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黃氏中國歷史分期法(4)

清朝也進行過一些財政方面的改革。比如,順治年間就開始了整頓賦役制度,清理賦役簿冊。但這種整理,其前提卻是相信明朝的興盛與滅亡,乃是在于“當明之初,取民有制,休養生息……及乎天啟、崇禎之際,因兵增餉,加派繁興,貪吏滋奸,民不堪命”,也就是說,他們無法從社會制度的根本變化上找原因,無法適應社會新經濟發展的要求,而只能在傳統的老路中尋找出路。

由于賦役不均,導致清代的賦役征收相當混亂。因為清初賦役的征派是按地畝、人丁雙重標準進行,而隨著土地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斷增長,丁稅成為廣大百姓極為沉重的負擔,從而不斷引起逃亡和反抗。為了穩定稅收額數,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宣布,以前一年的全國丁銀數為準,以后額外增加的人數,都不再多征,這就是著名的“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但這只是不再增加丁銀,卻并沒有免除丁銀。

由于人口變動的情況相當復雜,每戶人丁的子孫情況各不相同,很容易發生以多承少、以少承多的現象。所以,到了康熙末年,四川、廣東等省已有實行將人丁攤入地畝的征收辦法。到雍正時,清政府又進一步實行了“攤丁入畝”,把康熙五十年固定下來的丁銀數,攤入田賦銀中,一并征收,稱為“地丁制”。從此,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幾千年的人頭稅,基本上被廢除了,這無疑有助于削弱農民對國家的依附性地位。不過,這與現代國家的社會經濟職能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

有鑒于此,黃仁宇先生在《黃河青山》中說,第三帝國和前一時期相比,有非常顯著的退縮。許多經濟活動在宋朝達到高峰,此時全都縮回。整個國家因此不具備競爭力,局勢需要進行調整時,官僚政治卻最無法調整。社會希望他們能有大膽的創意,他們卻想永遠都在原地踏步。針對以上情況,黃仁宇先生痛心疾首地說,“現代中國的所有痛苦完全起源于明代開國之初”,因為明代開國之初就將退縮的精神加以制度化。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局勢發生了變化,需要政府也隨之進行一連串的預算調整,但他們卻無法回應這些需求,結果導致了天崩地裂的改朝換代。

鴉片戰爭后: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革命

若忽略傳統中國社會之形貌,閉目而不假思索地以為其功能與結構必與西方社會無異,則可能在討論上層結構時造成嚴重誤解。

稱中國在20世紀的革命為人類歷史中最龐大的一次革命并不為過。

——黃仁宇《法國大革命、俄國的十月革命和中國的長期革命》

黃仁宇先生所說的“長期革命”,是指從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社會的大變動,這個變動,有的部分至今也沒有徹底完成。

通過前面幾節的分析,黃仁宇先生說,我們心中應該有這樣一個印象,就是傳統中國的政治與社會結構與西方現代型國家的經濟組織相去甚遠,而且自思想理論至生活經驗,中國文化中可以改造利用者相當少。中國的近百年歷史,過于注重上層結構,很少涉及下層。比如,民國初年的立憲運動與政黨活動,他們本身對中國社會來說就是一種外來物。領導人盡管不乏高尚的理想,但他們的身后卻無支持的選民,所以他們空有滿腔的報國心,卻無從化為具體的方案,滲透到民間,一旦遇上軍閥,就無能為力,因而他們在歷史上的意義也變得相當蒼白無力。

軍閥混戰的情況也大致類似。他們所代表的不外是私人軍事力量,黃仁宇先生指出,唯其如是,他們在行動時一定通電全國,表明心跡,實際上軍人們就地以不同的方式派餉招兵,甚至販運鴉片,其下層結構也不能造成一種公平而互相交換的局面。

此外,軍閥的士兵既是雇傭而來,所以也就無法忍受內外的沉重壓力,最容易潰散和逃跑。若能掌握此中因果關系,則能揣想當時的社會狀態。因此,黃仁宇先生才會警告說,若忽略傳統中國社會的內在和實質,不假思索地以為其功能結構和西方社會相差無幾,就必然會在討論上層結構時造成嚴重誤解。

自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被迫打開國門,五口通商(1842年8月29日,清欽差大臣耆英與英國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簽訂了《南京條約》,其中規定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和上海等五口對外通商,英國人可派駐領事)。而自列強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租界、行使領事裁判權以來,對于中國社會的影響問題,史學界至今也沒有統一的答案。但是,如果僅將西方文化和西方的法律觀念系統地輸入中國,就以為萬事大吉,那么這樣的運動,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

