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你的公司需要激勵哪種人(2)
- 懂激勵:不會帶團隊,你就只能干到死!
- 趙偉
- 4899字
- 2016-04-14 11:56:19
創新是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長久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尤其是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推進企業向前進的原動力就是創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在競爭的激流之中不斷突破自己,不斷創新,勇敢向前,必然會慘遭淘汰。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看過一個關于沃爾瑪的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二戰”勝利后,美國一名叫沃爾頓的退役軍人在阿肯色州的新港小鎮租了一個店面,開始經營零售生意。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沃爾頓的生意已經大獲成功,他的Ben Franklin(本杰明·富蘭克林)商店連鎖分店已經開到了15家之多。
1962年,沃爾頓突然意識到折價百貨商店擁有巨大的發展前景,是百貨零售業的一種絕妙創新,因此向Ben Franklin總部提出了嘗試創建折價百貨商店的建議。但Ben Franklin總部考慮到潛在的風險,否決了沃爾頓的建議。盡管受此打擊,沃爾頓并不灰心,為了把握機會,他決定破釜沉舟,放手一搏,于是抵押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開了自己的第一家折價百貨商店,這也就是今天全球最大規模的超市——沃爾瑪超市。
沃爾瑪的誕生是一次偉大創新的結果,在這次歷史性的變革中,正是因為企業家沃爾頓富于遠見、敢于創新,這個后來享譽世界的百貨零售企業才得以誕生。可見,實現創新最重要的,不僅要擁有長遠的眼光,更重要的是,必須具備背水一戰的勇氣與不斷進取的精神。如果沃爾頓因為滿足于已經擁有15家分店的現狀,故步自封,安安分分地過日子,那么即使他有發現商業機會的眼光,恐怕也難以將其付諸實踐,畢竟與收益并存的,還有風險。
創新并不一定需要多么高深的學問和多么遠大的見識,創新往往只需要你比別人更敢想,更愿意去想,更堅持去想。有時候,一個創新的點子看上去非常簡單,但又非常復雜,需要經歷無數次的否定與改進,最終才能產生創新,就如同下面這個故事一樣:
100多年前,美國有一位叫海曼的畫家畫的畫一直不被認可,但他從來沒有放棄,仍然每天堅持畫很多幅畫。在畫畫的過程中,海曼多次發現橡皮擦老是混在其他亂七八糟的東西中,每次需要擦除污跡或敗筆時,很難快速把橡皮擦找出來,有時為了找橡皮擦會花費大把時間,等找到橡皮擦了,靈感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海曼想了個辦法,將橡皮擦切成一個個小塊,分散地放在鉛筆和畫筆的四周,這樣只要想用橡皮擦時,伸手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塊。但海曼在之后的日子里畫畫時,發現這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因為偶爾還是會找不到橡皮擦。
于是,他又想了一個辦法,把橡皮擦用繩子綁在鉛筆上。這樣一來,橡皮擦就能始終伴隨著鉛筆,不用每次到處找橡皮擦了。但新的問題又來了,用鉛筆畫畫時,橡皮擦隨著鉛筆不斷晃動,很影響海曼的創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海曼決定將橡皮擦與鉛筆綁定在一起,這樣就能固定橡皮擦了。這就是我們今天帶橡皮擦的鉛筆,海曼因此成了這種鉛筆的發明者。這種鉛筆用起來很方便,很多人都很喜歡,于是海曼就為這個小發明申請了專利,并以55萬美元的高價把這項專利賣給了一家鉛筆廠,一夜暴富。
老實說,雖然海曼先生的創新顯然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技術,說到底不過是一種“懶漢思維”,但實際上,這種思維真正付諸行動很難。“懶漢思維”幾乎每個人有,但顯然并非所有人都會在這種思維的推動下進行創新,大部分人除了抱怨和逃避之外,并不會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曾經有人說過這么一句話:“能不能創新是能力問題,但想不想創新卻是態度問題。”我非常贊同這句話。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很多創新點子實際上并不是“靈感女神”所贈予的禮物,而是無數人絞盡腦汁,發動頭腦風暴所想出來的東西。而要有創新的點子,首先你就必須敢想。但除了敢想之外,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讓想出來的東西切實可行,而非空中樓閣。
