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一日,瀏陽會黨焦大章(亦作焦達峰)、陳作新,合新軍起義長沙,湘撫余誠格遁走。眾推大章、作新為正副都督。旋為新軍所殺,譚延闿繼之(十日)。二日,新軍標統馬毓寶起義,復九江。西安新軍起義,克滿城。四日,推張鳳翔為都督。是日,革命黨人炸擊廣東將軍鳳山,斃之。九日,太原新軍起義,清巡撫陸鐘琦死。推閻錫山為都督。十日,新軍協統吳介璋起義,復南昌。贛撫馮汝骙走。后彭程萬稱奉孫文命,為贛軍都督,介璋讓之。馬毓寶不服,程萬旋去,毓寶入南昌為都督。安徽標兵起義,攻安慶,不克。云南新軍協統蔡鍔、統帶羅佩金、唐繼堯起義,復云南。推蔡鍔為都督。十三日,革命黨人與商團、巡警復上海,推陳其美為都督。十四日占制造局。是日,江蘇巡撫程德全反正,眾推為都督。革命黨人及新軍起義,復杭州,推湯壽潛為都督(后任交通總長,蔣尊簋代之)。貴州諮議局宣布獨立,推楊盡誠(楊柏舟)、趙德全為正副都督。十六日,廣西諮議局宣布獨立,推巡撫沈秉堃為都督。秉堃旋去,陸榮廷代之。十七日,鎮江新軍推林澤慶為都督。十八日,福州新軍及革黨起義。清總督松壽自殺,將軍樸壽,初宣言與全城漢民同盡,及是伏誅。眾推孫道仁為都督。安徽諮議局宣布獨立,推巡撫朱家寶為都督。家寶旋走,眾推孫毓筠代之。時蘇、鎮雖復,而清總督張人駿、將軍鐵良、提督張勛,尚負固南京。是日,新軍統制徐紹楨起義,攻之,以軍火不繼,十九日,退據鎮江。是日,廣東諮議局宣布獨立,舉巡撫張鳴歧為都督。鳴歧旋去,眾舉胡漢民、陳炯明為正副都督繼之。二十三日,清江獨立,推蔣雁行為都督。四川自川漢路事起,民軍屢攻省城,不克,乃先收外縣。十月二日,重慶獨立,推張培爵為司令。七日,成都反正,舉蒲殿俊為都督。十八日,改舉尹昌衡,羅倫副之(趙爾豐以十一月三日被殺,端方死于資州)。甘肅、西寧、固原、鞏昌先后起義。十一月十八日,新軍三標一營起義,復蘭州。新疆于十九日獨立。駐泊鎮江、九江各軍艦,于九月二十二、二十五兩日反正。其余各艦也先后來歸,海軍盡為民軍所有。惟直隸灤州軍隊,于十一月初,發電贊成共和,為清兵所解散。山東巡撫孫寶琦,于九月二十三日,徇眾意宣布獨立。十月四日,又取消。河南軍隊,于十月初謀起義,事泄,司令張鐘瑞被殺。王天縱起義,僅據宜陽、永寧。奉天于九月二十三日立保安會,推總督趙爾巽為會長,諮議局議長吳景濂副之。民黨藍天蔚等謀舉事,未就,吉、黑兩省,亦未宣布獨立。
清廷聞武昌之變,即命軍諮府、陸軍部派陸軍兩鎮,薩鎮冰率海軍,程允和以長江水師赴鄂。命蔭昌督師(八月二十一日)。初,光緒二十一年(1895),袁世凱接統胡燏芬所編武定軍十營,加募足7000人,駐于天津之新豐鎮,其地又名小站。是為袁世凱練兵之始。戊戌政變后直督榮祿入京,朝命世凱護理。旋擢山東巡撫,辛丑和議定后,任直督。世凱在直督任內,練新兵凡成六鎮。光緒二十九年(1903),設練兵處,世凱為會辦大臣。光緒三十二年(1906),練兵處裁,除第二、第四兩鎮仍歸世凱督練外,其一、三、五、六鎮,改歸陸軍部直轄,稱近畿陸軍,以鳳山為督練大臣。明年,世凱入軍機。載灃攝政,以足疾罷世凱,世凱退居彰德。武昌民軍既起,近畿兵兩鎮南下。二十三日,起世凱為湖廣總督。命赴鄂,海陸軍及長江水師,并受節制(九月初六日,命蔭昌:袁世凱到后,即行回京。以馮國璋統第一軍,段祺瑞統第二軍,并受世凱節制)。九月五日罷盛宣懷。九日,下罪己詔。開黨禁。以憲法交資政院協贊。