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給孩子溫暖的關懷(1)
- 左手疼愛右手管教:好父母要懂得在愛中管教
- 李建芳
- 4927字
- 2016-06-03 15:11:26
左手疼愛:天地間,最溫暖,是那父母的愛
作為父母,給了孩子生命,當然也要給孩子全部的愛。世間為人父母者也都在努力踐行著這份天職。但是不同的父母,愛孩子的方式也有不同。有的認為只要給孩子豐富的物質生活就是愛孩子,有的認為只要事事順著孩子就是愛孩子,有的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打理好就是愛孩子,有的認為打罵才是愛……但是,這真的就是愛嗎?如果只偏重于給孩子物質生活的滿足而不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如何去溫暖孩子的心?如果一味對孩子百依百順而不去告訴孩子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如何讓孩子明辨是非呢?如果什么都替孩子做,漫漫人生路上你能陪孩子多久?如果總是以期通過打罵孩子而希望孩子成材,如何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關懷呢?……所以,請找到合理的愛的方式,讓孩子在愛中成長,在愛中成材。
在這個世界上,誰沒有沐浴過父母的愛,誰沒有體會過父母溫暖的關懷?父母的愛是天地間最偉大的愛,自從孩子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上,父母就開始愛著自己的孩子,直到永遠。父母給予孩子的溫暖關懷,是一種對子女天生的愛,自然的愛,猶如天降甘霖,沛然而莫之能御。
關懷孩子,成為孩子的朋友
現如今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沒有同齡伙伴,加上父母對孩子外出玩耍的限制,于是導致孩子交往最多的人基本就是父母。這就在客觀上對獨生子女的父母提出了要求——要積極充當孩子同齡伙伴的角色。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越來越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像兄弟姐妹、朋友一樣與他們相處。所以,無論是從父母本身的義務上,還是從對孩子教育的意義上,與孩子從小相伴,做孩子一生的朋友,都是必要的,必須的。
孩子是因為父母的“一相情愿”來到這個世界的,但父母卻不能再依靠“一相情愿”就可以成為孩子的朋友,而是需要父母掌握一些方法的。當父母成為了孩子的朋友以后,在和他們的朝夕相處中,給予孩子無窮的的愛,這將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那么,具體來說,父母要想成為孩子的朋友,需要掌握什么樣的方法呢?
1.留出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
家是孩子良好人格養成的搖籃。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是塑造孩子人格的重要基礎。尤其是學齡前的階段,是孩子人格養成的重要時期,父母千萬不能忽視與孩子共同成長。
由于工作的關系,騰騰的媽媽每個周末都要加班。可是,即使這樣,她也會抽出一點時間陪孩子玩。
上午11:30之后,爸爸開著車帶著騰騰在媽媽公司的門口等媽媽。等到媽媽后,爸爸問騰騰:“想去哪里玩?”
騰騰回答說:“想去超市買東西?!?
媽媽隨口問了一句:“不想去公園了嗎?”
騰騰興奮地大叫起來:“我想去公園!不去超市!”
于是,騰騰爸掉頭去了公園。爸爸帶著騰騰在公園里玩,越跑越遠。媽媽看到有個賣吊床的,就買了一個。騰騰轉了一圈,回來找媽媽,發現媽媽正舒舒服服地躺在吊床上來回晃著,便將自己的小鞋子一甩,也爬了上去……
13:30的時候,他們離開公園。媽媽繼續回辦公室加班,爸爸則帶著騰騰回了家。
雖然說,雙職工家庭的父母常常在“跟時間賽跑”,常常是回到家時,孩子已經睡眼惺忪,然而,聰明的父母仍然能擠出時間來陪陪孩子。事實證明,那些與孩子相處愉快和諧的父母,基本上都是肯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的父母。比如:做游戲、畫畫、運動、做家務、旅游、聊天等。當父母與孩子分享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時,就是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最好機會,在同喜同樂中捕捉教育的契機。
通過與孩子的親密接觸,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心理需求,就會被孩子接納。如果不花一些時間與孩子共同度過,再怎么想要與孩子成為朋友,都會很難實現。
2.尊重孩子的喜好
伴隨著孩子成長而來的是,孩子逐漸有了自己的喜好,有了自己喜歡的人和事。他們會有自己喜歡的明星,對人對事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和興趣。這時候,父母盡量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和觀點去指責孩子。
11歲的女兒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講述她的偶像時,媽媽說:“真不明白他有什么好的,我看你怎么神經兮兮的?!?
女兒很沮喪地說:“算了算了,跟你沒共同語言!”
