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嚴于律己,時刻警醒(1)

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匆粋€人有多成功,不是看他打敗了多少人,而是看他多少次戰(zhàn)勝了自己。聰明的人總是拿自己有辦法的人,因為懂得嚴于律己的力量,所以他們不會被自己打敗,更不會被別人打敗。不論是處世,還是為人,他們都能“克己”,時時做自己的主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在印度禪宗看來,人之所以痛苦,那是由人的本性而起的。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污穢的,因為人們眼貪好色,耳耽妙聲,鼻愛名香,舌嗜上味,身觸細滑,貪圖金錢,愛好名望,希求安逸……正因為如此,所以人生是痛苦的。

這也正是人們對人生嘆苦嗟短的緣故。從我們切身的生活經(jīng)歷出發(f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人生似乎真的是苦多于甜。很多時候,不論我們怎么努力,總是難以改變現(xiàn)狀,等待自己的,無非是對事實的全然接受。這是客觀存在為人類設(shè)置的強大阻礙。但這并不是說,面對人生的各種悲苦,我們就完全無能為力了。

梁漱溟先生常把“對付自己”作為人生的一大修持,所以他格外強調(diào)反省的作用和力量。這樣的觀點,與佛家的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神秀曾悟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正是佛家“對付自己”的方式,事實上,這和梁先生所強調(diào)的“反省”是有異曲同工之處的。這也正是印度禪宗的意旨:人生是痛苦的,為了讓快樂多一點,人們必須通過戒、定、慧三個步驟逐漸淡化人生的不悅,最后放下眾生的悲苦,真正成“佛”,做一個幸??鞓返娜恕?

對此,后來慧能反駁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這就是佛家常說的“四大皆空”觀點。誠如孔子所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梢?,人生來就與痛苦為伴。若要減輕痛苦,無法,除了清除主觀上的障礙,做一個清心寡欲的人,方可真正成佛,獲得人生的至樂。顯然,若是做到了后者,自然也就不需要前者要花費的功夫和精力,比如修戒、定、慧三學(xué),苦行,研讀經(jīng)典等。

借用梁漱溟先生的話來說,“萬苦皆從執(zhí)念來”。欲望正是讓人為執(zhí)念所困的根由。因此,人生于世,要享受人生的真樂,做一個灑脫智慧的人,須得淡化自己的欲望,放下執(zhí)念,如慧能所說,讓身心處于“本來無一物”的狀態(tài),如此一來,短短幾十年,哪里又會處處“惹塵?!保屪约河袩o窮無盡的悲苦呢?

而這也正是李叔同先生所采取的方式。眾所周知,先生在婚姻上的經(jīng)歷是比較傳奇的。18歲時,先生為當(dāng)?shù)氐囊粋€戲子所迷,他經(jīng)常跑到福仙樓去聽她的戲。母親見狀,為了讓先生安下心來,便與他二哥一同給他包辦了一場婚姻,迫于無奈,先生與他的原配妻子俞家五小姐結(jié)婚了。

盡管婚后有一段恩愛的生活,但是由于性格上的不容和共同語言上的匱乏,漸漸地,先生覺得非常痛苦,在他內(nèi)心深處,他仍然惦記著戲子楊翠喜。這時候,他的內(nèi)心極度苦悶,一是為被剝奪的婚姻自由,二是為眼下不幸福的婚姻生活。

直到后來去日本留學(xué),遇到春山淑子,他才漸漸地從那段苦悶中走出來。可是,當(dāng)他走出那座圍城的時候,他又陷入了另外一座圍城。盡管他深愛這位日本姑娘,但是李叔同的骨子里卻是一個保守的人。在他看來,一旦結(jié)婚,就不應(yīng)當(dāng)休妻,否則就是大逆不道的事。因此,對于一夫多妻的制度,他是嗤之以鼻的。所以,盡管他和原配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但在遇到春山淑子之前,他向來不近女色,即便遇到貌美如花的交際花的誘惑,他也不為所動。因此,當(dāng)他與春山淑子深深相愛之后,他陷入了極端的矛盾中。一方面,這是他夢寐以求的愛情;而另一方面,若是與春山淑子結(jié)合,這又是與他的道德原則相違背的事。

在一番痛苦的掙扎后,先生最后還是決定與原配妻子決絕,進而與春山淑子結(jié)合。看似這應(yīng)當(dāng)是一個完滿的結(jié)局,因為他終于如愿以償?shù)嘏c自己心儀的女子生活在一起了,最后順理成章地結(jié)婚生子了??墒?,讓人訝異的是,最后先生又與這位日本妻子決絕了,他看破紅塵,剃度為僧,遁入空門。

這看似是讓人費解的事情,事實上,這正是先生“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钡谋憩F(xiàn)。實際上,盡管他后來與春山淑子生活在一起了,但是他的內(nèi)心深處,仍然存有對原配妻子的愧疚之情,并且這種愧疚讓他內(nèi)心非常痛苦。在他真正體味到人間真愛的滋味的同時,他也深深地嘗到了人生痛苦的滋味。

最后他悟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于是選擇皈依佛門,四大皆空,潛心修佛,不問世間塵事,留下“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的慨嘆飄然而去。這也正是他能為中華民族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的緣故。試問,若他沒有悟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道理,他又怎能放下與春山淑子的幸福生活,出家為和尚,潛心修佛?

