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言之有術:要把話說好(2)
- 三天成就好口才:讓你八面玲瓏的說話藝術
- 文成蹊
- 4597字
- 2016-04-18 14:25:41
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說話
人生中,很多時候,我們與人產生矛盾,遭受挫折,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友善,也不是因為我們欠缺能力,而是因為我們不會說話,不會說好話——不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說話,因而沖突、矛盾時有發生,致使人生的天空不那么明媚。
相反,如果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說話,那么我們便能成為一個言之有術的人,如此一來不僅能夠避免沖突和矛盾,讓人生更加順遂。同時也有利于我們說服他人,讓我們的生活多些如意,少些不如意。
在戰國時期,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在國家危難之際,鄭國的士大夫建議鄭伯派遣燭之武去說服秦王退兵。
燭之武領命前往秦國的駐扎地,秦穆公接見了他。他對秦穆公說:“秦晉兩國圍攻趙國,趙國快要滅亡了,如果趙國滅亡對秦國有利,我又怎么會來麻煩秦國呢?越過別人的國家把遠方的國家作為秦國的領地,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國的領地呢?鄰國的領地擴大了,秦國的領地就縮小了。如果您放棄攻打鄭國,而把鄭國作為東方道路上的接待來往過客的主人,秦國派出的使者來來往往,鄭國就可以為他們提供他們所需的東西,這對秦國有利無害啊!并且您曾經有恩于晉惠公,他當時應允您焦、瑕二座城池,但是,他早上渡過黃河,晚上就開始修筑防御工程。晉國,什么時候才能滿足呢?現在晉國在東邊想要滅掉鄭國,又想向西邊擴張,那么秦國就會危險了。因而我希望您能慎重地考慮這件事。”
燭之武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撤兵,并不是因為他有神奇的魔力,而是因為他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說話,讓秦穆公聽著覺得燭之武是在處處為秦國的利益著想,盡管實質上他是在為鄭國的利益做打算。站在秦穆公的立場說的那些話讓秦穆公覺得句句在理,讓他充分認識到,要是滅掉了鄭國,那就等于為晉國謀利,同時也就等于讓秦國陷于不利當中。試問,如果燭之武不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說話,他還能說服秦穆公撤兵,從而拯救鄭國嗎?“老態龍鐘”的燭之武還能被人刮目相看,自此備受器重嗎?
生活中,我們不妨向燭之武學習,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說話,這樣才能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上去,讓對方打心眼兒里認同我們的觀點,進而有效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杜拉拉升職記》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公司為了迎接合作的對象準備了一場宴會,就在一切準備妥當的時候,迎接來賓的車突然出現了故障未能及時趕到,由于時間緊迫,公司短時間內無法找到合適的車。于是就給一家租車公司打電話,結果對方知道了這個情況后,立即把價格抬高了很多。這遠遠超出了公司活動的預算經費,于是一群人很犯愁。
結果杜拉拉拿起電話打給這家公司,對他們說:“我們公司目前只能給出這個價格,但是我們是一家大公司,以后可能有很多的合作機會,如果這一次我們合作成功的話,那么以后還會有很多的機會合作,這樣你們的利益就會更多,這種雙贏的事情,相信貴公司會接受吧。”
杜拉拉的這一番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說的,指出這樣做對對方以后的發展很有幫助,為對方的利益考慮,因而對方滿心歡喜地按照杜拉拉給出的價格派了車。生活中,如果我們也能具有這種“說”的智慧,那么人生將大不一樣。
用好話抬高別人
