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給孩子溫暖的關懷(2)

【疼愛與管教的小課堂】

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接觸方式是打屁股,只要孩子有點錯或大人不稱心,就打孩子屁股,孩子平時很少得到父母親昵的撫摸。這樣的孩子很容易產生孤獨感,并熱衷于推撞、打架鬧事等,對周圍世界帶有敵意。

不以愛的名義侵犯孩子的隱私

在父母眼里,也許自己的孩子永遠只是個孩子。但是,別忘了,其實,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知識的增多,隨著思想的豐富,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作為父母,隨時掌握孩子的學習、思想動態,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父母應該通過正確的渠道來獲得這些信息,而不是靠背后的小動作。孩子雖小,一樣有屬于自己的隱私,既然是隱私,父母就該尊重他們的隱私權。

然而,很多父母漠視孩子的隱私權,以關心孩子成長的名義偷看孩子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手機短信、網上聊天記錄等,這不但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而且也是與孩子溝通不夠、對孩子缺乏信任的表現,容易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不滿情緒,使親子之間產生新的溝通障礙。有些父母甚至在看了孩子的隱私后,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以偏概全,質問孩子,這樣很容易引發親子之間的矛盾沖突。

侵犯孩子的隱私極其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俗話說的好,樹怕傷根,人怕傷心。一個人的成長可以沒有鮮花和掌聲,但絕不可以沒有自尊心,否則會影響其身心的健康與發展,甚至對成長產生嚴重的后果。因此,請不要以愛的名義侵犯孩子的隱私。

小敏從小就有寫日記的習慣,一直堅持著。可是有一天她發現,媽媽居然在偷看自己的日記!那天,小敏和班里的同學吵了架,班主任將電話打到了家里。媽媽因此很生氣,無意中用小敏日記中的隱私來揭短。這時候,小敏才意識到媽媽一直都在偷看自己的日記。

“你怎么能偷看我的日記呢?”小敏大聲叫著。

“我確實一直都在偷看你的日記,但我認為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我偷看自己女兒的日記有什么錯?我這也是對你負責!”媽媽直言不諱。

小敏雖然生氣了,可依然堅持寫日記。只是她的書桌抽屜上加了一把鎖。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做父母的不可以因為自己給了孩子生命就可以干涉孩子的一切。孩子是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在這方面,做父母的必須予以尊重。不能像故事中小敏的媽媽那樣,認為看自己女兒的日記是理所當然的。果真如此的話,上鎖的其實就不僅僅是那個放著日記本的抽屜,還有孩子對父母的心。

許多父母認為偷看自己孩子日記的出發點和小敏媽媽一樣,是對孩子負責,對孩子關心,是想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成為孩子可以傾心的朋友。但讓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他們越這樣做,他們和孩子的關系就越來越緊張。更為糟糕的是,當孩子們發現自己的隱私被父母偷看后,對父母的信任往往會大打折扣,也會將自己的內心更加封閉起來,從而拒絕與父母溝通。

因此,作為父母,必須要與孩子經常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而不要通過偷看孩子隱私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這不僅是對孩子自尊心的尊重,而且也會贏得孩子的尊敬。大部分父母都單純地認為孩子年齡小不應該有隱私,即使有隱私也不該對父母設防,然而父母卻忽視了隱私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養料。具體表現為以下三點:

1.隱私的產生意味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

作為父母,如果發現孩子有了自己的隱私,應該感到高興,這意味著孩子誕生了內心世界,他想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珍視一顆童心的成長,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讓他擁有一份獨自承擔的內心秘密。

2.隱私是孩子內心的一種珍貴體驗

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雖然孩子越來越不滿于凡事受父母控制、擺布,于是秘密成為孩子作為弱者的一種自我保護形式。這種對自己內心世界獨享的體驗,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個體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3.隱私能幫助孩子走向獨立和成熟

孩子總有一天要走向獨立,而擁有個人秘密并能恰當處置是走向獨立的要素。對個人來說,隱私往往與責任緊密相連,并且要獨立承擔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講,擁有隱私是孩子邁向獨立和成熟的必經之路,而沒有隱私的“透明人”是永遠長不大的,有遠見的父母應當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隱私。

