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言之有效:不要說廢話(3)
- 三天成就好口才:讓你八面玲瓏的說話藝術
- 文成蹊
- 3374字
- 2016-04-18 14:25:41
在電影《愛情呼叫轉移2》中有很多經典語句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尤其是范偉的臺詞:“抬頭一望,四處雜草,遇到鮮花,憑啥不找。”“我拿著丘比特之箭追呀追,你穿著防彈背心飛呀飛!”
這樣的比喻為語言添加了一點幽默的色彩,讓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時,又會覺得言之有理,這就是深層次的說話藝術。比喻能讓語言更為生動形象,感情色彩也更為濃烈;而干巴巴的語言則顯得平乏無力,很難讓人感興趣。
眾所周知,孟子善于論辯,他在論辯中就經常使用比喻的手法。孟子在和齊宣王的論辯中,就有一段精彩的比喻。
孟子對齊宣王說:“君主把自己的臣子看成是自己的手腳,那么臣子就會把君王看成是自己的心腹;君主若是把自己的臣子看成是任人使用的狗馬,那么臣子就會把君主看成是一般人;君主要是把臣子視如草芥泥土,那么臣子就會把君主當做仇敵。”
孟子以“人心”為中心,然后把君主對待臣子的態度用三個比喻句來說明,臣子對君主的態度也相對應地用上三個比喻。孟子主張君主要“禮賢下士”,但是他沒有直接把自己的主張說給齊宣王聽,而是用了三個層層遞進的比喻,來勸誡君主對臣子要“以禮相待”。這樣的比喻比直接勸誡更有說服力,更容易讓人接受。試問,如果沒有比喻,孟子的話還會如此有效嗎?
此外,我們還可以考慮其他修辭方法,例如反諷和反問。在說話的時候,反諷能增加幽默的效果,反問可以加強語氣。
總之,若能在說話中巧妙地運用修辭,那么說的話不僅更有味道,也更有說服力。換言之,修辭可以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因此,我們在說話時應巧用修辭,讓話說得好,說得巧,讓修辭成為我們人生的彩筆,不斷為人生的畫卷增加亮麗的色彩。
求人辦事少拐彎抹角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事,而有很多事情憑借自己的力量是無法解決的,我們需要他人的幫助。在求人辦事時,“說”是有講究的,往往要直截了當,少拐彎抹角,才能成功。
有些人在求助別人的時候,怕被拒絕下不了臺,覺得不好意思,說話總是閃爍其詞、拐彎抹角,結果不僅給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事情也沒辦成。
其實,有求于人時,也大可讓自己“理直氣壯”,求人也要求得瀟灑,直接向對方說出目的,“打開天窗說亮話”,讓對方無法回避。
一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最近陷入了經濟危機,公司面臨破產的危險,不得不向自己昔日的朋友求助。
這位企業家,每次去借錢的時候,都覺得難以啟齒,于是說得拐彎抹角,希望朋友能夠聽懂自己的弦外之音。而他的朋友了解他的實際情況,擔心他無力償還,大都不愿意借錢給他。他的含糊其辭正合朋友們的心意,他們樂得裝糊涂。
所以,這位企業家一直沒有借到錢。
于是,他決定改變策略,與其拐彎抹角,低聲下氣,不如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目的。
這天,他像往常一樣出門借錢,在出門前他精心打扮了一番,讓自己看上去沒有一點點失敗的頹廢。
他按響了朋友家的門鈴,朋友開門后請他坐下。朋友早就聽說他四處借錢,于是,開始與他東拉西扯。
這時,他知道如果這樣下去,自己又將無功而返。于是他對朋友說:“不瞞你說,我今天是有求于你。我這次來的目的,想必你也應該知道,我的公司最近資金周轉困難,我現在急需一筆錢來維持公司的日常運行,只要公司能渡過這個難關,我立即就把錢還給你。我也知道這件事情讓你很為難,你我相識了這么多年,我的為人你是很清楚的,我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錢還給你。”
朋友本來準備裝傻充愣的,哪知道這次,這位企業家突然挑明了自己的來意,讓他措手不及,一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只好答應借錢給他。
這位企業家拿著這筆資金,很快就解救了公司的危機。
企業家能夠成功借到這筆錢,拯救自己的公司,多虧了朋友慷慨解囊。但是,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言之有效的說話技巧,直截了當地向朋友表明了自己的目的,讓對方無法回避。假如他仍然拐彎抹角地說話,那么不怎么愿意借錢給他的朋友就有了回避的空間,他就不能這么快成功地借到這筆錢,從而化解危機。
可見,有求于人的時候,與其拐彎抹角、躲躲閃閃,一副讓人瞧不起的樣子,不如“直抒胸臆”、“理直氣壯”,讓對方嘆服于我們的自信,從而更樂意給予幫助。即使有可能會被拒絕,但是也可以給別人留下好印象。