黃仁宇先生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山東的青島經過了德國和日本幾十年的經營,但隔著海灣不到20英里的一座村莊,卻依然如故。除了新建的基督教堂與傳統的菩薩神仙并存,以及花生殼被城市新工業收買外,當地人民的生活幾乎和近在咫尺的大城市青島毫不相干。農作物的耕種方法與工具仍是世代相傳的東西,商業也局限于趕集和流動小販。人民的生活與社會習慣全未感受新時代的好處,反倒是先感受了動亂的威脅。這種情形說明,中國不能因為西方文化的滲入而迅速現代化,而必須經歷相當的折磨,其下層結構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重新調整。所以黃仁宇先生才會沉痛地說,中國需要在歷史上通過一次長期的革命,并非偶然。同時,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也不能統以“遲鈍”和“漠不關心”等語詞來形容。總之,以中國幅員之大、人口之眾、過去社會組織之根深蒂固,要想改造,必然會遇到相當大的阻力,行動起來也有很多的困難,就好比一個走獸,不能讓它立即變為飛禽。

黃仁宇先生說,有不少讀史者,以光緒帝不能毅然下決心清算慈禧太后為憾,但其實這是不知皇帝的存在,并不是讓皇帝當富國強兵的舵手,而是讓他做天下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光緒帝放棄了傳統的使命,敢于弄死名義上的母親,也就等于否定了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合法性。所以說,根源不出在皇帝的決心,而仍然是君主制度。

百日維新時,光緒帝和康有為等人的所作所為,無疑是在仿效日本,他們還企圖以發行公債,來獲得新政的經費,也有進入資本主義的架式。只是清末中國的下層結構和王安石所處的時代沒有基本的差別,仍然是由上至下指定。維新方案既不能在下層展開,而慈禧太后推行的“新政”,也同樣暴露了這種政策的不合時宜,所以只能加速清王朝的滅亡。

民國初年的革命黨人,經過多年的革命,終于發現以手槍和炸彈來推翻專制,對于社會的影響還是太小,因為急需改革的不僅僅是官銜的名稱,更是下層社會的結構。于是激進分子,如魯迅等新文化主將,就開始不再局限于反對宋明理學家和道學家,而是認為全部的傳統文化都是“吃人”的禮教,需要全盤加以改造。

所以,從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期間的77年中,所有的變化都沒有能夠對中國社會進行實質性的改變,而只能算是中國長期革命的一個準備階段。而此后中國開始改革時,其間乾坤顛倒的就不僅僅是法律和政治,而是牽涉經濟與生產,甚至于思想、語言、社會組織和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自1919-1989年,又已經過去了70年,在這70年中,中國的武裝部隊參與大小內戰不算,還曾以各種姿態,和世界各強國及左右鄰邦作戰。所以稱中國在20世紀的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一次革命,并不為過。

黃仁宇先生說,這種大變動的起因,可以追溯到資本主義的世界化進程。19世紀中葉,英國和法國等國家以商業原則完成了國家和社會的資本主義基礎,于是乘機向海外拓展。鴉片戰爭與第二次鴉片戰爭,都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的。中國因為受到了外界的壓迫,才提出各種救亡的方案,包括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只是維新未成,已有日本人入侵;以后又有其他國家的介入,中國的問題更加國際化,所以也有了更多的主義。但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仍然是首先必須放棄過去以農業條件為本位所產生的特殊體制,代之以商業條理做主的一般體制,從而增強在國際間的競爭地位。

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歷史,不可能全靠中國歷史的經驗來解釋,因為這種發展在中國尚無先例。中國在1905年停止科舉考試,實際上就已經切斷了高層結構與低層結構的聯系。因為傳統的所謂“選舉”,是以四書五經做取士的標準,只要符合條件,誰都可以參加考試,結果造成了一種上下間的流動,現在這種方式既被放棄,君主制度也就要遭到否定了。不過,下層的真實情形仍然是一筆糊涂賬,在這種情況下,歷史上稱為“軍閥混戰”的時期,也就應運而生了。

蔣介石通過自己的努力,曾一度達到了中國社會的表面統一,他還曾致力于中國社會的改造,并且憑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機會,使得中國能夠躋身于世界五大強國之林,但由于這種改造只限于上層,所以他對于中國社會徹底改造的收效,并不明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改革了中國的農村,創造出一個新的低層結構,使農業上的剩余能轉用到工商業,而這又正是毛澤東領導群眾發動革命的意義所在。

結語

此章根據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對于中國歷史,從古至今,作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梳理。其中,關于黃仁宇先生對于中國歷史的分期是其重點,需要仔細體會。另外,還要注意,幾個歷史階段之間的區分與異同,以及黃仁宇先生是如何將其有機結合起來的。只要把握了這些,黃仁宇先生的歷史觀也就清楚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市| 喀喇沁旗| 菏泽市| 巴塘县| 太保市| 博客| 屏东市| 师宗县| 沐川县| 鄄城县| 明星| 贞丰县| 梨树县| 醴陵市| 缙云县| 东丽区| 余庆县| 黎川县| 荔浦县| 新余市| 睢宁县| 宁夏| 呈贡县| 新巴尔虎左旗| 虎林市| 仪陇县| 阆中市| 信宜市| 津南区| 大兴区| 江源县| 常熟市| 七台河市| 象州县| 芦山县| 柞水县| 嘉义市| 鸡东县| 西乌珠穆沁旗| 泸定县| 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