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亞細亞的古早味(1)

豈止壽司@日本

大雄簡單菜

美食專欄作家,倡導平民美食,在多個平臺均有專欄,2014年閱讀量超過4.5億,同時為多家雜志供稿。

符號

日本的美食被幾款風靡全球的食物符號化了,以至于提起“壽司”和“刺身”,大家就會條件反射般地想起日本。日本諸如壽司這樣的食物,簡單、符號化強,同時少油健康,符合當今流行的飲食觀念,所以很容易被大家接受。

這也是我們傳承百年的中華料理比較可惜的地方,可能是因為菜品太多,菜名復雜,所以九轉大腸、宮保雞丁等名菜,都很難像日本的壽司那樣讓人吃一次就能記住。期待未來我們中餐可以發展出一兩種類似壽司一樣能風靡全球的食物。

誤解

正是因為被符號化,所以日本料理和日本人的飲食文化被很多人誤解。

最常見的誤解——“日本人很喜歡吃生冷食物”。這一誤解是“生魚片、壽司都不是熱食”造成的。其實日本人里也有很多是吃不了生魚片的,而且幾十年前生魚片在日本屬于貴族食品,一般家庭很少吃,后來隨著冰鮮技術的發展才慢慢普及。現在壽司已經相當便宜了,在日本的超市就可以買到,一份的價格折合人民幣幾十元不等。

還有一個誤解就是“日本料理就是壽司”,我想很多小女生都有這個概念。壽司其實只是日本料理中很小的一部分,在日本家庭中也并非每天都吃。日本料理還有很多其他品種,如壽喜燒、天婦羅、蕎麥面等。

代表

這個代表是代表性菜式的意思。說說我喜歡的日本料理的代表菜——姑且就叫“菜”吧。

壽司:談日本料理,第一個必須得說壽司,要不然對不起我自己下午剛吃的碳烤三文魚壽司。我們心目中最常見的壽司,大致是一個小飯團上面蓋著一片魚肉或蝦肉,可能還有一片紫菜包裹。這種在日本被叫作“握壽司”和“卷壽司”,區別就在于用手握還是用竹簾卷。

我前一段時間對握壽司非常感興趣,還跑去料理店找師傅學,但我做出來的握壽司形狀像條蟲,壽司飯的密度也掌握不好。美食看似簡單,但簡單的背后是“臺下十年功”。

壽司這種食物在日本也不過兩百年的歷史。日本最初的壽司是用發酵后的魚和米飯一起做成的食物,與我國南北朝時期“魚鮓”的做法十分相似。

壽司做起來很簡單,但對選材要求較高。壽司米,其實就是珍珠米,我國東北就有出產,容易買到。壽司醋,有賣現成的,但高手一般都會自己調配糖的比例。米飯蒸熟倒壽司醋攪拌均勻,然后放一會兒,據說用木盆吸收得最好。是握還是卷、用什么材料,就自己配搭好了。

現在壽司還發展出了很多品種。曾經嘗試過的水果壽司、素壽司都非常好吃,口味清新,而且不必蘸芥末,很受女性朋友的喜愛。

生魚片:這種料理,在中國是愛者大愛、不愛者無法直視。顧名思義,就是生魚切片吃。在日本,直接切片而無裝飾的生魚片叫作“刺身”,現在國內也發展出了各種刺身,連北京周邊農家院都家家會做“虹鱒魚刺身”了。生魚片我個人很喜歡吃,新鮮的三文魚最是肥美,一定要冰鮮的。片要切得厚一些,這樣才有口感。第一片啥都不蘸,就嘗嘗魚的鮮味,第二片蘸點醬油,第三片再蘸芥末……三文魚是老百姓吃得起的生魚片,價格便宜,口感也不錯,就是有些不法商販用劣質三文魚冒充挪威冰鮮三文魚,著實可惡。

