川省廣漢縣三星堆蜀文化遺址發現了大量青銅人頭像,反映了蜀文化的藝術成就及其地域特點。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商代大型青銅器雕塑作品,以人物雕像最具特色。青銅人頭像的大小與真人相當,共10余件,有貴族頭像,也有奴隸形象。青銅人像都頭戴冠帽,頸部有衣領等。 面部均作夸張的表情,五官線條清晰有力,眼大,呈杏葉形。耳朵形如扁尖的扇子,耳垂有穿孔,形象堅毅。其中有一具完整的全身銅像,高達1.70米,形象生動,服飾華麗。三星堆還出土有青銅方座立人像、人頭像、人面像、人面罩及雕刻于其他器物上作為裝飾的人頭像。其精致優美說明了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十分成熟,表明了商周時期確實存在著獨立的雕塑藝術品,并且具有高超的技藝水平和宏大的規模。

金銀器

3000多年前,中國金銀器工藝產生,在以后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曾產生過無數優秀的制品。金銀器是以貴金屬黃金和白銀為基本原料加工而成的器皿、飾件等。在物理性能方面,金不怕氧化,不易生銹,不溶于酸堿,延展性較好,而銀在這些方面都不及金。金銀器的制作工藝主要有熔煉、范鑄、錘、焊接、炸珠、鐫鏤、抽絲、掐絲和鑲嵌等。我國最早的金器產生于商代。在河南、河北、北京、山西等地的商代遺址和墓葬中均有金器出土。其中商殷中心區域出土了金片、金葉、金箔等飾件。北京平谷商代中期墓葬中出土的金臂釧、金耳環等,經化驗含金達85%,雜有較多的銀和少量的銅。商代晚期金器主要出土于山西石樓后蘭家溝,這里可能就是商代的北方,這批金器應該是商文化與北方文化的結合。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還出土了金耳環和金貝等。中國金銀器工藝在商代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尤其是北方少數民族地區。

青銅兵器

商代晚期,青銅兵器已經廣泛使用。王室近衛部隊、商軍主力和戰車兵均已裝備青銅兵器。但一些消耗特別大的兵器如箭鏃等則仍為骨石和蚌質。這一時期,不但青銅兵器數量激增,而且器類齊全,形成了包括格斗兵器(戈、矛、戟、鉞、刀)、射遠兵器(弓箭)和防護裝具(胄、甲、盾)的完備組合。由于青銅冶鑄技術的發展,青銅兵器已能用純銅、錫和鉛來冶鑄,增加了兵器的硬度;又出現了青銅胄表面鍍錫的做法,既可防銹又更為美觀。

豕尊

這件青銅器由考古工作者于1981年在湖南湘潭發現。尊口呈橢圓形,位于豬的背上,尊口上有蓋,蓋上裝飾有華冠立鳥。器物外觀比較逼真,有栩栩如生之感。器身呈站立姿勢,整體比例關系與細部結構都比較精確,面部比較長,兩顆獠牙露在外面,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周身紋飾復雜多變,又和諧統一。其頭部施云狀紋;四肢為倒立的夔龍紋,以云雷為底;頸部、腹部則是面積較大的鱗甲紋。各種紋飾的變化與配合處理得恰到好處。以豕為尊,在中國青銅鳥獸尊中十分罕見,而這種紋飾精美、形象逼真、富有裝飾性的豕尊更顯珍貴。

四羊方尊

商代晚期青銅酒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寧鄉縣月山鋪,是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其主體為商代流行的方尊樣式,造型莊嚴、雄偉。四角各鑄一只大卷角羊,瘦勁的羊腿抵附于圈足之上,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全器以精美細膩的花紋裝飾,羊頭飾滿雷紋,羊頸部、腹部飾以鱗紋,胸部為高冠鳥紋,鳥足附于羊腿上。頸部為夔龍紋組成的蕉葉紋和帶狀的獸面紋,圈足及浮雕的羊腿之間飾有倒夔龍紋。線條光潔剛勁,繁簡疏密得當,雕琢精細。四羊方尊集繪畫、線雕、浮雕、分鑄、合鑄為一體,把平面紋飾、立體雕塑、器皿和動物形態有機結合起來,成為青銅器時代最珍貴的藝術品。

四羊方尊 商代

巨大的方形口,長頸,折肩,淺腰腹,高足,四面和每面中都有脊。它將器物的造型設計與藝術裝飾高度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司母戊鼎

商代晚期王室青銅祭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武官村。鼎的腹部作長方形,上面豎立兩只直耳,下承4根圓柱形鼎足,高1.33米,長1.1米,重875千克,是目前我國已發現的最大的古代青銅器。鼎腹內有銘文“司母戊”3字,是商王為祭祀其母而作。鼎體飾以饕餮紋,耳上鑄有兩虎相向張口吞食一人頭的形象,耳、身、足分別鑄成后再合成一個整體,充分反映了商代鑄造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水平。它也是目前世界青銅文化中最大的一件青銅器。

4.民族

商朝的方國

在商王朝的周圍,還聚居著許多大小民族,即“多方”、“多邦方”。其方國首領稱“白(伯)”。方國有土方、井方、羌方、召方、巴方、亙方、人方、印方、尸方、危方、林方、馬方、龍方、虎方、箕方、鬼方、盂方等。商代自武丁時期起,曾長期大規模對外族外邦作戰,先后征服了多方及其他小國。

商王為抵御外族外邦的侵擾,亦為擴大自己的領土,掠奪奴隸和財物,經常向外族征伐,尤以武丁及帝乙、帝辛時為盛,對方國的征伐要征集眾多的兵員,時間也相當長。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帝乙征人方,往返一次幾乎歷時一年。商王朝經過一系列對外用兵,成為疆域遼闊的強大國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掖市| 临江市| 钦州市| 万全县| 岳普湖县| 唐山市| 闵行区| 安仁县| 宜君县| 年辖:市辖区| 天水市| 定南县| 崇义县| 宝丰县| 保定市| 六枝特区| 黄山市| 邹城市| 法库县| 巴青县| 寿阳县| 丰城市| 阜南县| 绿春县| 乃东县| 云安县| 堆龙德庆县| 寻乌县| 金溪县| 二连浩特市| 泸溪县| 常熟市| 英吉沙县| 庆阳市| 资溪县| 疏附县| 兖州市| 温州市| 南郑县| 平顶山市| 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