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內篇

逍遙游

本篇是《莊子》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地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原文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注釋

①冥:通“溟”,指海。北冥,北海。②鯤:大魚。③怒:奮起。④志怪:記載怪異的事物。志,記載。⑤摶(tuán):以手團物使圓謂摶。⑥息:氣息,這里指風。古人以為風是大地的氣息。⑦野馬:春天林澤中的霧氣。⑧坳(ào)堂:室內低洼處。⑨培風:乘風,憑借風力。培,通“憑”。⑩夭閼(è):阻攔。莫之夭閼:沒有阻攔。

譯文

北海有一種大魚,它的名字叫作“鯤”。鯤的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它可以幻化成為鳥,于是名字叫作“鵬”。大鵬的背部,也不知道有幾千里。它抖起羽毛、飛翔,張開的翅膀就像天邊的云彩。這種鳥,海動風起的時候,飛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池。《齊諧》這本書,專門記載怪異的事物。書上說:“當大鵬飛往南海的時候,翅膀扇擊水面,水波激揚三千里,乘著旋風直上九萬里的高空,憑借六月的大風往南飛。”空中飄蕩著的塵埃,像野馬一樣來來去去,各種生物的氣息如風一樣吹動。天色莽莽蒼蒼,那是它的本色嗎?它的高遠是無邊無際的嗎?空中的大鵬往下看,看到的也就是這樣的景致。

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夠深,那么就無力負載大船。把一杯水倒在室內的低洼處,一根小草就可以像船一樣漂浮;如果放一個杯子下去,就會擱淺,這是因為水淺而船大。同理,如果風力不夠強勁,那么就無法承載鵬巨大的翅膀。所以鵬飛九萬里,風就在它的下面,憑借大風展翅高飛,就像背負青天一樣,沒有阻礙,然后才意圖飛往南海。

人生智慧

看《莊子》,首先要看一個“大”字。大格局、大氣量是成功的第一步。巨鯤大鵬,充盈于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詩仙”李白有詩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上李邕》)這樣的大氣,成就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瀟灑形象,成就了他“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自在逍遙。古往今來,所有做出驚天動地大事業的人,必然有博大的心胸。曾看到這么一則小故事:三個人正在砌一堵墻。有人過來問:“你們在干什么?”第一個人說:“你沒看到嗎?我在砌墻。”第二個人笑笑:“我們在蓋一幢樓。”第三個人非常開心:“我們正在建設一座新城市!”幾年過去,第一個人還在工地上繼續砌墻,第二個人成了工程師,第三個人則是他們的老板。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水如果不夠深,大船就會擱淺,無法航行。同樣的道理,在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聲就是人生鳴笛起航的標志。我們逐漸成長,小船歷經風雨,變成大船。倘若沒有相應的知識、能力、經驗的積累,水不夠深,人生的航船在社會的人海中航行,必然危機重重。當然,點滴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鍥而不舍的堅持。荀子《勸學》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在這一點上,儒家與道家是相通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船并非越大越好,需視周圍環境而定。譬如一杯水倒在堂前洼地里,那么一根小草可以像船一樣航行;如果放一個杯子下去,就根本漂不起來。所謂“龍游淺水遭蝦戲”,當水淺的時候,如果我們選擇做一條小魚,恐怕比做龍更加自在逍遙。在這一點上,幾乎所有動物都是我們的老師:色彩鮮艷的鳥類主要生活在樹梢、空中或水面上,色彩暗淡的則大部分是生活在地面或接近地面上的。科學家們確信,鳥類具有各種顏色主要是為了自我保護,因此它們不易被天敵發現,這就是“保護色”。

原文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注釋

①蜩(tiáo):蟬。②決起:奮起。③搶:沖。榆枋:兩種小樹名。④控:投。⑤飡(cān):同“餐”。三飡:三頓飯。⑥果然:形容飽的樣子。⑦朝菌:一種朝生暮死的菌類生物。晦朔:指一天的晨與夕。晦,每個月的最后一天。朔:每個月第一天。⑧蟪蛄:寒蟬,春生夏死,夏生秋死。⑨冥靈:溟海靈龜。古人以麟、鳳、龜、龍為四靈。⑩匹:比。之:指彭祖。

譯文

蟬和小斑鳩嘲笑大鵬說:“我們奮起而飛,沖上榆枋小樹,有時候飛不上去就投落在地面罷了,何必飛九萬里而往南海去呢?”飛往蒼色的郊野,只帶三餐的糧食就足夠了,回來的時候,肚子還飽飽的;飛往百里遠的地方,需要準備過一宿的糧食;飛往千里遠的地方,需準備三個月的糧食。兩只小小的蟲鳥,又怎么會知道這些呢!

