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辦事的分寸和尺度
第一節 求人辦事善謀劃
在求人的理由上做文章
求人辦事也要名正言順,要有個理由,有個說法,給個交代,或找個借口,做個解釋。在求人的理由上做文章,實際上就是為自己的求人辦事尋找個好借口。
人是理性的動物,不論什么事情,總希望能給別人一個說法。即使是個無賴之人,也不愿讓人說自己無理取鬧,他們總會有自己的“歪理”。皇帝殺臣子、除異己,也得給文武大臣有個解釋,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在求人辦事中,我們也總要為自己找個借口。借口隨處都需要,只是編造技術有好有壞。
借口,其實就是“沒理找理”,所以找借口時要繃起臉來,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方能得逞。
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有一個印度人因偷竊被當場捉到。不料,小偷一點兒也沒有畏縮,反而理直氣壯地說:“如果我拿了東西又逃走,那才算是偷,但我現在只是拿到東西而已,大不了把東西還給你罷了。”說完他就大搖大擺地走了。
對錯且不論,但這小偷確實是尋找借口的高手,在我們看來,這個小偷本應該是理屈詞窮,誰也不會想到他還有什么可以狡辯的了。但他卻還能理直氣壯,并說出一定的邏輯,這確實不簡單。
當然,這里并不是鼓勵大家采取拒絕承認錯誤的態度或學習顛倒黑白的行為。這里強調的是,有些人面對初次見面的人,就以理虧的口吻說話,這種無謂的謙卑,反而會使自己站不住腳,并無益處。找人辦事,總是要找一定理由的,但具體應該怎樣找理由就應該多下一番工夫了。
以廣告人為例,他們可以說個個都是找借口的高手,當速溶咖啡在美國首度推出時,曾有這樣一段故事。
公司方面本來預測這種咖啡的“簡單”、“方便”會大受家庭主婦的歡迎。沒想到事與愿違,其銷售量并未猛增。姑且不論味道問題,大概是因為“偷工減料”的印象太強的關系。因為在美國,到那時為止,咖啡一直都是必須在家里從磨豆子開始做起的飲料,只要注入熱水就能沖出一大杯咖啡來,怎么看都太過簡單了。
所以,廠商便從“簡單”、“方便”的正面直接宣傳,改為強調“可以有效利用節省下來的時間”的廣告戰略—“請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在丈夫、孩子的身上。”
這種改變形象的做法,消除了身為使用者的主婦們所謂“對省事的東西趨之若鶩”的內疚。因為“我使用速成食品,一點兒也不是為了自己的享樂,而是因為可以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到家人身上之故”。此后,速溶咖啡銷售量年年急速上升,自是不在話下。
人都是這樣,辦事情講究名正言順,你給他一個名,他是很樂于做些自我欺騙、掩耳盜鈴的事的,尤其是事情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實際上,嗜酒者從不主動要求喝酒,卻以“只有你想喝,我陪你喝”,或者“我奉陪到底”、“舍命陪君子”這類借口來達到心愿,表面上既不積極也不反對。
這方面,我們中國人尤其擅長,即在辦某件事時總要找個理由作為依托,這樣才算圓滿。而且在這種理由的掩蓋下,即使他知道是自己的責任,也會一味推卸。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先替對方準備好借口,對方就不會再推辭。比如,送禮給人時,先要說:“您對我太照顧了,我不知如何感激,這是我一點小意思,請您接受。”由于有了借口,所以對方減少了內疚意識,定會欣然接受禮物。
總之,在求人辦事時,先在理由上做足文章,為辦事找個臺階。
培養主動的結交意識
“對方應該主動拜訪我”、“對方應該先開口和我說話”、“對方應該……”每個人的腦海里很容易就闖入這樣的念頭。在人們的心里,這似乎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反應。
這些念頭雖然已經變成自然的反應,但是,它們卻不是待人接物、求人辦事應有的正確態度。如果你一直固執于友情應該由對方主動給予的原則,你將交不到朋友,你的影響力也會受到局限。
不論在什么場合下,忽視別人都是不可原諒的過錯。
事實上,主動和別人打招呼是大部分領導者共有的特征。如果你有機會參加大規模的會議,不妨仔細觀察那些游走會場,到處向人打招呼,到處向陌生人自我介紹的人,他們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那些會走到你面前說“我是×××,請多指教”的人,都是現在或未來的大人物。你仔細思量、細心觀察,將會發現他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愿意主動并且熱心地結交朋友。
有些人這樣解釋這種行為:“我或許對他并不重要。但是,他對我卻非常重要,所以我必須主動接近他。”
陌生人主動向你開口,至多你會認為他冒昧失禮,卻不會因此感到憤怒。你主動和不認識的人說話,會得到許多好處。
