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
朱子①謂:“梅圣俞②詩,不是平淡,乃是枯槁③。”余謂草窗、玉田之詞亦然。
注釋
①朱子:朱熹。
②梅圣俞: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詩人。宣州宣城(今安徽)人。
③枯槁:憔悴,瘦瘠。
譯文
朱熹說:“梅堯臣的詩,不是平淡,而是干枯無生氣。”我看周密、張炎的詞也是這樣。
賞析
梅堯臣生于農家,幼時家貧,酷愛讀書。入仕之后,他把原名“圣俞”改為“堯臣”,意為立志做一位賢臣,怎奈不遇明君。梅堯臣任建德縣令的五年間,革除弊政,事必躬親,經常深入鄉間百姓家微服私訪,與農人、燒瓦匠、貧婦交談,了解民間疾苦。在接觸民間的過程中,梅堯臣摒棄浮艷空洞的詩風,強調《詩經》和《離騷》的傳統,轉而追求平凡的題材和平淡的境界,要求詩寫景形象,意于言外,開宋朝一代詞風。
梅堯臣的《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社會上貧富差距嚴重的現象。他的《汝墳貧女》:“汝墳貧家女,行哭音凄愴。自言有老父,孤獨無丁壯。郡吏來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龍種去攜杖。勤勤囑四鄰,幸愿相依傍。適聞閭里歸,問訊疑猶強。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質無以托,橫尸無以葬。生女不如男,雖存何所當。拊膺呼蒼天,生死將奈向。”儼然是宋代的《三吏》《三別》,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他的《魯山山行》:“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別有趣味,境界平淡。不過由于梅堯臣的詩過于追求“平淡”的意境,有時會顯得詩味淡泊。
朱熹用“不是平淡,乃是枯槁”這句話來評價梅堯臣的詩,而南宋的大詩人陸游在《梅圣俞別集序》中曾舉歐陽修文、蔡襄書、梅堯臣的詩為“三者鼎立,各自名家”。梅堯臣詩歌自成風格,中間頗有佳處,尤其關注現實的社會問題。王國維借朱熹的這句話來評價張炎、周密的詞,也是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