總而言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要以愛的名義侵犯孩子的隱私。父母要做的是對孩子進行正面的榜樣教育,而不是扮演窺探者的角色。父母要成為孩子的精神支柱,學會“角色轉換”,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為,哪怕是錯的,對于孩子的行為要寬容,而不是一味地窺探和質問。只有父母能夠理解和寬容孩子,才能更好地展示對孩子溫暖的關懷和愛。

【疼愛與管教的小課堂】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父母侵犯孩子隱私也是違法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0條針對未成年人的隱私權做了明確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16條也明確規定:“兒童的隱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因此,父母愛孩子就應該先學會尊重孩子,不要由法定的監護人變成違法的監視者。

再忙也要抽出時間陪孩子

不知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父親下班回到家時已經很晚了,他工作壓力大,心里很點煩,他想休息一下,可是他發現自己6歲的兒子靠在門旁等他。

“爸爸,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問吧?”

“爸爸一小時可以賺多少錢?”

“怎么問這個?”父親問道。

“我只是想知道,請告訴我吧,爸爸。”小孩哀求。

“我一小時賺20美元,有什么疑問嗎?”父親沒好氣地說。

“哦,”孩子低下了頭,接著又說,“爸爸,可以借給我10美元嗎?”父親開始生氣了:“別總拿錢去買那些毫無意義的玩具,回你房間睡覺去。我每天都在辛苦地工作,你一個小孩子根本無法體會。”

孩子安靜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并把門關上,父親還坐在客廳里生氣。過了一會兒,他心里平靜了下來,感到剛才對孩子實在是太兇了。心想:“或許孩子真地很想買什么東西,再說他平時很少要錢。”

于是父親走進孩子的房間,發現孩子睜著眼睛躺在床上,他小心地問:“睡了嗎,孩子?”

“爸爸,我還醒著。”孩子回答。

“對不起,孩子,我剛才對你太兇了。”父親邊說邊將錢遞給孩子,“這是你要的10美元。”

“謝謝你,爸爸!”小孩歡叫著從枕頭下面拿出一些被弄皺的鈔票,慢慢地數著。

“你有錢為什么還要?”父親又開始生氣了,他不明白這孩子今天到底是怎么了。

“因為在這之前不夠,但我現在夠了。”孩子說,“爸爸,我現在有20美元了,我可不可以向你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呢?明天請早點回家,我很想和你一起吃晚餐。可以嗎,爸爸?”

如今的父母與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早上,可能在孩子沒出門之前他們已經出門,晚上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孩子或許早已進入夢鄉,父母和孩子似乎永遠是錯開活動的。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很難有更多的精力來陪孩子。

于是,經常聽到很多父母的無奈,父母為了孩子付出了諸多的努力和辛勞,為了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提供最好的教育平臺,他們任勞任怨,沒日沒夜工作。但是,有得必有失,尤其會因生活的忙碌而失去陪伴孩子的時間。為人父母者,你們是否想過,工作上的事情今天沒做完明天還可以接著做,或者這個工作做不成還可以再找另一份工作,可是你的孩子能夠再重新成長一次嗎?所以說,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機會只有一次,錯過了,便再也無法彌補。而這里無法彌補的不僅僅是你與孩子一起成長的美好經歷,還有孩子缺少父母陪伴的童年。所以,應該多花一點兒時間來陪伴孩子,而不要讓時間從手指間輕易溜走,在不經意之間忽略了人間最珍貴的親情。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父母們就必須要有“再忙也要抽出時間陪孩子”的意識。想方設法和孩子多在一起,這既是父母的責任,也是培養身心健康孩子的條件之一!

所以,父母們不妨利用每天晚飯時間來詢問孩子的情況,向孩子講述有關自己的事情。或者睡前去孩子房間與他交談一段時間。平時經常和孩子分享自己童年的生活,在輕松幽默中講述自己在他所處的年齡段記憶深刻的事情。有時候也可以和他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感受,贏得孩子的理解和支持。

與此同時,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陪孩子”要拿出干事業的精神,不允許“消極怠工”

不妨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多投孩子所好,如一起看電視,打電玩,打球,玩積木拼圖,集郵,看漫畫,一起照養小動物或植物等,這樣可以培養親子之間共同的興趣與愛好,增進親子關系。

2.捕捉孩子的每一點快樂

當孩子看動畫片津津有味時,當孩子玩游戲機累得滿頭大汗時,當孩子聚精會神地畫畫時,不要嚴厲地打斷孩子:“趕快去做作業!”要靜靜地陪孩子坐一會兒,和孩子一起歡笑。在這段時間里,忘掉孩子的成績、學業、功課!

