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奧爾本斯在中世紀的時候曾經輝煌過,這里的修道院當時是大不列顛最富有的修道院。關于圣奧爾本斯,霍金在他的自傳里描寫得更加詳細:“圣奧爾本斯自身緊挨著維魯拉米恩古羅馬城廢墟,后者是不列顛僅次于倫敦的最重要的羅馬人定居地。它是環繞著圣奧爾本斯的圣陵修建的,據說這位羅馬百夫長是在不列顛因信仰基督教被處死的第一人。修道院遺留下的一切就是非常大并相當丑的教堂和陳舊的入口建筑物,后者是我后來入學的圣奧爾本斯學校的一部分。和海格特或者哈彭登相比,圣奧爾本斯有點乏味和保守。我父母在那里幾乎沒有朋友。”
在這個基督教盛行的城市,到處都能見到教堂和陳舊的建筑物。后來霍金就讀的圣奧爾本斯學校,也總有一些保守的作風。在圣奧爾本斯,霍金的父母沒有一個朋友,除了工作和家庭,他們看起來是那樣的孤獨。這也不能說是因為霍金父母不合群,而是在這座城市,知識分子很少。
懂得一點社會學的人都知道,社會是按照群體來劃分的。由于霍金的父母是知識分子,他們周圍的鄰居都不是知識分子,所以,他們和周圍的鄰居們就很難進行深層次的交往和溝通。這也正是中國人經常說的一句俗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霍金就曾說過:“我在圣奧爾本斯的學友的父母總無人稱得上是知識分子,在鄰居們的眼里,霍金的一家人是古怪的。”
在自傳里,霍金談到童年在圣奧爾本斯的生活的時候,他是這樣寫的:“我們家在海格特似乎是相當正常的,但在圣奧爾本斯我以為我們肯定被認為是古怪的。我父親的行為加深了這種看法:只要能省錢,他對外表毫不在乎。他年輕時家里非常貧困,這給他留下了長久的印跡。他不能容忍花錢圖自己舒服,甚至在以后歲月里他能做得到時也依然如此。他拒絕安裝集中供熱,盡管他凍得很難受。他寧可在通常的衣服之外罩上幾件毛衣和睡袍。可是他對別人卻異常慷慨。”
霍金到了該上學的年齡,父母送他到高等女校讀書——那時候的女校也接收10歲以下的男孩子。在很多年后,簡在寫回憶錄的時候,是這樣概括霍金的這段人生經歷的:“我7歲時進入圣奧爾本斯女子學校,成為一年級的學生。有一段時間,隔壁教室靠墻邊的位置常常坐著一個少年,一頭松軟的金黃色頭發……我從沒有和他說過話,他當然也從來沒有注意到我的存在。不過,我的記憶是很準確的,因為斯蒂芬那時確實在那兒讀了一個學期,然后進入幾英里外拉德萊特預備學校。”沒有人能知道霍金是否喜歡這所學校,他只在這里度過了一個學期。他的父親去非洲旅行了,這次旅行的時間是四個月。霍金母親知道后,做出了一個決定:她要帶著霍金和兩個女兒去位于馬略卡的西班牙島上看望她的學友貝里爾。
霍金母親的學友貝里爾嫁給了一個詩人,住在一個村莊里,那個村莊名叫德亞。二戰結束已經有五年了,但西班牙的政權仍然掌握在獨裁者的手中,這位獨裁者執掌政權達到了二十年。當年,霍金的母親帶著三個未成年的孩子,乘坐火車和輪船到達了馬略卡。在馬略卡,他們居住的房子是租來的,周圍是綠樹和大海,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這里沒有學校,但難不倒霍金的母親。霍金母親的學友貝里爾有個兒子威廉,也到了該上學的年齡,兩位母親商量了一下,就請了一位私人教師來教他們學習。遺憾的是:這位私人教師是貝里爾丈夫的學生,他的興趣和愛好是為愛丁堡節寫劇本,他根本不喜歡教孩子讀書。看到霍金和威廉閑著沒書讀,私人教師就讓他們每天讀圣經,還要按照圣經的內容寫文章,目的就是為了讓兩個男孩知道英文是最美的語言。
霍金后來說:“在我離開之前我讀了‘創世紀’全部和‘出埃及記’的部分。從這次訓練中我學會的一個主要東西是不能用‘以及’開句。”
這種枯燥的語法學習對兩個兒童來說,簡直是受罪。霍金向教師提出:圣經中大多數句子都是以“以及”開頭的。教師給出的答案卻是:“從詹姆斯王之后英語已經改變。”
霍金哭笑不得地說:“既然是這樣的,還有必要讓我們讀圣經嗎?”
