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生本來就是不公平的,習慣去接受吧(1)
- 社會是平的:優秀的人從不抱怨
- 亦辛編著
- 4887字
- 2016-04-21 11:06:58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高考時一樣的分數,他上了北大,你卻只能上個二本;一起工作,他升官了,你卻多年后還是個小職員;同樣做生意,你童叟無欺,誠信經營,卻沒賺下多少錢,而他靠投機鉆營卻發財了……人生本來就有著許多的不公平,如果沒有辦法去改變,那么我們能做的就只有接受,并把接受這種不公平當成一種習慣。正如比爾·蓋茨所說:“社會是不公平的,我們要試著接受它。”
社會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公平
世上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公平,出身背景不同、家庭關系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所有這些,都決定了人生的不公平,如果真的絕對公平了,反而是另一種不公平。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必須無條件地接受這種不公平。
承認生活的不公平,并努力改變它
生活中沒有絕對的公平,這是事實,任何人都不能改變。如果你一味地對于不公平的事實進行抱怨、嘆息、等待,一味地強求生活中絕對的公平,最終,你也只能在自己的嘆息聲中虛度一生。在生活的不公平面前,承認它,接受它,正視它。然后,努力生活,努力工作,才會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公平,把不公平甩在身后。
許多不公平的經歷,我們是無法逃避的,也是無法選擇的。我們只能接受已經存在的事實并進行自我調整。
承認生活是不公平的客觀事實,并接受這不可避免的現實,放棄抱怨、沮喪,以平常心、進取心對待生活,不公平自然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承認生活不公平,并不意味著我們不盡己之所能去改善生活,去改變整個世界。恰恰相反,它正表明我們會努力做好分內的事,爭取更大的成功。
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企業的鐵飯碗被打破,許多工人下了崗。四川雙流縣的李春花同丈夫也都成了其中的一員。面對困境,他們彷徨、憤懣后,但最終他們重新開啟了自己另外的生活。
1999年3月,李春花同丈夫來到成都,他們想在雙流機場附近的雙流縣城賣稀飯。他們租了一間只有6平方米的門面,又買來相關物品。在他們先后投入了1.5萬元后,稀飯店總算開張了。
雖然,兩個人起早貪黑地干,但生意并不好。開張三個月,就虧了3000多元。
李春花意識到必須要變,否則就只有死路一條。怎么變呢?中國人習慣在早上喝稀飯,如果改在中午或者晚上喝稀飯是否也可以呢?
丈夫也認為這個想法不錯,于是他們經過認真考慮后決定:把稀飯做成正餐,推出營養可口的“葷稀飯”。
為了創建屬于自己的稀飯品牌,他們首先給自己的稀飯取了一個通俗易記的名字——李姐稀飯大王。
第二天,他們就開始分頭行動起來:夫妻倆分工明確,配合默契。丈夫辜強負責研究稀飯的種類。
李春花負責外聯,研究經營戰略,她在雙流電視臺做了一系列廣告,大膽提出“改變稀飯傳統喝法,把稀飯當成正餐,把稀飯當成營養餐”的新餐飲理念。
面對這一新理念,許多人紛紛趕來嘗鮮。客人們吃完后都贊不絕口,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沒過多久,小店便遠近聞名,來的客人都點名要品嘗那些特色稀飯。
丈夫辜強也加緊研究,把稀飯的品種由原來的十幾個發展到二十多個,并且還請教了許多老中醫,成功研制出了清熱解毒稀飯、開胃健脾稀飯、美容養顏稀飯等具有藥用價值的稀飯,他們的生意也越做越紅火。
2001年,夫妻倆又開了幾家分店,并對“李姐稀飯大王”的品牌也進行了注冊。
據說,在“李姐稀飯店”里,一到吃飯時間,上千的食客擠滿大院,男女老少齊刷刷地喝起稀飯,霎時,“呼呼”聲大作,場面頗為壯觀。因此在四川雙流縣,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段子:天上的飛機聲,地下的稀飯聲。前者說的是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飛機聲,后者就是指從“李姐稀飯店”里傳出來的喝稀飯的聲音。
人在無法改變不公和不幸的厄運時,要學會接受它、適應它,把不公平的現狀甩在身后,就會創造不一樣的生活,從而獲得成功。李春花夫婦做到了這一點,夫妻倆把稀飯做出了規模,做成了事業。
世界是競爭的矛盾體,公平是相對的,不公平才是真理。因此,我們要學會承受,承受不公平的折磨,這樣我們才能夠感到平衡。
承認生活不公平的一個好處便是,它能激勵我們去盡己之所能,而不再自我感傷。我們知道讓每件事情完美并不是“生活的使命”,而是我們自己對生活的挑戰。