十一日,罷奕劻等,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十三日,宣布十九信條。其第八條曰:“總理大臣,由國會公舉,皇帝任命。”十九條曰:“國會未開以前,資政院適用之?!庇谑禽d灃辭攝政之職。十八日,資政院舉世凱為內閣總理(二十三日就職。閣員:外交梁敦彥、胡維德,民政趙秉鈞、烏珍,度支嚴修、陳錦濤,陸軍王士珍、田文烈,海軍薩鎮冰、譚學衡,學部唐景崇、楊度,法部沈家本、梁啟超,郵傳唐紹儀、梁如浩,農工商張謇、熙彥,理藩達壽、榮勛。敦彥、修、錦濤、士珍、鎮冰、啟超、紹儀、謇皆未就職)。
清兵以九月七日陷漢口。焚市街,火三日不滅。民軍以黃興為總司令,守漢陽。十月七日,清兵又陷漢陽。民軍守武昌。十二日,蘇、杭、滬、鎮聯軍復南京,張勛等走徐州。先是武昌民軍,與漢口清軍以英領事介紹,于初十日起,停戰三日。三日期滿后,又續停三日。十五日,袁世凱電漢口清軍:停戰期滿后,再續十五日。派唐紹儀為代表,與黎都督或其他代表人討論大局。民軍以伍廷芳為代表。先議定,北于山、陜,南于四川,皆不增加兵力與軍火(陸鐘琦之死,清以吳祿貞為山西巡撫。祿貞屯兵石家莊,與山西民軍妥協,而以民軍就撫聞。又以前敵北軍焚漢口市街,扣留其軍火。九月十七日,盜殺祿貞。清以張錫鑾撫山西。錫鑾使曹錕、盧永祥陷娘子關。民軍自太原退駐平陽。清又襲擊潼關民軍,欲使河南、甘肅夾攻陜西)。乃定以十月十九至十一月五日,為停戰期間。以漢口為議和地點。旋以伍廷芳在上海任外交代表,不能到漢,改以上海為議和地點。于二十八日開議。后又展停戰之期七日。議定開國民會議,解決國體。以每一省為一處,內外蒙古為一處,前后藏為一處。每處各選代表三人,每人一票,若某處到會代表不及三人者,仍有投三票之權。到會代表有四分之三,即可開議。
辛亥十一月十三日,為陽歷1912年1月1日。先三日,十七省代表,舉孫文為臨時大總統。于是通電全國,改用陽歷;即以是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月元日(民軍起義之初,文告稱黃帝紀元四千六百有九年,孫文即于是日就職)。
于是唐紹儀以交涉失敗,電北京辭職。袁世凱電伍廷芳,謂:“唐代表權限所在,只以切實討論為范圍。茲會議各條約,均未與本大臣商明,遽行簽字,其中實有礙難實行各節,嗣后應商事件,即由本大臣與貴代表直接電商?!蓖⒎紡碗姡翰徽J簽訂各約,因代表辭職而有變動。且云:往返電商不便,請清內閣總理,親至上海面商。于是和議停頓。民國元年(1912)一月十六日,清開御前會議。袁世凱赴會,中途,為黃士鵬、張先培、楊禹昌等所狙擊,不中。時親貴中反對共和最力者,為軍諮使良弼。二十六日,彭家珍擲炸彈擊殺之。段祺瑞復合北方將士47人、兵士14萬人,電請改建共和。且云:將率隊入京,為各親貴剖陳利害。隆裕太后乃以決定大計之權,授之內閣總理。于是由袁世凱與民國議定優待滿、蒙、回、藏暨清室條件,而清帝于二月十二日退位焉。
第三十一章 民國以來之政局
清帝退位,袁世凱表示贊成共和。于是孫文辭職,推薦袁世凱于參議院。參議院即舉袁為臨時大總統,派員迎其南下。袁借口北京兵變,改在北京就職。袁世凱就職后,參議院修改《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為《臨時約法》,根據之以召集國會。明年四月八日,國會開會于北京。袁氏嗣有野心,于是有贛寧之役,民黨失敗。國會乃有先舉總統,后定憲法之議。是年十月六日,袁世凱威逼國會,選己為正式大總統。袁旋解散國民黨,取消國民黨黨員議員資格。國會因之不足法定人數。袁遂下令停止議員職務,而召集約法會議,將《臨時約法》加以修正。
