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辦事藝術 全知道
- 邢群麟
- 5764字
- 2019-01-02 20:19:07
第二節 做人是道,辦事是術
辦事可以失敗,做人不能失敗
曾被歐陽修稱之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大文豪蘇軾,因其在詩詞、散文創作上的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蘇軾在總結自己坎坷一生的教訓時,很懊喪地嘆息說:“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蘇軾何出此言?
他在政治上、官場上的表現應該說是失敗的。史書上記載,蘇軾有一天下朝后,兩手撫摸著自己的便便大腹問家人:這里面是什么呢?有的說是滿腹文章,有的說是滿腹機關,只有他的愛妾王朝云一語中的:“一肚子不合時宜。”蘇軾長嘆一聲:“知我者,朝云也。”就是說,連他自己也明白,“不合時宜”是他一生坎坷的主要癥結。
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杰”。蘇軾在政治上可謂是一輩子都不識時務,他一貫自恃聰明,誰當權他就反對誰,不分主次,不分環境,不管上下,只要不符合他的意思,就堅決反對。王安石推行變法,他反對;司馬光上臺復舊,他也反對;程頤、程顥提出新的理學觀念,他也反對……不可否認,他的反對意見也有對的。然而,不分青紅皂白,為表現自己與眾不同、有獨到的見解,鉆牛角尖,便積怨眾多,四處樹敵,導致一生多有波折和磨難。盡管他為國為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往往因為方法上過于簡單直白,反而欲速不達,甚至適得其反。他后來遭人嫉妒、陷害,幾度入朝,反復被貶,都與此很有關系。
歷史上類似蘇軾的不乏其人。古今中外一些有點才氣的人物,所以懷才不遇、其志難展,除了客觀原因之外,很大的因素在于其自身的問題。他們有的恃才傲物,唯我獨尊;有的脫離實際,脫離人民,“世人皆醉我獨醒”;有的自以為滿腹才學,其實只會紙上談兵。蘇軾的才氣如果能得到賞識,并運用到政治上,更多地為國民服務,可謂是一件幸事。千年之后我們也只能替蘇文豪遺憾,一腔抱負遺恨在做人的失敗上。
做事失敗可以重來,做人失敗卻不可重來。這令多少仁人志士遺憾終生臨近入土才恍然醒悟,晚矣。
以人為本是辦事的基本點
一個人如何走向成功,有很多方法,不過,有一條原則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應該學會以人為本,時刻把“人”放在心上。
我國沿海某大城市一家酒店懂得把“人”時刻放在心上。中國人好面子,在酒店請客往往不免鋪張,點的菜經常吃不完。該酒店推出了一項服務,每當顧客點菜超過一定數量時,服務員就會善意地提醒消費者:“本酒店的菜分量很足,據測算,您點的菜已足夠消費,請酌情點菜,以免浪費。”酒店一般都是按顧客的消費量收錢的,顧客消費得越多,酒店的利潤越大,然而,這家酒店卻不謀求眼前的這點利益,而是主動為顧客著想。
時刻把“人”放在心上,可以給我們事業的成功帶來很大的好處。你對別人付出關心,才可能去想別人擁有什么、缺少什么,可以為他們做什么,從而發現做類似事情的人沒有發現的空白點,找到實現輝煌人生的機會。世界永遠是人的世界,人的需要是社會最基本的需要,只有以人為本,你的工作才算是找到了入門鑰匙。
日本NHK廣播技術研究所的做法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由于生理原因,老年人聽廣播,往往因為播音員語速太快,難以理解全部內容。NHK廣播技術研究所開發了一種裝置,其特點是變換廣播中播音員的語速,保證老年聽眾能“慢慢聽”。慢速收音機不僅可讓老人安心地“慢慢聽”,還可保證下一個節目仍能照常開始。收音機里安裝了一種具有記憶廣播聲音和變換廣播語速等功能的小型電腦,它能自動縮短廣播時句與句的“間隔”,在收到廣播信號后,將其轉換成數碼信號,以緩慢速度播放出聲音;如果放慢得太多,又會稍稍加快,以免耽誤后面的節目。這種慢速收音機一上市,就深受日本老人的歡迎。據悉,此項技術除了用來聽廣播,還可廣泛應用于助聽器、步話機、電話、手機,從而極大地方便了老年人。
正是這種把“人”放在心上的經營觀念使他們一方面贏得了“關愛消費者”的社會美譽,另一方面又獲得了巨額經濟回報。