人生在世,盡管只有幾十年,或者能有上百年,但是人們常覺得人生太苦,甚至苦不堪言。于是,要么陷入徹底悲觀的極端,要么做一個混世魔王。事實上,不如做個明白人。這樣,面對人生的眾多悲苦,我們就會嚴格要求自己,就能時刻警醒自己,不必為之困擾,會開闊自己的心境,如李叔同先生一樣,做一個灑脫的人。

漫漫人生路上,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就要從源頭上著手,要知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钡牡览?,不做糊涂人,而做個清醒的人,快樂也便悄然而至了。

別讓良知沉睡不醒

何謂良知?良知是孟子的“不慮而知”,是王陽明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通俗地說,良知就是天之常理。從某種程度上說,誠如人生來就有飲食住行的本能一樣,良知也是人與生俱來的品質(zhì)。

也許有人會說,要果真如此,那為何世上還會有那么多喪盡天良的事發(fā)生?這恰恰是承認人具有良知的本能的表現(xiàn),試問,如果良知并非本能,哪里又有“喪盡天良”一說?做人,不能沒有良知,一旦良知缺失了,接踵而至的就是犯錯,甚至是犯罪,而這樣的罪過,通常是天理難容的,顯然,這對個人的人生來說是一種悲劇。

為了規(guī)避這樣的悲劇,我們應(yīng)當(dāng)時刻要求自己做一個有良知的人。而良知,盡管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它也會和賴睡的人一樣,沉睡不醒。因此,良知是需要勤拂拭的,這樣才能讓它正常運作,規(guī)范我們的言行舉止。

提到良知,多半指的是子女對父母長輩的態(tài)度。一般沒有良知的人,可能會對父母做出大逆不道的事來。自古以來,特別是在我國,這是深為人們所譴責(zé)的。關(guān)于這一點,有這么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嗜賭成性的賭徒,終于有一天,他輸?shù)脙A家蕩產(chǎn)了,已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拿去和別人賭了。但是,他并沒有放棄賭博。這天,他又去賭場,大家都知道他沒有任何賭注了,于是拒絕他加入。再三乞求下,有人答應(yīng)了,但是條件是要拿他母親的心來做賭注。他聽完之后,興高采烈地跑回了家,對他母親說:“娘啊,我已經(jīng)輸光了,但是這次我一定會連本帶利都賺回來的,我已經(jīng)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拿去做賭注了,讓我拿您的心去吧。”他的母親聽了,老淚縱橫地說:“要是拿了我的心去,你就能醒悟的話,那你就拿去吧?!?

于是,他挖出了母親的心,馬不停蹄地奔向了賭場,路上他被一塊石頭絆倒了,母親的心被重重地摔在地上,這時,它忽然說話了:“兒啊,摔疼了吧?快擦擦……”這時候,兒子終于意識到自己做了什么,坐在地上哀號了起來……

故事中的兒子是一個讓良知沉睡的人,因此,他才會做出親手剜出母親的心的事來。人生一世,不孝的事常有,不論大小,無不是良知沉睡的后果。因此,我們應(yīng)當(dāng)時時拂拭自己的良知,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有良知的人,禽獸尚知反哺,何況是人?

而這,只是對良知的狹隘理解。從廣義上看,良知所包含的內(nèi)容是紛繁復(fù)雜的。偉人為了大義而獻身,英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有識之士為了國家命運而奔走呼號,等等,這些無不是有良知的表現(xiàn),也無不屬于良知的范疇。

李叔同先生為世人所頌揚的良知,更多的是廣義層面上的良知。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也是充滿良知的一生,這也正是人們欽佩他的原因之一。

青年時期的李叔同,有著人人歆羨的家世和才氣,也正因為如此,他能融演戲、繪畫、書法、篆刻、音樂于一身,翩翩裘馬,進出名場,紅氍毹上,舞袖歌弦……幾乎沒有他不會的。

可是,他卻收起鉛華,摒卻絲竹,剃度為僧,遁入空門了。對于他為何出家一問,眾說紛紜,包括他的好朋友豐子愷和柳亞子等,也給出過很合理的解釋,但到底這還是一個謎。但是聯(lián)系一下現(xiàn)實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李叔同的驟變有如當(dāng)今社會眾人的驟變,他看到了太多的黑暗與無奈,遁入佛門,不應(yīng)當(dāng)做避世的解釋,而是他對現(xiàn)實的嘲諷與反抗,試問,古往今來,有幾人能獨自扛起這么重的社會責(zé)任來?要是沒有高度的社會良知,常人是無法義無反顧地走上這條路的。

古人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李叔同不窮,看似他選擇的是獨善其身,他出家是對自己忠誠,對自己負責(zé)任,進而潛心修佛,專心悟道。但這背后潛藏著一股看破紅塵,彰顯著他那“兼濟天下”、普度眾生的宏愿。他從自己出發(fā),先度了自己,卸下追名逐利之心,一心悟道。若不是帶著高度的個人良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又怎能放下一切閉關(guān)研律?

