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國學概論(4)

兩漢之世,迷信之心理尚深。儒學既行,儒學所尊崇之圣人,遂漸被附會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不問而知,不學而能之人物(見王充《論衡》)。簡括言之,即被造成為神是也。[蓋古人之史學性質少,文學性質多,易于造成與神相類的崇拜之對象。]此等心理,與讖緯之成立,大有關系?!墩f文》曰:“讖,先知也。”[劉熙《釋名·釋典藝》:“讖,讖也,其義讖微而有效驗也?!盷此即今所謂預言,秦世之“亡秦者胡”[《史記·秦始皇本紀》曰:“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之地。”裴駟《集解》曰:“鄭玄曰:胡,胡亥,秦二世名也。秦見圖書,不知此為人名,反備北胡。”]及《史記·趙世家》所載怪異事跡。更推廣言之,《左傳》所載卜筮言論之有驗于將來者,皆讖之性質也。《春秋》家說,(今文)孔子作《春秋》,有不便明言褒貶者,弟子口受其傳旨。古文初興時,利用此說,謂孔子作六經,別有六緯,陰書于策,與之并行。(其實與經相輔而行者,古人通稱謂之傳,無緯之名)與經相輔行者,大略有三:傳、說、記是也。傳、說二者,實即一物;不過其出較先,久著竹帛者,則謂之傳;其出較后,猶存口耳者,則謂之說耳。古代文字用少,書策流傳,義率存于口說,其說即謂之傳。凡古書,莫不有傳與之相輔而行。凡說率至漢師始著竹帛(以前此未著竹帛,故至漢世仍謂之說也),漢世傳注,經義皆存于是。記與經為同類之物,以補經不備者。其本義蓋謂史籍。因其為物甚古,亦自有傳,而《禮記》又多引舊記也。傳、說、記三者之中,自以說為最可貴,蓋為漢世傳經,精義之所存,此漢儒所由以背師說為大戒也。詳見《燕石札記·傳說記》條。]而緯之名以立,利用經說造作(緯說多同今文,以其初興時,[西漢哀、平之間,緯書出。]古文說尚未出也)。因以所造之讖夾雜其中,故稱讖緯。

讖緯之作,論者皆歸咎于王莽。其實光武之造讖與信讖,乃更甚于王莽。[《后漢書·光武帝紀》:“同舍生疆華,自關中奉《赤伏符》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群臣奏曰:受命之符,人應為大;萬里合信,不議同情,符瑞之應,昭然若聞,宜答天神,以塞群望。”《桓譚傳》:“是時帝(光武)方信讖,多以決定嫌疑。”《東觀漢記》:“光武避正殿,讀讖坐廡下,淺露,中風苦咳?!盷足見此為當時社會心力所支持也。終后漢之世,稱緯為內學,經為外學。

迷信及瑣碎激起有思想者之反動,而魏、晉之玄學以興。

魏晉玄學

今古文之外,經學中別有偽古文一派,其緣起于東晉時梅賾(梅,亦作枚,賾,亦作頤)[晉西平人,字仲真。元帝初,官豫章內史。]所獻《偽古文尚書》(托名孔安國所傳,并并真者全造一部安國之《注》)。宋朱熹、吳棫,明梅鷟皆疑之。[朱熹說見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卷八“朱子于古文猶為調停之說”節。吳棫,字才老,南宋時人,正史無傳,曾著《書稗傳》十三卷,今佚。說見同卷疑“古文自吳才老始”節。梅鷟,明旌德人,字致齊。著《尚書考異》,《尚書譜》,力攻古文之偽,為閻、惠(惠棟,著《尚書古文考》)所本]至清閻若璩而考定其偽。[謂為梅賾所偽。](閻所著書曰《古文尚書疏證》)偽造之主名,丁晏指為王肅(見所著《尚書余論》)。近人又有疑之者(吳承仕,其《與章炳麟書》。見《華國》月刊中)。途轍,實與鄭同,無足深論?!犊鬃蛹艺Z》,[十卷]大約系王肅所造,《孔叢子》[三卷]亦然。[詳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儒家類一。《家語》又有清孫志祖《家語疏證》六卷,證為王肅所偽。]因東漢泥古、瑣碎、迷信之學風所激起之反動,是為玄學。[參看梁啟超《飲冰室叢著·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五章。]其學起于魏正始(廢帝年號)時,直至南北朝之末。但至東晉中葉后,則漸與佛學相混,非復純玄學矣。[故純玄學之歷期也極短。][玄學起于中原北方,后隨晉室南遷而盛于南,北方反無玄學。亦猶其后理學起于北,隨宋室南遷而盛于南,北方反無理學也。]純玄學以《易》《老》二書為主,《莊子》次之?!读凶印窞闀x人偽造。[《列子》蓋即注者張湛所偽,一部分本諸古書,一部分為其偽作,如《楊朱篇》決非先秦思想,乃魏晉時頹廢思想也。][以《易》《老》為主者,蓋其空談原理,實取諸儒、老二家之學之涉及原理之部分也。論者或謂其本道家而儒家僅其表面者,乃不知儒、老之涉及原理者本相同也(先秦諸子之言原理哲學,本多相同)。]其所研究者,為宇宙及神鬼之有無,人之情性、運命及安身、立命等問題;在政治及社會制度上,則主張重原理而不泥事實(重道而遺跡)。其中各種人物皆有。[見《燕石札記·清談》一、二、三、四條。]其著述甚多,具見《隋書·經籍志》中,惜其書多已亡,只可一覽而知當時有何等著述耳。[大抵無具有條理系統之書,多屬注、講義、講疏之類。]存于今者,專書王弼《易注》、郭象《莊子注》最要,[至何晏之《論語集解》,僅包含一小部分之玄學,不及二書之要也。]《列子》之偽造部分,亦可供參考。單篇散見史傳及各家集中。(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最便[清嚴可均編])與佛家有關涉處(分贊、否二方面),可看《弘明集》。