你一開始便要主動向別人打招呼,因為你的招呼會使他感到舒服,你也因此可以放松心情。你的主動一定會有所回饋,那就像在寒冷的早上,你必須先預熱引擎才能發動車子是一樣的。
有主動的結交意識,你才能認識更多的朋友,并因此得到更多的幫助。
現在,通過經營服裝發展起來的法姬娜集團年營業額已逾億元。談到自己事業的成功,潘高釗總是說,全賴有朋友幫忙。結交朋友可以說是潘高釗的制勝法寶。
潘高釗出生于浙江溫州的瑞安。家中孩子眾多,他是老小。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開始做生意,家境也隨之富裕起來,他也被經商的環境熏染。潘高釗說,母親從未教過他經商的秘訣,只告訴他要把握好人生的三樣法寶:學文、練武、交朋友。這幾樣法寶可以說讓他受益終身,尤其是交朋友這一點,潘高釗做得最是賣力。
后來哥哥做生意不慎,賠了大錢,家道中落,潘高釗受到很大震動。于是他做出違背母親意愿的決定:下海,不再讀書。1984年,17歲的潘高釗開始挖掘人生的“第一桶金”。他用扁擔挑了一擔松緊帶,幾經周折到義烏去賣。見到潘高釗小小年紀如此辛苦,義烏一位商家可憐他,當場就把松緊帶全部買下。這可是潘高釗平生賺到的第一筆錢,盡管只有幾十塊。
1986年,潘高釗去了一趟蘭州,攬些廢舊物資的生意來做。懷揣母親塞給的200元錢,他上了火車。那年頭,在火車上坐軟臥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高干,另一種是個體戶。于是潘高釗總是有意無意地往軟臥車廂跑,希望因此結交一些可以進行業務往來的朋友,這還真的非常有用。他的一位很好的朋友就是和他在軟臥車廂下象棋認識的。
潘高釗以真誠的態度結交了一些對自己幫助非常大的朋友。雖然有朋友協助,潘高釗未必每事必成,但卻為他日后的成功埋下了伏筆。正因為如此,朋友被潘高釗稱為無形資產。
可見,主動結交朋友會給自己的事業帶來很大的幫助,但是在結交之前就要有一種主動結交的意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主動結交別人時,主動向別人進行自我介紹是非常有用的,可是一般人都不會主動向別人作自我介紹,他們大都等待別人來打開僵局。這對于結交別人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你應該積極學習大人物主動向人作自我介紹的勇氣。只要你認為沒有什么事可以令你膽怯,你就不會畏懼。何況你只是要去認識他,并且讓他也認識你罷了!
在財經界、文藝界、政界和學術界,那些執牛耳的大人物,都是極富人情味的人,他們都是容易打動人心的專家。
善于運用認同術
對待朋友,應該盡量抓準每一個機會增進交往,和朋友達成共識。例如,及時地給予對方雪中送炭式的幫助,會拉近你和朋友的距離,使朋友對你更加忠誠。人生難免遇到困境,在朋友遇到困境時及時給予各方面的援助,是增進友誼的有效手段。只有友誼增進了,以后求人辦事才會更加順利。
學會與朋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當朋友獲得成功時,及時地、由衷地祝福朋友,分享朋友的喜悅,會使朋友更加快樂,并會感激你對他的祝賀。當朋友有困難時,應幫助他渡過難關,真正地體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精神。
如果朋友對你的某些行為流露出不滿甚至批評時,應該弄清友人不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時可能是朋友誤會了你的意思,而有時或許是由于你的粗心沒能照顧到對方的情緒,使對方產生不滿,但無論何種原因,你都應該諒解朋友,坦誠地向對方解釋自己的行為,甚至賠禮道歉,以化解對方的不滿,求得對方的原諒。
與朋友交往時應多強調精神因素,淡化物質上的交往。交朋友時以對方的道德品質、脾氣和性格是否與自己的相投作為擇友標準,不要以貧富貴賤作為擇友標準。與朋友交談或來往時應強調精神上的交流,例如聊一聊最近的生活感觸,互相給予鼓勵和支持等,不要一味地談錢、談物質,這樣會給對方很不好的印象。當對方遇到物質方面的困難時,應慷慨給予對方物質幫助,不要吝嗇,這樣會使朋友覺得你是一個真正的朋友。人們所交的朋友一般是年齡相仿的人,但如果與跟自己年齡相差很大的人交朋友,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年人遇事經驗豐富,年輕人遇事熱情有沖勁,兩者的交往可以取長補短,所以社會上也不乏“忘年之交”。
人與人交往的最好結果是心與心的相通、志與志的相合、心理與心理的相容和分寸適度的距離感。無論哪方面,都應該力求達到一種“求同存異”的效果。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因此在經歷、教育程度、道德修養和性格等方面也各不相同,這些方面的差距不應成為友誼的障礙。友誼的長久維持應該是正確對待這類差距的結果。應該承認自己和朋友在對待事物方面的差距,承認這種差距,適應這種差距,雙方可以有爭論、有辯解,從爭論中尋找兩人的契合點,求同存異。在涉及精神信仰的因素中應尊重對方,在涉及認識水平的問題上應通過暗示、影響等方面使對方認識到你們之間的差距。總之,有時保持這種差距,比強迫對方或自己改變以縮短差距要可行得多。