把“人”放在心上,從中尋找商機,也要講究點方法。首先你要學會從人的基本需要入手。人的基本需要潛藏著無限商機,只要你認真地去挖掘,它們也許就是一個金礦。慢速收音機和酒店的提醒服務其實就是這種理念的具體實踐。其次,我們得有第一個吃螃蟹的精神。一般的人都有這樣一種思維:沒人做過的事,無經驗可以依傍,無教訓可以吸取,是風險最大的,但我們唯獨很少想到事情的另一面:沒人做過,它的好處也沒有人得過,你第一個去,什么樣的寶貝都可能入你囊中,事業成功的機會無形中便大了許多。人生的風險總是與它的收益成正比的,否則,這世上的冒險者就不可能像現在這樣野草般地“鉆”出來。
征服別人的方法有許多種,動聽的話、強硬的手段,但沒有哪一種力量比征服別人的心靈更起作用。商場也是如此,最強大的力量在心中,讓自己的工作與別人內心的渴望完美結合。
做人是道,辦事是術
不要認為術總是反面的、詭計的,事實上,術是做事的必需技巧,只要術不影響道的本質。
朱勇被公司炒了魷魚。很多人不理解,因為他的銷售業績一直不錯。他的一個好朋友問他,他才道出了其中的緣由。
有一次,朱勇陪同老板參加一個高新技術產品洽談會。在飯廳就餐的時候,有一個人陰沉著臉沖他們走過來。
朱勇認出他曾經是公司的競爭對手,因為在一次商戰中被打敗,而且敗得很慘,使其所在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所以被炒了魷魚。他從此對朱勇的老板懷恨在心,從對手變成了敵人。這次忽然在洽談會上遇見,他揚言讓朱勇的老板等著瞧。朱勇情不自禁地看了一眼老板,老板很緊張地說:“小心他。”
那個人走到老板對面,倒了一杯葡萄酒端著,沖老板陰險地一笑,突然將葡萄酒向老板的臉潑去。老板沒來得及做出反應,就被潑了個正著,紅色的葡萄酒順著臉向下淌,仿佛滿臉鮮血。老板摸起餐桌上的紙巾擦拭的時候,那個人已經瀟灑地走了。
朱勇當時愣在那兒了,他醒過神來的時候,老板已經轉身離開了餐桌。周圍的人都好奇地沖他們張望著,有的人還竊竊私語。
從此,老板就不再給朱勇好臉色看。朱勇明白,老板肯定是這樣想的:我已經提醒你了,你應該擋住那杯酒,或者在對方還沒潑出酒的時候先把矛盾化解了,至少也不能讓對方那么瀟灑地離開,怎么也該沖上去理論一番。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了,朱勇也想通過努力工作,為公司多創造效益來彌補對老板的歉意,但是老板根本不領情。在年底的裁員中,他理所當然地被裁掉了。
人事部在他的解聘通知書上寫的辭退理由是:“缺乏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
在職場中,當你同老板在一起的時候,老板一旦處于丟丑的邊緣,你一定要積極應對,而不是做一個冷漠的看客。如果不能避免老板丟面子,你應趕快躲開,而不是目擊老板受辱。如果有一絲可能保全老板的面子,就要沖上去挽救,即使保全不了老板的面子,老板也會理解你。如果你在危機面前無動于衷、束手無策,甚至幸災樂禍地看老板的笑話,老板一定不會給你好果子吃。
做人是道,辦事是術。道合理地用在術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術不斷地積累才能總結為道。朱勇之所以成為老板心中的痛,是因為他沒有術的運用,沒有術的經驗,更談不上道了。
做人與辦事的統一
“做人”是“辦事”的前提,也可以說,“做人”是“辦事”的舵手、風向標,只有方向正確了,所做的事情才能發揮它的正面價值,否則,不僅可能產生不了預期效果,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辦事先做人是為人處世、工作生活中的一條金科玉律,我們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煉內功,提高自己的品質修為,人做好了,事才有可能做好。只把眼睛盯在事上,無視或輕視做人,最終也是不能把事辦好的。
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多能干,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辦事,那么他最終的結局肯定是失敗。做人辦事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
