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在東方有勢力的,本有英、美、法、德、俄、日六國。戰后,蘇俄的國情變了,德國海外屬地全失,法國亦疲憊已甚,在太平洋上角逐的,只是英、美、日三國。英、美的目的,只在保持經濟上的利益,中國而能強盛,無寧是其所歡迎的。只有日本意存吞并,與中國實處你死我活的地位。德、意兩國,雖和東方直接關系已少,然其在西方,意欲掀起戰禍,實與日本聲勢相倚,中、日戰事之作,英、美、蘇三國,自然是同情于我國的。然因日、德、意之互相勾結亦不能不受到牽制。英國屬地散處最廣,防護極難,所以對日的態度,極為軟弱。日人攫奪我海關,二十七年(1938)五月間,英國競和他成立諒解了。美國是不受什么牽制的,然其國中所謂孤立派者,聲勢很盛,對于歐洲之事,尚且主張概不過問,何況亞洲?所以其總統羅斯福氏雖極欲對日加以制裁,競并禁運軍火而亦不能辦到。蘇聯則因國境聯接,牽制尤多。二十四年(1935),即被迫將中東鐵路賣給偽國。中、日戰事起后,蘇聯雖于二十七年(1938)與我國訂立互不侵犯條約,在滿、蒙邊境上,沖突之事尤多,然亦止于自衛而已,并不能為更進一步的制裁。我國的對日作戰,除在道義上得到主持正義之國的支持外,物質上的援助且極少,何論軍事?我國此時的作戰,實在是以落后的軍備,和優勢數倍的強國相拒的,其艱苦可謂至極。然其勇敢的精神,強毅的意志,亦與天下以共見了。
日本在國際上既和德、意聲勢相倚,其行動自不能不互相配合。二十七年(1938)五月,德、意成立軍事同盟。明年一月,德國遂勸日本加入,欲發動世界大戰。日本為中國所牽制,力有不足,猶豫不敢答應,乃于二月間占領我國的海南島,對英、法作一威脅。我蔣委員長即指出:這是日本南進的先聲。然英、美等國仍不能有明確的舉動。此時歐洲的情勢更形緊張。日人乃于六月間壓迫法人,封鎖滇越鐵路;并壓迫英人,于七月間將滇緬公路封鎖三個月。英、法和蘇聯,本可共同制伏德國,然其秉政者對于蘇聯都不能無疑忌。三國間的商談終至失敗。
德人乘機和蘇聯成立不侵犯協定,九月間,歐戰遂作。日人和德、意,本來是以防共互相標榜的,至是,日、德的盟約未成,德人反和蘇聯互相諒解,日人不免大吃一驚,乃宣言不介入歐戰,以安民心,而向我國大舉進攻,冀以解決戰局,拔出泥足。十月中,以大兵進攻長沙,大敗。日人對我國的看法,是以為抗戰的基礎,全立于外援之上,設或外援斷絕,抗戰即要崩潰的。這時候,運輸之路,自然仍多借西南沿海,乃又以大兵攻入欽州,西陷邕寧,以加強對我的封鎖。
少數動搖分子,認賊作父,各民族中都是有的,而在我國,卻不意其出于號稱黨國元老的汪兆銘。兆銘久蓄異志,二十七年(1938)十二月,自陪都秘密逃至越南的河內,和日本人私立協定,說兩國全面和平之日,日人即開始撤兵,于兩年之內撤完。然則兆銘雖降日,仍不能停止兵事,足見其所謂和平者為虛言,日人得兆銘之降,也絲毫無濟于事了。而兆銘恬不知恥,又鼓動其黨,推舉之為偽國民政府主席。于二十九年(1940)三月三十日,竊據南京,謬稱還都。至十一月間,競與日人訂立條約,且與日、滿共同發表宣言,其無恥,可謂達于極點了。
這時候,日本的泥足陷入愈深,其焦躁乃愈甚。是年五月間,乃大舉攻陷宜昌、沙市,以冀威脅我陪都。是時德國在歐洲,兇焰正盛。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相繼陷沒,法國亦崩潰。日人乃乘機侵入越南,法人為所迫,與之訂立協定。九月,日和德、意訂立協定。三十年(1941),蘇聯因西方形勢日急,四月間亦與日人訂立中立協定。及六月而德、蘇戰作。德人是時,又要日本進攻蘇聯,而日人仍欲先解決對我國的戰事。九月間,大舉進攻長沙,又大敗。日人是時,窮困己甚,頗覬覦南方的資源。而窺見英、美的防備,都不甚充足,以為可以投機,遂于十二月七日,偷襲美國的珍珠港,八日,竟對英、美宣戰。