此派之功績,在破壞而不在建設。自經過玄學運動后,泥古及迷信之弊皆除(指學術界之風氣);瑣碎之考證,人亦不視為重要矣。(考證為求正確起見者,別是一說,此其本身雖無用,聯合之則成極有用之建設,乃學術分工之作用也?,嵥檎邉t并無理想,無立場,連其本身亦未必正確)正所謂無用之用也。[某種學術,必溯其前時期之情形,方能知其價值,玄學即是矣。]

佛學

玄學之后,遂繼之以佛學。佛有宗教學術二方面。宗教方面,今姑措勿論。

學術方面,佛說大小二乘,舊以為一時之說,因人而施。[謂佛初時多與學問高深者接觸,其說極高。后佛學漸廣,其說亦漸低。及臨終時又以最高之說為遺教。]據近來之研究,則小乘興于佛滅后百年,大乘又后五六百年乃興起(此項事跡,詳見唐玄奘所著《異部宗輪論》)。近人因有稱佛滅百年內之佛教為“原始佛教”者(日人某著有《原始佛教概論》)。

分別原始佛教與小乘佛說,其事較難。若大小乘之別,則其犖犖大者,固較易見也。[蓋原始佛教之書不存,其說需自小乘書中分析出之,故較難也。]據近來之研究,印度哲學,發達頗早。因其受天惠優厚,生活問題,容易解決。故其所注意者,非維持身之生存,而為解除心之苦惱。故印度哲學,多帶宗教的色彩。佛出世時,此等哲學,派別甚多(佛教概論之為外道),令人感無所適從之苦。佛則不為無益的辯論,而授之以切實可行之道,故其說一出,歸向者甚多。故“佛非究竟真理之發見者,而為時代之圣者”(《原始佛教概論》中語)。[無論何種學術,皆逐步進化;非有一圣人出,而能發見此種真理也。]佛滅之后,環境情形,自有變化。加之佛教傳播甚廣,與他種哲學、宗教,接觸自多,其本身自亦將隨之而生變異。此則大小乘之所以次第興也。[佛之時代,文字之應用尚未廣。佛說在世時未有記錄。入滅后,諸弟子相會,誦其昔所聞于佛者,得大眾之同意,或不得同意而能伸說者,皆錄之以為佛說——故佛經之首必曰“如是我聞”?!^之結集。諸弟子之中,分上座、大眾二部。佛滅百年后,二部乃分裂。]小乘距佛時代近,又出于上座部(佛教中前輩高級信徒),故其變化少;[因學識高深者,不易接受外界之影響也。]大乘出大眾部,時代又后,故其變化多也。[其后錫蘭等地多小乘,行于北方者多大乘。]

[無生者曰器世界,有生者曰有情世界。有情世界為四圣、六凡(天臺宗依《法華經》所立),謂之十法界。密教依《理趣釋經》所立,則以實佛、權佛、菩薩、緣覺、聲聞為五圣,天、人、畜生、餓鬼、地獄為五凡。][眾生即于六凡輪回,謂之六道,眾生各依其業因而趨向之,故又曰六趣?!斗ㄈA經·序品》:“六道,眾生生死所趣?!绷仓?,修佛以人最易,天以其福德過厚,不易生修佛之心;阿修羅之易嗔怒,則更列三惡之一(佛以貪、嗔、癡為三惡);至畜生等更不能矣。故謂“人生難得”也。畏怖生死即由此。]

大小乘之異點,重要者:小乘說緣覺、聲聞,亦可成佛。大乘則非菩薩不能,故曰:“地獄頓超,二乘聾瞽?!敝^緣覺、聲聞,“畏怖生死”,根本未脫自私之見,故不能成佛也;若菩薩則念念以利他為主,與恒人之以自己為本位者適相反,佛不可學,[佛則無人我之分矣。然不能學。]學菩薩,所以馴至于佛也。

[天臺宗所立為法、報、應三身。法相宗所立為自性、受用、變化三身(見《唯識論》)?!督鸸饷髯顒偻踅洝匪f為法、應、化三身。]

