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民國攝影文論
  • 祝帥 楊簡茹編著
  • 1561字
  • 2019-01-02 21:16:12

高維祥《照片與圖畫有何區別》

《玲瓏》,1931年第9、11期連載

版本情況

《玲瓏》1931年第9 、11期連載《照片與圖畫有何區別》

該文發表于《玲瓏》1931 年 第 9、11期連載。《玲瓏》于1931年在上海創刊, 1937年因抗戰爆發而停刊,共出版298期。《玲瓏》在當年上海的流行程度,按照張愛玲的說法,是“一九三零年間女學生們幾乎人手一冊《玲瓏》雜志。”其創刊目標是“提倡和增進婦女生活”,深受女性讀者喜愛,屬于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百余種消遣雜志之一。

作者簡介

高維祥,攝影家,曾留歐多年,專攻光化學與膠體化學,畢業于德國國立工科大學化學院,回國后致力于攝影技術研究。1926年,高維祥與中國攝影學會會長、攝影畫報主編林澤蒼合作為中國攝影學會出版了《攝影良友》袖珍本,這本書尺寸只有64開本大小,雖然方便攜帶,但不適宜閱讀,直到1928年再版的《攝影良友》改為增廣的32開本,由此銷量有所增加。此外,高維祥還著有《攝影藥液之配置附記:工業用水之化學分析》(1933年)以及《露光指南》(1928年,與林澤蒼合著)等攝影技術類著述。

高維祥《袖珍攝影良友》書影

《增廣攝影良友》書影

照片與圖畫有何區別

高維祥

一件很要緊而為常人所最忽略的就是照片與圖畫的區別。觀察力薄弱或是思想不徹底的人們,每把世界的一切現象當做自然的而不愿加以精密的考慮,所以往往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尤其是我們中國人的通病。就是照片與圖畫的區別也弄不清楚,可憐得很。我相信,如果取同一景物的照片和圖畫給他們一看,那張是照片,那張是圖畫,大家卻會分別說出來,但是從根本上言之,兩者之異同是以何者為標準呢?我會加以精密的考慮,立一定義說,“圖畫是一幅憑著主觀意志去描寫景物平均的形態,照片便是此景物一剎那間客觀的綜合的表現。”明乎此,則吾人進而研究攝影學術,以及電影技術便有相當的把握了。何以言之呢?蓋攝取景物之速度,可快可慢,自一秒之幾千分至幾十分鐘,均可。但其間之差異甚大,譬如攝靜物光線極佳用感光性最快之干片攝取,快門速度可用秒;又同此一物,如光線極暗,用感光性最慢之干片攝之,快門速度須改為50秒(即比前加快五十倍)兩次所得之底片,除色調層次不同外,均為同一景物之照片,今就時間與空間之不絕的變動言之,吾人可信,此兩張照片根本上必不相同,蓋速度愈慢,照片必愈近于圖畫之性質,因此照片乃在攝取期間,景物之“平均的表現”是也,所異者照片為客觀的、實體的,圖畫為主觀的、造作的表現耳。

研讀

該文探討了一個經典問題:照片與繪畫的區別。其實這是在攝影術發明之初就已經有過的討論,直到今天它仍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在攝影史上,第一個出現的流派就是“繪畫派”,攝影家們千方百計使照片的效果如同繪畫一般,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攝影并不是一門藝術。從此,攝影與繪畫好似一對歡喜冤家,它們辯證地存在著。

作者用一句話對照片與圖畫(即攝影與繪畫)的關系進行了精辟的概括:“圖畫是一幅憑著主觀意志去描寫景物平均的形式,照片便是此景物一剎那間客觀的綜合的表現。”在拍攝景物的過程中,速度越慢,照片就越接近圖畫的性質,因此照片就是攝取期間景物之“平均的表現”是也,照片是“客觀的”、“實體的”;而圖畫為“主觀的”、“造作的”表現。我們不妨對照一下100年后著名攝影家愛德華·韋斯頓在《按照攝影的方式看待攝影》一文中舉出的攝影不同于所有藝術的兩個特征:一個是“攝影的瞬間記錄過程的特性”,另一個是“影像的特征——令人驚慌的精確性,特別是在記錄細節方面,并具有從黑到白、連續不斷、無窮變化的層次。”從東西方兩位攝影家在不同的時空中所闡述的內容來看,二者觀點驚人地相似。而本文作者則是早在20世紀初,對攝影的認識就達到了這樣的高度。

該文僅有短短的五百字,但短小而精悍,由此我們可以略窺20世紀初的攝影理論已經達到一定的深度,這也奠定了后來中國攝影基礎理論研究中一些重要問題的學術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庆县| 博客| 贞丰县| 周至县| 沁源县| 沽源县| 湖州市| 阳朔县| 山丹县| 南涧| 耿马| 郁南县| 霞浦县| 岱山县| 建昌县| 故城县| 谢通门县| 汤阴县| 绥芬河市| 化德县| 夏河县| 淮滨县| 花莲县| 南漳县| 佳木斯市| 青川县| 金湖县| 孟村| 临泉县| 称多县| 怀宁县| 伊宁市| 台北县| 吉安县| 三原县| 白河县| 南宫市| 文登市| 丰都县| 乐至县| 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