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7章 中國文化史(1)

夫歷史者,為一種社會科學,為世故人情之較深切之常識也。研究之目的,不外打通眼前之人情世故而已。然事由直接經驗,恒不能顧及全部,見其大者,必當知其小而推其大,通大小之事而為一。

研究歷史之目的

“現在不能說明現在。”

歷史者,所以求知社會之所以然,必注重于文化。不可偏重一二端。

“現在不能說明現在?!背7Q于今世之史學上。夫歷史者,為一種社會科學,為世故人情之較深切之常識也。研究之目的,不外打通眼前之人情世故而已。然事由直接經驗,恒不能顧及全部,見其大者,必當知其小而推其大,通大小之事而為一。人多信任故知,鮮任新交,茍不得已,亦必探求新交之履歷。此何故者?蓋現在所以為如此之人,非偶然之事,亦非起自現在。其深受過去種種之影響,而為已往歷史所規定矣。固不能以現在說明之。任故知,求新交之履歷,不外知其過去而已。社會亦如是,研究歷史,即研究過去社會之事實,所以求知現社會之所以然,通眼前之人情世故。此則所以研究之理由也。

何謂文化

文化之定義,研究史學與社會學者,各有不同,大別之可分為二:(1)視文化之范圍過狹。僅以學術、文學、美術、宗教等為文化。若文化人、文化事業等名詞,頗通行于社會,成文化之通俗意義。實則不然。蓋社會之種種,不在狹義文化中者頗多。僅注意學術等一方面,即不能將社會作為整個的研究。(2)視文化之范圍過廣。凡一切人為之事,概謂之文化現象。其意即謂有意的。然有意之事,不僅人為,一切生物之所為,亦莫不有意。既不聞有動物文化等語,則凡屬有意之舉動,亦不能謂之文化現象。今依據相當之理由,折中言之,而得以下之文化定義。

人的特色,使用工具,故不待機體的進化。其所以能使用工具,由于:(1)手足分工。(2)手之拇指與余指相對。又人之腦特別發達,能構成概念。人之發音器官發達,能造成繁之語言——其擴大者為文字。故人不但能改變自己以適應于環境,且能改變環境使適應于自己,是謂控制環境。又人系一種社群動物(對家庭動物而言),凡事皆以群力為之?!藶槿伺c猿極重要的區別,幾與四手及手足之區別相等,因猿之群居本能,比之于人,殊不足數。

文化者,人有特殊之稟賦,能制造使用工具,有良好之交通工具(語言)所造成之控制環境之共業(見商務本《文化進化論》)。因而人之行為純粹從機體來看,不在文化范圍之內。但人之行為之殆全部機體都只供給能力,其以何形式而出現,幾全視乎其文化。故文化之范圍極廣。

前人以為天下之事,一動一靜,故社會亦一治一亂,為不易之真理。實則其過重視機體,而混超機體與純機體為一。蓋整個社會可以此動而彼靜,一治一亂,僅能謂之社會之病態。

中國文化之起源

世界各民族之分歧,由于文化之相異,而生活之不同。世界之民族,能自言其緣起者,率由開化較早之鄰族為之記述。吾國開化極早,無可借鏡。而民族緣起,必在有史以前,既不可能求之故書,僅能求之于考古發掘。故近二十年來之說,可資采取,前此則無甚價值。

民國十二三(1923~1924)年,河北房山縣周口店發見古人遺跡,考古學家名其人為“北京人”。推究其年代,約距今四十萬年。此只能證明中國地方,有甚古之居人,不能言其與中國民族有何關系。民國十年(1921),遼寧錦西縣沙鍋屯,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十二三年,甘肅(西南部)青海(東部),發見古人遺跡。專家言其人之骨骼,與今華北人同(同種族)。此種遺跡中,有彩色陶器,與亞洲西南部、歐俄、意大利北部相似。

民國十九年(1930),山東歷城縣城子崖,廿年,滕縣、日照縣,浙江杭縣等地發見之古跡中,有黑色陶器。此為沿海江、河下流之一種古文化。名之為“黑陶文化”,若以此為中國文化之基本,則中國文化系起于東部,江、河之下流。然若無更古之文化發見,則“黑陶文化”當為中國文化之起源??梢韵铝兄T點證明之。

1.自黃河流域以北,石器時代的情形,近來略有些明白。大約漠南北各為一種。自黑龍江北部經朝鮮北部至黃河流域又為一種。此種石器,多與鬲(三足土器)并存。鬲在考古學上,為中國所獨有,為鼎之前身。[前一種為漁獵遺跡,后一種為農耕遺跡,可推之與中國民族相銜接。]