智慧小的不足以理解智慧大的,壽短的不足以了解壽長的。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朝生暮死的朝菌,不知道什么是晝夜的交替;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什么是一年的時光,這就是壽命短促的原因。楚國的南邊,有一種溟海靈龜,以五百年為一個春季,五百年為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種大椿樹,以八千年為一個春季,八千年為一個秋季,這是因為它們壽命長的原因。彭祖至今還以長壽聞名于世,大家都想比附他,豈不是很可悲?

人生智慧

莊子講“小大之辯”,是要我們有清醒的認識。相對于有千年之壽的大椿,朝生暮死的朝菌可算是“小年”,那么只有百年之壽的人類又算什么呢?與大椿相比,人是“小年”;與朝菌相比,人又是“大年”。怎么辦?西晉向秀、郭象認為:大如鯤鵬,小如學鳩,短命如朝菌,長壽如大椿,只要“各任其性”,皆可得逍遙。雖然這未必符合莊子原意,但人生一世,能夠任性而為,也是一大快事。我們普通人也有自己唾手可得的逍遙,只是無心的人常常錯過罷了。春和景明,小院深處,庭草無人隨意綠。夏日午后,小睡片刻,起身推窗,不知人間何世。秋高氣爽,老少同游,風輕云淡,樂而忘返。冬夜溫酒,三五好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可不逍遙?

原文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注釋

①棘(jí):人名。湯時賢大夫。②窮發:草木不生的地方。發,指草木。③修:長。④絕云氣:一直向上穿過云氣。絕,超越。⑤斥(yàn):生活在小池澤中的小雀鳥。斥,同“池”,小澤。⑥效:勝任。⑦徵:信。⑧數數然:汲汲然,急促追求功名利祿的樣子。⑨有所待:有所依賴。指列子不能達到逍遙游的境界。⑩至人:指在精神上與道合一的人。

譯文

湯問棘說:“天地四方有極限嗎?” 棘說:“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廣袤無垠的大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池。那里有一種大魚,寬度有幾千里,沒有人知道它究竟有多長,它的名字叫作‘鯤’。又有一種鳥,名字叫作‘鵬’,它的背部像泰山,翅膀像天邊的云彩,乘著旋風直上九萬里的高空,向上穿過云氣,倚靠青天,然后打算向南方飛,去南海。生活在小池澤中的雀鳥嘲笑鵬說:‘它要到哪兒去呢?我騰躍而上,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之中飛來飛去,也算是飛的極致了。它究竟要飛到哪里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區別。

因此,有的人才智能夠勝任一方的職守,行為合乎一鄉的風俗,品德投合國君的心意而得到一國的信任,他們往往自視甚高,也就像這小雀鳥一樣。對于這種人,宋榮子禁不住恥笑他們。對宋榮子來說,即使全世界都稱贊他,也并不會感到激勵;即使全世界都非議他,也不因此而感到沮喪。能夠認定內我和外物的分際,辨別光榮和屈辱的界限,也就是這樣了。他從不積極追求功名利祿,即使如此,他也還未樹立品德的境界。列子乘風而行,飄飄然十分輕松,過了十五天又返回。他從不積極于為求福而祈禱。這樣雖然可以免于步行,但畢竟還有所依賴。如果能順從自然的規律,與道合一,達到永恒不變的虛靜境界,不受“六氣”變化的影響,逍遙于無窮的境界,他還需要依賴什么呢!所以說在精神上與道合一的人,能完全忘卻自我的形骸,神人不移送功,圣人不求名。