當然,朋友之間在興趣愛好上有距離是司空見慣的事,如何才能使朋友之間的愛好協調起來呢?一般來說,朋友之間的興趣愛好是相近的,但有時又是截然不同的。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尊重彼此的興趣愛好,互相取長補短,如此不僅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還能使友誼更上一層樓。在交朋友時,應注意多結交一些與自己興趣愛好相去甚遠的朋友,這樣可以使自己見聞更廣闊,思想更活躍。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感。”朋友之情再深,也沒必要天天黏在一起,因為相距越近,越容易挑剔對方的缺點和不足,忽視對方的優點和長處,長期下去,會導致矛盾的產生甚至斷交。如果朋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使朋友彼此忽視缺點,而發現的是對方的優點和長處,并對對方有所牽掛,這樣友誼就易于維持下去。
總之,不管怎么樣,對朋友要善于運用認同術,著力達到“求同存異”的境界是最主要的。這樣才能維持長久的友誼,經營完善自己的關系網絡。
織一張好的關系網
有的人為了使自己辦事更加順利,于是整天忙忙碌碌,結識很多人,整天為應付自己找來的關系而叫苦連天,網織得很大,但漏洞百出,而且又有許多死結,結果使用起來沒有實績,撒進“海”里網不到“魚”,辦不成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這時就要理順關系網,該增的增,該刪的刪,該修的修,該補的補。
要編織一張好的關系網,不妨采取以下步驟:
1.篩選
把與自己的生活范圍有直接關系和間接關系的人記在一個本子上,把沒有什么關系的記在另一個本子上,這樣篩選之后,就能分清輕重,區別對待了。
2.排隊
要對自己認識的人進行分析,列出哪些人是最重要的,哪些人是比較重要的,哪些人是次要的,根據自己的需要排隊。這樣你就會很快明白該求什么樣的人幫忙。
由此,你自然就會明白,哪些關系需要重點維系和保護,哪些只需要保持一般聯系和關照,從而決定自己的交際策略,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時間。
3.對關系進行分類
生活中一時有困難,需要求助于人,有的事情往往涉及很多方面,你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援,不可能只從某一方面獲得。
比如,有的關系可以幫助你辦理有關手續,有的則能夠幫助你出謀劃策,有的則能為你提供某種信息。雖然作用不同,但對你可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分門別類,對各種關系的功能和作用進行分析、鑒別,把它們編織到自己的關系網之中。
編織關系網其實并不難,但是要把它的內容落到實處就不那么容易了。一是要識門,也就是說,對于與自己求助的事情有重要關系的部門人員一定要清楚、熟悉他們的工作內容和業務范圍;二是要識路,也就是說,要熟悉辦事的程序,先從哪里開始,中間有哪些環節,最后由什么部門決定,都應非常清楚,省得跑來跑去,重復找人。
有了清晰的關系網后,聰明的人就會懂得如何保護和維系這張網,使它一直有效。他應該不斷與網里的人保持聯系,加深彼此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保持舊的關系,發展新的關系,使自己的關系網越來越豐富。
4.隨時調整關系網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一個合理的人際結構,也必須是能夠進行自我調節的動態結構。這反映了人際結構在發展變化過程中前后聯系上的客觀要求。
所以,你需要不斷檢查、修補關系網,隨著部門調整、人事變動及時調整自己手中的牌,修補漏洞,及時進行分類排隊,不斷從關系之中找關系,使自己的關系網一直有效。
在實際生活中,需要調整關系網的情況一般有3種:
(1)奮斗目標的變化。也許你的奮斗目標已經實現,也許你的奮斗目標變了——比如棄政從商,這需要你及時調整關系網,以便為以后的大戰商海提供有效的服務。
(2)生活環境的變動。在當今這樣的信息社會,人口流動性空前加快。本來在A地工作的你,忽然到B地去工作,這種環境變動,勢必引起人際關系結構的變化。
(3)某些人際關系的斷裂。天有不測風云,朝夕相處的親人去世了,在悲哀的同時,不能不看到人際結構的變化。
雖然,調整關系網有被動調整和主動調整兩種,但不管是何種調整,都要求我們能迅速適應新的人際關系結構。
此外,在與朋友交往時,你需留心地記錄下和對方有關的各項事情,針對朋友的需求及特質修正自己的態度及方法,這樣才能有效地搞好人際關系。能打動對方的周全的準備則需要完整的情報,你不妨建立一個聯絡簿,聯絡簿就是情報的記錄,完整的聯絡簿可以幫助你增強交際手腕。
不管怎樣,如果你想把事情辦理得又快又好,那么就趕快為自己編織好一張有效的關系網,并細心維護、隨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