對了,還有藍鰭金槍魚這種動輒一大條幾十萬的生魚片,我就不多說什么了,反正說了也吃不著。

天婦羅:日本料理中的高溫油炸食品,就是把魚蝦或者蔬菜裹了漿炸。這種食物的存在,也說明了日本料理不都是那么低油健康的,大家都是東亞人,肯定都有一大批人愛吃油炸食品。天婦羅作為日本料理的一個典型代表,為大多數國人所熟知。個人不太喜歡吃天婦羅,總覺得是一種中間態的食物,兩邊不討好,香不到家又不健康,吃一點就容易膩。但大蝦天婦羅還是不錯的,可以一嘗。

精味時鮮話和食@日本

吟遊詩人·一生的北島

搜狐自媒體人,旅游撰稿人,北海道窮游錦囊作者。微博:吟游詩人RAY。

在日本生活久的中國人都會發現,很多日本人并不經常稱他們自己的美食為“日本料理”,更多的是以“和食”或“日本食”名之。日本哲學精髓中的“和”構成了日本飲食的靈魂,“好看、精致,看起來好吃”,這是很多人對于日本飲食的最基本評價,甚至可以說是刻板印象,而這種視覺上的美觀之下,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日本人骨子里“和”的精神內核——調和與齊整,細膩與美觀。他們把這種回避沖突的哲學,運用到了飲食的餐具、裝盤、擺放上,用養眼來養味,進而養心養神。

在日本,“料理”一詞往往是以動詞的形態出現,對應漢語里“烹飪、做菜”的含義。“料理”一詞體現了日本飲食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選料而理之,看重的是對食材與味道的處理方式。

說到和食,就不得不說到日本與中國的淵源。兩國都使用筷子,都倡導食材的選用與感官上的愉悅感受,但兩國在地理與氣候上的差異,決定了各自的飲食在歷史的長河中演進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歷史上,中國北方以面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除少部分沿海地區,海鮮類食材并不多見。由于中國國土寬廣,海鮮、肉類等新鮮食材不適宜長途運輸與保存,所以中國的各地飲食多“就地取材”,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征。

日本氣候濕潤,不論南北均以米為主食;國土狹窄,便于食材的快速消耗與運輸;同時日本四面環海,且臨近海洋,盛產海鮮。這些因素就決定了日本飲食在食材選用方面的特色——偏好海產品,追求食材的鮮度。但具體說來,日本和食之特色,又可以總括為“精、味、時、鮮”四點。

不過,日本的飲食可謂是世界上最細膩、最考究的飲食文化之一,2013年和食還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用區區四個字來概括和食,自然是掛一漏萬。但據一斑而窺全豹,觀滴水而知滄海,區區此文,想來也能讓大家稍稍了解日本和食之精妙。

日本美食給人的印象之一就是它的精致與細膩,無論是米其林三星的壽司料理或烤鰻魚料理,隱藏在街巷林間私密“料亭”老店的會席料理,還是街角的某個深夜食堂;無論是刀工、餐具,還是盛盤擺放、菜品呈上的次序,無不體現著考究與精細。

與講究對食材本身進行深加工的中國不同,日本的精細更多地反映在對于新鮮食材的推崇與敬意上。從源于后廚加工的“割烹”演變而來的高檔宴席,到與參禪品茶相關、講究流程與禮儀的“懷石料理”,不同的料理,就坐的方式、菜品的順序都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這些考究的流程、考究的餐碟與菜品盛放,都會讓人感覺到一種神圣的儀式感,這種儀式感源于對食材的尊重,對料理人的尊重,更是對于生活的尊重。

日本的飲食對于味道十分講究,在不破壞食材本身口味的前提下,如何釋放味蕾,讓食材的原味與調味的搭配更可口,和食有著自己的答案。首先,和食少油膩、辛辣;其次,會根據不同類別的食物,采用不同的蘸料與調味汁。