第五章 戰爭的勝利
侵略和反侵略的陣線,是逐漸分明的。自中、日開戰以來,德、意兩國對于我早有種種不友好的舉動,然我仍予以容忍。三十年(1941)七月間,德、意都承認了偽政府,我乃與之絕交。至日本向英、美宣戰,侵略及反侵略的陣線業已大明,我乃亦對日、德、意宣戰。三十一年(1942)一月一日,反侵略諸國在華盛頓發表共同宣言,聲明非打倒侵略國不止。正義之氣,于此大伸了。
然要達到反侵略的目的,則仍非大為努力不可。東方在此時,不獨中國軍備落后,即英、美等國,亦大有文恬武嬉的樣子。所以日兵一動,上海租界即被占據。香港、九龍,繼之陷落。此后數月間,馬六甲、新加坡、菲律賓、爪哇、婆羅洲、蘇門答臘,先后被其侵入。日人遂欲進攻緬甸以絕我最后通海之路。三十一年(1942)三月,日兵攻陷仰光。五月,又陷蠻得勒。遂進犯滇邊的龍陵、騰沖。雖經我奮勇堵擊,然滇緬公路遂為所斷,只靠飛機經印度補給。我國抗戰的艱苦,至此可謂達于極點了。然在中國戰場上,日人仍被我牽制而不得不留駐著數十百萬的大軍。
日人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后,仍想解決我國的問題,以便抽調兵力,用諸南洋。故于三十一年(1942)之初,又發動大兵,進攻長沙。然其結果,仍遭敗退。美國在華的空軍,本屬其駐印度的空軍管轄。及是,鑒于轉移戰局,必借空軍之力,而欲以空軍轟炸日本,必借中國大陸作基地,乃改組其在華的空軍,使之獨立,并代我國訓練空軍。我國乃在浙東修筑了許多空軍基地。日人為先發制人起見,乃于是年夏、秋間,攻陷金華、衢州等地,并侵略浙贛路沿線。又因我各地駐軍不斷向其襲擊,乃于是年(1942)六月間,大舉進攻太行山區。是年杪及三十二年(1943)一月,進攻大別山區。二月及六月,兩攻沙市、荊江。四、五月間,再攻太行山區。又于二月占據廣州灣,八月占據三都澳,以防美國潛艇在我沿海活動,且加強對我的封鎖。十二月,又大舉進犯湘西,攻陷常德,然不久即敗退。日人是時,雖到處狼奔豕突,終不能達到抽調兵力用諸南洋的目的。我國牽制敵寇的功效,于此可見了。
這時期,盟軍在西方的局勢,卻逐漸有利。當德、蘇初開戰時,蘇聯因準備不如德人的充足,失地頗多。三十一年(1942)秋,德軍進攻斯大林格勒時,形勢最為危急。蘇聯奮勇守御,一面籌備反攻。三十二年(1943)二月,德軍之圍攻者為蘇軍反包圍所殲,損失甚巨。先是,英、美軍在西、北非登陸。法人在海外組織軍隊以圖恢復者,亦與之俱。至是年五月間,而北非全入其手,控制著整個地中海,既可進攻意國,又可貫通西亞,以接濟蘇聯,戰局的形勢大變了。九月,意大利不支,遂降。十月中,蘇聯驅逐德人,盡復舊疆。十一月,蔣委員長與美總統羅斯福、英首相邱吉爾在開羅會議。議決令日人無條件投降臺灣及東三省,都歸還我國;朝鮮回復獨立;第一次大戰后委日代治的太平洋中諸島嶼收回;日本的疆土,以其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及附近若干小島為限。結束戰局的計劃,于此決定了。
太平洋中的反攻,全借美國海軍之力。自日人侵據南洋諸島后,英國因海軍之力不暇兼顧,遂將澳洲的防御委諸美國。三十三年(1944)春,美軍發動反攻。一由所羅門群島、新幾內亞而北,一自中太平洋而西。自二月至七月,馬紹爾、塞班、關島等要地,先后克復。兩路會師于菲律賓。三十四年(1945)二月,取馬尼拉,進攻琉球。六月,取之,兵鋒遂迫近日本。