抬高別人是一種智慧,抬高別人是對別人的尊重,能體現一個人的涵養。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抬高自己貶低別人者比比皆是,而真正能夠做到抬高別人的人則相對較少。殊不知,抬高別人,也是提升自己,在抬高別人的時候,我們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會隨之提升。這有利于我們融入社會,獲得長遠發展。
會說話的人,總是能適時地用好話去抬高別人。抬高他人,是對對方的一種仰慕,而我們在他人眼中也會成為一個謙虛的人,是知分寸、懂進退的人,這樣一來,他人就愿意給予我們機會、支持、提攜。
用好話去抬高那些地位和自己相當的人,說明你不妄自尊大,知道“山外青山樓外樓”,懂得尊重他人,因而別人也愿意肯定你,愿意與你交往。用好話抬高別人有利于你為精彩人生儲備良好的人際關系。而抬高那些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你給別人獎賞,對方會銘記于心,會因此更加佩服你。在你人生的關鍵時刻,這些人很可能是最可靠、最可能會幫你渡過難關的人。
因此,我們要懂得運用“用好話去抬高別人”這一策略與人交流,讓自己因此贏得別人的認可和支持。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
乾隆皇帝和他的一個大臣,走進一座寺廟,迎面看見一尊彌勒佛。乾隆就問大臣:“為什么彌勒佛會對著我笑?”這位大臣說:“這是佛見佛笑。”
之后他們接著往前走,乾隆回過頭來,看見彌勒佛正對著大臣笑,于是就問:“彌勒佛為什么對著你笑?”大臣回答說:“他笑我不能成佛。”乾隆聽了笑而不語。自此格外寵愛這位大臣。
很明顯,大臣的話抬高了乾隆皇帝。盡管乾隆知道這是大臣在抬高自己,但是大臣說話的方式卻深得他的心,讓他覺得很開心,因此他也不吝嗇給予大臣青睞。
其實,日常生活中,人在高興的時候氣氛會變得更融洽。因此,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適當地用好話去抬高別人,事情就會好辦得多。
一般情況下,乘務員要求家長給孩子補票的時候,常常會發生爭執。但是下面這位乘務員卻沒有。
一次,一位家長帶著小孩上車,這個小孩一看就知道已經超高了。于是乘務員要求家長補票。家長很不耐煩地說:“孩子都還沒上學呢。”乘務員立即就說:“孩子沒上學都這么高了,這可都是媽媽的功勞啊。您的孩子上學后一定是所有孩子里最高的。”這位家長聽完后,覺得很開心,就欣然補票了。
可見,多說好話去抬高別人,能夠愉悅對方,有利于獲得他人的認可和支持,讓人生更加順遂。
激勵,讓別人聽從于你
激勵之言,是好話,能帶給人積極的心理體驗,有利于我們將話說好,成為一個言之有術的人。
在與別人打交道的過程中,特別是在與他人交談的過程中,如果覺得別人做得不對,或做得不夠好,與其批評他人,不如適當地激勵他人。這樣更能讓他人聽從于你,激勵的話往往比批評的話更有效。
據科學研究表明,一句激勵的話語,能夠產生巨大的影響,比如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方式。
一次,國際著名的NLP大師尼克拎著一堆行李前往國際會展中心,穿過酒店大門來到樓層大門的時候,正要放下行李去開門,門卻突然開了。他回頭一看,是一個年輕的小伙子。尼克很感動,但是當時即將上課,他沒有時間表示自己的感謝,只是點頭向小伙子示意,之后就匆忙地離開了。
說來也巧,當尼克走進教室的時候,發現那個小伙子也在,激動的他說出了激勵之言,他稱贊年輕人是一個“熱心腸,樂于助人的人”,并且勉勵他“以后要繼續發揚這種品質”。
后來,尼克發現每周自己上課的時候,那位年輕人都守在大門口,為自己開門。
雖然尼克那句激勵之言,本意并不是讓年輕人為自己開門,但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因為一句激勵的話,年輕人從此開始堅持為尼克開門,并且對他人也始終保持熱心腸。由此可見,激勵的話語擁有無窮的力量。
激勵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威力,從某種程度上說,那是因為它是一種好話,要比批評的話好聽得多,也更容易為人所接受。
人生中,我們要善于利用激勵之言的力量。想讓別人聽你的,不妨多激勵他。要知道,很多人都“吃軟不吃硬”。有時候強制別人去做某件事,別人不一定樂意去做,但是,一句激勵的話也許就能讓其心甘情愿地去做這件事。