現實生活中,任何人都會遭遇到社會帶來的不公平。只不過有的人利用自己占有的社會資源,迅速過上了令人羨慕的生活。而對于那些資源相對貧乏的人,則要認清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把自己的劣勢變成努力奮斗的動力,尋找機會發揮自己的長處,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可以扭轉命運帶給你的不公平。
把不公平甩在身后
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公平,由于出身背景、家庭關系、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每個人最終所取得的成果、自己的身價和社會地位,也都有著很大程度的差別。人的一生始終伴隨著欲望的不斷產生和不斷被滿足,并伴隨著由此而引發的快樂、痛苦、榮辱,甚至生死。社會本就不存在公平不公平,關鍵是看你的心態,你想要什么,你付出了什么。
在2006年,張茵這個名字出現在胡潤百富榜的第一位,幾乎在一夜之間,她便紅遍了大江南北。
張茵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一個軍人家庭,自幼家境清貧。1982年大學畢業后,張茵去了一家工廠做會計,后來又到一家貿易公司做包裝紙的業務。再后來她去了香港,在一家貿易公司任會計,一年后,公司倒閉。面對失業的困境,張茵選擇了繼續留在香港,并決心創業。
創業之初,張茵也曾陷入困境之中,也曾感到社會帶來的不公平。因為資金缺乏、資源困乏,張茵最初只能從廢紙回收這種低端的生意做起。
雖然是從低端做起,張茵卻是走高端經營的路線,從一開始就堅持品質至上,改變了香港過去往紙漿里面摻水的做法,但同時這也觸犯了同行業的利益,違反了所謂的“行規”,甚至因此而接到過黑社會的恐嚇電話。但是,面對如此困境,張茵并不退縮,也不抱怨,而是繼續她的公道和誠實經營,她很快便在香港的廢紙回收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
張茵逐漸把生活帶給她的困境和不公平待遇甩在了身后。經過幾年的發展,張茵擺脫了早期創業的艱難局面,公司一步步發展壯大。很快,香港的廢紙回收已經不能滿足她的公司的業務需求了。1990年,張茵決定擴大規模,她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美國,創建了美國中南有限公司。
1996年,張茵的機會再一次降臨。是時,中國的高檔包裝紙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張茵趁機建立了東莞玖龍紙業有限公司,以生產高檔牛卡紙為主。從1996年到2006年,張茵先后注資二十多億美元,對東莞玖龍紙業進行建設,使東莞玖龍紙業成為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巨型包裝用紙生產企業之一。
事業的蒸蒸日上,道路暢通無阻,讓張茵感覺,公平是靠自己爭取的。
世界上的事從來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有所施才有所獲。只有有了對生活、對工作的付出,才有可能得到期望的回報。如果你擁有了讓生活變得公平的資本,你的生活就會改變。要獲得資本就要付出汗水,做到了這一點,你就掌握了生活的主動權,生活就總是呈現公平的一面。
凡眼看社會
社會的不公平的確是存在的,但是它的存在并不能注定我們的人生。不要整天抱怨社會的不公平,更不要以社會原本就不公平為借口而放棄努力,因為社會上不公平的存在只是決定了你的起點,卻并不能決定你的終點。奮力向前跑吧,別懈怠,先于他人到達終點后,不公平也會向你低頭。
為什么富有的人越富有,貧窮的人越貧窮
世界上總是有窮人和富人,而且,往往是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除了機會和運氣以外,所不同的就是,窮人與富人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不同。窮人要想變成富人,就不要只盯著富人的口袋,更要學習富人做人做事的方法。
富人選擇富習慣,窮人選擇窮習慣
人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習慣總是無孔不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王爾德也有這樣一句名言:“起初是我們造成習慣,后來是習慣造成我們。”
好習慣讓我們減少了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壞習慣使我們封閉,保守,自以為是,墨守成規。誰都無法否認習慣的巨大力量,它與人的發展終身相隨。
沒有誰愿意選擇貧窮,但是,許多的人卻正在用習慣把自己變成窮人。也就是說,習慣往往決定一個人是富有還是貧窮。富人有富有的習慣,窮人有貧窮的習慣!