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渴望著成功,而且很多有志之士為了心中的夢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卻很少。這個問題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從表面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簡單,有誰不會呢?其實不然,比如說你當一名教師,你的主觀愿望是當好教師,但事實上卻不受學生歡迎;你去經商,你的主觀愿望是賺大錢,可偏偏就賠了本。拋開這些表層現象,去發掘問題的癥結,你就會發現做人做事的確是一門很難掌握的學問。
辦事先做人,是因為人格在空間上決定了辦事的空間;做人先做事,是因為人的各種素質只有在辦事中才能形成;人的本質,只能在辦事中才能展開;人的潛能,只有在辦事中才能開發;人的能力,只有做事中才能發揮;人的成就,只有在做事中才能取得;人的夢想,只有在做事中才能實現。做事即做人,做人即做事,是因為做事和做人二者是內在統一的,沒有先后之分。
沒有先后之分,并不是說沒有高下之別。做人是主導,做事是基礎。
有一華僑,在國外事業做得很大,但思鄉情重,想出資在家鄉辦廠。
消息傳開后,很多人紛紛與他聯系,愿意與他合作在家鄉開辦工廠,因為大家都看到此事有利可圖。這讓老華僑在挑選合作者上面犯了難。
最后,他在眾人之中挑了兩個比較合適的人選,想在他們二人中挑出來一個與自己合作,并把他在國內投資的所有經營都交給他管理。有一天,他叫來那兩個人說:“我本人沒有什么愛好,唯獨酷愛下棋,今天,你們誰下棋贏了我,我就會與誰合作。”
那兩個人也是下棋高手,棋都下得極好。第一個人與老華僑下了起來。最后老華僑以微弱的優勢戰勝了那個人。
第二個人很精明,在下棋當中,老華僑轉身去倒了一杯水,第二個人以為他不在意,偷偷換了一個棋子,其實這一切全被老華僑從玻璃的影像上看到了。最后,第二個人獲得了勝利。
后來,老華僑選擇了下輸了棋的那個人來管理自己在國內的事業。
老華僑說,第一個人雖然沒有贏我,但是他卻是憑著自己的實力沒有想著去耍小計謀,誠心誠意地與我對弈。這也是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問題,從中可以看出他是可信的。而第二個人卻偷換了一個棋子,雖然這是一個小事情,但是卻可以看出他的品質低下、為人不誠,與這樣的人合作是不能讓我放心的。
沒有做事,做人沒有根基,做事是我們立身成人之本。我們懂得做事,就永遠有可以付出的資本。做事越多,付出越多,收獲越大;懶惰越多,收獲越小。人生就是由這樣一種慣性趨勢操縱著,我們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做事,這種慣性趨勢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人生的價值通過他所完成的事顯現出來。在理想的界面,做人與做事是一致的;做人的直接目的就是做事,人以此為生存手段,并以此充實自己;做事是實踐自己的現實能力,也是達到做人成功的唯一途徑。
做人辦事不要鋒芒畢露
“大智若愚”從字面上理解,即最高的智慧接近于沒有智慧,接近于木訥,接近于愚。智慧(尤其指的是智術)如果過于外露,仍然稱不上高級的智慧,“聰明反被聰明誤”,“多智則謀”,一個人過分地精于算計反而會被人算計。
“大智若愚”,重在一個“若”字,“若”設計了巨大的假象與騙局,掩飾了真實的野心、權欲、才華、聲望、感情。
從做人的原則來看,“大智若愚”體現為以靜制動、以暗處明、以柔克剛、以反處正之道,表現為降格以待的智慧。如果要克敵制勝,那么可以在不受干擾、不被戒懼的條件下,暗中積極準備,以奇制勝,以有備勝無備;如果意圖在于獲得外界的賞識,愚鈍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對自己的期待,而實際的表現卻又超出外界對自己的期待,這樣的智慧表現就能出其不意,引人重視。“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現不平凡,在消極中表現積極,在無備中表現有備,在靜中觀察動,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積極、比有備、比動、比明更具優勢,更能保護自己。
美國第九任總統威廉·亨利·哈里遜出生在一個小鎮上,他小時候是個文靜怕羞的孩子,人們都把他看作傻瓜,常喜歡捉弄他。他們常把一枚5分硬幣和一枚1角的硬幣扔在他的面前,讓他任意撿一個,威廉總是撿那個5分的,于是大家都嘲笑他。
有一天,一位好心人問他:“難道你不知道1角比5分值錢嗎?”