人生智慧

人必須要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萬萬不可人云亦云。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持贊揚態度,我們也應當保持冷靜;即使人人都提出非議,我們也不要沮喪。這其實是很難的。《戰國策·秦策二》記載了一個故事:孔子有個徒弟名叫曾參,當時有個與曾參同名的人殺了人。于是,有人去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母親神態自若,繼續織布,說道:“我的兒子不會殺人。”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來說:“曾參殺了人。”母親依舊不相信。然而,當第三個人前來告訴她“曾參殺了人”的時候,她終于信了,立即停下織布,翻墻逃走。即使是孔門賢人,親生母親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都會對他產生懷疑。可見輿論的力量有多么強大,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有多么困難。

原文

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注釋

①許由:傳說中的古代隱士。②爝(jué)火:火炬。息:通“熄”。③浸灌:灌溉。④夫子:指許由。⑤尸:古代祭祀以活人扮演的祭祀對象稱尸,引申為徒居其位而無其實。這里作動詞,居其位主持。⑥缺然:歉然。⑦致:給予,交給。⑧鷦鷯(jiāoliáo):一種小鳥,善于筑巢。⑨偃(yǎn)鼠:一種田野地行鼠。⑩尸祝:祭神之主;祝,祭祀時讀辭之人。尸祝為祭祀時擔任不同職務的兩種人。樽(zūn):盛酒的器皿;俎(zǔ):盛肉的器皿。樽俎,代指廚師。

譯文

堯想把天下讓給許由,說:“日月都出來了,火炬還不熄滅,欲與日月爭輝,不是很難的事情嗎!及時雨都下了,還要人工灌溉,對于潤澤禾苗,不是多此一舉嗎!若由您來做帝王,天下可以太平,而我還占著這個位置,自己覺得很慚愧,請允許我把天下讓給您吧!”

許由答道:“您治理天下,天下已經安定了。天下既已安定,而我來替代您,是為了名嗎?‘名’是“實”的賓,居于從屬地位。我難道會爭‘賓’位嗎?小鳥在森林里筑巢,最多也就占據一根樹枝;偃鼠到河邊喝水,最多也就喝一肚子水。您還是回去吧,我要天下來干什么呢?廚師雖然不做飯了,但掌管祭祀的人也不會越過自己的職務去代替廚師做飯。”

人生智慧

“實”才是起主宰作用的“主”,“名”不過是站在旁邊的賓客而已。認清了這一點,千萬不要犯喧賓奪主的錯誤。韓非子講過一個“買櫝還珠”的故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珠寶商。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使珠寶暢銷,他特地用名貴的木料,制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美,再用桂、椒一類的香料熏香,然后把珠寶裝在盒子里面。有一個鄭國人,喜歡上了盒子,買后把里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精心裝飾的盒子,就是“名”,珠寶才是“實”,鄭國人本末倒置,所以淪為笑柄。

虛名如浮云,變幻無常,根本不能把握。不管多么善于筑巢的小鳥,也就只能占據一根樹枝筑巢。偃鼠在河邊喝水,撐死了也只能喝一肚子的水,又有多少呢?秦始皇統一六國,何等氣魄!死后卻不得安寧,身體腐爛,要靠咸魚的味道來掩蓋尸臭。成吉思汗率領鐵騎一直打到兩河流域(今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區),大致相當于現在的伊拉克。但是這一代天驕歸西之后,埋葬身體所需的土地實際上也就是一張床的大小。辛棄疾感嘆:“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名”之一字,害人不淺。但也并非無人可以參透。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在廈門給友人的一封信上說:“我對于名聲、地位,什么都不要。” 1936年春,《作家》編輯部要在刊物目錄上端印一排世界著名文學家頭像,于是派人征求魯迅先生的意見,并建議把他的頭像也印在上面,被魯迅謝絕了。不久,魯迅先生接到北京朋友來信說,有位瑞典的學者,準備通過劉半農等人,提名他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魯迅依然謙虛地謝絕了,說:“還是照舊的沒有名譽而窮之為好罷。”

原文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涂,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

莊子曰:“子獨不見貍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機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注釋