小乘之所謂佛,即釋迦牟尼其人。大乘則不然,釋迦牟尼其人,為佛之報身(從前造業,此時因因果關系而成此人身),饑則欲食,寒則求衣,不得衣食則饑寒而死,一切與恒人無異。[所異者為具偉大之人格,不可及之智慧。]若夫有是而無非,威權極大,人有一言一行一念,彼必知之,必隨其量而與以適當之報應,是為佛之法身,實即自然律之象征耳,非人也。以法為師,即可自悟,如法修行,即可成佛,戴一人為偶像之見,大乘全無之矣。[自學理上論,不能不謂大乘進步于小乘。]又信佛之人,或能見佛形象等等,人則不見,共斥為愚,或疑其妄,此亦不必,此乃心理變態,人不能見,彼固見有之也。大乘稱此為佛之化身。

人之崇拜偶像,不過得一時心理上之安慰,而于真理,每有所空。小乘以釋迦牟尼為偶像者也。大乘較小乘為進步,然不能去釋迦牟尼乃創三身之說,謂佛有三種不同之人格也。

前六識為盡人所知。[心理學上僅前六識。]佛教之特異者為第七、八識。第七識之義,為吾人常覺有一我在,此確為認識之根本。八識則佛說為識之種子所藏,故亦譯為“藏識”。必將此識滅盡,然后識之根斷。[第八識為公共的,其他諸識均屬各個體的。]佛說“萬法惟識”,勉強譯以今語,則為吾人之認識世界,恒在一定的范疇中。但此所認識者,并非世界之真相,故必滅識,世界之真理乃可得見。故吾人研究之方法,一無所用。佛亦說教,止是引起人的信心而已。求知世界真相之方法,轉在超出吾人今日之心理作用也,此則惟有修證而已。[至此修證之方法是否為對,亦無從說起,信與不信,由各人而已。蓋終不脫其為一宗教也。]

識之本體,不可得滅。此即科學上質力不滅之理,亦即哲學上無者不能使之有,有者不能使之無之理也。故所謂滅識,并非將識消滅,——如有一物,而可消滅,則為色空對立矣。犯佛說之大忌?!缔D識成智,即轉變吾人之認識(識),而使之別成一種認識也(智)。喻如水與波,水動則生波,波靜還為水,波非于水之外別有一物,故止波非涸水也。吾人之本體,佛稱之曰“真如”。一切罪惡之根本,佛稱之曰“無明”(真如之惡的作用)。問無明何自起(本體何以會起惡的作用)?則不可得說,亦可曰“法爾而有”而已(猶言依定律如此而有)。然則何以知無明非本體?因無明可滅,而人又恒知其為惡而思來之故也。

佛教之派別稱宗。中國之佛教,分宗甚多。其中最要者,為天臺、法相、華嚴三宗。天臺亦稱性宗,從主觀方面;法相亦稱相宗,從客觀方面,證明萬法惟識之理;華嚴則示人以菩薩行相。[故有相當的文學趣味,但仍含極深之哲理。]是稱教下三家。禪宗不立文字(謂無依據之經論),直指心源,是為教外別傳。[禪,梵語禪那之略,亦云禪定。禪那之義,為思維修、靜慮等,靜即定,慮即慧。非若槁木死灰之謂,乃欲不遂環境變動,此為印度之一種修習方法,非佛教所獨有也。行久之,心理上別生一種境界(謂之參禪)。然此時有諸境界可生,不知其是非,當請諸有經驗者,此等有經驗者即能加以指點。然非普通語言可說明者,故其一問一答間,常人不能知也,彼固自知之。故禪宗不能為一種學術,乃專講實行者。]佛教究系宗教,說教只為引起人之信心起見,茍其能信,則辯論研究,均屬多事,故其發達之趨勢,終必至諸宗皆衰,禪宗獨盛而后已,唐中葉后,即亦如此。[唐初以華嚴最盛,唐高宗時密宗輸入,自后中國遂無新立之宗。]宋儒喜辟佛;人又或譏其陽儒陰釋;又或稱其先于釋教中有工夫,故其辟之能得當。實則所辟所沾染者,多系禪宗一派,非佛教之全體也。

天臺宗,亦名法華宗,本宗由天臺智者大師成立,以《法華經》為根本,以《智度論》為旨趣,以《涅槃經》為輔翼,以《大品經》為觀法。專習止觀。

法相宗,取《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為名,本宗有《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理,故亦稱唯識宗,此名取《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之意,印度名為瑜伽宗。

華嚴宗,以華嚴論為宗派,故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泉市| 海丰县| 广东省| 瑞丽市| 广东省| 永川市| 南汇区| 曲水县| 松阳县| 尼玛县| 台南县| 武冈市| 叶城县| 信丰县| 固始县| 定结县| 康平县| 章丘市| 毕节市| 山阴县| 土默特右旗| 昭觉县| 屯昌县| 若尔盖县| 凤山市| 昂仁县| 昌宁县| 北海市| 休宁县| 巴彦县| 临城县| 固安县| 图片| 沙湾县| 莎车县| 余庆县| 克拉玛依市| 班玛县| 香格里拉县| 砚山县| 逊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