四年(1915)八月,袁黨發起籌安會于京師。通電各省,以從學理上研究政體為名。旋以所謂國民代表大會決定改變國體,并推戴袁世凱為皇帝。十二月二十五日,護國軍起于云南。明年三月,袁氏取消帝制。南方迫令袁氏退位,以副總統黎元洪為大總統。旋袁氏憂憤愧悔而死。黎氏入京繼任。護國之役,告一段落。
而國會以對德宣戰之事,與政府齟齬。黎元洪以命令免國務總理段祺瑞職。各省督軍宣言與中央脫離關系,并在天津組織總參謀處。黎氏召安徽督軍張勛入京,張勛要求黎解散國會而后入。六年(1917),七月一日,張勛以溥儀復辟。段祺瑞起兵馬廠,討平之。黎元洪宣言不與政治,由副總統馮國璋入京代理。
當國會解散時,兩廣宣言:不受非法內閣干涉。馮氏入京后,有人主張民國業已中斷,可仿先年之例,召集臨時參議院。于是海軍第一艦隊南下。兩廣、云、貴,在孫文指導下同時宣言護法,要求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南北因此致起戰端。這一年八月,國會議員開非常會議于廣州。議決《軍政府組織大綱》,舉孫文為大元帥。旋改設總裁七人,以政務員(各部總長)組織政務院,贊襄總裁會議,行使行政權。舉孫文等為總裁。北方則召集參議院,修改《國會組織法》、《兩院選舉法》,據以召集新國會。舉徐世昌為總統。徐以七年(1918)十月十日就職。下令停戰。南北各派代表,在上海議和,至八年(1919)五月而決裂。
孫文被舉為總裁后,未遑正式就職。九年(1920),駐漳、泉的粵軍回粵。政務總裁,有宣言取消自主的。孫文等在上海,通電否認。旋回粵,再開政務會議。十年(1921),兩院聯合會開會于廣州,議決《政府組織大綱》,舉孫文為大總統,于是年五月五日就職。
北方當九年(1920)四五月間,有皖、直之戰。十一年(1922)四五月間,又有直、奉之戰。六月二日,徐世昌辭職。黎元洪入京,補足任期。取消六年(1917)解散國會之令。八月國會開會于北京。十二年(1923)六月,北京軍警圍總統府索餉。黎元洪走天津。十月,國會賄選曹錕為大總統。十三年(1924)九月,江、浙、直、奉俱起戰爭。十一月,曹錕辭職,段祺瑞入京,為臨時執政。
孫文就總統職后,派兵平定廣西,即在桂林籌備北伐。十一年(1922),大本營移設韶關。因陳炯明以粵軍叛變,再走上海。這一年十二月,在廣東的滇桂軍攻粵軍,粵軍退據東江。明年二月,孫文再還廣州,履行大元帥職權,主持南方政府。段祺瑞任執政后,邀請孫文北上,商議國是。十四年(1925)三月十二日,中國國民革命之領袖孫中山先生卒于北京。
先是孫文于民國三年(1914)組織中華革命黨,宣揚三民主義,喚醒國人。九年(1920),改為中國國民黨。及回廣州后,又將國民黨改組(共產黨有愿加入的,聽其以個人名義介入)。十三年(1924),始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廣州。組織黨治下的國民政府。又立軍官學校于黃埔,以為革命武力的基本。孫文逝世后,國民革命軍進平東江,統一廣東。北方復有戰事,段祺瑞去職。十五年(1926)一月,二次代表大會議決出師北伐,以蔣中正為北伐軍總司令。七月十五日誓師,連克武漢、江西,別一軍自福建入浙江,兩軍同克南京。國民政府遷都于此。這時候,北方山西、陜、甘等省,亦均加入國民革命。十七年(1928),國民政府分四軍繼續北伐,東三省亦接受三民主義,贊成革命。全國遂告統一。