2.又考古學上中國之古跡,與太平洋沿岸諸地相類者頗多。

3.在歷史上。(1)中國食以植物并魚為主。[濕熱之地,植物繁茂,故多以植物為主,寒冷之地,則多以動物為主。](2)衣以麻、絲為主,而其裁制寬博。[濕熱之地,衣多寬博,寒冷之地,衣多短窄。](3)宮室以木為主。[以木為架,起自巢居,以土為墻,起自穴居。](4)貨幣以貝為主。[用金后最著者錢,錢有孔,猶仿貝制。](5)宗教上敬畏龍蛇。[龍蛇皆水屬]皆足見其文化起于東南濕熱之地。(6)人所聚處曰州。

如前所述,中國文化起于東南江、河下流沿海之地,似無疑義。[愈古之民族,其受地理之影響也愈甚。是以古代開化早前之民族,必沿海,旁大河,土地肥沃,溫濕之地。]惟近來作此主張者,不能分別中國人與馬來人(古之越人,越亦作粵),亦是一病。

1.在文化上,古代中南北分為三派。[古代文化,多就地理之緯度而不同。]而處置頭發之方法,恰為其表征。即北族辮發(亦作編發),南族斷發,[亦作祝發,斷、祝音近,古通。又作披發、被發,披、被,皆為囗之假借,囗,假發也,有離字之義。]中原冠帶。此俗古人執之甚固。蓋由來已久。[《論語·憲問》,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薄蹲髠鳌?,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皆可見吾國古代視冠帶之事甚重。蓋一種風俗,傳之既久,則常帶有神秘性矣。]

2.又越族之文身(包雕題言之。雕題,即臉上刺文),[越族特異之俗有二:一曰斷發文身,二曰食人。征諸后世史乘,地理學家所謂亞洲大陸之真緣邊者,無不皆然。而在古代,我國沿海之地亦如是。中國古謂文身之故,即因入海可避魚害。清閻若璩筆記載,廣東省城孫祿文身事,即謂因下海取珠故。則古說亦為可信。]入中國則為黥刑。蓋初以異族俘虜為奴隸,后乃施諸本族之罪人。[古不知勞力之可貴,故得俘虜即殺之,而本族之有罪者,則以逐出本族為最酷之刑。以古依族為生,逐出后他族又不容之,不啻置之死地矣。及悉勞力之可貴,則獲俘虜以為奴,而本族之罪人,亦以為奴隸,而儕諸異族,乃亦黥其額以為識。五刑之黥,本與文身為一事,即起于此也。]此二者,可證中國與馬來,決非同族也。

3.又馬來之族,最重銅鼓,吾族則無此物。中國民族,就古史觀之,似起于今山東。古書說九州,每州皆方千里(1000平方),略與《禹貢》之州相當?!队碡暋分胖?,約當今江、河二流域之地。但此系一說。[前人以此九州,即為堯、舜、禹時之土地。實則不然,經近人證明,《禹貢》所述,蓋戰國時學者以意區分,最早亦僅在春秋時。]《淮南子·地形訓》言:“九州之大,純方千里?!保兗催叄^以橫直線相乘)[純,深衣之邊。引申之凡邊皆曰純。]則合九州,只與《禹貢》一州相當。蒙文通說(見所作《古史甄微》),其正北之濟,即在齊地。而《爾雅·釋地》言中有岱岳,則泰山為古中國之中心,其說是也。然則古九州,大略不過今山東之地耳。

《說文·川部》:“州,水中可居者。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贝藶橹葜帕x。古“州”“洲”一字,亦即后世之“島”字。[州,古音雕,一字二訓,乃別造“洲”字,以洲水中可居者。至“島”字更屬后起。《書·禹貢》“島”字,偽孔安國傳謂讀為“島”字。偽孔安國傳為晉人作。則州、洲之轉今音?!皪u”字之造,為水中可居者,后“州”字之訓,兼為陸地所居之區域。古音之廢,約當晉時也。]中國民族古蓋湖居,[澤居]島為人之所聚,故由水中可居之義,引申為人所聚之義,后乃分造“洲”“州”兩字耳。

此邊線之東南西北四點,《爾雅》謂之四極,再加四隅四點,《淮南》謂之八極。

歷史年代

石器時代,大體無文字。銅器時代,則為文字萌芽之期。故石器、銅器時代,大體與歷史及史前史時代相當。

中國歷史上確實之紀年,為共和元年,在公元前841年。[民國紀元前2752年。韓非《說難》曰:“《記》曰:周宣王以來,亡國數十,其臣弒君而取國者眾矣?!毙踉?,后于共和紀元14年?!妒酚洝と辣怼吩唬骸翱鬃右蚴肺?,次春秋,紀元年,正時日月,蓋其詳哉。至于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具。故疑則傳疑,蓋其慎也?!薄洞呵铩酚浭剪旊[公元年,實周平王四十九年,其后于共和元年119年。足征古史紀年,起于西周末造,史公之作,自有所本也。]