壽司、海鮮飯、鱔魚飯、天婦羅、牛肉壽喜鍋、日式呷哺火鍋,甚至日式烤肉,所采用的蘸料或調味汁均有所不同。另外像拉面、烏冬、蕎麥之類的面食,在湯頭和蘸汁的味道上也各有不同,如著名的北海道拉面,就分為札幌的味噌系、旭川的醬油系以及函館的鹽系三個口味。但總體來說,醬油、味噌、糖、海鹽、醋、芥末、味醂料酒構成了日本味覺的主體。這些名字看上去與中國的調味元素接近,但味道卻有些許不同,連接并激活這些特殊味道的秘密在于一些“看不見”的食材,比如海帶、鰹魚、水果等。

一些有著鮮明味道的海鮮和蔬果的精華被萃取出來,用于日本的調味品中,比如海帶經過反復熬制而成的濃縮液,日語里叫作“出汁”,用來做海帶醬油,味道咸鮮,非常獨特,但“出汁”更多是用來做一些帶有湯汁的料理,比如京都著名的“湯豆腐”等。用來熬制上等“出汁”的海帶,自然與食用海帶不同,雖然很少被直接食用,但這樣的海帶更是海產品中的上品。

日語中提到新鮮食材時,會經常出現一個“旬”字,這個旬就是時令,時令肥美的海鮮,時令新鮮的果蔬。對于視食材鮮度為生命的和食,季節感是其中一個重要元素。一年中,什么時候的螃蟹和海膽最肥、什么時候的松茸最可口、什么時候的大米最香,幾乎每個料理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時間表。因此很多料理店會根據不同的季節提供不同的菜單,甚至有些高檔壽司或刺身的拼盤,完全由料理人根據時令定奪。再挑剔的食客,也要遵循“旬”的規律,這樣才能在當季吃到最美味的食物。

追求食材的鮮度,可以說是和食最本質的特點之一。無論什么季節,壽司店、居酒屋都少不了生鮮的海產品作為菜單的主打。在日本,似乎一切與鮮度有關的食品都會受到人們的青睞,而不僅僅局限于海鮮,即便是普通超市與便利店里的便當、牛奶、蛋糕和壽司,只要在規定時間段里(通常是一天)還有沒賣完的,到了晚上,肯定要被貼上折價的標簽,慘遭廉價處理。由此可見日本人對于鮮度的追求。

這種追求與這個國家的地理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在四面環海、坐擁太平洋與北海道漁場的日本,國土縱深有限,交通運輸發達,他們沒有理由不享用這些剛剛收集而來、還充滿著生命力的新鮮食材。這些新鮮的食材富含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同時因儲藏時間較短,不易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成分,加之日本人力求保持原味的料理風格,所以日本人大多身形較為適中,少肥胖,且較為長壽。

日本美食的深邃與博大,當然不是“精味時鮮”所能概括的。通過對“舶來品”的本地化改良,日本美食中還包括日式咖喱、日式炸豬排、日式沙拉、日式煎肉餅、日式拉面等非傳統菜品,這些味道也已經成為日本飲食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不同的地區也孕育出了不同特色的美食,如北海道的湯咖喱,關西的章魚丸子、御好燒,信州的蕎麥,北陸的大米等。

炸雞啤酒思密達@韓國

彭茜

在首爾街頭,處處可以見到炸雞店的身影。比起高大上的宮廷料理韓定食,炸雞啤酒更加平易近人、簡單實在,當然也更為平民化。

韓國炸雞品類繁多,原味的、椒鹽的、蒜香的、甜辣的、醬油的……大可供食客盡情選擇。筆者的最愛當屬原味炸雞,因為它最能保留雞塊咸香的口感,外皮酥脆,雞肉鮮嫩,搭配得恰到好處。