第三十二章 民國以來之外交
講起民國以來的外交,卻是很驚心動魄的。從清末,美人提議開放門戶,保全領土,而均勢之局漸成。其后日、俄在東北,英在西南,各肆侵略,而均勢之局,又漸破壞。民國以來,還是繼續著這種趨勢。蒙古活佛于清末被誘,竟在庫倫宣布獨立。西藏的達賴喇嘛亦同時叛變。清廷革其封號,派兵進討。達賴遂出走印度。民國成立,俄人引誘蒙古,許代它抗中國,不置官,不駐兵,不殖民,而和蒙古訂立《商務專條》,攫取廣大的權利。我國再三交涉,到底承認了外蒙的自治權,并承認俄蒙《商務專條》,而俄人僅承認我在外蒙的主權。英人亦和俄人取同樣態度,代外藏要求自治權。而所謂內外藏,又沒有明確的界限。我國拒絕簽約,遂成懸案。
歐戰起后,各國都無暇東顧。日本的勢力,因此大為伸張。民國三年(1914)八月,借口與英同盟,攻擊青島。十一月,陷之。其攻擊青島,從龍口上陸。又軼出范圍之外,占據膠濟鐵路。事后又延不撤兵。我國要求撤退,日人反向我提出五號二十一條的要求。其后略加修改,竟于五年(1916)四月七日,以最后通牒致我,逼我承認。
六年(1917)三月十四日,我國因德國宣布無限制潛艇戰爭,和他絕交。八月四日,又進而與德宣戰。日人暗中和英、俄、法、意交涉,許其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他才承認中國參戰。旋我國要求日人撤退在山東所設之民政署。日人又要挾我國公使,許其合辦膠濟鐵路,承認濟順、高徐兩路借款,并于覆文中附以“欣然同意”字樣。后來巴黎和會,我國要求青島由德人直接交還,畢竟以此失敗。
七年(1918)二月,俄國革命,和德國講和。德、奧俘虜,在俄國大為得勢。反對新俄的捷克軍,為其所制。協約各國,因有共同出兵西伯利亞之議。日人遂與我訂海陸軍事協定,訂明得由北滿進兵。北滿因此大受擾累。后來俄國漸漸統一。各國的兵,從九年(1920)一月以后,都陸續撤退。而日兵直至十一年(1922)十月,始行撤盡。當俄國內亂時,蒙人大受其兵匪的蹂躪。因此請愿中央,自愿取消自治。這是八年(1919)十一月間的事。俄舊黨失敗后,敗將謝米諾夫匿跡大連,遣其余黨攻陷庫倫。中國兵未能進剿。十年(1921)七月,為新俄兵所克。外蒙自此又入俄人的勢力范圍。十三年(1924)五月,活佛死后,竟連政治的組織都改變了。
當巴黎和會開會時,我國曾提出多種提案,希望國際上平等的待遇。和會說非其權限所及,未允置議。十年(1921),美國因遠東問題,邀集各國,在華盛頓會議。我國又提出多案,其結果有具體辦法的很少。美國提出四大原則,通過,仍是維持均勢的原意。山東問題,我國在巴黎和會失敗后,輿論主張提交國際聯盟。日人則要求直接交涉。至此,乃由英、美調停,在會外談判。我開膠澳為商埠,膠濟鐵路由我于五年至十五年之間贖還,而日人將青島交還。
清末的四國借款,本有引進外資,牽制日、俄的意思。民國成立,四國銀行團知道撇開日、俄,終難妥洽,請其加入,到底承認它所要求“借款以不妨礙滿、蒙的利益為前提”的條件。后來美國退出,六國又變為五國。承受善后大借款2500萬鎊,以關鹽兩稅作抵。因此,在北京設立鹽務署,其下設稽核所,會辦協理,必用外人。歐戰起后,銀團無款可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