再爭辯也沒有用處,一切還是照樣進行。私人教師繼續寫他的劇本,霍金和威廉繼續學習圣經,然后圍繞圣經寫文章。更重要的是,當年,威廉的父親對圣經中的象征主義和神秘主義非常熱衷,即使霍金再能爭辯,也是無能為力的,沒有人能夠幫助他們,包括他們母親。
不久,不列顛節開始舉辦了,為了讓孩子們去世博會上看一看,霍金的母親帶著孩子回到了英國。世博會是由阿爾伯特王子組織的,主要是慶祝不列顛在戰后重新站立起來。世博會的地點是在泰晤士河的南岸,這次世博會,確實讓童年的霍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很多知識。很可惜的是,世博會到了秋天,就停辦了,因為英國的保守黨贏得了大選,保守黨不喜歡世博會,世博會被迫關閉。看來,在英國也是這樣,保守與開放,始終在較量著,誰贏得了政權,誰就掌握了話語權,這也就是權力帶給統治者的瘋狂。
在談到世博會的時候,霍金的話語就變得沉重:“在不列顛節開始之際我們返回英國。這個節是工黨政府想再造1851年世博會輝煌的想法。那回世博會是阿爾伯特王子組織的現代意義上的首次世博會。這次節慶祝不列顛從二戰和戰后的艱辛中解脫出來。它在泰晤士河南岸舉行,新的建筑形式和新的科學技術讓我大開眼界。然而,這個展覽會是短命的:那年秋天,保守黨贏得選舉并將其關閉。”
霍金十歲的那一年,英國教育部門出臺了一個11加考試,什么是11加考試呢?其實就是智力測驗。在報名的兒童中,通過智力測驗,挑選出一些聰明孩子去學術中學讀書,剩下的孩子送去非學術的中學讀書。這種選拔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分地位和等級,工人的孩子和中下層的孩子也能考入大學讀書。但是,很多中產者的父母提出抗議,他們認為:這種選拔方式會毀了孩子的一生,這樣的“一選定終生”是誤了孩子的前途。父母的抗議還是有很大的作用,20年后,也就是1970年,不列顛取消了11加考試,開始在國內實行綜合性教育。
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教育確實是存在等級的,學校分為兩類:學術的和非學術的。學術型學校按照學生的考試成績分為A組、B組和C組。這種嚴格的選拔方式,對學生來講是不公平的。考到A組的學生雖然是佼佼者,但是,他們仍然要面對更加激烈的競爭,競爭究竟是如何激烈?我引用霍金傳記的一段話,讀者就明白了,霍金這樣寫道:“基于11加考試成績,我被放在圣奧爾本斯學校的A組。但是第一年過后,凡是在班級名次后于第20名的都被分配到B組去。這對他們的自信心是毀滅性的打擊,有些人永遠不可能恢復。”
像霍金這樣聰明的學生,在圣奧爾本斯的兩個學期,分別考了24和23名,眼看就要面臨被淘汰的危險,他努力學習,終于在第三學期考了個18名,才沒有被降到B組;可是,對B組和C組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前程就這樣被毀了,再也沒有了通往成功的機會和橋梁。
當霍金回首這段往事的時候,他對當年不公平的教育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在教育方面實行這種殘酷的淘汰制,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幸好以后撤銷了這種考試,如果不撤銷的話,教育就談不上是培養人才,而是在培養考試機器,一旦孩子們都培養成了考試的機器,那這種教育一定是失敗的。
當年,讀小學一年級的霍金,并不是個成績優秀的孩子,考試的時候,他的各科成績加在一起的總分很低,在全班排名是倒數第三,霍金的母親看到兒子的考試成績,非常擔心他的前途。
伊莎貝爾對霍金說:“孩子,你在學習方面真的這么差嗎?”
霍金眨了眨眼睛,立刻回答了母親提出的這個問題:“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
伊拉貝爾聽完霍金的回答,哭笑不得。
霍金在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曾經熱衷于宗教。他在小學三年級結束的那一年,還獲得過學校頒發給他的“神學獎”。但是隨后,霍金逐漸恢復了理性,他是個理性的人,即使處于宗教狂熱期,他的頭腦也是清醒的。
由于年齡小,霍金和他幼年時代的朋友丘奇又迷戀了一種名叫“超感官知覺”的神秘主義,剛開始他以為,超感官知覺可以做實驗。后來他發現,這種神秘主義,都是所謂的大師表演出來的,根本沒有科學性,相信神秘主義的人,其實都是缺乏分析能力的人,所以,他還是和這種神秘主義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他從小就具備成為一位優秀的科學家的潛質,不管對待宗教還是神秘主義,都不會去絕對的崇拜或過分的熱衷。
霍金的朋友丘奇曾回憶說:“有一次我突然感覺到,斯蒂芬是在故意慫恿我,好讓我自己愚弄自己。我感到他在居高臨下地看著我。就在這一瞬間,我第一次意識到他很不尋常,他不只是一般的聰明和有創造性,而是鶴立雞群。如果你愿意,說他有點高傲也可以。仿佛這世界上的一切他都盡收眼底。”
童年的霍金,跟隨父母,帶著弟妹們從這個城市遷移到那個城市,在我的眼里,那是一種漂泊的日子,在這樣四處搬家的歲月里,霍金和他的弟妹們慢慢長大。當他們再睜大眼睛的時候,就好像進入了魔法時刻,因為當他們看到鏡子中的自己時,都感到有些陌生了——不知不覺中,童年遠去,少年時代已經開始。
與童年說再見,告別童年,每個孩子心里都有不舍,都有想要表達的欲望,這種對童年的不舍,有專家說:那是因為孩子害怕長大。不管孩子是否愿意,都不能拒絕成長,就像一棵樹,即使以后要變成燒火的木柴,也要適應大自然的規律,去慢慢長大,再慢慢變老。
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誰也無法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