“當然知道,”威廉慢條斯理地說,“不過,如果我撿了那個1角的,恐怕他們就再也沒有興趣扔錢給我了。”
愚、拙、屈、訥都給人以消極、低下、委屈、無能的感覺,完全是一副弱者的表現,使人難以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會使人放棄戒懼或者與之競爭的心理,對它加以輕視和忽視。但愚、拙、屈、訥有時卻是為了迷惑外界而人為制造的假象,目的正是為了減少外界的壓力,松懈對方的警惕,或使對方降低對自己的要求,而使自己輕松獲益。
塔克文是羅馬的最后一代國王,他殘暴地殺害了布魯圖斯的父親和哥哥。布魯圖斯裝成傻子才得以幸免。布魯圖斯裝傻子裝得極為逼真,以至于國王認為他可以作為笑料被留在宮中任意行走。國王經常把他當作開心的玩物。
羅馬有個美女圣瑟雷提亞,她已經嫁了人,卻被國王搶進了宮,但她拒不從命,為了貞潔和自由而自殺了。
這時,布魯圖斯去找這個美女的丈夫和父親,要他們發誓為她報仇。他揭去了傻子的偽裝,用慷慨激昂的演說動員起人民,又贏得了軍隊的支持,終于推翻并驅逐了國王,結束了羅馬的專制時代,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布魯圖斯和他的戰友考拉提督斯當選為首席執政官。
這種甘為愚鈍、甘為弱者的做人之術實際上是精于算計的淵藪,使自己不露真相,從而達到麻痹和迷惑敵人,取得最后成功的目的。
做人有做人的法則和技巧,做事有做事的規律和竅門。作為一個現代人,只有熟練掌握這些法則、規律、技巧和竅門,才能步入成功者的行列。
做人的成敗與辦事成敗密切相關。美國哈佛大學著名行為學家皮魯克斯曾有一句名言:“做人是做事的開始,做事是做人的結果。把握不住這兩點的人,永遠都是邊緣人!”的確,只有精通做人的道理,經受做人的歷練,才能胸懷大智、心裝大事,才能通過健全的心智、充沛的精力、正確的行動,求得事業的成功。
成功之道,在以德而不以術,以道而不以謀,以禮而不以權。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有一顆謙虛謹慎的心,都是不把自己的真正實力暴露出來的人,他們做人做事不鋒芒畢露、不狂妄、不驕不躁,韜光養晦、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俗話說,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做。做人踏實本分,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自己也能夠問心無愧。所謂成就感并非是一步登天,而是在一步一步走過后,回頭再看來路時那發自內心的欣慰與愉悅之情。一步步走來,切勿急切行事,用心急躁,
急功近利的人是做不了什么大事的。
要做好事,要好好做事,做有益之事;做人,要做好人,好好做人,做優秀之人。做事先從做人開始,利人利己的事多做,損人利己的事不做。既損人又不利己的事絕對不做,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成就大事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