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親密關系的心理必修課
- 葉壯
- 1213字
- 2019-01-02 20:43:22
推薦序三
打好愛情的基礎
新華社記者 唐師曾
葉壯是一名“80后”心理學工作者,值得一提的是他人如其名——陽光、茂盛、富態、昂藏、碩壯……與我這個患“海灣戰爭再生障礙性貧血”外加“重度抑郁”的孓孤——形同天壤。
“孓孤”是北京土話,特指某些兩棲動物發育期遭受外力發生災變,如什剎海的水蝎子變蜻蜓時,正爬上荷葉脫殼,不料被淘氣的孩子捏了下沒發育好的翅膀,從此落下終生殘疾,飛不高、爬不遠、游不成。換句話講,就是因成長期的環境欠佳,導致生命的最終走向也就沒那么優秀。
葉壯就幸運多了,拜時代與環境之賜,沐浴雨露陽光,汲取滋潤大地的各種元素,成長得算是葉綠花紅。如今身為心理學工作者,也可以動輒洋洋灑灑十萬言,就愛情這一話題,為他人授業解惑。葉壯寫的這本書從內容到文法,在我看來,與我們這一代普遍經歷坎坷的人多有不同。
可見,積極的成長環境一旦延續下去,總有值得一提的階段性成果。
人如是,親密關系也如是。
如今我年過半百,在很多人看來可謂蹉跎一生、事業崩潰、家庭破裂、亂七八糟……按葉壯在這本書里的說法,是在一開始就沒有營造親密關系的積極環境,所以才屢屢受制于人。
回憶我在血氣方剛的革命年代,青春里也有過小小的躁動。只是那個時候,談情說愛對我來說始終是件伸不開手腳、不能大膽去做的事情,兩性之間的熱情大多遭遇冷處理。仿佛要是沒有一種來自群體的認同和首肯,“愛情”二字那絕對是不能想、不能說、不能碰的,再純粹、再美好也不行。不是談情說愛不重要,只是總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去追求、去接受被安排。在這樣的環境里,其實連蠢蠢欲動的資格都缺乏。
如今從本書中的觀點來看,很長時間以來,對很多人來說,培養、維系和升華愛情,都缺乏一個積極的基調。好愛情之中的好甜蜜,跟緣分有關系,更跟主動的營造有關系。每一個愛情的美好節點,其實都是早先積極基調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好土壤長出好苗子,愛情也是,人也是。對于每一個對愛情有向往的人來說,都需要借助如今的大時代,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回想1990年的整個春季和夏季,我都在海拔5000~6000米的世界屋脊探險。當時我健壯得像頭大牲口,心比珠穆朗瑪峰還高。我之所以到青藏高原的無人區探險,完全是聽了一位同門女生的煽動,她是我的初戀女孩,我一直對她言聽計從,因為她學的是理科,我又迷戀她所代表的北大傳統。那時的老板對我的想法大為不滿,但我還是決然離京。如今回想起來,再結合這本《我們:親密關系的心理必修課》的內容,方才知道我當年的“五迷三道”到底有著怎樣的心理基礎。
要我說,如今人們談戀愛的方式需要重新找到一個新的交集。如今搞個對象,依然困難重重,眾多老觀念未必能再解決新問題。可是不管怎樣更迭革新,愛情總要有一個良好的基礎才好發展,不管是物質的、環境的、觀念的、具體的、抽象的。以前有以前的挫折,現在有現在的困難,談戀愛之前,多點知識儲備終歸是好的。
一旦有了充分的認識,那談戀愛便像瞄了準的狙擊,見肉扎根,開花結果。
唐師曾于新華社宿舍
2015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