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中國近代史講義(16)
書名: 中國近代史作者名: 呂思勉本章字數: 4307字更新時間: 2016-11-02 16:39:43
當英人初占緬甸,頗有讓中國展拓邊界之意,其外部侍郎克雷稱,愿將潞江以東,自云南南界,南抵暹羅,西濱潞江(薩爾溫江),東抵瀾滄江下游,其北有南掌,南有撣人,或留為屬國,或收為屬地,悉聽中國之便。曾紀澤咨總署,請均收為屬國。將上邦之權,明告天下,而總署未果。紀澤又向求八莫(蠻暮之新街。蠻暮本亦土司,后為緬所并。新街向為通商巨鎮),英未許,而允飭駐緬英官,勘驗一地,由中國立埠,設關收稅(據參贊馬格里言,八莫東二三十里舊八莫,似肯讓與中國)。且允將大金沙江,作為兩國公共之江。紀澤與英外部互書節略存卷。旋交卸回華(皆十一年〈1885〉事。見薛福成十六年〈1890〉奏)。十六年(1890),薛福成奏,此事英人未嘗催問,中國亦暫置不理,似應豫行籌備,不使英人獨占先著。又奏,南掌即老撾,似已屬暹羅,徒受英人虛惠,恐終不能有其地。南掌、撣人本各判為數小國,分附緬、暹,似宜查明南掌是否尚有自立之國,以定受與不受。其向附緬甸之撣人,則宜收為己屬,請飭云貴總督王文韶,派員偵察南掌之存亡,撣人之強弱,騰越關外之地勢、民風,而自請向英催問。十八年(1892)六月,派福成商辦滇緬界線商務,福成使馬格里赴英外部申前議。英外部謂議在約前,不肯認。福成求以大金沙江為界(包野人山在內),英亦堅不肯,惟于滇省東南,許我少展邊界(福成十九年〈1893〉奏,謂“英人并緬之始,深慮緬民不服及緬屬諸土司起與相抗,中國陰為掣肘,不敢不少分余利,以示聯絡。是時英已勘定土寇,復稍用兵威脅,收野人山全土,藩籬已固,故于初許紀澤者而忽靳之。前議既不可恃,則展拓邊界之舉,毫無把握。且滇邊土司,乾隆后有私貢緬甸者,英人執此為辭,且可指為兩屬”。則其形勢,已迥非紀澤與英辯論時比矣。十七年〈1891〉秋冬后,英兵數百,常游弋滇邊,闌入界內,而常駐于神護關外之昔重,鐵壁關外之漢董。福成先與力爭,英兵乃不復入界。又照會英外部,請以大金沙江為界。英人堅拒,乃就滇東南,許我少展邊界。所展者,據薛氏原奏,謂:一、孟定橄欖坡西南邊,讓我一地,曰科干,在南丁河南與潞江中間,蓋即孟艮土司舊壤,計750英方里。又起孟卯土司邊外,包括漢龍關在內,作一直線,東抵潞江麻栗壩之對岸止,悉劃歸中國。約計800英方里。二、本里、孟連,舊嘗入貢于緬,新設鎮邊廳,系從孟連境內分出,英并廳爭為兩屬,今愿以讓我。三、滇西老界與野人山地毗連之處,允我酌量展出。昔董大寨不讓,而以穆雷江北,現駐英兵之昔馬歸我。其地南起坪隴峰,北抵薩伯坪,西逾南障而至新陌,計300英方里。又自穆雷江以南,既陽江以東,有一地約計七八十英方里,是彼于野人山地,亦稍讓矣。其余悉照滇省原圖界線劃分。漢董亦愿退讓,南掌盡歸暹羅。撣人各種,惟康東土司最大,英欲據以遮隔法暹,未肯舍也。騰越八關,四在太平江以北,皆在老界內,在太平江南者,曰漢龍、天馬、鐵壁、虎踞。漢龍明已淪于緬,天馬久為野人所占,皆可歸中國。鐵壁、虎踞,滇省地圖,皆在界內,英遂許照原界分畫。既聞二關早為緬占,英人復屢加工程,綢繆穩固。英所守界,越虎踞而東已數十里,越鐵壁亦六七十里。英漸覺之,爭論始起。后允將鐵壁讓還,以庫弄河為界。滇省派人尋覓,則虎踞在盆干西10里,距八莫50余里,距南椀河邊英人所指為中國界者80里。天馬則在西南,居猛密、邦欠兩山間。英兵從關內山坡修路一條,以通緬屬之南坎,英人云:“屬緬已百余年,若索此,則緬應索于中國者甚多。”