3.不要刻意地去教育孩子

陪孩子一起學習或玩耍,別試圖把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鐘都變成教育,而應該通過言傳身教,孩子會一邊學習一邊觀察,并從父母的言行中學習做人做事。

總而言之,工作纏身的父母們,盡量留一些時間給孩子吧!孩子如同栽種的花草一樣,是需要時間來灌溉和呵護的。只有在父母的陪伴和溫暖的關懷下,孩子才能夠茁壯成長。

【疼愛與管教的小課堂】

陪孩子時,需謹守“四不”政策。

一不:不要熱心過度地陪做功課;

二不:不要心不在焉地陪伴;

三不:不要把陪伴變相為“監管”;

四不:孩子朋友來訪時,不要不識相地硬要和他們“打成一片”。

強化孩子的歸屬感

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其生活、心理活動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有時需要一個人獨處、獨立活動。比如一個人安靜地思考、看書等。但是,人也具有社會性,隨時隨地都在和他人發生必然的聯系,需要和他人相互幫助、相互依存。

因此,人必須從屬于某個人群“組合”,并且參與到這個“組合”的各種活動中來,從活動中感受他人的關愛,獲得他人的認可。只有這樣,人才會覺得滿足,才能夠和諧地生活。尤其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得到了其他成員的認可和尊重時,便會加倍地覺得滿足和幸福。而這種滿足感和幸福感就是人們常說的歸屬感。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特別是當孩子開始上學以后,和他(她)關系密切的朋友越來越多,他(她)接觸的團體和機構也越來越多,他(她)想要獲得歸屬感的意識也越來越強。

通過在集體中和他人和諧相處,他(她)才能夠感知到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歸屬于什么樣的家庭、人群、學校等。而與他(她)密切相關的群體中的人也會向他(她)表明一種需要他(她)、接納他(她)的態度,這樣才能夠為他(她)的身份和行為提供指引,讓他(她)找到歸屬感。

其實,歸屬感就是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而這對于孩子來說至關重要。要知道,孩子是用關系來理解這個社會的。歸屬感是孩子獲得快樂和幸福的前提條件。

但是,由于孩子年齡小、生活閱歷缺乏,因此,他(她)往往對歸屬感沒有正確的概念和原則,他(她)可能不知道向何人去索取這種歸屬感,也不知道應該通過什么方式去獲得歸屬感。

例如,歸屬感弱的孩子可能會向那些根本不喜歡他的人尋求庇護,并可能通過危險的方式獲得樂趣和身份,而這是相當危險的。因此,歸屬感對于孩子來說是必須且必要的。

遺憾的是,現在孩子的歸屬感水平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鋼筋水泥墻”為孩子的關系生活設置了障礙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每天都在自己固定的圈子里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父母往往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帶著孩子出門走走,認識一些新朋友。

即使和鄰居也常常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大多數家庭都是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孩子的生活除了至親,往往就沒有了別的關系,這種單一的關系生活會讓孩子慢慢地變得冷漠,對其他人、其他事都漠不關心。

2.許多孩子都沒有和他人相互依存的感受

富足的生活讓孩子從小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必為生存而擔憂。與幾十年前缺吃少穿的時代相比,現在的孩子對他人的感恩和相互依存的感受也就少了很多。再加上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業,孩子也就漸漸學會了消磨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光。就這樣,孩子的歸屬感慢慢地就會更加淡漠。

3.利己主義思想對孩子的影響

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利己主義”、“唯利是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等一些觀念越來越盛,在這種大環境下,孩子難免會受到影響,而這些思想對歸屬感有著強大的破壞作用。生活中,孩子一旦因為利益而被人傷害,那么他就很難信任他人,很難再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從而無法獲得歸屬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辽市| 泰来县| 资中县| 澎湖县| 阳原县| 德江县| 北流市| 进贤县| 汝州市| 尤溪县| 广饶县| 皮山县| 莒南县| 星座| 奇台县| 石台县| 商南县| 兴业县| 玉山县| 海丰县| 上饶县| 马尔康县| 曲沃县| 鄂伦春自治旗| 河津市| 株洲市| 海原县| 靖江市| 遂平县| 玉龙| 济宁市| 和平县| 黎城县| 习水县| 绥阳县| 山西省| 衡东县| 昆山市| 什邡市| 扬州市| 城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