①貽(yí):贈送。瓠(hù):葫蘆。②呺(xiāo)然:虛大的樣子。③掊(pǒu):擊碎。④洴(píng)澼(pì)(kuàng):漂洗絲絮。洴澼,形容在水中漂洗絲絮的聲音。,絲絮。⑤鬻(yù):賣。⑥慮:用繩拴住。樽:腰舟。用繩將大瓠拴在腰間,借助浮力渡水。⑦樗(chū):一種落葉喬木,木材質量不高。⑧敖(áo)者:出游的小動物,雞鼠之類。⑨中:遇到。機辟:弓弩。辟,臂。⑩罔罟(wǎnggǔ):網。

譯文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了我一顆大葫蘆的種子。我把它栽種成活,結出的葫蘆有五石那么大的容積。把它拿來裝水,以它的堅固程度,舉不起來;把它剖開做成瓢,則虛大無處可容。我覺得它沒什么用處,就把它打碎了。”

莊子說:“您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東西啊!宋國有個人會制造不皸手的藥物,能保護皮膚不凍裂,于是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職業。有個游客知道了這個藥方,愿意以百金的高價購買。于是那個宋國人聚集族人商量說:‘我們家世世代代漂洗絲絮,掙到的錢很少,現在一舉賣出藥方,就可以獲得百金,就賣給他吧!’游客得到了藥方,就去游說吳王。碰上越國入侵吳國,吳王便派他領兵,冬天,吳國和越國展開水戰,越國大敗,于是得到了吳王的割地封賞。同樣是能保護皮膚不凍裂的藥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賞,有人僅用來漂洗絲絮,這就是使用方法不同導致的差異。如今您有那么大的葫蘆,為什么不把它系在腰間做腰舟,借此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無處可用呢?可見您的心還是沒有開竅啊!”

惠子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家都叫它‘樗’。它的樹干上有木瘤疙瘩盤結,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小樹枝卷曲,不符合規矩。長在路邊,匠人都不看它一眼。現在您的言論,大而無用,大家都不采納。”

莊子說:“您沒有看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它們卑伏著身子,等待雞鼠之類出游的小動物;東西跳躍,不避高低,往往被弓弩射中或者死于羅網。您再看看那牦牛,龐大的身軀如同天上的云朵,它雖然不會抓老鼠,但能做的很多。如今您有大樹,還愁它沒有用,為什么不把它栽種在虛寂的地方,廣漠無垠的曠野,悠閑自得地在樹下徘徊,逍遙地在樹蔭下睡覺呢?大樹不會遭刀斧斫伐,早早夭折,物無所可用,又有什么困苦呢?”

人生智慧

本段講“無用之用”。劣質的木材因不適合做棟梁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韜光養晦無疑是最好的自保之法。身處競爭社會,固然需要展現自身才華,但是必須把握一個度。夸耀小聰明,后果是很嚴重的。恃才放曠的楊修之死就是最好的例子。“相國門”修成,曹操看了之后,命人在門上題了個“活”字,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楊修說:“門內題‘活’,是‘闊’字,王是嫌門太大了。”后來有人送了曹操一杯酪,曹操吃了幾口之后,就在上面題了個“合”字,大家也不明白。楊修看了,立即吃了一口,說:“曹公叫大家一人吃一口。”“合”字拆開,即一人一口。最后楊修的小聰明終于觸怒了曹操,再加上一些政治原因,44歲就被殺害了。鋒芒畢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敵視,善于隱藏自己,不是消極地避兇就吉,而是為了養精蓄銳,伺機而動,這就是韜光養晦。適度隱藏自己的才華,隱蔽自己的真實企圖或目的,這是力量不足、處于劣勢時以保護自己、以待今后東山再起的良謀。時時留一手正是長久之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波县| 如东县| 丘北县| 上犹县| 陇川县| 灵武市| 阿克| 阿克| 乌鲁木齐县| 靖宇县| 东乡| 澄江县| 理塘县| 理塘县| 巫山县| 武义县| 沂南县| 北宁市| 梅河口市| 乌海市| 五台县| 准格尔旗| 宜良县| 新密市| 翼城县| 儋州市| 海淀区| 大冶市| 崇文区| 扬州市| 乌兰县| 松江区| 南川市| 抚宁县| 武宁县| 当雄县| 土默特右旗| 囊谦县| 石台县| 墨脱县| 灌云县|