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太白①純以氣象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③,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后世唯范文正④之《漁家傲》⑤,夏英公⑥之《喜遷鶯》⑦,差足繼武⑧,然氣象已不逮矣。
注釋
①太白:即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其先人于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李白即誕生于此。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二十歲時只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游。可是,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后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此時的李白,因詩而名滿天下。天寶初年唐玄宗召他進京,入翰林院。因他性格放達狷狂,在任三年就棄官而去。安史之亂時,因李遴反叛肅宗受牽連,被判流放夜郎(今貴州省),中途遇赦放還。代宗寶應元年(762),病死于安徽當涂縣,終年六十二歲。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志向,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由于生于盛唐時期,詩歌以浪漫為主,豪邁大方。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邁、奔放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杜甫評價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存詩九百余首,詩集有《李太白集》。
②氣象:氣概、感慨。
③《憶秦娥》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④范文正:即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謚文正,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早年求學應天書院,家貧刻苦,“斷齏劃粥”的典故即由范仲淹而來。登科及第,始入仕。曾戍邊抗擊西夏,他軍紀嚴明,威震邊疆,西夏人稱其“胸中自有數萬兵甲”,邊區有民歌唱:“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仁宗時任參知政事,領導推行慶歷新政。后因新政觸犯一些人的利益,被貶為地方官,死于輾轉途中。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著有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他流傳下來的詞作不多,但均屬佳作,其作品蒼涼豪放、感情強烈,邊塞詞多慷慨蒼涼,開后世豪放詞先聲,為歷代傳誦。
⑤《漁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⑥夏英公:即夏竦(985—1050),字子喬,北宋詞人。
⑦《喜遷鶯》夏竦
霞散綺,月沉鉤。簾卷未央樓。夜涼銀漢截天流。宮闕鎖清秋。
瑤階樹,金莖露。鳳髓香盤煙霧。三千珠翠擁宸游。水殿按涼州。
⑧繼武:延續前人的足跡,比喻繼續前人的事業。
譯文
李白純粹以氣象取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只寥寥八字,千古以來無一闋登臨詞可與之匹敵。后世只有范仲淹的《漁家傲》和夏竦的《喜遷鶯》勉強可以接承,但氣象卻不可企及。
賞析
王國維認為氣象包含在境界里,都近似于情境,氣象一境更重于“氣”,也就是氣概、感慨。“純以氣象勝”指的是從李白的詩中透出來的“清人心神,驚人魂魄”的氣象,頗有詩作的氣概。
《漁家傲》是一首悲涼的邊塞風光詞,感情真摯,也是千古流傳的名篇,但與《憶秦娥》比起來,輸在了氣象上。宋人是無論如何也學不來唐人的風骨和豪情的。夏竦的才學和人品不敢恭維,再加上《喜遷鶯》是一首應制之作——宋真宗在御花園飲宴,向夏竦索詞,夏竦作成這闋《喜遷鶯》進奉。全篇平平,只這句“三千珠翠擁宸游,水殿按涼州”有所回味。不及《漁家傲·秋思》,更遑論《憶秦娥》。“象”還是有的,但“氣”卻找不到半點,用“氣象”一詞來評論似有所抬高,也許用“氣氛”來形容更貼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