自此以前,只有零碎的材料。如《書經》記某年之某月某日為某甲子;及朔、望、生魄、死魄。《春秋》記晦、朔、日食?!对姟费浴笆轮?,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之類。后人據之,用歷法逆推。[謂之“長歷”。然昔人從事于此者,其術多未甚精;古歷法亦多疏舛;史籍記載,及經傳鈔,又皆有訛誤。故其所推,未可盡據。然因據事實,故各家所推年數,亦多相差無幾。]大抵上溯至堯為止。[因實多本之《書》,而《書》以堯為始也。](更上于此者,如《漢書·律歷志》所載之張壽王等,不知其所據)最普通者有二:(1)漢劉歆所推,見《漢書·律歷志》。堯元年在公元前2144年。[劉歆作《世經》,推校前世年歲,唐七十,虞五十,夏四百三十二,殷六百二十九,周八百六十七。](2)宋邵雍所推,見其所著之《皇極經世書》。堯元年在公元前2357年。[為甲辰,民國紀元前4268年。]

近代考古學上所發掘。據安特生所假定,仰韶一系之文化,約自公元前3500至1700年,正在中國有史時代與先史時代之間也。

古書所言古史年代,多不足據。然亦非信口開河。以予所研究,則古人好舉成數。而其成數,可舉至百位。[此在今人,亦有此習,特至十而已。]凡在位較久之君主,大率假定其年代為百年。如堯七十二使舜攝政,其時舜年三十,攝政二十八年而堯死,時舜年五十八。服喪三年,舜年六十一,明年即帝位。三十九年而死,則年正百歲。是其一例。[蓋先臆定其年為百歲,然后以其事分隸之年。]尚有一種說得龐大無倫,則系根據歷法,而其所根據之歷法又有二:(1)劉歆之《三統歷》,以十九年為一章,[以一章內置七閏。]四章(76年)為一蔀。二十蔀(1520年)為一紀。三紀(4560年)為一元。六百十三元,為二百七十五萬九千二百八十年。此《詩疏》引緯書言文王受命以前之年歲也。(2)為王莽《三萬六千歲歷》(36000)81=3276000年?!堵肥贰び嗾摗芬洞呵锞暋费源呵锬┠暌郧澳陻等绱恕>晻阅甏砸源硕邽楸?。[又“歷元”者,歷法之元始也。《后漢書·律歷志》:“建歷之本,必先立元,元正然后定日法。”大抵上推日月五星至適宜之時,定此日為歷元。凡一種歷法,必自有其元也。]

三皇五帝事跡

古代公眾事業,必附會于一個人。古代的所謂政治,是包括一切的。故古代一切事業,悉歸諸部落酋長,此即后人所謂古帝王。古帝王的系統,為三皇五帝之王。此純系后人所編制。古代一部族中,有最高主權者謂之君。為許多君所歸往者謂之王(王者,往也)[蓋古之民,或氏族而居(自謂有血統關系者),或部落而處(居地相近而聯合者。至不辨其為氏族與部落,則名之曰部族,《遼史》有《部族志》),酋長主之,即所謂君,文化較低時,各自為政,迨稍進步,彼此之間,皆不能無關系,有關系,則必推有才德者主其各部族間之事,又或一部族人口獨多,財力獨裕,兵力獨強,他部族或當空無之時,資其救恤;或有大役之際,聽其指揮;又或為其所懾,其強者且可涉及其內政,于是諸部族率聽命于一部族,此部族之長,即所謂王也。故同時各地,皆可有王,實力衰,則復降為君。]古語“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見《孟子·萬章上》]此乃一種理想。事實上系許多王同時并列,各不相涉。(大者如春秋時吳、楚皆稱王,小者如戰國時越為楚所破?!妒酚洝费跃溘`之后。或為王,或為君,服于楚。[見《越世家》])春秋時北方大而文明之國較多,最強大之齊、晉不敢稱王,只爭做諸侯之長,是之謂霸。[霸,原當作伯,伯,長也。蓋是時北方之周王,既無實權,復受傳統觀念,雖諸侯強大,不遽廢之。遂別爭霸。]戰國時,七國皆稱王,[七雄地小者與王畿侔,大者則又過之,實即春秋前之王,故各國后皆稱王。]其時又感覺諸王之上須有一個為諸王所聽命者,無以名之,乃借天神之名而稱之為帝。但帝迄未能成。[齊、秦嘗并稱東、西帝,旋去之。秦圍邯鄲時,魏使客將軍辛垣衍欲令趙尊秦為帝,亦未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松县| 涟水县| 和顺县| 固镇县| 华容县| 锦州市| 铜鼓县| 新平| 伊川县| 盘锦市| 恩平市| 富川| 鸡西市| 虞城县| 卓尼县| 绥中县| 登封市| 洱源县| 偏关县| 芦溪县| 丰都县| 城口县| 竹溪县| 五河县| 新巴尔虎左旗| 镇宁| 富平县| 图木舒克市| 文登市| 广德县| 常州市| 中西区| 惠安县| 长白| 偏关县| 钦州市| 三门峡市| 安阳县| 博湖县| 河源市| 拜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