這個時候,女兒本來是希望媽媽能夠分享她的喜悅,可是,媽媽卻表現得沒興趣聽,同時還對女兒的行為進行了傷害性的評價——神經兮兮的。難怪女兒會如此沮喪。十來歲的孩子,本就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和喜好。對于孩子的喜好,做父母的可以適當加以引導,即使是孩子的興趣在你眼中是很無聊的,也不能用傷害性的語言打擊她。否則,就不僅僅是錯過一次跟孩子交流溝通的機會了,很可能,從此孩子會認為父母不理解他(她),甚至可能會認為父母不愛他(她)。一旦讓孩子產生這樣的感覺,親子關系勢必會受到影響,同時也不利于孩子成長。
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實際上就是在日常小事上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父母對孩子的話題感興趣,并在適當的時候支持一下孩子的見解,孩子就會在心里把父母當成是有共同話題的朋友。
3.與孩子平等相待
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應該是友好和善的,是溫和而優雅的。父母盡量不要給孩子留下太嚴厲的印象。當孩子遇到困難和委屈時,父母的安慰、同情、扶持和寬容,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可以傾訴的對象,是可以真心相待的朋友。
小美是一個10歲的女孩,她很喜歡一個明星。一次這個明星去小美生活的城市開演唱會,小美悄悄地把自己積攢了一年的零花錢都拿出來買票了。事后,因為沒了零花錢,小美又不好意思向爸媽張口要,卻不知何時被媽媽發現了她的這種情況,媽媽沒多說什么,只是說可以借錢給她,等她長大后掙錢了再還回來即可。小美感到媽媽既是疼愛自己的長輩,又是尊重自己的朋友。從此,跟媽媽的關系更密切了。而且,也懂得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零花錢了。
小美的媽媽就是一個懂得如何關懷孩子的媽媽。在得知孩子把零花錢用來追星后,她沒有去批評,而是把自己的錢給了孩子。但是這種給,既不是施舍,也不是長輩對晚輩的贈予,而是借,是把孩子當成跟自己一樣的大人去平等相待。這既讓孩子感知到了媽媽最溫暖的愛,同時也讓孩子感知到了來自媽媽的尊重。這時,這位媽媽自然不必像很多孩子的媽媽那樣,發愁自己不能成為孩子信任的朋友了。
4.不要用強制性的手段教育孩子
好的關系不是溺愛而是真愛,不是遷就而是引導。和孩子有不同看法時,父母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觀點,但一定要說出自己的觀點,然后,把問題留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思考。不要急于讓孩子表態,因為很多事情需要等孩子自己慢慢地體驗之后,他(她)才能理解。一旦領悟到父母的正確性,孩子就會進一步信任父母,從而加深彼此間的“友誼”。
盡管兒子小冰已經8歲了,但是張凌依然像一個新手媽媽。在處理與孩子之間的意見分歧時總是出現問題。比如有一次,小冰拿著自己很喜歡的玩具手槍去找鄰居家的小伙伴玩。但是當對方想要玩小冰的玩具手槍時,小冰卻舍不得。張凌一看這情景,就非常生氣,她覺得兒子這么大了,還這么不懂得分享,實在讓她在鄰居面前很沒面子。于是就從兒子手中強行奪過玩具手槍遞給了鄰居家的孩子。結果,兒子坐在地上便哭,誰都勸不好。
其實,張凌想讓兒子學會分享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她的這種強行代替兒子去做的手段卻欠妥當。任何一個小孩,對于自己喜愛的玩具,都舍不得與人分享。這不是孩子自私,而是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深處,對玩具的喜愛程度是無可比擬的。他們生怕自己心愛的玩具被別人弄臟、弄壞,甚至被別人占有。不給小伙伴玩也是出于對玩具的愛護。這時,做父母的想要糾正孩子的這種理念和行為,強行是行不通的,而應先傾聽孩子的心聲,問問孩子為何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給小伙伴玩,然后再有針對性地解釋給孩子,讓孩子明白友情更珍貴、分享更快樂的道理。
總之,為人父母者,必須要成為孩子的朋友。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父母對孩子的溫暖關懷。另外,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是短暫的,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與孩子建立的那份世間獨一無二的情誼,卻是伴隨父母和孩子一生的。
【疼愛與管教的小課堂】
能否成為孩子的朋友,可以做這樣一個自我測定:
你有多少時間和孩子一起玩耍?
你知道孩子什么時候不開心嗎?
你知道孩子的好朋友是誰嗎?
孩子有了心事,會和你說嗎?
你能分享孩子的快樂、分擔孩子的煩惱嗎?
你能接受孩子的世界和自己的不同嗎?