還有一種在原味雞外裹滿醬汁、甜辣可口的“琥珀炸雞”,外皮呈糖褐色,有琥珀的色澤,咬一口汁香滿溢,吃完再吮一吮手指,幸福感爆棚。

為了緩解炸雞的油膩,店家一般還會配上一盤清爽的蔬菜沙拉或酸酸甜甜的腌蘿卜泡菜,也有提供休閑膨化小食品和炸薯條的,打包也極為方便,怎么看都是最適合帶回家看韓劇時的最佳伴侶。

用來搭配炸雞,韓國本土啤酒自然是不二之選。Cass、Hite、Max都是當地很暢銷的啤酒,喝起來清爽甘冽,炸雞店一般都有提供。當然,除了啤酒之外,韓國傳統燒酒和馬格利米酒也是不錯的選擇。

筆者家樓下就是在韓國很受歡迎的炸雞品牌“TWO TWO”。下班回家,經常見有人打包炸雞帶回家。節假日期間,炸雞店的外賣生意更是大熱。

韓國的甜品也是一絕,芝士、奶油和巧克力餡料十足,是女食客們的最愛。

在韓國,與炸雞的“江湖地位”相當的,大約就是“拉面”了。不過此拉面并非手工抻面,而相當于中國的方便面。拉面在韓國不僅是家中常備,在大多餐館也是榜上有名。

韓國拉面面餅更筋道,有的還加入了大米粉或土豆粉,怎么煮都爽滑可口。味道也很有地方特色:泡菜味拉面、石鍋牛肉味拉面、海鮮湯面等等,以辛辣的居多。加了辣椒粉、年糕和雞蛋的拉面被稱為“紅蛋糕”,吃完后,由于辣度極強,食客往往涕淚橫流,大呼過癮。

煮拉面的食器也有講究。韓國人喜歡用小鋁鍋煮面,因為鋁鍋導熱性很強,可以使拉面在高溫的滾煮之下充分呈現出它的柔韌和筋道。

而升級版的拉面就是“部隊鍋”了,滿滿一大鍋“硬菜”,特別適合小伙伴們一起享用。

相傳“部隊鍋”源自朝鮮戰爭時期,當時韓國民眾要定期領取美軍發放的火腿、午餐肉、芝士、面餅等食品。老百姓們便把這些洋食和傳統的泡菜豆腐一起煮,結果發現這種東西合璧的做法味道極佳。由特制辣椒醬和大醬調配出的紅色肉湯配上融化了的乳黃色芝士,辛辣當中有著濃郁的奶香。湯中的火腿、年糕、鮮肉、魷魚、土豆等越煮越入味,待到滿屋飄香時再放入拉面面餅,趁著還有硬芯的時候就吃下,最為可口。吃完這么一大鍋,飽腹感十足,幸福感也十足。

漫話韓國美食@韓國

嘎蘭攝食

微博@嘎蘭,搜狐北京吃貨聯盟副會長;餐飲評論撰稿人,美食欄目嘉賓;近期投身于熱門私廚項目“一起吃飯”,打造美食社交平臺。

提到泡菜,你一定會想到韓國。是的,韓國美食的招牌之一,便是泡菜,它也是韓國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樣食品。泡菜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用紅辣椒為料制作的辣白菜,但實際上泡菜的種類多達數十種。

泡菜不僅能單獨作為小菜食用,還可以作為食材制作泡菜湯、泡菜餅、泡菜炒飯等許多料理。

在韓國,辣椒醬和醬油是餐桌上最重要的食品輔料,其中蘊含著韓國飲食健康的秘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湾区| 灌南县| 涞源县| 外汇| 西华县| 莱阳市| 南川市| 茂名市| 郓城县| 临安市| 苗栗市| 尉犁县| 江津市| 宁都县| 沐川县| 青州市| 榆社县| 尚义县| 民和| 蓝山县| 宝鸡市| 汝阳县| 集贤县| 甘德县| 巴南区| 永年县| 吉隆县| 盐城市| 临澧县| 沅陵县| 游戏| 邹平县| 千阳县| 宝清县| 长汀县| 甘洛县| 长兴县| 华容县| 临武县| 贵定县| 怀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