作為企業管理人員,我很欣賞那些思維活躍、敢想別人所不敢想的員工,因為他們才是企業不斷創新的內在動力。但我不能接納那些思維過于天馬行空,想出的點子沒有任何可行性的員工,因為他們的點子或許適合于藝術創作,但并不能真正為企業創造價值。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是那些懂得用可行辦法進行創新的員工。對于這類員工,我們應該予以鼓勵和重視,讓他們成為企業的生力軍,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益和價值。
那么,作為企業管理人員,我們如何才能激勵這部分員工發動頭腦風暴,為他們提供最佳的創新性工作環境呢?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給予員工更多信任和自主權
中國有句話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句話很有道理。當我們將某項任務交給員工時,應該給予其足夠的信任和自主權,信任能讓員工從心底產生一種自豪感和責任感,從而產生強大的工作動力,而自主權則能保證員工的才能和創新思維不受限制,更大地發揮自己的職能。
作為企業管理者,一定要明確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雖然有工作上的職務高低,但沒有人格地位上的高低。因此,企業管理者一定要學會尊重員工,以平等的姿態與員工相處。
2.授權的同時,不忘明確責任
在一件工作中給予員工足夠自主權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確工作中的責任關系。承擔責任,是對決策負責的行為。此外,責任也是一種對員工的鞭策和約束,讓他們在自由發揮自己才能的同時,也時刻保持警惕,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將會對企業造成的影響。
管理者應該明白,在工作任務中要做的,是要讓員工明白自己應該去完成怎樣的任務目標,而不是干預他們去如何完成。因此,當我們決定將某項任務交給某個員工時,只需要告訴他我們需要什么,然后放手讓他去做,并對此事的結果負責。
3.鼓勵員工犯錯
明確責任是非常重要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允許員工在執行工作任務中犯錯,相反,對于某些錯誤,我們反而應該予以鼓勵。
很多時候,一項工作任務的成功與否,并非只是由主觀能動性所決定的,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地以執行任務的成功或失敗來判斷一名員工的價值。某些工作任務或許未能達到最終目的,但在執行工作任務的過程中,有些員工可能表現得可圈可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對這些員工表示寬容和鼓勵,重塑他們的自信,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此外,創新與風險是時刻并存的,創新的道路上難免會遭遇一次次失敗與挫折,當員工在創新的道路上遭遇困境時,他們最需要的是企業和領導的支持與鼓勵,如果此時管理者對他們予以批評和責難,很可能會讓他們對創新產生恐懼,從而徹底失去創新的冒險精神。
企業要發展,就要進行變革,而變革中難免會出現失敗,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要允許失敗,并鼓勵員工正視失敗,戰勝失敗,這樣才可能讓員工敢于創新,勇于創新,并時刻保持積極進取的革新精神。
◎激勵果斷行動的人
著名華裔電腦名人王安博士曾經分享過自己幼時的一段經歷,說自己小時候偶然撿到一個鳥巢,鳥巢里有一只還不能飛的小麻雀,他頓時心生憐憫,想把小麻雀帶回家喂養。但走到家門口時,他想起他母親不允許他養小動物,于是他就把小麻雀放在了門口,自己先進屋,央求母親讓他養這只小麻雀。最后,他母親終于同意了,他趕緊出去想把麻雀抱進屋,然而當他跑到門口時,發現小麻雀已經被野貓吃了。
這件事讓他至今都后悔莫及,因為他考慮過多,導致失去了喂養小麻雀的機會。
機會就像這只小麻雀,人一猶豫,往往就會錯過和失去,只有果斷行動的人,才能抓住機會,締造輝煌。
人的一生中每時每刻都在面臨選擇,任何一個選擇都伴隨著風險,有的人因畏懼風險而徘徊于選擇的十字路口,結果錯失了一次次成功的機遇;有的人則能果斷踏上自己選擇的道路,不畏風雨,排除萬難,抵達成功的彼岸。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兩個孩子一起放牛,無意中發現了一個狼窩,窩里有兩只小狼崽,這兩個孩子看到后非常高興,一人抱著一只小狼崽就跑。很快,母狼發現丟了小狼,趕緊嗅著氣味去追。兩個孩子嚇壞了,知道自己肯定跑不過狼,于是分別爬上了兩棵大樹。
母狼朝著其中一個孩子爬上的大樹逼近,剛到樹下,另一個孩子就趕緊捏懷里的小狼崽的耳朵,小狼崽疼得發出慘厲的叫聲。母狼愛子心切,趕緊掉頭跑向另一個孩子待著的大樹,胡亂撕咬。
就在母狼抵達那棵大樹下時,這邊的孩子也捏小狼崽的耳朵,小狼崽疼得嗷嗷直叫,母狼一聽,又趕緊掉頭朝著這邊的大樹撲了過來。