乃與訂明漢龍、天馬,仍歸中國,惟漢龍尚須查勘,如未深入緬境,自可通融歸還。天馬關內所筑路,議以新路歸中國,而于稍北一大路,許其借用改筑。見約文第二條。虎踞不可得,少劃地以償中國。一為龍川江中大洲,一為蠻秀土司全境)。于二十年(1894)一月成《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二十條。其中第(一)、(二)、(三)條,皆定邊界。(四)訂北緯二十五度三十五分以北之界,俟將來再定。(五)中國所索永昌、騰越界外之地,英將北丹尼(木邦)、科干,照以上所劃之界,讓與中國外,又允將兩屬孟連、江洪、上邦之權,均歸中國。唯未與英議定,不得讓給他國。(六)勘界官于換約后12個月相會。自首次相會之日起,限三年內,將界線勘定,次查勘漢龍關。倘查得在英國境內,當審量可否歸還中國(案第一、二、三條之界,光緒二十三年〈1897〉約,多有改動。五、則北丹尼、科干均歸英。六、查勘漢龍關一節刪去。)(八)中國自旱道入緬之貨除鹽,英緬由旱道入中之貨除米,概不收稅。鹽米之稅,仍不得多于出入海口之稅,以六年為期。(九)中緬往來,由蠻允、盞西兩路行走。入中國者,減關稅十分之三,出者減十分之四。在路外行走者,可充公。(十一)食鹽不準由緬入華,銅鐵、米豆五谷不準運緬,鴉片及酒不準販運。(十二)運貨及運礦產之船,得在厄勒瓦諦江(大金沙江)行走,稅鈔及一切事例,與英船同。(十三)中國領事駐仰光,英國領事駐蠻允。(十七)英民在華,華民在英,一切權利,現在所有,或日后所添,均與最優待國一律。
光緒二十一年(1895)夏,法使施可蘭詣總署,以猛烏烏得界暹、越之交,請以其地歸法(以調停倭事也)。五月,許之。其地屬江洪,英外部與法使會商,棄江洪而結湄公河上游懸案。在川、滇之權利,兩國平等。是為1896年1月15日《英法協約》。英使歐格訥乃與中國交涉,欲將八莫以北野人山地,由薩伯坪起,東南到盞達,西南順南椀河,折向瑞麗江,循江至猛卯,向南至工隆,八關、科干皆在內,讓歸英國。九月,英使來言,西江若允設埠,界事即可通融。英外部亦以是告駐使龔照瑗,中國許之。即命照瑗與英商辦。英人求于肇慶、梧州、桂林、潯州、南寧設領,佛山、高要、封川、南新墟停輪,輪船得于廣州、澳門出入。地界自薩伯坪起,偏向西南,以昔馬歸緬,循線至椀河之西,斜向西南,稍曲處地曰南坎,亦劃入緬界,又自西而東,地曰北丹尼,曰科干。兩地本緬門戶,誤劃與華,亦欲索回。英使竇納樂來華,又要求緬甸現有及將來續開鐵路,接入中國。騰越、順寧、思茅三處設領。光緒二十一年(1895)五月中法條約利益,一概給與英國。新疆設領,通省任便游歷,并照光緒七年(1881)俄約,許英民在新疆各處貿易,無限制,亦不納稅,否則決廢緬約。二十三年(1897)正月,立《中緬條約》附款十九條,(一)、(二)、(三)條地界,均有改動。(四)訂明“無所增改”。(五)未與英議定時,不得將現在仍歸中國之湄江左岸江洪之地,以及孟連與湄江右岸江洪之地,讓與他國。(九)勘界查明另辟他路,準照原約所載,一律開通行走。(十二)添中國允將來審量,在云南修建鐵路,與貿易有無裨益。如果修建,即允與緬甸鐵路相接。(十三)駐蠻允領事,改駐騰越或順寧,并準在思茅設領。專條開梧州、三水、江根墟,許設領事。輪船由香港、廣州至三水、梧州,由海關各定一路。江門、甘竹灘、肇慶、德慶開為停泊上下客商貨物之口,按照停泊長江口岸章程,一律辦理云。
