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
又名《雨淋鈴》,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調名。《明皇雜錄》里寫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屬霖雨涉旬,于棧道雨中聞鈴,音與山相應。上既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宋詞借舊曲名,另倚新聲,始見于宋柳永《樂章集》。
此調有不同諸格體,俱為雙調。在此只列一體:前片九句,后片八句,共一百零三字。前片第一、第三、第五、第七、第九句和后片第一、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押韻,均用仄聲韻(例用入聲部韻)。

又名《雨淋鈴》,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調名。《明皇雜錄》里寫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屬霖雨涉旬,于棧道雨中聞鈴,音與山相應。上既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宋詞借舊曲名,另倚新聲,始見于宋柳永《樂章集》。
此調有不同諸格體,俱為雙調。在此只列一體:前片九句,后片八句,共一百零三字。前片第一、第三、第五、第七、第九句和后片第一、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押韻,均用仄聲韻(例用入聲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