王輝被調往一家新機構做主管,最近有件事情讓他很頭疼,他的一個下屬經常遲到,人稱“遲到大王”。但是這個“遲到大王”的工作技術全公司無人能及,因此不能辭退。王輝的前任,曾經找這個“遲到大王”談過很多次,甚至多次以扣工資作為懲罰。但是,這個人依然我行我素,經常遲到,甚至比以前遲到得更久。
王輝在上任前,上級已經下達了命令,必須解決這個“遲到大王”的問題。于是,王輝一上任就認真觀察了這個下屬,而且通過一定的渠道了解了這個人的性格。最后他得出結論是:這個人“吃軟不吃硬”,所以不能采用強制手段。王輝認為,與其批評他,不如跟他說“好”話,換批評為激勵。
這天,早上上班的時候,這個下屬又遲到了,正好被王輝撞見了。而他招呼也沒打,準備無視王輝的存在。這時,王輝和顏悅色地說:“你今天有進步,以前至少會遲到10分鐘,今天只遲到5分鐘,進步了,希望你繼續努力。”
結果,奇跡真的出現了,從第二天開始,“遲到大王”竟然再也沒有遲到過,有時候甚至還會早到幾分鐘。
上級沒有想到王輝這么快就解決了“遲到大王”的難題,對他稱贊不已,很是器重。
王輝就用激勵的好話讓這個“遲到大王”聽取了他的建議,改變了自己的習慣,從此不再遲到。而王輝自己也因此而得到了領導的贊賞,使自己的職場之路變得更為順暢。
總之,想要別人聽從于你,有很多的方法,如使用權力相威脅、用利益去誘惑別人等,但是要真正讓別人從心底認同你,信服你,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勵。生活中,我們要盡量用激勵代替批評,讓激勵之言既愉悅他人,又幫我們實現有效影響他人的愿望,進而創造精彩人生。
大智若愚的說話方式
所謂大智若愚是指,才智出眾的人在處理很多日常事務時顯得很傻,常常吃虧,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些愚笨的做法卻是最聰明的。
其實,不僅做事情要大智若愚,說話的時候同樣也要充分運用這種智慧。而所謂大智若愚的說話方式是指,在說話的時候保持低調,不過分彰顯自己的聰明,不向別人夸耀自己,不借故抬高自己,話要說,但沒有“鋒芒”,不太多,也不太滿,說到某個平常的程度就可以了。
明代的學士呂坤在《呻吟語》中說:“愚蠢的人,別人會譏笑他,聰明的人,別人會懷疑他,只有既聰明而看起來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說話采取大智若愚的方式才能進可攻退可守,才是真正的智者。
那么,大智若愚的說話方式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用沉默代替回答。遇到不想回答的問題,可以適當地保持沉默。
第二,明知其理也含而不露。有些事情即使心里清楚明白,也不能搶著發言,甚至不能說出來。這是說的智慧,更是處世的哲學。例如,在辦公室,許多人聚集在一起說某個同事的壞話,然后別人問你:“你覺得呢?”真正的智者即使知道被談論者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也不會言明,會含而不露,會說:“哦,這個人,其實,我不是很了解。”
第三,要裝傻充愣。人生在世,難得糊涂。必要時也要裝傻充愣,這是大智若愚的核心。下例中的實習老師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一位實習生,在學校實習了一個星期后,最后班主任安排他上講臺。并且安排了很多老師來聽課。等大家都坐好以后,實習生在黑板上寫下了幾個字。這時,一名學生突然大聲說:“老師你寫得真好,簡直跟我們李老師寫得一樣好了。”
實習生想:“這下糟了,這話要是傳到了班主任李老師耳朵里,可就麻煩了!實習生和資深特級教師寫得字一樣好?他心里會不痛快。”突然他心生一計,回頭對著臺下說:“要不怎么說你們是李老師的得意門生呢,這些內容脫胎于你們李老師的教案,你們竟然一看就看出來了,真是師生默契!好了,言歸正傳,下面,這位同學,請你來為我們朗讀一下課文。”
于是,這名同學開始朗讀課文。而坐在后面聽課的李老師臉上的表情也自然多了,尷尬就這樣消除了。
這位實習生在這種尷尬的場合中懂得裝傻充愣,看上去是一種傻——學生說他字寫得好,他卻認為別人說他教學的內容好,其背后卻充滿了智慧,化解了一場人際危機。
當然,要想掌握大智若愚的說話方式,光靠這三點是不夠的,除了掌握這些主要方法外,隨機應變的能力、處變不驚的能力等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們要用心地在日常生活中去摸索。
總之,要謹記一點的是,智者不會輕易露出鋒芒,會有所不言,他們說出來的話,看上去愚笨,其實充滿智慧,對事態、個人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