再者,也要看到,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迂回”背后的真意。有求于人,就應當直接說出來,讓對方明白我們的難處,知道我們的目的,避免對方樂意給予幫助卻不知從何幫助的情況出現。
當然,我們強調求人辦事時應當少拐彎抹角,為的是讓自己的“求”,求之有效,即當說出求助的話時,別人能向你伸出援手。而不是說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逢人就說自己的難處,乞求別人的同情、可憐與施舍。也就是說,求人辦事時既要直接說明自己的來意,言之有效,又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和自信。只有這樣,別人才會愿意給予幫助。因為這時候的我們即使輸了錢財,但至少沒有輸掉氣場和志氣。
言簡意賅,別人才會喜歡你
“言之有效”的表達需要使用“言簡意賅”的語言。言語簡練通達,才能贏得別人的好感,才能在社交中成就自己的精彩。
三國時期,有個叫鐘繇的人有兩個兒子,一個叫鐘毓,一個叫鐘會。有一次,鐘繇帶著兩個兒子去見魏文帝,也就是曹丕。當時,鐘毓汗流滿面,曹丕就問他:“你為什么會出這么多汗?”鐘毓:“戰戰惶惶,汗出如漿。”而鐘會在一旁沒有出汗,曹丕就轉過頭來問他:“你怎么沒出汗呢?”鐘會低頭沉思了一會兒回答說:“戰戰栗栗,汗不敢出。”兄弟兩個言簡意賅的說話方式,使得魏文帝非常高興,兄弟倆也因此得到了魏文帝的青睞。
事實的確如此,大多數人對于那些過于累贅的辭藻是沒有好感的,相反,他們更樂于接受簡潔明了和實事求是的語言,即喜歡言簡意賅、稍有或沒有廢話的語言。鐘氏兄弟正是掌握了這一原則,才能在曹丕面前精彩地表現自我,贏得曹丕的青睞。
在古代如此,在現代更是如此。特別是在與人交際的過程中,若想言之有效,更應當言簡意賅,一語博得他人的好感。言簡意賅之所以有這樣的魔力,是因為它們是實而不浮的。或許它們缺乏文采,但它們精辟;或許它們缺少篇幅,但它們能將主旨表達得淋漓盡致。
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常常說一些華而不實的語言,大量運用形容詞、描繪性詞語,大量地堆砌辭藻,過度地夸飾等,輕者會給人有賣弄、浮夸的感覺,重者則會讓人覺得虛偽、不真誠。真誠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一旦讓人感到你缺乏誠意,那么你所說的話就很難讓人信服,很難讓人接受。如此一來,生活又何談精彩呢?
與其讓自己的話語重復、啰唆、累贅,不如用平實的語言言簡意賅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反倒會給他人留下實在、不虛偽、不矯揉造作的良好印象,進而讓人生多一抹亮麗的色彩。
社交場合中經常出現這樣一類人,他們大大咧咧、漫不經心,講起話來啰啰唆唆,讓人不知所謂,而他們自己可能也不清楚自己在說什么,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說這些,更不知道如何與人交談。這樣的人,雖然心地善良、毫無惡意,但往往并不受歡迎。他們常常覺得自己在表達上手足無措,雖然說了很多,但卻未表達自己心中所想。他們不明白自己怎會陷入這樣的困擾中,也不明白為什么無法獲得他人的好感。殊不知,說話啰唆、累贅是“說”的一大忌諱。它讓人神經緊張、心情厭煩,卻又不好意思粗暴地將其打斷。說話啰唆、累贅不僅詞不達意,廢話連篇,而且是在浪費別人的時間。
生活中,如果我們也有說話啰唆、累贅之嫌,不妨想象自己是在打國際長途電話,每說一句話都得付昂貴的話費。
在這方面,我們不妨效仿一下下面這些秀才。
從前有一個商人開了一家酒店,為了給自己的酒店做宣傳,特別請了一群秀才來為酒店寫招牌。于是秀才甲揮筆便寫下了“本店出售上等好酒”八個大字。秀才們議論紛紛。秀才乙說:“‘本店’二字累贅。”秀才丙說:“‘出售’二字多余。”秀才丁說:“酒好與壞應該由顧客去評價。‘好’字應該刪除。”秀才甲生氣地說:“照你們這樣說,就寫一個‘酒’字算了。”眾秀才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大家一致認為“酒”這個招牌最合適。
其實說話也是這樣,有時候需要詳細論述,有時候就需要簡練明了。說話長不等于就精彩,其精彩與否在于說話的有效性。有效的話,聽眾才喜歡聽,愿意聽。而那些空話套話,說得再多,他人也會覺得是一種折磨。
因此,生活中,與人交流,語言要精練樸實,盡量做到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交談不是做文章,不需要很多鋪墊,不需要華麗的辭藻。言簡意賅不僅能“言之有效”,而且能贏得他人的好感。所以說,言簡意賅,能讓語言更加精彩,也能讓人生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