暹羅本亦我藩屬,緬甸盛時,嘗為所并。乾隆四十三年(1778),宰相鄭昭復國自立。昭,中國潮州人也。后見弒。養子華策格里,復國時戰功第一,昭以女妻之,襲位,受封于中國(表文稱鄭華,蓋襲前王之姓),嘉慶十四年(1809)卒。子祿德拉立,道光四年(1824)卒。子摩訶芒克立,始拓地湄江東岸。咸豐元年(1851),與英、法、美立約通商。卒,子庫隆臘昆立,務輸入西方文化。越南既亡,法人言湄江東岸,舊屬越南,要暹割讓。暹人不許。法遂進兵河上,逐暹戍兵,又封湄南河口,欲逼曼谷。暹人不得已,行成。割湄江左岸及江中諸島,右岸25公里內,及拔但邦、安哥爾兩州,不置戍兵。時光緒十九年(1893)也。英與法協商,以湄公河為界,湄南河城中立地,薩爾溫江以東,馬來半島北部,為英勢力范圍(諸小國仍各有君長,惟政權盡入于英)。拔但邦、安哥爾、哥賴脫為法勢力范圍。二十年(1894)又訂約,以湄南河為兩國勢力范圍之界云。
第二十三章 英謀西藏
英人謀通西藏,始于乾隆時(《曾惠敏集》譯英人記載云,乾隆四十五年〈1780〉,英印度總督使博格爾至藏求互市。時班禪將入覲,謂之曰,此事我不能自主,請由水路赴廣東,我當面奏皇帝,求召足下入京共議。班禪入奏,有旨召博格爾入京。而班禪出痘,歿于京,博格爾亦染瘴,歿于粵。遂未能議。當時駐藏大臣曾咎班禪不應交通英使,后印督復使坦納入藏,藏中待之遂不甚親密云)。是時自印入藏,道經哲孟雄,中隔大山,極為險阻。哲孟雄本屬藏,嘉、道時,始與英立約往來。咸豐十一年(1861),與英啟釁,為英所敗,后遂淪為英保護之國,大山亦為英據,西藏之藩籬失矣。商旅往來,多取道于此,印度洋藥,并有自此入川者。緬約雖將派員入藏之事停止,而麻葛瑞之眾,未即折回。藏人于邊外隆吐山修炮臺,派兵駐守。英使以地屬哲孟雄,要求撤退。總署行文駐藏大臣開導,藏人不聽。光緒十四年(1888)三月,為印兵逐回。四月,藏兵3000攻日納宗(亦哲孟雄地)英寨,敗歸。英兵勢將入藏。總署與英使再三辯論,乃罷兵。由駐藏大臣升泰攜帶稅務司赫政,與英使保爾會議。光緒十六年(1890),在孟加臘與印督蘭士丹立《藏印條約》八款。認哲孟雄歸英保護(第二款)。自布坦交界之支莫摯山起,至廓爾喀邊界止,以哲屬梯斯塔及近山南流諸小河,藏屬莫竹及近山北流諸小河之分水山頂為界(第一款)。藏哲通商,哲孟雄界內游牧,印藏官員交涉,于此約批準后,以六個月為限,由駐藏大臣與印督各派委員會商(第三至第七款)。是年七月在倫敦換約。十七年(1891)正月,升泰派黃紹勛、張昉、赫政,蘭士丹派保爾,在大吉嶺會議。保爾欲在仁進岡入藏150余里之法利城,即帕克哩設關,10年之后,再定入口稅。中國慮藏人性執,兼慮川茶銷路為印茶所奪,堅執十二年(1886)條約,印藏邊界通商,由中國體察情形之說以拒之,相持頗久。升泰去職,奎煥繼之。十九年(1893)十月,乃成《接議藏印條款》九款、《續款》三款。亞東訂于光緒二十年(1894)三月二十六日開關(地在藏印交界咱利山下),由印度派員駐扎(第一款)。英商至亞東為止,自交界至亞東,期間朗熱、打鈞等處,由商人建造房舍,憑商人作尖宿之所(第二款)。五年內進出口稅皆免。五年后,由兩國查看情形酌定。印茶俟免稅限滿,方可入藏。應納之稅,不過華茶入英納稅之數(第四款)。英商民與中藏商民爭執,由中國邊界官與哲孟雄辦事大員商辦。官員意見不合,各按本國律例辦理(第六款)。從亞東開關之日起,一年后,藏人尚在哲游牧者,應照英在哲隨時所立游牧章程辦理(第九款)。此約以五年為期(續第二款)。然藏人于通商之舉,仍拒不肯行,遂有光緒三十年(1904)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