以非語言方式喂飽孩子饑餓的肌膚
肌膚饑餓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指的是那些小時候極少得到父母的擁抱、親昵的孩子長大后形成的一種潛在而又深刻的對被愛、被關心、被撫慰的渴望感,如果這種感覺過于強烈,就會導致一種病態的情感需求。
生活中,許多孩子愛哭、睡眠差、體重增加慢、抵抗力較弱、智力發育滯后,都與缺乏“肌膚之親”有關。要知道,人體相互間的接觸和撫摸的需求是天生的,尤其是孩子對這種需求顯得尤為強烈,他們更需要父母給予經常的愛撫。
因此,父母應該注意喂飽孩子饑餓的肌膚。比如可以通過肌膚的直接接觸,注視孩子時的眼神、表情,對著孩子說溫柔的話語,輕輕地搖晃產生的韻律感等,來喂飽孩子饑餓的肌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溫暖和愛。
那么,具體來說,父母應該怎樣喂飽孩子饑餓的肌膚,以體現父母對孩子的愛呢?
1.常常拍拍孩子的肩膀
拍拍孩子的肩膀,既可以表示對孩子的鼓勵和肯定,同時,也可以表示父母愿意放下架子,與孩子做朋友。不要小看拍肩膀這么一個細微的動作,它可以在最短的時間里,迅速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當孩子做了讓父母感到高興的事情時,或者孩子正在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而得意的時候,父母不妨拍拍孩子的肩膀。這時候,孩子會在頃刻間領會到父母的意思,并且還會感激父母對他(她)的鼓勵和贊賞。在孩子因遇到困難或挫折而傷心時,父母可以輕輕地走過去,拍拍他(她)的肩膀,給予孩子支持和精神鼓勵。
2.每天都要擁抱孩子
對于很多中國父母而言,對孩子的愛還是比較含蓄的。但是,時至今日,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懂得如何跟孩子進行肢體接觸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尤其是擁抱孩子,還是能夠做到的。
譚壇是一個年僅3歲的“跟屁蟲”,他很喜歡跟在爸爸屁股后面。
有一次,爸爸要到院子里去找一些東西。當時天正在下雨,所以,爸爸告訴光著腳的譚壇在屋門口等著。潭壇雖然知道爸爸的意思,但還是執意要跟在后面。
爸爸抓住他,把他拉了回來,嚴厲地重復道:“不許跟著?!钡?,爸爸才一轉身,譚壇就又跟了出去。這次爸爸生氣了,他拿了一根小棍子輕輕地敲了幾下譚壇的腿。
爸爸的動作雖然很輕,但譚壇還是害怕得哭了起來。爸爸沒有立刻哄他,而是等他不哭了以后,才走到他身邊,伸出胳膊抱住兒子,說:“譚壇是個好孩子?!?
在這個充滿愛的時刻,爸爸用自己的擁抱輕柔地告訴了譚壇服從的重要性。
生活中,如果孩子“自找”懲罰,就如故事中的譚壇那樣,那么,孩子在傷心過后,往往會渴望父母的愛,想要投入父母的懷抱。這時候,正是父母和孩子交流的絕好機會。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溫暖、充滿愛的擁抱,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父母也可以趁機告訴孩子:“我是多么愛你,你對我來說是多么重要。”
另外,許多研究都證明,一個經常被親人、朋友擁抱的孩子,性格和智力會得到很好的發展。相反,那些缺少與親人身體接觸的孩子,不僅性格孤僻,其心理和智力的發展也不如那些經常被擁抱的孩子。所以,適時地去擁抱孩子吧,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3.用微笑和點頭肯定孩子
許多時候,當父母微笑著點頭表示對孩子認可的時候,孩子會覺得比聽到“你真乖”更高興。因為微笑和點頭不僅可以給孩子一種認可和鼓勵,而且會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濃濃愛意。
爸爸從廚房端了一盤滔滔最喜歡吃的雞蛋羹出來。滔滔抬起頭,看著爸爸把雞蛋羹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中央,他很想自己夾菜。
滔滔拿起小勺,用征求的眼光望著爸爸。爸爸明白了兒子的意思,微笑著向他點頭。滔滔高興地舀了一勺雞蛋羹,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在這個故事中,父親和孩子沒有用一句語言,但是,他們之間的溝通卻非常順暢。這種溫馨的親子關系相信會令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感到羨慕,這也正是微笑和點頭的魔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做了正確的事情后,父母應該多用微笑和點頭以示鼓勵和稱贊,這樣孩子就會更有信心,從而會把事情做得更好。
總之,在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非語言信息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些非語言溝通對于不善言辭的孩子來說尤為重要,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場合,非語言信息往往能夠表達出特定的含義。因此,父母們,在使用語言表達對孩子愛的同時,也要運用好非語言方式,兼顧兩方面,使孩子切實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