1998年5月,華盛頓大學350名學生有幸請來世界巨富沃淪·巴菲特和比爾·蓋茨演講。當學生們問到“你們怎么變得比上帝還富有”這一問題時,巴菲特說:“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原因不在智商,原因在于習慣。”
比爾·蓋茨也表示贊同,他說:“我認為沃淪關于習慣的話完全正確。”
這兩位成功的巨富,道出了自己成功的訣竅——好的習慣是成為富人的階梯。
富人對財富總是有著強烈的擁有欲望,擁有良好的發現財富和控制財富的習慣,并且時刻都在細心地尋找著財富,同時也經營著財富。富人養成了善于發現財富的習慣,也有著對財富非常敏感的嗅覺,所以在富人的眼里,財富無處不在。
窮人從小就有拒絕金錢的習慣,他們很希望得到財富,但是,卻不知道怎樣去創造和擁有財富,只知道財富是怎么揮霍的。在他們眼里,能揮霍財富的人,才是真正的富人,而不是那些積累賺錢能力和本事的人。
每一個打工仔都有一個老板夢,每一個創業者都有成功的欲望,每一個人都有選擇財富的權利。那么,在選擇財富之前,一定要先選擇習慣。窮人一定要仔細研究富人在思維和行動上到底有些什么樣的富習慣,并努力養成這些富習慣。擁有了富習慣,我們才可能有享受終生財富的機會。
窮人只有裝錢的口袋,富人卻有賺錢的腦袋
富人,永遠是窮人的榜樣,富人的口袋里裝著窮人夢寐以求的東西。但是,窮人只能看到富人口袋里的東西,而看不到富人腦袋里的東西。窮人和富人最大的距離就是,富人允許自己的口袋空,但不允許自己的腦袋空;而窮人允許自己的腦袋空,而不允許自己的口袋空。
在獲得財富的方式上,窮人依靠自己的雙手和一己之力取得收入;富人則用智慧,善于對別人進行管理,運用別人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富人要做的只是決策,投資決策、管理決策等,而具體的實施則由窮人來執行。
富人不一定有個富口袋,但他們肯定有個富腦袋。窮人也不一定一開始就有個窮口袋,但最終他們只會剩下個窮口袋,因為他們有個窮腦袋,沒有富腦袋。
腦袋和口袋是有區別的,放進腦袋里的東西不但自己跑不掉,而且別人用多么高明的手段也無法拿走。口袋就不一樣了,口袋是有口子的,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只手,都可能把手放進口袋,取走里面的東西。
窮人和富人,首先是腦袋的距離,然后才是口袋的距離。什么樣的腦袋決定你有什么樣的口袋,或者說你腦袋裝多少東西,那么你的口袋就能裝多少東西。
窮人與富人,剛開始的時候腦袋都是一樣的,差別就在于后來他們往自己的腦袋里裝的東西不一樣,裝的多少也不一樣。
窮人只能擁有裝錢的口袋,富人卻擁有賺錢的辦法和頭腦。洛克菲勒曾經說過:“即使把我的衣服脫光,再放到沒有人煙的沙漠中,只要有一個商隊經過,我又會成為百萬富翁。”這就是富人和窮人的差別。
每一個想成為真正富人的窮人,不僅僅要關注富人的口袋,更應該關注富人的腦袋,特別是富人口袋還沒有鼓起來時的腦袋,看看他都往自己的腦袋里裝了些什么東西。
窮人也不要把目光全盯在富人的腦袋上,而是應該放在自己的腦袋上,一旦自己的腦袋富有,那么自己口袋的富有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也只有我們的腦袋富有了,才能真正地駕馭財富,而不被財富所傷。
窮人往往既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也沒有受教育的熱情。但是,窮人還是有一線曙光的,畢竟腦袋還是在你自己身上。學歷只是一種教育的證明,并不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知識很快就會老化,人一輩子都需要重新學習。在這樣一個時代,學習就是最大的投資。
窮人最寶貴的資源是什么?不是那一點點有限的存款,也不是身強力壯,而是大腦。只有擁有了富人的大腦,你才能成為富人。因為聰明智慧往往是和知識共生的!
做一個一時的有錢人很容易,但做一個真正的富人并沒有那么簡單。沒有富腦袋支配的富口袋,總有一天會變成窮口袋。
凡眼看社會
無論社會如何進步,如何變化。窮人依然存在,富人也依然存在。窮人有可能會變成富人,富人也有可能重新回到窮人的行列中。而這一變化的前提條件是,改變原來故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