再有,早年,先生學(xué)習(xí)的是藝術(shù),并且小有成就。但是他卻在聲名鼎沸的時候放棄了自己的藝術(shù)生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教育事業(yè)。因為當(dāng)時正是革命風(fēng)暴涌動的時候,他看到,能喚醒人們、拯救人們的是教育事業(yè),而不是藝術(shù)事業(yè)。

最后,李先生發(fā)現(xiàn),良知,和學(xué)識無關(guān),和外表無關(guān),它和人的本性有關(guān),只有教育能把人的本性做些改良,因此他執(zhí)起了教鞭,走上了講臺。先生的這個選擇表明他始終秉持做人的良知的信條。在意識到自己的良知的同時,他還不忘去喚醒更多人的良知。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生活中,任何一個有卓越成就的人無不是本著不同程度的良知的人。不論走上哪條路,有什么樣的志向,要做出一番事業(yè)來,良知始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凡事我們應(yīng)當(dāng)如李叔同先生一樣,帶著高度的社會良知去要求自己,這樣才會少犯錯,甚至不犯錯,才能引領(lǐng)自己走向坦途。否則,就可能背負“喪盡天良”的罵名。這是從大的方面說,從小的方面來看,對父母長輩存有良知更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和準(zhǔn)則。

總而言之,我們要時時要求自己做一個有良知的人,對自己的良知要勤拂拭,不能讓它沉睡。任何可能有悖良知的事,我們都應(yīng)當(dāng)放棄;反之,則應(yīng)當(dāng)堅持。這樣一來,凡事坦蕩蕩,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地,中間對得起自己,有價值的人生自然而然便悄然而至了。

做人恰如蓮花開

蓮花,是佛家的吉祥花。它更是花中君子,象征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種理想人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純潔和清廉的象征。南懷瑾先生曾說:“生命如同夜荷花,一草一木皆學(xué)問?!弊屑毾雭?,確實如此,生命如同夜荷花,一開一合,開放收攏,不過如此。

的確,生命該如蓮花,它有一個開放收攏過程,這之間,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生帶不來,死帶不去,沒有人能帶著萬貫家財出生,也沒有人能帶走自己經(jīng)營了一生的名與利,既然如此,那就索性讓生命自然地綻放凋落吧。

人生于世,與人相處是人人必修的一門課。生命如蓮,做人亦當(dāng)如蓮。何以見得?人生幾十年,求名索利,乃人之常情。但在再淪落再混亂的年代,也有卓爾不群的人,名利面前更是如此。

自古以來,為五斗米折腰的人大有所在,唯獨陶淵明不屈不撓,甘愿貧苦,也要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能出淤泥而不染,這是非常難得的。

事實上,身處生活這張大網(wǎng)中,與人相處,不僅要如陶淵明一樣看淡名利,必要的時候,甚至要與世無爭,除此之外,還應(yīng)當(dāng)時刻要求和警醒自己要做一個不隨波逐流的人。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抨擊當(dāng)下自己所處的時代的人,我們可以說這樣的人憤世嫉俗,但是,罵聲的背后我們總能看到某些現(xiàn)實的原因。比如商界有為了經(jīng)濟利益不擇手段的黑幕,就連一向被奉為“圣地”的學(xué)術(shù)界,風(fēng)氣也大變。因此,與其去抨擊自己所處的時代的種種不足與弊端,不如“善己之身”,做一個不隨波逐流的人。誠如一朵靜開的蓮,出于淤泥,卻不染纖塵,依然潔白,依然純凈無瑕。這是為人的境界,也是為人的美德。

有人曾說:“唯具超方眼目,不被時流籠罩者,堪立千古品格?!憋@而易見,它所強調(diào)的是,只有獨具慧眼不隨波逐流的人才算得上擁有流傳千古的高尚品格。

李叔同先生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不僅在名利上不隨波逐流,在其他方面亦如此。盡管早年他也是那追名逐利的隊伍中的一員,但是后來,他皈依佛門,一心修佛,名利之事,再不問及。這正是他“善己之身”的表現(xiàn)。

主站蜘蛛池模板: 确山县| 长宁县| 射阳县| 龙里县| 桑日县| 洛南县| 碌曲县| 凤庆县| 阳山县| 麻城市| 阳东县| 绩溪县| 赞皇县| 青海省| 慈利县| 舒兰市| 象州县| 黎城县| 康马县| 庆安县| 黄梅县| 宁河县| 修水县| 林芝县| 芷江| 阜南县| 茂名市| 恭城| 乳山市| 景宁| 修水县| 涡阳县| 寻乌县| 蒙山县| 河池市| 佳木斯市| 临沂市| 泗水县| 松江区| 陈巴尔虎旗| 荣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