當日人在太平洋敗績之時,其陸軍在中國大陸上的,仍拼死作最后的掙扎。原來我國因軍備落后,不得盟國重武器的接濟,雖可牽制日軍,然要將其驅出中國,收復失地,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敵人以重兵進攻一地點,我們要守衛不失,也是很難的。這是我國的戰略,所以不得不以空間換取時間。敵人亦知此理,所以拼命要斷我海外接濟之路。而我國的戰略,亦即和他針鋒相對。當美海軍進攻菲律賓時,我亦發動向緬甸的反攻,日人自然要圖牽制。且是時太平洋上制海之權,已全落入盟國之手。日人又希冀在中國大陸上,打通一條路,以連接中南半島。又要防美國飛機,以中國大陸為根據地,向其轟炸。又要防美國海軍,在中國沿海覓地上陸,與中國反攻的陸軍相呼應。三十三年(1944),乃發動其“死物狂”(垂死掙扎)。將其所謂關東軍的,調一部入內地。四月,攻陷鄭縣。五月,西陷洛陽。同時南下許昌,其湖北地方的駐軍,則北上而與之會合于駐馬店。在東南,則于六月至九月間,再犯衢州及溫、處。并調大軍深入,于六月攻陷長沙。八月陷衡陽,十月陷桂林。又侵入黔省,攻陷獨山。十二月,為我軍擊敗,其攻勢至此乃停頓。在湘西蠢動的,一時攻陷常德;在廣東蠢動的,于三十四年(1945)一月,攻陷韶關,北犯南雄、贛州;亦均無能為。我軍謹守戰略,卒于是年一月間,將緬北克復,經緬甸至印度的公路再通。三月,英軍攻下仰光,戰局的形勢大變了。
此時歐洲戰局:英、美軍在法國西南境登陸,又自意國北部,及荷蘭、比利時境,三面進攻。蘇軍則攻德東境。四月二十二日,柏林陷落。五月七日,德人降。同盟諸國的兵力,遂得集合之以對日。
我國反攻的整備,亦于此時完成。當緬甸初戰不利時,我國軍隊曾有退入錫蘭訓練的。后來美國又在西南助我訓練軍隊。這都是我國最精銳的軍隊,有新式的配備,用諸緬北而大獲勝利的。及是逐漸調回,配置于云南及廣西。陜西方面,本有較精銳的軍隊,此時亦有調至西南的,又將全國各軍隊,編制成西北、東南兩路,以統一指揮。東北一隅,國軍實力較弱,然第十八集團軍,在河北、山東,都建有敵后根據地,且與東北三省及熱河的義軍相聯絡。空軍根據地,西北在四川、陜、甘,東南在福建,整個反攻的準備,于此完成。五月,日人自寶慶犯芷江,為我新式配備的軍隊所痛剿,大敗而退。七月,我軍復桂林。反攻于是開始。
第六章 敵寇的降伏
當美國在太平洋反攻勝利之后,日人失敗的命運,業已無可挽回。此時盟國的計劃,乃在徑行進攻日本;抑在中國沿岸登陸,與中國內地反攻之兵配合,將日兵逐出大陸。當時的意見,大約以為日本本國崩潰,則其在大陸的駐兵亦必瓦解,所以注重于進攻日本。然其在大陸的駐兵,亦必同時加以打擊,故又有臺灣以東太平洋中的戰事,由美海軍任之;臺灣以西中國沿岸的戰事,由英海軍任之之說。東北三省,被日人竊據的久了,日人在其地經營工業有年,太平洋戰事起,日本本國的工業,且有為避轟炸而遷至其地的,不惟為日本經濟所倚賴,亦且為其武器供給之所。日兵在中國內地戰敗后,眾皆逆料其必退入東北負隅。故當時美國軍事家臆測,又有與日本精銳陸軍相遇,將在中國東北之說。然三十四年(1945)二月間,羅斯福、邱吉爾和斯大林在雅爾塔會議,早就決定歐洲戰事結束后,蘇聯向日本作戰,助我收復東北失地。天羅地網,四面布置完密,侵略國至此,早已無幸逃茍免之路了。
當美國在太平洋反攻時,其空軍又屢向日本轟炸。至三十四年(1945)初,日本的工業,已瀕于崩潰。其和南洋的交通,幾乎完全斷絕。房屋被毀的二百余萬所,無家可歸者逾千萬人。勞力奇缺。罷工、暴動之事,時有所聞。海軍已不成軍。陸軍雖尚有六百萬,戰斗力亦已減弱。且一旦攻擊開始,美軍必先將其交通之路炸斷,使其本土劃成數區,再行各個擊破,斷不會任其聚集一處,占數量上的優勢的。所以日人是時,敗北的局勢,已斷無挽回之望。日人乃欲將千島及庫頁島南部割給蘇聯,而托其向英、美緩頰,保全其在大陸的權益,此寧非夢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