就這樣,兩個孩子交替著捏小狼崽的耳朵,母狼兩頭來回奔波,最終活活累死在了樹下,小狼崽最終被這兩個孩子抱回了家。
生活中像母狼這樣的人很多,在選擇的十字路口,他們總是顧慮重重、搖擺不定,不能果斷做出抉擇,最終歸于失敗。試想,如果母狼能堅定地對一個目標點展開營救行動,又怎么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即使失去一只小狼崽,也能挽救另一只。
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選擇都一直伴隨在我們身邊,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東西,執行哪一種工作方案,跟哪一家企業合作……一切都需要選擇。面對選擇時,只有堅決果斷展開行動的人,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多的事情,以最快的效率獲得最大的效益。這是一個講求速度的年代,凡事只有搶占先機,才能占領市場。
事實上,從古至今,時機都是制勝的關鍵,一著不慎,全盤皆輸,哪怕只是延遲幾分鐘,都可能造成巨大損失。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華盛頓率軍橫渡特拉華河,向英軍發起進攻。英軍情報人員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將寫有這一重要軍情的信件緊急交給了英軍軍官。當時這名軍官正在和朋友打牌,打得不亦樂乎,隨手就把信裝進了口袋里,想等這一局結束之后再看。結果,就在這么短短幾分鐘之內,華盛頓得以在英軍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發動偷襲,重創了英軍。
一局牌打下來,幾分鐘就能結束,但就在這么短短幾分鐘之內,英軍錯失了原本可以扭轉局面的機會,一敗涂地,大批士兵甚至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可謂得不償失。
在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當我們制訂了一系列工作計劃后,往往會橫生枝節,處理起這些枝節來會占用我們大量的時間,導致計劃不斷延遲,最終破產。但仔細想想,這些枝節真的不可避免嗎?我們真的不能對這些枝節說“不”嗎?真的不能堅決果斷地繼續執行原定計劃嗎?很多枝節需要快刀斬亂麻,猶豫、拖延都會導致錯過時機。我們可以用各種各樣的借口來寬慰自己,但在客觀事實上,無論多么完美的借口,也不可能彌補我們因為猶豫、拖延錯過的東西。
猶豫、拖延幾分鐘,可能就會讓競爭對手有機可乘,讓自己失去一單生意;猶豫、拖延幾分鐘,可能就會導致失去制勝的時機,讓別人輕松得手。猶豫、拖延是企業在競爭中獲勝的最大的敵人,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只有果斷行動,搶占先機,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因此,企業需要果斷行動的員工,只有那些能果斷行動的員工,才能為企業創造非凡的價值,讓企業在講求效率的競爭中節節勝利。
那么,作為領導,我們又該如何去調動起員工的積極性,激勵員工做一個果斷行動的人呢?對此,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1.做好榜樣,“跟我來”比“給我上”更能激勵人心
作為領導,我們應該成為員工的燈塔,指導員工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但在現實中,很多領導在遇到困難和風險之際,卻習慣將問題丟給員工,自己躲在后方指揮,命令員工:“給我上!”殊不知,這樣的領導只會引起員工的怨恨和抵觸,沒有人愿意追隨這樣的領導,為這樣的領導賣命。
領導是隊伍的領頭羊,是員工矚目的焦點,是員工的榜樣。你想擁有什么樣的團隊、什么樣的員工,你自己首先就必須成為什么樣的領導。尤其是在遇到困難和風浪時,領導要以身作則,身先士卒,敢于振臂高呼“跟我來”,而不是空口催促“給我上”。領導只有自己先成為榜樣,才可能培養出一批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的員工。
2.制訂好工作規劃,讓目標“近在眼前”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人們容易失望、厭倦,最終放棄,往往是因為目標太遙遠,不切實際,在長期付出努力之后看不到希望。比如跑步,如果起點在北極,終點設在南極,相信不會有任何人愿意跑,因為這個目標遙遠得極不現實,即使畫出路線規劃圖可以按著路線跑,也不會有人踏出一步。
因此,在工作中,領導應該懂得適當為員工制訂工作目標和工作規劃,讓員工看得見目標,體會到每一點努力所帶來的成績,這些小小的進步實際上就是對員工最大的激勵。
在制訂目標時,可以考慮將一個長遠目標分成一個個小目標,引導員工循序漸進,讓他們在每個時間段都能收獲勝利的果實,激發出行動的干勁,如此一來,你會發現,不知不覺,他們已經完成了當初那個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